-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唐会要
唐会要
永徽六年正月一日。亲谒昭陵。文武百官。宗室子孙并陪位。上降辇易服。行哭就位。再拜擗踊。礼毕。又改服。奉谒寝宫。其崇圣宫妃嫔。大长公主以下。及越赵纪三国太妃等。先于神座左右侍列。如平生。上入寝。哭踊。绝于地。进至东阶。西面再拜。号恸久之。乃进太牢之馔。加珍羞具品。引太尉无忌。司空绩。越王贞。赵王福。曹王明。及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并入执爵进俎。上至神座前。拜哭奠馔。阅先帝先后衣服。拜辞讫。行哭出寝北门。乃御小辇还宫。
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上朝于桥陵。陵在奉先县。至壖垣西阙。下马悲泣。步至神午门。号擗再拜。悲感左右。礼毕还。下诏曰。黄长轩台。汉尊陵邑。名教之地。因心为则。宜进奉先县职望班员。一同赤县。所管万三百户。以供陵寝。即为永例。十二日。朝于定陵。如桥陵之礼。陵在富平县。时每发行宫。将谒。天尚未晓。给事中刘彤上疏谏曰。将事发轸。路犹曛黑。红尘四合。白刃交驰。往来不相知。左右不相识。假令有败车逸马。枯木朽株。则变在不虑。患生所忽。不可轻也。伏愿虑及细微。以安宗社。拜陵之日。必假朝光。凡百欢心。普天幸甚。制曰。朕夙敬之志。惟在昧爽。卿重慎之诚。欲及辨色。国体宜尔。用纳良言。然要须早朝。稍尽夜漏耳。十三日。朝于献陵。十六日。朝于昭陵。陵在醴泉县。掌事者仿像遥观。太宗立神游殿前。及上入寝宫。闻室中謦欬之音。上又令寝宫门外设奠。以祭陪陵功臣将相。萧瑀房元龄等数十人。如闻其抃蹈之声。十九日。朝于干陵。陵在奉先县。诸陵各取侧近六乡百姓。以供养寝陵之役。
公卿巡陵
显庆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上以每年二月。太常卿少卿分行二陵。事重人轻。文又不备。卤簿威仪有阙。乃诏三公行事。太常卿少卿为副。太常造卤簿事毕。则纳于本司。仍着于令。
景龙二年三月。左台御史唐绍。以旧制元无诸陵起居之礼。惟贞观式文。但以春秋仲月。命使巡陵。太后遂行每年四季之月。及忌日降诞日。遣使往诸陵起居。准诸故事。元无此礼。遂上表曰。臣伏以既安宅兆。礼不祭墓。所谓送形而往。山陵为幽静之宫。迎精而返。宗庙为享荐之室。但以春秋仲月。命使巡陵。卤簿衣冠。礼容必备。自天授以后。时有起居。因循至今。乃为常事。起者以起动为称。居者以居止为名。参候动止。盖非陵寝之法。岂可以事生之道。行之于时。望停四季及忌日降诞日并节日起居陵使。但准二时巡陵。庶得义合礼经。陵寝安谧。手敕答曰。干陵每岁正旦冬至寒食遣外使。去二忌日遣内使去。其诸陵并依来表。
开元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敕每年春秋二时。公卿巡陵。初发准式。其仪仗出城。欲至陵所十里内。还具仪仗。所须马。以当界府驿马充。其路次供递车两。来载仪仗。推辂三十人。余差遣并停。所司别供。须依例程。
二十七年八月十二日敕。古者分命公卿。巡谒陵寝。率皆乘辂。以备其仪。虽礼则是常。不可废阙。而事有适要。亦在变通。宜令太仆寺司。每陵各支辂两乘。并仪仗等。送至陵所贮掌。既免劳烦。无亏肃敬。其公卿出城日如常仪。至陵所准此。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制。伏以八代祖宣皇帝。七代祖光皇帝。六代祖景皇帝。五代祖元皇帝。自昔追尊号谥。稽古有则。而陵寝所奉。须广彝章。其建初启运二陵。仍准兴宁陵例。置署官及陵户。自今已后。每岁至春秋仲月。宜分命公卿。准诸陵例。分往巡谒。仍命所司。准数造辂。于陵署收掌。以充备礼之用。其建初启运兴宁永康等四陵。年别四时及八节。委所由州县。数与陵署相知。造食进献。
天宝六载八月一日敕。每年春秋二时。巡谒诸陵。差公卿各一人。奉礼郎一人。右校署令一人。其奉礼郎右校署令。自今以后。宜停。至陵所差县官及陵官摄行事。其巡陵仪式。宜令太常寺修撰一本。送令管陵县收掌。长行需用。仍令博士助教习读。临时赞相。永为例程。
贞元四年二月。国子祭酒包佶奏。每年二月八日。差公卿等朝拜诸陵。伏见陵台所由引公卿至陵前。其礼简略。因循已久。恐非尽敬。谨按开元礼。有公卿拜陵旧仪。望宣传所司。详定仪注。稍令备礼。以为永式。敕旨。宜令所司酌礼量宜。取其简敬。于是太常约用开元礼制。及敕文旧例修撰。五月。敕旨施行。所司先择吉日。公卿待辂车卤簿。就太常寺发至陵。所司先于陵南北步道东。设次西向北上。公卿等到次。奉礼设公卿位于北门外之左。西向。陵官在公卿位东南。执事官又于其南。西向北上。设奉礼位于陵官西面。赞者二人在南。少退。谒者引公卿出次就位。赞引诸官就位立。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俱再拜。谒者引公卿。赞引引诸官。出次。以奉行毕。退复位。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拜。谒者引公卿。赞引引诸官。各就次以还。若须洒埽及芟薙修理。即随事处分。其奉礼郎典谒等。应须权摄。请准天宝六载八月敕。所管县及陵官博士助教等充。又准开元皇帝行诸陵。即设太牢之馔。其公卿朝拜。备奉巡检之礼。并无牲牢。元和元年正月。礼仪使杜黄裳奏。二月公卿拜诸陵。准礼太上皇升遐。惟祭天地社稷。其拜陵及诸享祀。并令权停。制曰。可。
长庆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吏部奏。公卿拜陵。通取尚书省及四品以上清望官。中书省及诸司五品以上清望官。及京兆少尹充。从之。三年正月。御史台奏。应差定拜陵公卿。伏请除准式假外。如吏部差定奏下后。称疾患事故者。望同临祭出斋例论罚俸。应拜陵公卿。正衙辞后。并合当日出城。近来因循。转不遵守。动经累日。止宿于家。受命不恭。莫甚于此。臣请申明旧制。因事酌宜。计其道程。前后辞发。奏可。
议曰。按开元礼。春秋二仲月。司徒司空巡陵。春则埽除枯朽。秋则芟薙繁芜。埽除者。当发生之时。欲使茂盛也。芟薙者。当秋杀之时。除去拥蔽。且虑火灾也。今巡陵公卿。皆持斧击树三发。谓之告神。其为不经。一何甚也。
唐会要
唐会要卷二十一
缘陵礼物
旧仪注。品物时新。将堪供进。所司先进太常。令尚食相知简择。仍以滋味与斯物相宜者配之。冬鱼等凡五十六品。
永徽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有司言。谨按献陵三年之后。每朔望上食。冬夏至伏腊清明社节等日。亦准朔望上食。来月之后。始复平常。昭陵所司上食。请依献陵故事。从之。
神龙二年二月。太常博士彭景直。以为诸陵每日奠祭。乖于古礼。上疏。谨按三礼正文。无诸陵日祭之事。唯着宗庙月祭之礼。故祭法云。天下有王。建国置都。设为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则此礼典明。文义可求。景直又按礼论谯周祭志云。天子之庙。始祖及高祖曾祖祖考。皆每月朔望加荐。以象平生。朔食也。谓之月祭。二祧之庙。无月祭。此谯周所著。与古礼义相附近。亦无日祭之文。今诸陵月祭。有朔望并诸节日料。则古礼殷事之义也。诸节日犹古荐新之义。故郑玄注礼记云。殷事。月朔月半荐新之奠也。又注仪礼。月朔月半。犹平常之朝夕也。大祥之后。即四时焉。此则古者祭皆在庙。近代以来。始分朔望及诸节日。祭于陵寝。在庙惟四时正享及腊为五享。前所奏定。并依古礼正文。更不旁引外传。考据礼经。更无日祭。惟汉七庙议。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又园中各有寝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至元帝时。贡禹以为太烦。奏请罢郡国庙。丞相韦元成等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祭。奏可。议者亦以祭不欲数。数则黩。宜复古礼。四时祭于庙。丞相匡衡亦奏七庙叠毁之义。帝从之。又祭不欲疏。刘歆以为礼去事杀。引春秋外传云。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祖祢则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至后汉陵寝致祭。无明文以言。魏氏三祖及晋。皆不祭于墓。至于江左。亦不崇园寝。及宋齐梁陈。其祭无闻。臣以为三礼者。不刊之书。悬诸日月。外传所记。不与经合。不可依凭。国家率由典章。讨论正理。模事作法。垂裕将来。择善而行。依经为允。其诸陵日祭。请准礼停。疏奏。上谓侍臣曰。礼官奏言。诸陵准礼不合日别进食。但礼因人情。事有沿革。陵寝如昨。祗荐是常。乃援日月之期。请停朝夕之奠。乍览此奏。哀慕增怀。干陵宜依旧朝晡进奠。昭献二陵。每日一进。必若所司供办辛苦。可减朕膳。以为例程。
开元二年四月十五日敕。顷者别致鹰狗。供奉山陵。至于料度。极多费损。有乖仪式。无益崇严。其诸陵所有供奉鹰狗等。并宜即停。高宗时置。
二十三年四月。敕献昭干定桥恭六陵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日。各设一祭。如节祭共。朔望日相逢。依节祭料。桥陵除此日外。仍每日进半口羊食。
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敕。其建初启运兴宁永康四陵。每年四时八节。委所司判与陵署相知。造食进献。
天宝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敕。朕纂承丕业。肃恭祀事。至于诸节。常修荐享。且诗着授衣。令存休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令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陵寝。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但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导人。因亲设教。变游衣于汉纪。成献服于礼文。宜宣示庶僚。令知朕意。
大历十四年九月。礼仪使颜真卿奏曰。按后汉礼仪志云。古不祭墓。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建武以来。关西诸陵。但四时特牲祠。每帝幸长安。诸陵乃太牢祠。自洛阳诸陵至灵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社腊日及四时祠。无每日上饭。其亲陵一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其与洛阳诸陵及亲陵。降杀不同之文也。又春秋传曰。祖祢则日祭。曾高则月祭。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大禘则终王。固以亲疏相推。远近为制。又祠部式献昭干定桥恭陵。并朔望上食。岁及冬至寒食。各设一祭。唯桥陵除此日外。每日供半口羊充荐。是则元宗之于亲陵。与诸陵且有异矣。今请元陵除朔望及节祭外。每日更供半口羊充荐。准祠部式供拟。泰陵建陵。则但朔望及岁冬至寒食伏腊社日。各设一祭。每日更不合上食。制曰。可。
元和元年七月。礼仪使杜黄裳奏。引故事。丰陵日祭。崇陵唯朔望节日伏腊各设一祭。制可。
十五年四月。礼仪使奏。按礼文令式。皇祖以上。至太祖陵寝。朔望上食。其元日寒食冬至腊社日。各设一祭。皇考陵朔望及节祭外。每日进食。今丰陵合停日祭。景陵日祭如式。制曰。可。
其年五月。殿中省奏。尚食局供景陵千味食数。内鱼肉委食。味皆肥鲜。掩埋之后。熏蒸颇极。今请移鱼肉食于下宫。以时进飨。仍令尚药局据数以香药代之。敕。脯醢猪犊肉等。皆宜以香药代。其酒依旧供用。
诸僭号陵
神龙二年四月十二日。赠后父故上洛郡王元贞为酆王。庙号褒德。陵置六品八品丞各一员。韦庶人父也。
苏氏曰。天宝九载。有诏发韦氏冢而平之。其时。差长安县尉薛荣先专知。及见铭志。发冢日月。与葬日月同。旧为陵号荣先。又与专知官薛荣先名同。自闭及开。凡四十五年。而兆应若是。足表僭溢过分。殃咎夙成。有以戒将来暴兴者。其中宝玉。已经盗发罄矣。而柩榇狼狈。徒生叹嗟。又足以诫将来厚葬者也。
三年三月二日制令。武氏崇恩庙。依旧享祭。仍置五品令。七品丞。昊顺二陵置令丞如太庙。其年七月。武崇训将葬。监护使司农少卿赵履温。讽安乐公主奏。依永泰公主例。为崇训造陵。制许之。给事中卢粲驳奏曰。伏寻陵之称谓。本属皇王及诸君。自有国以来。诸王及公主墓。无称陵者。唯永泰公主。承恩特葬。事越常涂。不合引以为名。左传曰。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鲁王哀荣之典。诚别承恩。然国之名器。岂可妄假借。比贞观以来。诸王旧例。足得丰厚。手敕曰。安乐公主与永泰公主无异。缘此特为陵制。不烦固执。粲又奏曰。臣闻陵之称谓。施于尊极。不属王公以下。且鲁王若欲论亲等第。则不亲于雍王。雍王之墓。尚不称陵。鲁王则不可因尚主而加号。且君之举事。则载于方册。或称之往典。或考自前朝。臣历检贞观以来。驸马墓无得称陵者。且人君之礼。服绝于期。盖为不独子其子。陛下以膝下之恩爱。施及其夫。赠之仪。哀荣足备。岂得使上下无辨。君臣一贯者哉。又奏曰。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源。指南山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鲁王之葬。车服有章。加等之仪。备有常数。茔兆之称。不应假永泰公主为名。非所谓垂范将来。作则群辟者也。上无以答。竟从粲奏。先是。武氏昊陵顺陵置守户五百人。梁王三思及鲁王崇训墓。各置守户六十人。又韦氏褒德庙。置守户一百人。至景龙三年三月十六日。太常博士唐绍上疏曰。谨按昊顺二陵。恩敕特令依旧。因循前例。守户与昭陵数同。又先代帝王陵户。准式二十人。今虽外氏特恩。亦须附近常典。请准式量减。取足防闲。庶无逼上之嫌。不失尊崇之道。又亲王守墓。旧制例准得十人。梁鲁近加追赠。不可越于本爵。准令。赠官用荫。各减正官一等。故知赠之与正。义有抑扬。礼不可踰。理须裁制。请同亲王墓户。各置十人为限。又太庙宿卫。准备正兵。纵令壖内埽除。还以其兵应役。褒德别加庙户。兼配军人。既益烦劳。又亏常典。纵使恩加极礼。须准太庙污隆。别置百人。亦请停废。疏奏不纳。至景云元年七月一日。废昊陵顺陵二名。至二年五月五日。复昊顺二陵。太平公主所请。至先天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又废。并称太原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