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唐会要
唐会要
元和元年十二月。礼仪使高郢奏。六典。凡驾行幸。有夜警晨严之制。今署司所申。是并警亦呼为严。相承已久。乐官不能辨。伏奏开元礼。皇帝时飨太庙。及上辛祈谷于圜丘。皆于正殿致斋。第三日欲赴行宫。前七刻五刻二刻。有三严之仪。并无五更三点以前四严。及驾至桥一严之文。伏请勒停。准礼依时刻三严。又其时所设宫悬。悬而不作。銮驾进发。不鸣鼓吹。至祀日。太庙飨礼毕。銮驾欲发。及南郊行事。銮驾还宫之时。然后各有三严。皇帝既还大次。停一刻须槌一鼓为一严。三刻须槌二鼓为再严。五刻须槌三鼓为三严。往例仪注。皆准此礼。鼓吹署所申。并与礼文不同。又都不知准礼。是行事毕有三严之制。伏以立礼之旨。务于精诚。銮驾出宫。在祀前之日。犹悬而不作。不鸣鼓吹。况祠所斋洁。明发行事。此夜诚合清净。不应钲鼓諠哗。其鼓吹署所申四严及临上坛一严。伏请勒停。其行事毕后。南郊回。请准礼依时刻三严。太庙宿其后不严。及南郊回。于明德门里鼓吹。引驾至丹凤门。
二年九月。中书门下上言。先王制礼。皆有着定之文。后圣沿情。或徇一时之敬。过犹不及。遂至于烦。询于有司。参酌礼意。若无厘革。稍黩旧章。其太庙诸陵荐新。诸陵节日遣使。臣等商量。请每除太庙时飨。及朔望上食。诸陵朔望奠。亲陵朝晡奠外。余享祀及忌日告陵等。并停。其果实甘橘蒲桃菱梨。远方所进。并请遣使于诸陵荐献。果实之中。甘瓜时异。亦请至时上荐。其余瓜果。四时新物。并委陵令与县司计会。及时荐献。其专使亦停。制可。三年四月。太常礼院上言。太庙时享。及告庙朔望荐食同日。谨按礼经。祭不欲数。伏以太庙禘祫。祭礼重于时享。准礼时享与禘祫同月。即其月但行禘祫。不行时享。盖不欲烦。是礼先重者。今时享重于朔望荐食。稽求礼情。参酌轻重。于时享之月。朔望荐食。亦合便停。若两礼并行。即祭恐烦黩。伏请每至时享及腊享。但行享礼。其月朔望荐食。请停。余月一准旧例。如告庙日与朔望荐食日同。伏请先行告礼。然后荐食。即冀疏数有节。合于礼令。从之。
四年九月。监察御史刘遵古奏。太庙五享摄祭三公等。伏准开元二十五年七月八日敕。每至五飨之日。应摄三公。令中书门下。及丞相师傅尚书御史兼嗣郡王。择德望高者通摄。诸司不在差限者。伏以太庙摄祭公卿。准敕令先差仆射尚书及师傅等。如无此色官。亦合次差诸司三品。比来吏部因循。不守敕文。用人稍轻。伏请起今年冬季已后。敕吏部准敕差定。如仆射尚书等阙。即差京师三品职事官充。敕。宜依。
十五年六月敕。今月祔享太庙。阙宪宗皇帝室祝版。划睿宗皇帝室祝版勾当点检。并进署官知庙宗正少卿嗣宁王李子鸿。监察御史崔锐。太常博士王彦威等。各得款状。敕。宗庙之礼。严肃是先。荐告之词。精审为切。方将升祔。安可九室皆同。既已祧迁。岂宜四昭咸在。李子鸿专司庙事。错进祝文。罪有根源。理难降减。宜停见任。博士既失于详定。御史又旷其监临。若不薄惩。恐乖至当。王彦威罚两月俸。仍削一阶。崔锐罚一季俸。仍削两阶。余并释放。已后有礼合变文。事宜中节者。太常博士不得更称旧例。致令差殊。当举严科。别有处分。故事。将祔礼。先告于庙庭。跪奉入室曰。以今吉辰。某皇帝神主祔谒。遂奉神主诣第七室祔享。而不再告。享毕。祔于第九室。设安神之幕而韬之。然则告太庙者。以孙祔于祖。尊不得伸也。是时宪宗神主升祔。宰臣不详旧典。令有司再告祔礼于太极殿。礼官执议不听。适属宗正寺进祝版。误以宪宗尊号为睿宗。御史博士职当省察。不知其误。宰臣兼怒之下。诏削罚而变其旧礼。时甚非之。
长庆元年七月。监察御史路群奏。今月九日孟秋。享太庆庙。摄太尉国子祭酒韩愈。准式于太庙致斋。今于本寺监省。有违格式。敕。宜罚一季俸。太和二年。享敬宗皇帝祝文。称皇孝弟。太常博士崔龟从奏议曰。臣审详孝字。载在礼文。议本主于子孙。理难施于兄弟。按礼记卜虞之文。子孙曰哀。兄弟曰某。然则虞之称哀。与祭之称孝。其义一也。于祖祢则礼宜称孝。于伯仲则止可称名。又东晋温峤议宗庙祝词。言孝字非子孙则不称。若旁亲则言敢告。故当时朝议。咸以为宜。今臣上考礼经。无兄弟称孝之义。下征晋史。有不称旁亲之文。臣谓享敬宗庙。宜去孝弟两字。从之。
五年五月。太庙第四室六室缺漏。上怒。罚宗正卿李锐。将作监王堪。乃诏中使补葺之。右补阙韦温上疏曰。臣闻吏举其职。国家所以治。事归于正。朝廷所以尊。夫设制度。立官司。事存典故。国有经费。而最重者。奉宗庙也。伏以太庙当修。诏下逾月。有司弛慢。曾不用心。宜黜慢官。以惩不恪之罪。择可任者。贡以缮完之功。此则事归于正。吏举其职也。而圣思不劳。百职无旷。今慢官不恪。止于罚俸。忧轸所切。使委内官。是许百司之官。公然废职。以宗庙之重。为陛下所私。群官有司。便同委弃。此臣窃为圣朝惜也。事关宗庙。皆书史册。苟非旧典。不可率然。伏乞更下诏书。委所司营缮。则制度不紊。官业交修。疏奏。乃罢中使修葺。
开成五年五月。太常礼院奏。宣懿皇太后祔庙。伏惟开元礼。有皇后祔庙牲牢乐悬典。太庙享一室。礼同。今宣懿皇太后飨礼。伏请宣下敕旨。宜依其年六月太常礼院奏。宣懿皇太后宝册函。按晋太武帝追尊简文郑太后。问冕旒玺绶。归藏何处。徐邈答云。臣按太始元年追尊。四年。太后崩。及开陵合葬。其绶藏于陵中。是元不埋之也。臣谓今藏于庙中。宜合前事。准国朝故事。让皇帝及增诸太子宝册。并随神主于庙中安置。敕旨。宜依。
大中三年十二月。诏曰。太常博士李稠所进状。言追尊顺宗宪宗谥号。礼官请别造神主。及改题事。请集通儒详定者。宜令都省集议闻奏。于是左司郎中杨发。都官郎中卢搏。都官员外郎刘彦谟等五人议曰。臣等伏以栗主升祔之后。在礼无改造之文。亦无重加尊谥。改题神主之例。求之旷古。敻无其文。周加太王季历文王之谥。但以德合王周。遂加王号。未闻改谥易主。且文物大备。礼法可称。近在两汉。并无其事。光武皇帝中兴。定都洛阳。遣大司马邓禹入关。奉高祖已下十一帝后神主至洛阳。当草昧之时。兵力艰乏。专遣奉迎。时神主不合新造故也。事历魏晋。下及周隋。虽易世一旅之君。亦有讲学知礼之士。皆不闻加谥追尊。改主重题。书在史策。可覆视也。今惟引东晋重造郑太后神主事为证。伏以郑太后本琅邪王妃。薨后已祔琅邪邸庙。其后母以子贵。将升祔太庙。贺循请重造新主。改题皇后之号。备礼告祔。当时用之。伏以诸侯庙主。与天子庙主。长短不同。若以王妃八寸之主。上配至极。礼似不同。时谄臣贪君。私用此谬礼。改造神主。比量晋事。义绝非宜。且宣懿非穆宗之后。实武宗之母。以子之贵也。祔别庙正为得礼。享荐无亏。今若从祀至尊。题主称为太后。因臣因子。正得其宜。今若改造新主。题去太字。即是穆宗上僊之后。臣下追致妃嫔之礼。黩乱正经。实惊有识。臣当时并列朝行。知其谬戾。伏以汉律擅论宗庙者。以大不敬论。其时无诏下议。遂默塞不出言。今又欲重用东晋谬礼。秽媟圣唐大典。猥蒙下问。故敢尽言。又谨征盛唐前例。甚有明文。国史云。武德元年五月。备法驾于长安通义里旧庙。奉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神主。升祔太庙。既言于旧庙奉迎。足明必奉旧主矣。其加谥追尊之礼。自古本无其事。自则天皇后摄政之后。累累有之。自此之后。数用其礼。历检国史。并无改造及重题之文。若故事有之。无不书于简策。臣等以为即当告新谥于庙而止。不重题易主明矣。今改造神主。自古并无其事。惟重题之礼。国史有开元初太常卿韦绦奏。以宗庙题后主云天后圣帝武氏。一庙二帝。事不师古。请削去旧号。直题云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诏从之。则不知其时削去旧题乎。追用何代之礼耶。今礼之疑者。决在圣虑。伏俟奏闻。以臣等所识。当以新谥典册告于陵庙。正得其宜。神主不改造。不重题。为得礼。中书门下上言。改造改题。并无所据。酌情顺理。题则为宜。况今士族之家。通行此例。虽尊卑有异。而情理则同。望就神主改题。则为通允。敕旨宜依。
配享功臣
贞观礼。祫飨。功臣配享于庙庭。禘享则不配。后令。大祫禘之日。功臣并得配享。初。太常卿韦绦等议。功臣祫享之日。配享于庙庭。禘及时飨。则皆不预。其议遂行。至开元初。复令禘之日亦皆配飨。非旧典也。
高祖庙六人。 赠司空淮安靖王神通。赠司空河间元王孝恭。尚书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赠民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并贞观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敕。赠司徒周定公武士。显庆四年三月七日敕。文明元年停。赠太子太师魏国公裴寂。赠礼部尚书鲁国公刘文靖。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三日敕。
太宗庙七人。 赠太尉梁文昭公房元龄。赠司徒申文献公高士廉。赠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并贞观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敕。至永徽四年二月。房元龄以子遗爱反。停配享。赠太尉郑文贞公魏征。神龙三年闰二月十五日敕。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赠司徒卫景武公李靖。司空莱成公杜如晦。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高宗庙六人。 赠太尉贞武文公李绩。赠开府仪同三司北平定公张行成。赠扬州大都督高阳恭公许敬宗。赠尚书右仆射高堂忠公马周。并垂拱二年正月十一日敕。其许敬宗。神龙二年闰二月一日敕停。尚书右仆射河南文忠公褚遂良。赠司徒县文宪公高季辅。赠司空乐城文献公刘仁轨。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中宗庙八人。 侍中谯国公桓彦范。侍中平阳愍王敬晖。中书令汉南郡王张柬之。赠太尉博陆文献王崔元暐。中书令南郡王袁恕己。并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敕。赠司空梁文惠公狄仁杰。赠尚书左仆射齐贞公魏元忠。赠太子少保琅邪郡公王同皎。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睿宗庙二人。 赠司空许文贞公苏瑰。尚书左丞相徐文献公刘幽求。并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敕。
元宗庙三人。 赠太师燕文贞公张说。赠太子少师代国公郭元振。中书令赵国公王琚。检年月未获。
肃宗庙二人。 赠太师韩文宪公苗晋卿。大历四年十月七日敕。赠太尉冀献穆公裴冕。元和四年八月敕。
代宗庙一人。 赠太尉汾阳忠武王郭子仪。建中二年十一月敕。
德宗庙三人。 赠太师西平忠武王李晟。赠太尉忠烈公段秀实。并元和四年八月敕。赠太师忠武公浑瑊。元和四年九月四日敕。
宪宗庙四人。 赠司徒宣懿公杜黄裳。赠太师裴度。会昌六年十月敕。赠司徒威武公高崇文。赠太尉李愬。会昌六年十一月敕。
苏氏驳议曰。配食之义。用旌元勋。让协经纶。功成缔构。君臣义重。终始礼崇。生承带砺之恩。死陪严敬之祀。国家宪章三代。垂范百王。配飨功臣。必资故实。惟肃宗一室。理有未安。且肃宗北狩之时。师统一旅。初至灵武。人心尚摇。裴冕于草创之中。建大义以劝进。肃宗登宸极之后。因物情于有君。收募骁雄。整备文物。十万之师坐致。三千之仪无阙。定社稷计。允天下心。独处庙堂。亲承睿算。盖其踰月。房太尉乃来。洎乎来年。苗太师方至。论其前后。较然可知。语以勋劳。不言而辨。且裴冕赠太尉制词云。临丧之仪。不及于小殓。从享之礼。将配于大烝。敢征前祠。以裨阙典。谒城佐命。萧何首出于汉朝。配飨议功。裴寂岂遗于高庙。若以苗太师从祀之后。裴太尉乃薨。则合同享庙庭。岂不雅符前例。
杂录
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有司言将行禘祭。请集礼官学士等议。太常卿韦挺等一十八人议曰。古之王者。富有四海。而不朝夕上膳于宗庙者。患其过礼也。故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至于臣有大功。享禄其后。子孙率礼。洁粢丰盛。禴祀烝尝。四时不辍。国家大祫。又得配焉。所以昭明其勋。尊崇其德。以劝嗣臣也。其禘及时享。功臣皆不应预。故周礼六功之家。皆配大烝而已。先儒皆以大烝为祫祭。高堂隆庾蔚之等。多遵郑学。未有将为时祭者。又汉魏祫祀。皆在十月。晋朝礼官。欲用孟秋殷祭。左仆射孔安国启弹。坐免官者不一。梁初误禘功臣。左丞何佟之驳议。武帝允而依行。降暨周齐。俱遵此义。窃以五年再殷。合诸天道。一大一小。通人雅论。小则人臣不预。大则兼及有功。今礼禘无功臣。诚谓礼未可易。诏改今从礼焉。秘书监颜师古议曰。谨按祫者。合食。禘乃禘祭。禘小于祫。理则非疑。商书称从与大享。周礼着祭于大烝。是知小祀不及功臣。其事又无可惑。魏晋已降。未尝厘革。今欲改更。实谓非宜。六经莫见斯文。三雍不扬其迹。悠悠之论。蔑足云也。又寻古之配祭。皆在于冬。据其时月。益明非禘。况乎臣之立功。各因所奉。享祀之日。从主升配。禘之为祭。自于本室。庙未毁者。不至太祖之庭。君既不来。而臣独当祀列。对扬尊极。乃非所事。岂容山河之誓。务乎殷重。霜露之感。从于简略。论情即理。孰曰可安。今请祫配功臣。禘即不及。依经合义。进退为允。
元和四年八月。诏曰。朕闻昔日之佐。制物者咸有大功。惟五官以配五帝。自时厥后。有国家者。莫不以辅弼社稷之勋。登名大烝。陪享清庙。苟非茂德。孰允盛仪。赠太尉冕。望重岩廊。时为材干。灵武艰阻。首赞经纶。宣力股肱。平心鼎饪。佐戡定之成业。推翼戴之嘉猷。赠太师晟。识精韬钤。神假雄武。建中寇孽。躬践忧虞。垂饵虎狼。致威尊俎。刷宫庙之尘秽。回日月之光辉。赠太尉秀实。气全柔刚。节固金石。凶渠僭逆。踬蹶根萌。矫命还师。衷刃决死。纾阽危于怵迫。挫狂狡之奸谋。并材为时生。用当运否。感云龙而应变。炳辰象以降灵。光复寰区。振扬风概。勋庸藏于盟府。宠饰备于前朝。光阴不追。盛烈如在。朕顷因郊祀。爰举典常。俾差茂勋。以配殷祭。惟咸有一德。允属乎三臣。庶昭示于将来。式崇恩于既往。冕宜配于肃宗庙庭。晟秀实宜配飨德宗庙庭。九月四日。诏曰。旌劝是先。允协念功之义。荐羞爰举。幸追配飨之仪。赠太师浑瑊。锺秀诞灵。逢时翼圣。铭镂金石。带砺山河。绩既着于先朝。業宜光於後。俾之从祀。用表遗勋。宜配享德宗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