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唐会要
唐会要
耕藉。 皇帝将诣望瘗位。谒者引三公及应从耕侍耕者。各就耕位。司农先就位。诸执耒者皆就位。皇帝初诣耕位。廪牺令进诣御耒席南。北面跪。俛伏搢笏。解耒韬。出执耒。起少退。北面立。司农卿受耒。以授侍中。侍中奉耒进。皇帝受以三推。侍中前受耒耜。反于司农。司农反于廪牺令。讫。还本位。廪牺令复耒于韬。执耒起。复位立。皇帝初耕。执耒者以耒耜各授侍耕者。皇帝耕讫。三公诸王五推。尚书卿九推。讫。执耒者前受耒耜。退复位。侍中前奏。礼毕。退复位。太常卿引皇帝入自南门。还大次。乐作。皇帝出自内壝东门。殿中监前受镇珪。以授尚衣奉御。殿中监又前受大珪。华盖侍卫如常仪。皇帝入次。乐止。谒者赞引。各引享官及从享群官。诸方客使。以次出。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出。工人二舞以次出。太常卿帅其属。以次耕于千亩。其祝版燔于斋所。
銮驾还宫。如圜丘仪。
劳酒。 车驾还宫之明日。设会于太极殿。如元会之仪。唯不贺不上寿。为异。以上见开元礼。
藉田东郊仪
皇帝夹侍二人。正衣二人。右以祀先农坛上行事。夹侍正衣充。中书门下先奏。侍中一人。奉耒耜进。耕毕。复受。奏礼毕。中书令一人。侍从。礼部尚书一人。侍从官以下。并合便取祀先农坛上行事官充。司农卿一人。授耒耜于侍中。侍耕。右卫将军一人。已上。并侍卫。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行五推礼。旧例。宰臣摄行事。九卿九人。行九推礼。旧例。差左右仆射。六尚书。御史大夫摄行事。诸侯三人。行九推礼。差正员三品官。及嗣王摄行事。礼仪使一人。赞导耕藉礼。太常卿一人。赞导耕藉礼。已上官。便合取祀先农坛上行事官充。右礼司状上中书门下。请奏差。如本官不足差。六品以下官充。并服葱褶。御耒耜二具。并韬。并以青色。内一具副。准干元故事。合依农人所执者制造。不合雕饰。事毕日收。藉耒耜一丈席二领。先农坛高五尺。方五尺。四出陛。其色青。祀前二十日修毕。三公九卿诸侯耒耜一十五具。御耒耜牛四头。内二头副。并牛衣。每随牛一人。并绛衣。介帻。须明闲农务者行事。礼司专差人赞导。高品中官二人。执侍耒耜。并衣葱褶。太常帅其属庶人。量用二十八人。以备礼。郊社令一人。检校。太常少卿一人。帅庶人赴耕所。太常博士六人。分赞导耕礼。如本司官不足。准旧例本司具名上中书门下。请差摄行事。司农少卿一人。检校庶人终千亩。廪牺令二人。一人奉耒耜。授司农卿。系差五品六品清资官摄充。一人掌耒耜。太常寺用本官。三公九卿诸侯耕牛四十头。内十头副。每头随牛人一人。须明闲农耕者差。庶人耒耜二十具。畚二具。锸二具。以木为刃。府司差一人专知。管藉田县令一人。具朝服。当耕藉田时。立于田畔。候耕毕去。畿甸诸县令。准旧例集。先期到城。藉田日。服常服赴耕所。陪位而立。耆老量定二十人。并常服。藉田日。于庶人耕藉田位之南陪位。以上见开元礼。
干元二年正月戊寅。耕藉田。唐书肃宗本纪。
肃宗干元三年春正月丁丑。将有事于九宫之神。兼行藉田礼。自明凤门出至通化门。释軷而入坛。行宿斋于宫。戊寅。礼毕。将耕藉。先至于先农之坛。因阅耒耜。有雕刻文饰。谓左右曰。田器农人执之。在于朴素。岂文饰乎。乃命彻之。下诏曰。古之帝王。临御天下。莫不务农敦本。保俭为先。盖用勤身率下也。属东耕启候。爰事典章。况绀辕缥軏。固前王有制。崇奢尚靡。谅为政所疵。靖言思之。良用叹息。岂朕法尧舜重茅茨之意耶。其所造雕饰者宜停。仍令有司依农用例程。即别改造。庶万方黎庶。知朕意焉。翌日己卯。致祭神农氏。以后稷配享。肃宗冕而朱纮。躬秉耒耜而九推焉。礼官奏陛下合三推。今过礼。肃宗曰。朕以身率下。自当过之。恨不能终于千亩耳。既而伫立久之。观公卿诸侯王公以下耕毕。旧唐书礼仪志。
宪宗元和五年。诏以来岁正月藉田。太常修撰韦公肃言。藉田礼废久矣。有司无可考。乃据礼经。参采开元干元故事。为先农坛于藉田。皇帝夹侍二人。正衣二人。侍中一人。奉耒耜。中书令一人。礼部尚书一人。侍从。司农卿一人。授耒耜于侍中。太仆卿一人。执牛。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侍卫。三公以宰相摄。九卿以左右仆射。尚书御史大夫摄。三诸侯以正员一品官。及嗣王摄。推数一用古制。礼仪使一人。太常卿一人。赞礼。三公九卿诸侯执牛三十人。用六品以下官。皆服葱褶。御耒耜二。并韬。皆以青。其制度取合农用。不雕饰。毕日收之。藉耒耜丈席二。先农坛高五尺。广五尺。四出陛。其色青。三公九卿诸侯耒十有五。御耒之牛四。其二副也。并牛衣。每牛各一人。绛衣介帻。取闲农务者。礼司一人。赞导之。执耒持耜。以高品中官二人。不葱褶。皇帝诣望耕位。通事舍人分导文武就耕所。太常帅其属。用庶人二十人。以郊社令一人押之。太常少卿一人。率庶人趋耕所。博士六人。分赞耕礼。司农少卿一人。督视庶人终千亩。廪牺令二人。一人奉耒耜。授司农卿。以五品六品清官摄。一人掌耒耜。太常寺用本官。三公九卿诸侯耕牛四十。其十副也。牛各一人。庶人耕牛四十。各二牛一人。庶人耒耜二十具。锸二具。木为刃。主藉田县令一人。具朝服。当耕时立田侧。毕乃退。畿甸诸县令。先期集。以常服陪耕所。耆艾二十人。陪于庶人耕位南。三公从者各三人。九卿诸侯从者各一人。以助耕。皆绛服介帻。用其本司隶。是时虽草具其仪如此。以水旱用兵而止。唐书礼乐志。
九宫坛
天宝三载。有术士苏嘉庆上言。请于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其坛三成。成三尺。四阶。其上依位置九坛。坛尺五寸。东南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六八为下。符于遁甲。四孟月祭。尊为九宫贵神。礼次昊天上帝。而在太清宫太庙上。用牲牢璧币。类于天地神祇。元宗亲祀之,如有司行事。即宰相为之。肃宗干元三年正月。又亲祀之。初。九宫神位。四时改位。呼为飞位。干元之后不易位。太和二年八月。监察御史舒元舆奏。七月十八日祀九宫贵神。臣次合监祭。职当检察礼物。伏见祝版九片。臣伏读既竟。窃见陛下亲署御名。及称臣于九宫之神。臣伏以天子之尊。除祭天地宗庙之外。无合称臣者。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比以九宫为目。是宜分方而守其位。臣又观其名号。及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此九神于天地。犹子男也。于日月。犹侯伯也。陛下尊为天子。岂可反臣于天子之男耶。臣窃以为过。纵阴阳者流。言其合祀。则陛下当合称皇帝遣某官致祭于九宫之神。不宜称臣与名。臣实愚瞽。不知其可。伏缘行事在明日鸡初鸣时。成命已行。臣不敢滞。伏乞圣慈异日降明诏。礼官详议。冀明万乘之尊。无所亏降。悠久误典。因此可正。诏都省议。皆如元舆之议。乃降为中祠。祝版称皇帝不署。会昌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准天宝三载十月六日敕。九宫贵神。实司水旱。功佐上帝。德庇下民。冀嘉谷岁登。灾害不作。每至四时初节。令中书门下往摄祭者。准礼九宫次昊天上帝坛。在太清宫太庙上。用牲牢璧币。类于天地。天宝三载十二月。元宗亲祠。干元二年正月。肃宗亲祠。伏自累年以来。水旱愆候。恐是有司祷请。诚敬稍亏。今属孟春。合修祀典。望至明年正月祭日。差宰臣一人祷请。向后四时祭。并请差仆射少师少保尚书太常卿等官。所冀稍重其事。以申严敬。臣等十一月二十五日已于延英面奏。伏奉圣旨。令检仪注进来者。今欲祭时。伏望令有司崇饰旧坛。务于严洁。敕旨依奏。二年正月四日。太常礼院奏。准监察御史关牒。今月十三日祀九宫贵神。已敕宰相崔珙摄太尉行事。合受誓诫。及有司徒司空否。伏以前件祭。本称大祠。准太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敕。降为中祠。昨据敕文。祗称崇饰旧坛。务于严洁。不令别进仪注。更有改移。伏恐不合却用大祠礼科。伏候裁旨。中书门下奏曰。臣准天宝三载十月六日敕。九宫贵神。实司水旱。臣等伏睹。既经两朝亲祠。必是祈请有征。况自太和已来。水旱愆候。陛下常忧稼穑。每念烝黎。臣等合副圣心。以修坠典。伏见太和三年礼官状云。纵司水旱兵荒。品秩不过列宿。今者五星悉是从祀。日月犹在中祀。窃详其意。以星辰不合比于天官。曾不知统而言之。则为天地。在于辰象。自有尊卑。谨按后魏王钧志。北辰第二星。盛而常明者。乃为元星露寝。天帝常居。始由道奥。而为变通之迹。又天皇大帝。其精曜魄宝。盖万神之秘图。河海之命纪皆禀焉。据元说。即昊天上帝也。天一掌八气九精之政令以佐天极。征明而有常。则阴阳序。大运兴。太一掌十有六神之法度。以辅人极。征明而得中。则神人和而王道升平。又北斗有权衡二星。天一太一。参居其间。所以财成天地。辅相神道也。若一概以列宿论之。实为浅近。按汉书曰。天神贵者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列于祀典。其来久矣。今五帝犹为大祀。则太一无宜降祀。稍重其祀。固为得所。刘向有言曰。祖宗所立神祇旧典。诚未易动。又曰。古今异制。经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说正也。其意不欲非祖宗旧典。以刘向之博通。尚难于改作。况臣等学不究于天人。职尤懵于祀典。欲为参酌。恐未得中。伏望更令太常卿与学官同详定。庶获明据。从之。检校左仆射太常卿王起。广文博士卢就等献议曰。伏以九宫贵神。位列星座。禳灾致福。诏立祠坛。降至尊以称臣。就东郊以亲拜。在祀典虽云过礼。庇群生岂患无文。思福黔黎。特申严奉。诚圣人屈己以安天下之心也。厥后祝史不明。精诚亦怠。礼官建议。降处中祠。今圣德忧勤。期臻寿域。兵荒水旱。寤寐轸怀。爰命台臣。缉兴坠典。伏惟九宫所称之神。即太一。摄提。轩辕。招摇。天符。青龙。咸池。太阴。天一者也。谨案黄帝九宫经。及萧嵩五行大义。一宫其神太一。其星天蓬。其卦坎。其行水。其方白。二宫其神摄提。其星天芮。其卦坤。其行土。其方黑。三宫其神轩辕。其星天冲。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宫其神招摇。其星天辅。其卦巽。其行木。其方绿。五宫其神天符。其星天禽。其卦离。其行土。其方黄。六宫其神青龙。其星天心。其卦干。其行金。其方白。七宫其神咸池。其星天柱。其卦兑。其行金。其方赤。八宫其神太阴。其星天任。其卦艮。其行土。其方白九宫其神天一。其星天英。其卦离。其行火。其方紫。观其统八卦。运五行。土飞于中。数转于极。虽数事迎厘。不闻经见。而范围亭育。有助昌时。以此两朝亲祀而臻百祥也。然以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星之运行。必系于物。贵而居者。则必统八气。总万神。干权化于混茫。赋品汇于阴骘。与天地日月。诚相参也。岂得繄赖于敷佑。而屈降于等夷。又据太尉摄祀九宫贵神旧仪。前七日。受誓诫于尚书省。散斋四日。致斋三日。牲用犊。祝版御署。称嗣天子臣。圭币乐成。比类中祠。则无等级。今据江都集礼。又开元礼。蜡祭之日。大明夜明二座。及朝日夕月。皇帝致祝。皆率称臣。若以为非泰坛配祀之时。得主日报天之义。卑缘厌屈。尊用德伸。不以着在中祠。取类常祀。此则中祠用大祠之义也。又据太社太稷。开元之制。列在中祠。天宝三载。敕改为大祠。自后因循。复用前礼。长庆三年。礼官献议。始准前敕。称为大祠。唯御署祝文。称天子谨遣某官某昭告。文义以为殖物粒民。则宜增秩。致祝称祷。有异方丘。不以伸为大祠。遂屈尊称。此又大祠用中祠之礼也。参之日月既如彼。考之社稷又如此。所为功巨者因之以殊礼。位称者不敢易其文。是前圣后儒。陟降之明征也。今九宫贵神。既司水旱。降福禳灾。人将赖之。追举旧章。诚为得礼。然以立祠非古。宅位有方。分职既异其司存。致祝必参乎等列。求之折中。宜有变通。稍重之仪。有以为比。伏请自今已后。却用大祠之礼。誓官备物。无有降差。唯御署祝文。以社稷为本。伏缘已称臣于天。帝无二尊故也。敕旨依之。付所司。旧唐书礼仪志。
皇后亲蚕
唐先蚕坛。在长安宫北苑中。高四尺。周回三十步。文献通考。
贞观元年三月癸巳。皇后亲蚕。唐书太宗本纪。
九年三月。文德皇后率内外命妇。有事于先蚕。同上。
永徽三年三月七日。制以先蚕为中祀。后不祭。则皇帝遣有司享之。如先农。通典。
通考。有司言。案周官宗伯。后不祭。则摄而荐豆笾彻。明王后之事。而宗伯摄行之。伏以农桑乃衣食万民。不宜独阙先蚕之祀。无已。皇帝遣有司享之。如先农。
显庆元年三月辛巳。皇后亲蚕。唐书高宗本纪。下同。
总章二年三月癸巳。皇后亲蚕。
咸亨五年三月。皇后亲蚕。
上元元年三月己巳。皇后亲蚕。
二年三月丁巳。天后亲蚕。
开元二年正月辛巳。皇后亲蚕。元宗本纪。
自嗣圣以来。废阙此礼。至是始重行焉。文献通考。
干元二年三月己巳。皇后亲蚕。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