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鼓山艺文志
鼓山艺文志
——《瓶庵居士文钞》卷一
嘉庆二十年(1815年)刊本
按:本文与《鼓山志 艺文》所载有出入,今以《文钞》为准。
陈祚康(1789~1866年)字黻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官卫辉知县。著《重修鼓山志》,稿大部佚。
募建鼓山舍利窟吸江兰若碑
无异和尚虽重开山,而当山祇九十日耳。所有始终再造鼓山寺,实维永觉师一人。嗣是修墮举废,重兴之力则遍照师为多。距今百有二十余年,石松大师可称继起,而又过之。盖自三领大众,修葺无虚日,兹复募建舍利窟,开垦田亩,皆先代所未有也。
先是舍利窟在国朝顺治间,僧永源同里人建有吸江兰若,寖久而圮。其地租人,栽种地瓜。同治五年丙寅,松公自措已资,给还租值,而归地于寺,募化建筑文殊殿、净业堂等处,于七年戊辰春落成,仍如原建所称。中午则集众课诵,旦晚与大寺相闻。外则庀工疏泉,垦田二十余亩,以益斋粮,其功不视前为茂与?松公以为是皆诸善信之功,请为叙其始末,泐其姓氏,以垂示后辈,可矣,他非敢望也。吁,前修具在,俯仰不有余感哉!
今观碑文所载寺之废兴,关系乎山,钜矣,而读国朝周中丞封章,康熙、乾隆间示谕,其勒石碑,竖之藏殿廨院间,岿然在人耳目。凡所以护卫名山者不视碑纪烈乎?吾得并碑而备录之。
——《重修鼓山志》卷五旧抄本
魏杰生平见《诗》。
建立五贤祠序
鼓山涌泉寺在山之半,其先为潭,毒龙居之,每作风雨,伤人禾稼。唐建中四年,郡从事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栖西岩,诵《华严经》,龙出听法,遂去不为害,因奏建华严寺。会昌中,汰僧徒,鞠为榛莾,垂七十年。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填其潭为寺,请雪峰僧神晏法师居之。宋真宗赐额“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改为寺。嘉靖壬寅年,厄于火災。万历已未,郡人曹学佺重建大雄宝殿。崇祯甲戍,又建天王殿,藏经堂,无尽山门。崇祯已巳,郡人林弘衍建法堂,并钟鼓二楼。郡人徐熥、徐火勃、谢肇淛同僧元贤募建白云堂,伽蓝殿、闽王二祠,祖师、寿昌二堂、斋堂、梵行堂、旦过堂、净业堂、香积厨、戒月寮等处,辑补集成《鼓山志》十四卷,功莫大焉。明祚将尽,诸公避居鼓山天镜岩、白云洞、吸江兰若等处,守节完义,故元贤老人有“满朝袍笏迎新主,一领袈裟哭旧王”之句,甚可悲也。
嗟乎!沧桑变幻,岩壑归依,贤人遁跡于桃岩,烈士捐躯于天镜,大功已立,大义已完,诸公与名山足以并传不朽矣。
咸丰五年,岁次乙卯,余建桃岩精舍,内祀五贤,非徒以纪名胜也,亦以表诸公之功德云尔。
——《鼓山吟草》卷一
新修八仙岩纪事
余自未冠时登鼓山,至今纪游百余度矣。攀屴崱峰、过凤池山,游海音、白云二洞,竭积翠、平楚两庵,憩灵源洞,构水云亭,寻舍利窟,吸江兰若,般若庵,石帆书室,登天镜岩,罗汉台,云屏岩诸名胜。《鼓山志》载:“桃岩洞在寺之西南麓。”同寺僧几度搜寻,无处可觅。
岁甲寅春三月望后来山,路遇樵子导引,始得桃岩洞真境,住山数日重修矣。寺之西南狮子峰下,更有千佛庵、钵盂峰,下更有达摩洞,两处俱未曾到。是岁浴佛日来山,呼僧导游千佛庵废址,至达摩洞一览,四面峰峦降伏,江流环绕,洞广五丈余,深二丈余。洞中有灵泉一壑清冷,大旱弗竭。洞前有石壁,高一丈二尺许,阔二丈余。古人以石壁在面前,故取名达摩面壁之义,余因题“面壁”二大字于石壁间。左有望州亭废址,香来径,万松关,右有静坐居,石灶。仙猿岩高五丈余,似猿坐而听讲。洞中有坞,广六丈余,深四丈余,可构精舍。洞中榛莾荒秽,即雇工重修,砌石建洞门,创石磴数十级通洞,下达半山茶亭,路极平稳,以便游人登眺。石磴铺毕,余游洞,下见右边一带,列嶂迭岩,耸秀如画,扳藤拊草,遍寻得一洞天,高岩阻隔,人迹罕到。余即呼匠,凿石为梯而上,见其间九曲盘旋,八面开辟,有清幽,无怪险,或卧,或坐,或隐,或游,可登高,可远眺。江风、山月、岩花、林果、茶树、芝草,顿觉非凡。绝顶有巨石台仙人迹,又得名山一仙境矣。即雇工刈莾除荆,凿石铺磴,累日兴修。樵夫、牧子、游客、寺僧闻知,往来俱说此中不及到之处,有此一大观也。无不啧啧称善,应觉山灵之与我有缘也。洞口仍镌“八仙岩”三大字于石壁间,以纪岁月新修,是为序。
——《鼓山吟草》卷一
新修灵峤岩降龙洞记
甲寅之秋,八月朔日,登鼓山,憩达摩洞,见一牧童,向余遥指洞下二里许,溪旁一巨石,曰:“石下有洞,宽广清幽,不亚于此。”越数日往观之,路由刘海台,搜得金蟾洞,经葛仙居,过蟠桃林,曼倩岩,憩南天门,游伏虎祠,逶迤而下,寻到岩前。见其间一巨石,如独木冲天,高约有二十余丈,洞门低小,榛莾荒芜,即请樵者删除之。入其间,见灵岩罗列,洞壑异常。洞广五丈余,深三丈余,远吞山光,平挹江籁,极乐世界,景不尽言。即兴工修整,祀开山灵峤禅师法像,洞额镌“灵峤岩降龙洞”六大字。洞口有石船,帆棹俱全,故镌“慈航”二字。度石船,有龙首岩,岩上有灵泉滴滴,大旱弗涸,注以石龙,流于洞侧。洞有巨石,如虎皈依,呼匠点晴,盖欲象形维身,亦以取“降龙伏虎”四字之义。洞右有一窦,凿石铺磴而登龙首岩,沿溪过仙桥,憩纱帽石,坐观溪山挺秀,岩壑俱飞,重峦叠嶂,筍列蝉联,游之不尽,望之无边,真可与武夷、方广诸名胜并传千古,故记之。
——《鼓山吟草》卷一
谢章铤生平见《诗》。
游鼓山诗录序
论山川者曰:天下三大龙,南龙之脉发崑GFDD1,度石门,环滇海,道贵筑,趋五岭,又趋闽浦之渔梁;南散为闽省之鼓山,然则鼓山,南脉之屏障也。
近者,夷艇内驱,广艇外讧,刀剑之影逼於山,烽火之熖熸於山,山几几不能自保,呜呼,又何论山中人哉!吾辈低首山之下,山笑之,昂头山之上,山怪之。怪之,笑之,实怜之也。三四日间,忽日忽月,忽风忽雨,晦明奇诡,目不停赏。世法既尽,佛法皆空,是生平得意之秋也。乃相顾苍茫,恦然不自慊,山憐我,我不能不憐山也。
嗟乎!鼓山固南脉之屏障也,而吾辈若幽虫落叶,萧萧唧唧于其间,山憐之乎?怪之乎?笑之乎?不敢知也,姑与录而存之可矣。
——《赌棋山庄文集》卷二
光绪十年(1884年)南昌刊本
陈宝琛生平见《诗》。
鼓山灵源洞听水斋记
凡物能为声者莫如水,水之在山也清激剽厉,又什倍于常声。世传神晏僧安禅于此,恶水喧、叱使东,至今涧流犹潺潺从东下。然遇冻雨,则灵源洞口,如飚号雷殷,万马之奔腾也。余既爱兹地幽僻,林木之美。因岩为楼,与弟叔毅读书其中,寒暑昼夜,备诸声闻,洗心涤耳,喧极生寂。水哉!水哉!余尝登陇坂,泝赣滩建溪七里之泷,纵身江海,风涛呌啸,千谲百骇,亦自谓穷水之变矣。而在山之声,盖今始得恣吾听也。不知晏僧当时,何所恶于水者?夫喧耶,寂耶,岂于水乎系哉!
——《沧趣楼文存》
1958年海澄陈氏油印本
鼓山放生园记
虚云和尚建放生园成,予曰:“此异牛祠故址也。”忆左文襄公(宗棠)督闽时,牛入署,跪堂下不起,召寺僧奇量,令善畜之。越十八年,督师至闽,遣沈道应奎往视之,已斃矣。追述其皈依后异迹,寺僧就其葬处,立异牛祠焉,今又将五十年,此鼓山放生一故实也,予所亲见者,故及之。
癸酉夏五月,听水居士陈宝琛记,时年八十有六。
复榜一联日:
诵莲池大师文,与世同修净土忏;感湘阴相国事,鼓山曾见异牛祠。
——《虚云和尚年谱,民国二十二年》
台湾文海出版社本
观本(1868~1945年),俗姓张,名寿波,号玉涛,广东香山县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东渡日本,为横滨东文学校校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往鼓山出家,依虚云受戒,法名明一,号观本,虚云以整编《鼓山宗图》及经板事交他处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示寂。
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后跋
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之西厢,宝积仓上危楼五楹,插架连云,藏有古刻经板多种。查此经版,自明崇祯间,永觉贤祖继紫柏尊者之径山寂照庵而起,为霖霈祖绳武主之。时在有清康熙中叶,刻经最多,其中如《华严经疏论纂要》,凡百有余卷,四千有余页,为海内未经见之本。其他刻本属于近代名德之著述,多非龙藏及日本弘教藏本所有,惟近代日本明治藏经院所编之《续藏始》搜采之,然亦不备,故于例外加列《备考》一门,条而举之,以知藏本之有无。至于年湮代远,板之缺佚不全者,原书在则录而存之,其不存者亦记之,以待将来之考补。若夫篇帙残缺,书板朽坏,如本山禅德义著述,诸山法属之语录,虽零篇断简,亦分记之,以备后人之采访,其它一依所授之法式为之,此本编纂集体裁用意之大略也。
初,余未至鼓山,尝闻申江圆净李居士述,大德弘一律师前游闽江,曾至鼓山,对此古刻经板,景仰赞叹,许为吾国最古之经板,欲举此秘阁所藏,仿“崇文”列目,以公于世,余闻而有志焉。壬申结夏,依止云公老人,承老人慈谕,畀此事务,令与一云师分任,从事检查。夏满,因事请假归粤,就道匆匆,乃勉强塞责缴卷。犹忆童应考月课,笨钝嬾拙,枯肠索索,勉强捱去,迨至烛跋,慌忙而后缴卷,今犹未改当年笨伯之习气也,一笑。
民国壬申九月,明一观本甫跋于镜海莲峰。
——《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刊本
虚云生平见《诗》
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序
宋儒有言:“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予于斯语,重有感焉。粤自腾兰入汉,白马驮经,乾竺贡书,代有增益。自东晋以迄六朝,斯时佛法专重经教,世主以译经为妙严,僧伽以试经而得度,语法以依经为本据,行道以转经为功德。必至博通三藏,始称法师,纵云究极一乘,罔识真药。是故正法眼藏以不立文字,故目为虚妄,阐提佛性以未见经文,故争相诘难。甚至重溟五舶,预言被摈于关中,面壁九年,达摩见毒于熊耳。以胶柱而鼓瑟,遂饮水而分河,此《圭峰》、《禅源》诸诠集之所由作也。
李唐以降,拈花一脉,五宗分化,禅德辈出,类多博该三学,于时禅教始渐融通。试观少室以楞伽为印心,东山以金经为下种。乃至字则不识,义即请问。坛经不乏说教之文,读经看教宛转归已,百丈所许自由之分。凡兹理事,明示风规。若夫金弹银弹之权譬,佛说魔说之淆讹,拈止啼钱,勦绝儿孙解路;挝塗毒鼓,死尽魔外偷心。甚至把断要津,喝佛骂祖,直目三乘十二分教为拭疮疣纸,自非亲乘入室之真子,罔知格外提持之著落,以死语会则祸事矣。迨其末流,执指忘月,弃金擔麻,未解得鱼而忘筌;不免因咽而废食,禅教聚讼,又极纷纭,此又《永明宗镜录》之所由作也。古德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参禅须开宗眼,阅教须明教义,此当人脚跟下事,切忘自瞒,自救不了,争论奚为?耽著鬼家活计,与入海算沙相较,其能免于五十、百步之诮乎?
石鼓涌泉,自华严开山,兴圣阐化,演曹源之一滴,跨石门以千年。其间列祖列宗,缔造艰难,凡属后昆,饮水思源,皆当敬念。即以流通经教一端而论,溯自闽王贡写本之秘笈,岁久无徵,元刻剩般若之残篇,待补全帙。有明一代,南板初来,梵箧散藏,继得全书。逮于清初,乃颁龙藏之赐书,迨及康熙,复锓永通之板片。其间耗心血,费净财,蒙艰贞,糜岁月,如永觉请经之记,乃冒万死;紫柏刻经之愿,尽此劳生。或舍利同供,建设正法藏殿,掷千万金于玉楹;或钵资罄舍,装修残破古经,积廿二年如一日。今者吾辈幸沾法乳,应思先进贤劳;我佛妙演圆音,当体法王圣训。又岂可拾野狐之涎唾,自居无孔铁锥;巢焦螟于眉睫,甘作不快漆桶。遂令龙宫秘藏,化为蟫蠹之丛,鹫岭玄文,讹作乌焉之马。爰拟清厘,重记目录,依补亡之例,立整理之条,加丹黄之标签,分简册之部居,考译撰之人名,纪锓梓之年代。命门人明一依此法式,循而考之,缺者补之,经夏告竣,成此经目一卷,题曰:《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查其钩稽,尚能如例。昔为霖霈祖于清康熙年间,尝则有《鼓山永通斋流通法宝画一经目》刊行于世,古今余二百年,币价相悬,奚翅天渊,各籍价目,尚待改订,故缺而不录。予以亟亟于此,所冀禅讲四众,宗通说通,追踪古人,得髓之真传,勿忘先德嘉惠之至意云尔。
佛历二千九百五十九年岁次壬申,幻游比丘虚云叙于鼓山圣箭堂。
——《鼓山涌泉禅寺经板目录》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刊本
增订鼓山列祖联芳集序
《联芳集》一卷为本山第十三代住持宋庆麟禅师创始,三十七代孤峰惠深禅师继之。孤峰,宋绍兴中住持。今刊本及于明正统中简翁禅师,则不知谁作继辑。简翁至今又四百余年矣,其间住持已五六十易。山志所纪,止于清乾隆遍照禅师,以下则无纪载。明以前,《联芳》与山志所纪,间有异同,使年更久,盖莫衷其是。前此住持皆不虑顾及此,余常惄然忧之,因牵于他事,不暇搜求采证。今春增订佛祖道影,将近朂事,乃始取山志与《联芳集》二本,参证以别集,一一正文。乾隆以前之往持历略,析为二本而增削之,庶就于简明。乾隆以后则本于碑记、万年簿,及故老遗闻可采者纪之,其无徵者,或存名而阙史,昭其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