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唐会要
唐会要
广德二年春夏旱。言事者云。太祖景皇帝。追封于唐。高祖实受命之祖。百神受职。合依高祖。今不得配享天地。所以神不降福。以致愆阳。代宗疑之。诏百寮会议。太常博士独孤及献议曰。礼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凡受命始封之君。皆谓太祖。继太祖已下六庙。则以亲尽叠毁。而太祖之庙。虽百代不迁。此五帝三王所以尊祖敬宗也。故受命于神宗。禹也。而夏后氏祖颛顼而郊鲧。缵禹黜夏。汤也。而殷人郊冥而祖契。革命作周。武王也。而周人郊稷而祖文王。则明自古必以首封之君。配昊天上帝。惟汉氏崛起丰沛。丰公太公。无位无功。不可以为祖宗。故汉以高皇帝为太祖。其先细微也。非足为后代法。伏惟太祖景皇帝。以柱国之任。翼周弼魏。肇启王业。建封于唐。高祖因之。以为有天下之号。天所命也。亦如契之封商。后稷之封邰。禘郊祖宗之位。宜在百代不迁之典。郊祀太祖。宗祀高祖。犹周之祖文王而宗武王也。今若以高祖创业。当跻其祀。是弃三代之令典。尊汉氏之末制。黜景皇帝之大业。同丰公太公之不祀。反古违道。失孰大焉。夫追尊景皇。庙号太祖。高祖太宗。所以崇尊之礼也。若配天之位既异。则太祖之号宜废。祀之不修。庙亦当毁。尊祖报本之道。其坠于地乎。汉制擅议宗庙。以大不敬论。今武德贞观。宪章未改。国家方将敬祀事。和神人。禘郊之间。恐非所宜。臣谨稽礼文。参诸往制。请仍旧典。竟依归崇敬等议。以太祖配享天地焉。礼仪志。
广德二年正月十六日。礼仪使杜鸿渐奏。郊太庙大礼。其祝文自今已后。请依唐礼。板上墨书。其玉简金字者。一切停废。如允臣所奏。望编为例程。敕曰。宜行用竹简。礼仪志。
广德二年二月癸酉。上亲荐献太清宫。乙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即日还宫。代宗纪。
永泰二年。礼仪使太常卿杜鸿渐奏。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请以太祖景皇帝配飨。孟春祈谷。祀昊天上帝。孟冬祀神州。请以高祖配飨。孟夏雩。祀昊天上帝。请以太宗配飨。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请以肃宗配飨。臣与礼官学士。凭据经文。事皆明着。德音详定。久未施行。敕旨依。通典。
大历五年冬十一月庚寅。日长至。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七年冬十一月辛卯。日长至。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不视朝。 八年冬十一月辛丑。日长至。不视朝。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 十一年冬十一月丙辰。日长至。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不受朝贺。 十三年冬十一月丁卯。日长至。命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不视朝。册府元龟。
大历十三年十一月丁卯。日长至。有司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上不视朝故也。旧唐书代宗本纪。
贞元元年十一月癸卯。上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时河中浑瑊。泽潞李抱真。山南严震。同华骆元光。邠宁韩游瑰。鄜坊唐朝臣。奉诚康日知等大将侍祠郊坛。毕。还宫。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德宗本纪。
崔纵传。贞元元年。天子郊见。为大礼使。岁旱。用屈纵撙裁文物。俭而不陋。
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宗亲祀南郊。有司进图。敕付礼官详酌。博士柳冕奏曰。开元定礼。垂之不刊。天宝改作。起自权制。此皆方士谬妄之说。非礼典之文。请一准开元礼。从之。礼仪志。
六年九月己卯。诏十一月八日。有事于南郊太庙。行从官吏将士等。一切并令自备食物。其诸司先无公厨者。以本司阙职物充。其王府官。度支量给廪物。其仪仗礼物。并仰御史撙节处分。十月己亥。文武百寮。京城道俗。抗表请上徽号。上曰。朕以春夏亢旱。粟麦不登。朕精诚祈祷。获降甘雨。既致丰穰。告谢郊庙。朕倘因禋祀而受徽号是有为为之。勿烦固请也。十一月庚午。日南至。上亲祀昊天上帝于郊丘。礼毕还宫。御丹凤楼。宣赦。见禁囚徒。减罪一等。立仗将士及诸军兵。赐十八万段匹。德宗本纪。
贞元六年十一月八日。有事于南郊。诏以皇太子为亚献。亲王为终献。上问礼官。亚献终献。合受誓诫否。吏部郎中柳冕曰。准开元礼。献官前七日于内受誓诫。辞云。各扬其职。不供其事。国有常刑。今以皇太子为亚献。请改旧辞云。各扬其职。肃奉常仪。从之。礼仪志。
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有事于南郊。大赦。唐书德宗本纪。
册府元龟。贞元九年十一月癸未。帝朝献太清宫。毕事。宿斋于太庙行宫。甲申。朝于太庙。毕事。斋于南郊行宫。乙酉。日南至。帝郊祀。初。帝以是岁有年。蛮夷朝贡。思亲告郊庙。于祀事尤重慎。及将散斋。谓宰臣曰。在礼。散斋归正寝。摄心奉祀。不可闻外事。其常务勿奏。乃斋于别殿。及命皇太子诸王行祭者。皆受誓一日。命妃媵辞于别所。故事。祈坛宫庙内坛。及殿庭帝步武所。皆设黄道褥坛十一位又施赤黄褥。将有事。皆命撤之。又故事。设御史版位于郊庙。咸藉以褥。及是。帝虔禋。拜首于地。有司奉祠者。莫不惕励。
通典。贞元十三年。敕郊坛时祭。燔柴瘗埋。并依天宝十三年制。自今以后。摄祭南郊。太尉行事。前一日。于致斋所具羽仪卤簿。公服引入。亲受祝版。及赴清斋所。唐书韦武传。是时。帝以反正告郊庙。大兵后。典章苟完。执事者时时咨武。武酌宜约用。得礼之衷。群司奉焉。
文献通考。长庆三年。太常礼院奏。郊坛祠祀。遇大雨雪废祭。其礼物条件如后。御署祝版。既未行祭礼。无焚毁之文。请于太常寺敕库收贮。而其小祀。虽非御署。准此。玉币。燎柴。神酒。燎币。醴齐。并榛栗脯醢。及应行事烛等。请令郊社署。各牒充次祭支用。牲牛参牲。既未行祭礼。无进胙赐胙之文。请比附礼记。及祠令牲死则埋之例。委监察使及礼官。于祠所瘗埋。其小祀不全用牢牲。旧例用猪羊肉。亦准此。粢盛瓜葅笋葅。应已造成馔物。请随牲瘗埋。行事官明衣绢布等。准式既祭前给讫。合充洁服。既已经用。请便收破。公卿已下明房油暖幕炭。应斋宿日所破用物。请收破。旨依。永为定式。
宝历元年正月乙巳朔。辛亥。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礼毕。御丹凤楼。大赦改元。旧唐书敬宗本纪。
太和三年十一月甲申。有事南郊。大赦。唐书文宗本纪。
崔宁传。子黯。开成初。为监察御史。奏郊庙祭祀不虔。文宗语宰相曰。郊庙之礼。朕当亲之。但千乘万骑。国用不给。故使有司侍祠。然是日朕正衣冠。坐以俟旦。今闻主者不虔。祭器敝恶。岂朕事神蠲洁意耶。公宜敕有司。遵朕斯意。黯乃具条以闻。
旧唐书王播传。弟起。太和九年。判太常卿。充礼仪详定使。创造礼神九玉。奏议曰。邦国之礼。祀为大事。珪璧之仪。经有前规。谨案周礼。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珪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黑璜礼北方。又云。四圭有邸以祀天。两圭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凡此九器。皆祀神之玉也。又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云。禋。烟也。为玉币祭讫燔之而升烟。以报阳也。今与开元礼义同。此则焚玉之验也。又周礼掌国之玉镇大宝器。若大祭。既事而藏之。此则收玉之证也。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则灵恩之义。合于礼经。今国家郊天祀地。祀神之玉常用。守经据古。礼神之玉则无。臣等请下有司。精求良玉。创造苍璧黄琮等九器。祭讫则藏之。其燎玉即依常制。从之。
会昌元年正月辛巳。有事于郊庙。礼毕。御丹凤楼。大赦改元。 五年正月辛亥。有事于郊庙。礼毕。御承天门大赦天下。武宗本纪。
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四年十二月。敕郊礼日近。狱囚数多。案款已成。多有翻覆。其两京天下州府见系狱囚。已结正及两度翻案伏款者。并令先事结断讫申。
大中元年正月甲寅。皇帝有事于郊庙。礼毕。御丹凤门。大赦改元。唐书宣宗本纪。
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五年。敕两京天下州府。起大中五年正月一日已后三年内。不得杀牛。如郊庙享祀合用者。即与诸畜代。
咸通元年十一月丁未。上有事于郊庙。礼毕。御丹凤门。大赦改元。 四年正月庚午。上有事于圜丘。礼毕。御丹凤楼。大赦。旧唐书懿宗本纪。
龙纪元年十一月丁未。朝献于太清宫。戊申。朝享于太庙。己酉。有事于南郊。大赦。唐书昭宗本纪。
龙纪元年十一月己丑朔。将有事于圜丘。辛亥。上宿斋于武德殿。宰相百寮。朝服于位。时两军中尉杨复恭。及两枢密。皆朝服侍上。太常博士钱珝李绰等奏论之曰。皇帝赴斋宫。内臣皆服朝服。臣检国朝故事。及近代礼令。并无内官朝服助祭之文。伏惟皇帝陛下。承天御历。圣祚中兴。祇见宗祧。克承大礼。皆禀高祖太宗之成制。必循虞夏商周之旧经。轩冕服章。式遵彝宪。礼院先准大礼使牒称。得内侍省牒。要知内臣朝服品秩。礼院已准礼令报讫。今参详近朝事例。若内官及诸卫将军。必须制冠服。即各依所兼正官。随资品。依令式。服本官之服。事存传听。且可俯从。然亦不分明。着在礼令。乞圣慈允臣所奏。状入。至晚不报。钱珝又进状曰。臣今日巳时进状。论内官冠服制度。未奉圣旨。伏以陛下虔事郊禋。式遵彝范。凡关典礼。必守宪章。今陛下行先王之大礼。而内臣遵服先王之法服。来日朝献大圣祖。臣赞导皇帝行事。若侍臣服章。有违制度。是为非礼。上渎祖宗。臣期不奉敕。臣谬当圣代。叨备礼官。获正朝仪。死且不朽。脂膏泥滓。是所甘心。状入。降朱书御札曰。卿等所论至当。事可从权。勿以小瑕。遵妨大礼。于是内四臣遂以法服侍祠。甲寅。圜丘礼毕。御承天门。大赦。旧唐书昭宗本纪。
唐书殷侑传。孙盈孙为太常博士。龙纪元年。昭宗郊祀。两中尉及枢密皆以宰相服侍上。盈孙奏言。先代令典。无内官朝服侍祠。必欲之。当随所摄资品。虽无援据。犹免僭逼。诏可。
旧唐书孔纬传。十一月。昭宗谒郊庙。两中尉内枢密请朝服。纬奏曰。中贵不衣朝服助祭。国典也。陛下欲以权道宠内臣。则请依所兼之官而为之服。天子召谏官谓之曰。大礼日近。无宜立异。为朕容之。于是内官以朝服助祭。
天佑二年七月卜郊。九月乙酉再卜郊。十一月庚午。三卜郊。唐书哀宗本纪。
天佑二年五月庚午。敕所司定今年十月九日有事郊丘。其修制礼衣祭服。宜令宰臣柳璨判。祭器宜令张文蔚杨涉分判。仪仗车辂宜令太常卿张廷范判。 六月辛卯。太微宫使柳璨奏。前使裴枢充宫使日权奏。请元元观为太清宫。又别奏在京宏道观为太清宫。至今未有制置。伏以今年十月九日。陛下亲事南禋。先谒圣祖庙。宏道观既未修葺。元元观又在北山。若车驾出城。礼非便稳。今欲只留北邙山上老君庙一所。其元元观请拆入都城。于清化坊内建置太微宫。以备车驾行事。从之。丙午。朱全忠奏。得宰相柳璨记事。欲拆北邙山下元元观。移入都内清化坊。取旧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宫。准备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缘延资库盐铁。并无物力。令臣商量者。臣已牒判六军诸卫张全义。指挥工作讫。优诏嘉之。 九月乙酉。敕先择十月九日。有事郊丘。备物之间。有所未办。宜改用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丙辰。全忠自正阳渡淮而北。至汝阴。全忠深悔此行无益。丁卯。至大梁。时哀帝以此月十九日亲祠圜丘。中外百司。礼仪法物已备。戊辰。宰相已下。于南郊坛习仪。而裴迪自大梁回。言全忠怒蒋元晖张廷范柳璨等。谋延唐祚。而欲郊天。改元元晖。柳璨大惧。庚午。敕曰。先定此月十九日亲礼南郊。虽定吉辰。改卜亦有故事。宜改取来年正月上辛。付所司。 十二月庚戌。敕朕以谬荷丕图。礼合亲谒郊庙。先定来年正月上辛用事。今以宫闱内乱。播于丑声。难以惭恧之容。入于祖宗之庙。其明年上辛亲谒郊庙宜停。册府元龟。
旧唐书哀帝纪。帝将亲祀圜丘。全忠怒蒋元晖柳璨等。欲郊天以延唐祚。天子惧。改卜郊十二月。王殷诬谮蒋元晖私侍积善宫。求兴唐祚。杀元晖而焚之。遂害太后于积善宫。天子下诏。以太后故停郊。
孔循传。循与蒋元晖有隙。哀帝即位。将有事于南郊。循与王殷即蒋殷。冒王氏。谗于太祖曰。元晖私侍何太后。与张廷范等奉天子郊天。冀延唐祚。太祖大怒。时梁兵攻寿春败归。帝遣裴迪劳军。太祖见迪。怒甚。迪还。哀帝不敢郊。
蒋殷传。哀帝方卜郊。殷与蒋元晖有隙。因谮之太祖。言元晖等教天子卜郊祈天。且待诸侯助祭者。以谋兴复。太祖大怒。哀帝为改卜郊。
唐会要卷十上原阙 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
亲拜郊正月祈谷
高祖武德初定令。孟春辛日祈谷。祭感帝于南郊。元帝配。牲用苍犊二。旧唐书礼仪志。
高宗显庆二年。诏南郊祈谷。祭昊天上帝。罢感帝祠。文献通考。
高宗显庆二年。礼部尚书许敬宗。与礼官等议曰。六天出于纬书。而南郊圜丘一也。元以为二物。郊及明堂。本以祭天。而元皆以为祭太微五帝。传曰。凡祀。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故郊祀后稷。以祈农事。而元谓周祭感帝灵威仰。配以后稷。因而祈谷。皆缪论也。由是尽黜元说。而南郊祈谷。祭昊天上帝。唐书礼乐志。
萧德言传。子子儒。字文举。议。月令孟春祈谷上帝。春秋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故郊后稷以祈农。请春夏祈谷于上帝。皆祭天也。着之感帝。尤为不稽。请郊明堂。罢六天说。止祀昊天。诏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