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政书
- 唐会要
唐会要
景龙三年。中宗亲祀昊天上帝乐章十首。旧唐书音乐志。
降神用豫和。 天之历数归睿唐。顾惟菲德钦昊苍。选吉日兮表殷荐。冀神鉴兮降闿阳。
皇帝行用太和。圜钟宫。恭将宝位。肃奉瑶图。恒思解网。每轸泣辜。德惭巢燧。化劣唐虞。期我良弼。式赞嘉谟。
告谢。圜钟宫。得一流元泽。通三御紫宸。远协千龄运。遐销九域尘。绝瑞骈阗集。殊祥络绎臻。年登庆西亩。稔岁贺盈囷。
登歌用肃和。无射均之林钟羽。悠哉广覆。大矣曲成。九元着象。七曜甄明。珪璧是奠。酝酎斯盈。作乐崇德。爰畅咸英。
迎俎用雍和。圜钟均之黄钟羽。郊坛展敬。严配因心。孤竹箫管。空桑瑟琴。肃穆大礼。铿锵八音。恭惟上帝。希降灵歆。
酌献用福和。圜钟宫。九成爰奏。三献式陈。钦承景福。恭托明禋。
中宫助祭升坛用。函钟宫。坤元光至德。柔训阐皇风。芣卫芳声远。螽斯美化隆。叡范超千载。嘉猷备六宫。肃恭隆盛典。钦若荐禋宗。
亚献用。函钟宫。三灵降飨。三后配神。虔敷藻奠。敬展郊禋。
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圜钟均之中吕商。已陈粢盛敷严祀。更奏笙镛协雅声。璇图宝历欣宁谧。晏俗淳风乐太平。
武舞作用凯安。圜钟均之无射征。堂堂圣祖兴。赫赫昌基泰。戎车盟津偃。玉帛涂山会。舜日启祥辉。尧云卷征旆。风猷被有截。声教覃无外。
景云元年十一月十三日乙丑冬至。祀圜丘。时阴阳人卢雅侯艺等奏请。促冬至就十二日甲子。以为吉会。右台侍御史唐绍奏曰。礼所以冬至祭圜丘于南郊。夏至祭方泽于北郊者。以其日行躔次。极于南北之际也。日北极当晷度循半日。南极当晷度环周。是日一阳爻生。为天地交际之始。故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即冬至卦象也。一岁之内。吉莫大焉。甲子但为六旬之首。一年之内。隔月常遇。既非大会。晷运未周。唯总六甲之辰。助四时为成岁。今避圜丘以取甲子。是背大吉而就小吉也。竟依绍议。通典。
先天元年正月辛巳。有事于南郊。己丑。大赦。改元曰太极。旧唐书元宗本纪。
太极元年正月。初将有事于南郊。时有司议。唯祭昊天上帝。而不设皇地祇位。谏议大夫贾曾上表。谨按礼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大传曰。大祭曰禘。然则郊之与庙。俱有禘名。禘庙则祖宗之主。俱合于太祖之庙。禘郊则地祇群望。俱合于圜丘。以始祖配享。皆有事而大祭。异于常祀之义。三辅故事。汉祭圜丘仪。上帝位正南面。后土位亦南面而少东。又东观汉记云。光武于洛阳城南为圜坛。天地位其上。皆南面西上。案两汉时。自有后土及北郊祀。而此已于圜丘设地位。明是禘祭之仪。今之南郊。正当禘礼。固宜合配天地。咸秩百神。请备设皇地祇。并从祀等座。则礼惟稽古。义合缘情。时又将亲享北郊。竟寝曾表。通典。
唐书贾曾传。天子亲郊。有司议不设皇地祇位。曾请合享天地如古制。并从祀等座。睿宗诏宰相礼官议。皆如曾请。案此年五月戊寅。有事北郊。新书礼乐志又云。是时。睿宗将祭地于北郊。故曾之议寝。据此是贾传误。
元宗即位未郊。张九龄建议曰。天者百神之君。王者所由受命也。自古继统之主。必有郊配。盖敬天命。报所受也。不以德泽未洽。年谷未登。而阙其礼。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谓成王幼冲。周公居摄。犹用其礼。明不可废也。汉丞相匡衡曰。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董仲舒亦言。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序。逆于礼。故春秋非之。臣谓衡仲舒。古之知礼。皆以郊之祭。所宜先也。陛下绍休圣绪。于今五载。而未行大报。考之于经。义或未通。今百谷嘉生。鸟兽咸若。夷狄内附。兵革用弭。乃怠于事天。恐不可以训。愿以迎日之至。升紫坛。陈采席。定天位。则圣典无遗矣。唐书张九龄传。
开元十一年九月癸未。制宜以迎日之至。允备郊天之礼。所司详择旧典以闻。册府元龟。
开元十一年十一月戊寅。有事于南郊。大赦。唐书元宗本纪。
案通典。开元十一年十一月。亲享圜丘。中书令张说为礼仪使。卫尉少卿韦绦为副。说建议请以高祖配祭。始罢三祖同配之礼。
开元二十年九月乙巳。中书令萧嵩等。奏上开元新礼。旧唐书元宗本纪。
开元二十年。萧嵩为中书令。改撰新礼。祀天。一岁有四。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高祖神尧皇帝配。中官加为一百五十九座。外官减为一百四座。上帝则太尊。着尊。牺尊。象尊。壶尊各二。山罍六。配帝则不设太尊及壶尊。减山罍之四。余同上帝。五方帝座。则笾豆各十。簠簋俎各一。太尊二。大明夜明。笾豆各八。余同五方帝。内官内官。每豆二。簋俎各一。内官以上。设尊于十二阶之间。每座笾道间着尊二。中官牺尊二。外官着尊二。众星壶尊二。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高祖配。孟夏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宗配。季秋大享于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睿宗配。礼仪志。
凡祀昊天上帝及配座。用苍犊各一。五方上帝。五人帝。各用方色犊一。大明青犊一。夜明白犊一。若冬至祀圜丘。加羊各豕各。凡肉皆实俎。其牲皆升右胖体十一。前节三。肩臂臑后节二。肫胳正脊一。脡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脊从首为正。胁旁中为正。凡供别祭。用太牢者。犊一。羊一。猪一。酒二斗。脯一段。醢四合。若供少牢者。去犊减酒一斗。郊庙尊罍。五齐三酒。并见本仪中也。凡用笾豆各十二。笾实以石盐。干鱼。干枣。栗。黄榛子仁。菱仁。芡仁。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餈。豆实以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菹。豚拍。酏食。糁食。用簠簋各二。簋实黍稷饭簠实稻粱饭。又实太羹。铏实肉羹。通典。
皇帝冬月至祀圜丘仪。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及摄事并附。 卜日于太庙南门外。将卜前一日。以右校埽除太庙南门之外。守宫设太常卿以下次于门外之东。皆西向。其日平明。太卜令卜正占者。俱就次。各服公服。守宫布卜席于闑西阈外。西向。谒者告事具。谒者引太常卿升。立于门东。西面。赞引引太卜令。卜正。占者。门西东面。卜正先抱龟。奠于席上西首。灼龟之具。奠于龟北。执龟立于席东北面。太卜令进受龟。诣太常卿前视高。太常卿受视讫。太卜令受龟。少退俟。太常卿曰。皇帝来某日祗祀于某。尚飨。太卜令曰。诺。遂述命。还即席。西面坐。命龟曰。假尔太龟。有常。兴。授卜正龟。负东扉。卜正坐作龟讫。兴。太卜令进受龟。示太常卿。卿受示。反之太卜令。退复位。东面与众占之讫。不释龟。进告太常卿。占者曰。某日从。授卜正龟。谒者进太常卿之左曰。礼毕。谒者引太常卿以下还次。卜者彻龟。守宫彻席以退。若上旬不吉。卜中旬。中旬不吉。卜下旬。皆如初礼。若卜吉日及非大事。皆太卜莅卜。卜正占者。视高命还龟。通典。
唐会要卷九下原阙 今照四库全书本增补
杂郊议下
斋戒。 前祀七日。皇帝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其二日于太极殿。一日于行宫。前致斋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幄于太极殿西序及室内。俱北向。尚舍直长张帷于前楹下。致斋之日。质明。诸卫所部屯门列仗。昼漏上水各一刻。侍中版奏。请申严。诸卫之属。各督其队。入陈于殿庭。如常仪。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葱褶陪位。如式。诸侍卫之官。各服其器服。诸侍臣并结佩。凡斋者则结佩。俱诣合奉迎。上水二刻。侍中版奏。外办。水三刻。皇帝服衮冕。上辛服通天冠绛纱袍。结佩。乘舆出自西房。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皇帝即御坐。东向坐。侍臣夹侍如常。一刻顷。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降就斋室。俛伏。兴。还侍位。皇帝降座。入室。文武侍臣各还本司。直卫者如常。通事舍人分引陪位者以次出。凡应祀之官。散斋四日。致斋三日。散斋皆于正寝。致斋三日于本司。一日于祀所。其无本司者。皆于祀所焉。近侍之官应从升者。及从祀群官。诸方客使。各于本司馆清斋一宿。无本司。各于家正寝。诸祀官致斋日。给酒食。及明衣布。各习礼于斋所。摄事无皇帝斋仪。上辛雩祀同。光禄卿监取明水火。太官令取水于阴鉴。取火于阳燧。火以供爨。水以实鉴焉。前祀二日。太尉告高祖神尧皇帝庙。如常仪。告以配雩祀。侑神作主。孟夏。太宗文武皇帝庙。前祀一日。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各以器服守壝。与太乐工人俱清斋一宿焉。
凡大祀。斋官皆前七日集尚书省。太尉誓曰。某月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其誓各随祭享祀事有之。各扬其职。不供其事。国有常刑。凡散斋理事如旧。夜宿止于家正寝。惟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预秽恶。致斋惟祀事得行。其余悉断。凡大祀官散斋四日。中祀三日。小祀二日。致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小祀一日。其致斋日。三公于都省安置。所司铺设。其余官。皇城内有本司者于本司。无者。于太常社郊太庙斋坊安置。皆日未出前到斋所。至祀前一日。各从斋明昼漏上三刻。向祀所。仍令平明候请。所行路道次。不得见诸凶秽衰绖。过讫任行。其哭泣之声。闻于祭所者。权断。讫事。非应散斋者。惟清斋一宿。于本司及祀所。凡大祀中祀接神斋官。祀前一日。皆沐浴。九品以上皆官给明衣。斋。即升坛行事。亦权给洁服。应斋官所习礼。将时阙者。通摄行事。致斋之日。先不食公粮。及无本司者。大官准品给食。祈告一日。清斋者设食亦如之。凡散斋有大功已上丧。斋有周已上丧。并听赴。即居缌麻已上丧者。不得行宗庙之祭。其在斋坊。病者听还。死于斋所。同房不得行事也。
陈设。 前祀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摄事守官。设祀官。公卿以下等次。于东壝之外道南。北向西上焉。尚舍奉御座。卫尉设文武侍臣次。上辛雩祀。守官设文武侍臣次焉。于大次之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相向。上辛雩祀于大次之后。俱南向。设诸祀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从祀文官九品以上。于祀官之东。东方南方朝集使。于文官之东东方南方蕃客又于其东。俱重行。每等异位。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于西壝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以上。于介酅公之西。西方北方朝集使于武官之西。西方北方蕃客。又于其西。俱重行。每等异位。北向东上。其褒圣侯若在朝。位于文官三品之上。摄事无大次褒圣等仪。上辛雩祀同。设陈馔幔于内壝东门西门之外道北。南向。北门之外道东。西向。坛上及东方南方午陛之东。馔陈于东门外西方。及南方午陛之西。馔陈于西门外。北方之馔陈于北门外。上辛雩祀。但有壝东方之外馔焉。前祀二日。大乐令设宫悬之乐于坛南内壝之外。东方西方。磬起北。鐘次之。南方北方。磬起西。钟次之。设十二镈钟于编悬之间。各依辰位。树雷鼓于北悬之内道之左右。植建鼓于四隅。置柷敔于悬内。柷在左。敔在右。设歌钟歌磬于坛上近南北向。磬在西。钟在东。其匏竹者立于坛下。重行北向。相对为首。凡悬皆展而编之。诸工人各位于悬后。东方西方。以北为上。南方北方。以西为上。右校扫除坛之内外。郊社令积柴于燎坛。其坛于神坛之壬丙地。内壝之外。方一丈。高丈二尺。开上南出户。方六尺。前祀一日。奉礼设御位于坛之北。南向。设祀官公卿位于内坛东门之外。上辛雩祀则东门内。摄事亦然。道南。分献之官于公卿之南。上辛雩祀无分献位。以下皆然。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设御史位于坛下。一位于东南。西向。一位于西南。东向。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又设奉礼赞者位于燎坛东北。西向。皆北上。设协律郎位于坛上南陛之西。东向。设太乐令位于北悬之间。当坛北向。设从祀文官九品以上位于执事之南。东方南方朝集使于文官之南。东方南方蕃客又于其南。俱每等异位。重行。西面北上。介公酅公位于中壝上辛雩祀内壝。西门之内道南。武官九品以上。位于介公酅公之南。西方北方朝集使于武官之南。西方北方蕃客又于其南。俱每等异位。重行。东向北上。其褒圣侯。于文武三品之下。诸州使人。各分位于朝集使之后。摄事无褒圣已上至从祀位。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等门外位于东西壝门之外。如设次之式。设牲牓于东壝之外。当门西向。苍牲一。又青牲一。在北少退。南上。次赤牲一。黄牲一。白牲一。元牲一。雩祀五方色牲各二。又赤牲一。白牲一。上辛雩祀。无日月牲。在南。皆少退。以北为上。又设廪牺令位于牲西南。祝史陪其后。俱北向。设诸大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陪其后。俱西向。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设酒尊之位。上帝太尊二。牺尊二。山罍二。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象尊二。壸尊二。山罍四。在坛下南陛之东北向。俱西上。设配帝着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坛上。于上帝酒尊之东北向。西上。五帝日月各太尊二。在第一等。上辛则五帝各太尊二。着尊二。牺尊二。罍二。在第一等。神座之左。而右向。无日月以下诸座。摄事亦然也。内官每陛间各象尊二。在二等。中官每陛间各壸尊二。在第三等。外官每道间各概尊二。在坛下。众星每道间各散尊二。于内壝之外凡尊各设于神座之左。而右向。尊皆加勺。五帝日月以上。皆有坫以置爵。雩祀日月以下无。其五帝太尊牺尊各二。罍二。在第一等。五人帝牺尊各二。在二等。五官象尊各二。在坛下。设御洗于午陛东南。亚献终献同洗。于卯陛之南。俱北向。摄仪但设洗午陛东南北面。雩祀设亚献之洗于御东南。五官洗于尊北。设分献罍洗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篚实以巾爵。篚各于其方陛道之左。俱内向执尊罍篚者。各于尊罍篚之后。设玉币之篚于坛上下尊坫之所。祀前一日晡后。上辛雩祀。皆祀日未明五刻焉。太史令郊社令。各常服。帅其属升。设昊天上帝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 秸。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雩祀则设太宗文武圣皇帝神座焉。于东方。西向。席以莞。设五方帝日月神座于坛第一等。青帝于东陛之北。赤帝于南陛之东。黄帝于南陛之西。白帝于西陛之南。黑帝于北陛之西。雩祀又设五人帝座于第二等。如五方之陛位。又设五官座于坛下东南。西向北上。无日月以下诸星位。大明于东陛之南。上辛并无大明以下位矣。夜明于西陛之北。席皆以秸。又设五星十二辰。河汉及内官五十五座。于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各依方面。凡座皆内向。其内官有北辰座于东陛之北。曜魄宝于北陛之西。北斗于南陛之东。天一太一。在北斗之东。五帝内座。于曜魄宝之东。并差在行位前。又设二十八宿及中官百五十九座。于第三等。其二十八宿。及帝座。七公。日星。帝座。大角。摄提。太微。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等十七座。并差在行位前。又设外官百有五座于内壝之内。又设众星三百六十座于内壝之外。各依方次十有二道之间。席皆以莞。设神位各于座首。所司陈异宝及嘉瑞等于乐悬之北。东西厢。昊天上帝及配帝五星日月之座。设讫却收。至祀日未明五刻。郊社令太史各服其服。升坛重设之。其内官中官外官众星等诸座。一设定不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