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开元二十六年正月丁丑。迎气于东郊。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二十六年。又亲往东郊迎气。祀青帝。以勾芒配。岁星及三辰七宿从祀。其坛本在春明门外。元宗以配所隘狭。始移于浐水之东面。而位望春宫。其坛一成。坛上及四面皆青色。勾芒坛在东南。岁星已下。各为一小坛。在青帝坛之北。亲祀之时。有瑞雪坛下。侍臣及百寮拜贺称庆。旧唐书礼仪志。
肃宗元年建卯月一日赦文。朕敬授人时。慎徽月令。庶无极惫。以获休征。自今已后。每至四孟月迎气之日。令所司明案典礼。宣读时令。朕当与百辟卿士。举而行之。文献通考。
德宗贞元元年十月二十七日。诏郊祀之义。本于至诚。制礼定名。合从事实。使名实相副。尊卑有伦。五方配帝。上古哲王。道济蒸民礼着明祀。论善计功。则朕德不类统天御极。朕位攸同。而祝文称臣以祭既无益于诚敬。徒有黩于等威。宜从改正。以敦至礼。自今以后。祀五方配帝祝文。并不须称臣。其余礼数如旧。旧唐书礼仪志。
 旧唐书归崇敬传。时有术士巨彭祖上疏云。大唐土德。千年合符。请每四季郊祀天地。诏礼官儒者议之。崇敬议曰。案旧礼。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地。祀黄帝。秋冬各于其方。黄帝于五行为土王。在四季生于火。故火用事之末而祭之。三季则否。汉魏周隋。共行此礼。国家土德乘时。亦以每岁六月土王之日。祀黄帝于南郊。以后土配。所谓合礼。今彭祖请用四季祠祀。多凭纬候之书。且据阴阳之说。事涉不经。恐难行用。又议祭五人帝不称臣云。太昊五帝。人帝也。于国家即为前后之礼。无君臣之义。若于人帝而称臣。则于天帝复何称也。议者或云五人帝列于月令。分配五时。则五神。五音。五祀。五虫。五臭。五谷皆备。以备其时之色数。非必别有尊崇也。
  杂录
武德初。令每岁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亦以景帝配。其坛在宫城之北十四里。坛制再成。下成方十丈。上成五丈。每祀则地祇及配帝设位于坛上。神州及五岳四镇。四渎四海。五方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并皆从祀。神州在坛之第二等。五岳以下三十七座。在坛下外壝之内。邱陵等三十座。在壝外。其牲。地祇及配帝用犊二。神州用黝犊一。岳镇以下。加羊豕各五。孟冬祭神州于北郊。景帝配。牲用黝犊二。旧唐书礼仪志。
太宗贞观时。奉高祖配地郊。通典。
 中书令房元龄。与礼官议。以为礼有益于人则祀之。神州者。国之所托。余八州则又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岛。今除余州等八座。惟祭皇地祇及神州。以正祀典。
高宗永徽中。废神州之祀。通考。
 礼部尚书许敬宗议。方丘在祭地之外。别有神州。谓之北郊。分地为二。既无典据。理又不通。请合于一祀。以符古义。仍并条附式令。永垂后则。可之。旧唐书礼仪志。
 唐书萧德言传。方丘既祭地。又祭神州北郊。皆不载经。请止一祠。诏曰。可。
干封初。诏依旧祀神州皇地祇坛。依旧于渭水北置。通考。
 太常博士陆遵等议。北郊之月。古无明文。汉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东晋成帝咸和中。议北郊用正月。皆无明据。武德来礼令。即用十月。为是阴用事。故于此时祭之。请依旧十月致祭。从之。
武后天册万岁元年。亲享南郊。合祭天地。唐书。
睿宗景云三年。将祀南郊。有司请设皇地祇位。唐书。
先天元年夏五月戊寅。有事于北郊。辛巳。大赦。改元曰延和。赐内外官陪礼者勋一转。民酺五日。唐书睿宗本纪。
开元十一年二月壬子。如汾阴。祀后土。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十一年。上将还西京。便幸并州。兵部尚书张说进言曰。陛下今因行幸。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之祀。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三农祈谷。此诚万姓之福。至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祠后土于汾阴睢上。太史奏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祥风绕坛。日扬其光。初有司奏修坛。掘地获古铜鼎二。其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色皆青。又获古砖。长九寸。有篆书千秋万岁字。及长乐未央字。又有赤免见于坛侧。旧祠堂为妇人素像。则天时移河西梁山神素像。就祠中配焉。至十一年。有司迁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别室焉。诏以中书令张嘉贞为坛场使。将作少监张景为坛场副使。张说为礼仪使。见文献通考。
开元二十年九月乙巳。中书令萧嵩等。奏上开元新礼。十一月庚午。祀后土于睢上。大赦天下。旧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申。如汾阴。祠后土。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二十年。车驾欲幸太原。中书令萧嵩上言云。十一年亲祀后土。自是神明昭佑。累年丰登。有祈必报。礼之大者。且汉武亲祠睢上。前后数回。伏请准旧事。至后土行报赛之礼。上从之。至十一月二十一日。祀后土于睢上。其文曰。恭惟坤元。道昭品物。广大茂育。畅于生成。庶凭休和。惠及黎献。博厚之位。澳在汾阴。肃恭时巡。用昭旧典。敬以琮币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展诚悫。睿宗皇帝配神作主。礼毕。令所司刊石于祠所。上自为文。文献通考。
开元二十年。萧嵩为中书令。改撰新礼。祀地一岁有二。旧唐书礼仪志。
祭地仪。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丘坛上。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座。每座笾豆各十二。簠簋篚俎各一。百七十二座。祭神州地祇于坛第一等。笾豆各四。余如上也。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山。五川。五林。五泽。五邱。五陵。五坟。五衍。五原。五隰。于内壝之外。各依方面。每座笾豆各一。簠簋篚俎各一。皆准旧礼为定。立冬后。祭神州地祇于北郊。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座。每座笾豆各十二。簠簋篚俎各一也。文献通考。
旧乐用姑洗三成。准周礼云。函锺之均八变。则地祇皆降。可得而礼。郑元云。祭地有二。一是大地昆仑为皇地祇。则宗伯黄琮所祭者。二是帝王封城内之神州。则两圭有邸所祭者。后礼则不立神州之祀。今依前礼为定。既曰地祇。其乐合用函锺之均八变。文献通考。
皇帝夏日至。祭方丘仪。后土同。孟冬祭神州及摄事并附。
斋戒。 前祭七日。戒誓。皇帝服衮冕。前祭二日。太尉告高祖神尧皇帝庙。如常告之仪。告以配神作主。孟冬。祭神州则告太宗文武圣皇帝庙。余并如圜丘之仪。
陈设。 前祭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外道北。南向。摄事。卫尉设祭官公卿以下次于东壝外道南。北向西上。尚舍奉御铺御座。卫尉设文武侍臣次于大次之后。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设祭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北向西上。三师于南壝之外道东。诸王于三师之南。俱西向北上。文官九品以上于祭官之东。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于南壝之外道西。东向。诸州使人。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西向。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东向。皆北上。诸国之客。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西向。西方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东向。皆北上。武官三品以下。七品以上。于西壝之外道南。北向东上。褒圣侯于文官三品以下。摄事无御座以下至此仪。设陈馔幔于内壝东门西门之外道。北面南向。坛上及神州东方南方之馔。陈于东门外。西向。西方北方之馔。陈于西门外。东向。神州无西门之馔。前祭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坛南内壝之外。树灵鼓于北悬之内道之左右。余如圜丘仪。又为瘗埳于坛之壬地。内壝之外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前祭一日。奉礼设御位。摄事无御位。于坛之东南。西向。设望瘗位于坛西南。当瘗埳北向。设祭官公卿位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南。分献官于公卿之南。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设御史位于坛上。正位于东南隅。西向。副位西南隅。东向。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设奉礼赞者位于瘗埳西南。东向南上。设协律郎位于坛上南陛之西。东向。设太乐令位于北悬之间。当坛北向。设从祭之官。三师位于悬南道东。诸王位于三师之东。俱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位于道西。北向东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执事之南。每等异位。重行西向。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西方。当文官。每等异位。重行东向。皆北上。诸州使人位。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重行北面东上。设诸国客使位于内壝南门之外。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东。每国异位。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于诸州使人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东上。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设门外位。祭官公卿以下。皆于东壝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西上。三师位于南壝之外道东。诸王于三师之南。俱西向。介公酅公于道西东向。皆北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东壝之外。祭官之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西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于西壝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东上。诸州使人位。东方南方于诸王东南。重行西面。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重行东面。俱北上。设诸国客位。东方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每国异位。重行西面。西方北方于诸州使人之南。每国异位。重行东面。皆北上。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牲牓于东壝之外。当门西向。黄牲一居前。又黄牲一在北。少退。元牲一在南。少退。设廪牺令位于牲西南。祝史陪其后。俱北向。设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陪其后。俱西向。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南向。设皇地祇酒尊于坛之上下。太尊二。着尊二。牺尊二。罍一。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象尊二。壶尊二。山罍一。在坛下。皆于南陛之东。北向。俱西上。设配帝着尊二。牺尊二。象尊二。罍一。在坛上。皆于皇地祇酒尊之东。北向西上。孟冬北郊酒尊。于神州酒尊之东。同夏至之仪。神州太尊二。在第一等。每方岳镇海渎。俱山尊二。山林川泽。俱蜃尊二。邱陵坟衍原隰。俱概尊二。凡尊各设于神位之左。而右向。神州以上之尊。置于坫。以下之尊。俱藉以席。皆加勺羃。设爵于尊下。孟冬仪坛上之尊。置于坛坫。以下之尊。藉以席。设御洗及设玉币之篚等。并如圜丘仪。孟冬祭同。祭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皇地祇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 秸。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孟冬神州。则设太宗文武圣皇帝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设神州地祇神座于第一等。东南方。席以 秸。又设岳镇海渎以下之座于内壝之内。各于其方。皆有原隰邱陵坟衍之座。又设中岳以下之座于坛之西南。俱内向。自神州以下六十八位席。皆以莞设神位。各于座首。
省牲器。如别仪。
銮驾出宫。 服以衮冕。余如上辛圜丘仪。孟冬北郊同圜丘。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诸祭官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酝令各帅其属。入实尊罍玉币。凡六尊之次。太尊为上。实以泛齐。着尊次之。实以醴齐。牺尊次之。实以盎齐。象尊次之。实以醍齐。壶尊次之。实以沈齐。山罍为下。实以三酒。配帝。着尊为上。实以泛齐。牺尊次之。实以醴齐。象尊次之。实以盎齐。以上孟冬同。神州太尊。实以沈齐。五方岳镇海渎之山尊。实以醍齐。山林川泽之蜃尊。实以沈齐。邱陵以下之散尊。实以清酒。元酒各实于诸齐之上。尊礼神之玉。皇地祇以黄琮。其币以黄。配帝之币亦如之。神州之玉以两圭有邸。其币以元。孟冬同。岳渎以下之币。各从方色。太官令帅进馔者。入实馔。及礼官就位。御史太祝行埽除等。并如圜丘仪。孟冬同。驾将至。谒者赞引。各引祭官从祭官客使等。俱就门外位。驾至大次门外。回辂南向。将军降立于辂左。侍中进。当銮驾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降辂。俯伏。兴。还侍位。五品以上从祭之官。皆就壝外位。摄事。无驾至大次下仪。太乐令帅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悬内武舞立于悬南道西。谒者引司空入。行埽除讫。出复位。皇帝停大次半刻顷。谒者赞引。各引祝官。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介公酅公。诸方客使。皆先入就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于大次门外。当门北向。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羇冕。孟冬神州。大裘而冕。出次。华盖侍卫如常仪。侍中负宝陪从如式。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壝门外。殿中监进大圭。尚衣奉御又以镇圭授殿中监。皇帝搢大圭。执镇圭。华盖仗卫。停于门外。侍者从入。谒者引礼部尚书太常少卿陪从。如常仪。皇帝至版位。太常卿请再拜。及请行事。并如圜丘仪。摄事。如圜丘摄事仪。协律郎举麾。工鼓柷。奏顺和之乐。乃以林锺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作文舞之舞。乐舞八成。林锺太蔟姑洗南吕皆再成。偃麾。戛敔。乐止。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退复位。皇帝再拜。奉礼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奠玉币及乐之节。并如圜丘。摄事则太尉奠玉币。下放此。登歌作肃和之乐。以应锺之均。太常卿引皇帝进。北向。跪奠于皇地祇孟冬神州。神座。俯伏。兴。及奠配座。并如圜丘仪。摄事同圜丘摄事仪。
进熟。 皇帝既升。奠玉币。太官令陈馔之仪。如圜丘。俎初入门。奏雍和之乐。以太簇之均。自后接神之乐用太簇。馔至陛。乐止。祝史俱进。跪彻毛血之豆。降自东陛以出。皇地祇之馔。升自南陛。配帝之馔。升自东陛。神州之馔。升自北陛。孟冬神州。升自南陛。诸太祝迎引于坛上。各设于神座前。设讫。谒者引司徒。太官令帅进馔者。降自东陛以出。司徒复位。诸太祝还尊所。又进设岳镇以下之馔。相次而毕。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乐作。其盥洗酌献跪奠奏乐之仪。并如圜丘。摄事如圜丘摄事仪。太祝持版进于神座右。东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摄则云。谨遣太尉臣名。下放此。敢昭告于皇地祇。干道运行。日躔北至。景风应序。离气效时。嘉承至和。肃若旧典。敬以玉币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祗瘗。式表诚悫。高祖神尧皇帝配神作主。尚享。太祝俯伏。兴。孟冬神州云。包含区夏。载植群生。溥被域中。赖兹厚德。式遵彝典。用拣元辰。敬以玉币牺齐。粢盛庶品。明献厥诚。备兹祗瘗。皇祖太宗文武圣皇帝配神作主。皇帝再拜。摄则太尉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跪。奠版于神座。兴。还尊所。皇帝拜讫。太常卿引皇帝诣配帝酒尊所。执尊者举羃。侍中取爵于坫。进。皇帝受爵。侍中赞酌沈齐。讫。乐作。太常卿引皇帝进高祖神尧皇帝神座前。东向跪。奠爵。俯伏。兴。太常卿引皇帝少退。东向立。乐止。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左。北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孝孙开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于高祖神尧皇帝。时唯夏至。肃敬训典。用祗祭于皇地祇。唯高祖德协二仪。道兼三统。礼膺光配。敢率旧章。孟冬云。皇曾祖太宗文武圣皇帝。德被乾坤。格于上下。昭配之仪。钦率旧章。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肃陈明荐。作主侑神。尚享。太祝俯伏。兴。皇帝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奠版于神座。兴。还尊所。皇帝饮福受胙。及亚献终献盥洗酌献饮福。并如圜丘仪。唯皇地祇太尉亚献。酌醍齐时。武舞作。合六律六同为异耳。初。太尉将升献。谒者一人引献官诣罍洗。盥洗匏爵讫。升自已陛。诣酒尊所。执尊者举羃。酌沈齐。进奠于神州座前。引降还本位。谒者五人。次引献官。各诣罍洗盥洗讫。各诣酒尊所。俱酌醍齐讫。引献官各进。奠爵于诸方岳镇海渎首座。余座皆祝史助奠。相次而毕。引还本位。又赞引五人。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诣酒尊所。酌沈齐。献山林川泽。如岳镇之仪。讫。又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讫。诣酒尊所。俱酌清酒。献邱陵以下。及斋郎助奠。如上仪。讫。各引还本位。武舞六成。乐止舞献俱毕。诸祝彻豆及赐胙。皇帝再拜奏乐。并如圜丘仪。太常卿前奏。请就望瘗位。太常卿引皇帝。作乐。皇帝就望瘗位。北向立。乐止。于群官将拜。上下诸祝各执篚进神座前。取玉币。斋郎以俎载神州以上牲体稷黍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行。当瘗埳西行。诸太祝以玉币馔物。置于埳。诸祝又以岳镇以下之礼币及牲体皆从瘗。奉礼曰。可瘗埳。东西厢各六人。寘土半埳。太常卿前奏。礼毕。引皇帝还大次。乐作。从祀群官诸方客使。及御史以下出。并如圜丘仪。其祝版燔于斋所。通典开元礼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