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陶庐杂录
陶庐杂录
《唐书。食货志》,宪宗以钱少,商贾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以轻装趋四方,合券取之。号飞钱。王圻《稗史类编》,谓置关子是也。方以智《通雅》,卢坦请许于三司飞钱,每千增百钱。顾炎武《日知录》,谓飞钱即今之会票。
《元史》,刘宣曰,“交钞汉唐以来未尝有。宋绍兴初,军饷不继,造此以诱商旅,民甚便之。稍有滞碍,即用见钱。尚存古人子母相权之意”。赵孟ぽ亦言钞乃宋时所创,施于边郡。
宋真宗时,张咏镇蜀,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一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主之。后富民赀衰,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私造者禁之。大观元年诏改为钱引务。后增印日多,以十年为一界。曾巩《隆平集》曰,“天圣中,民讼不已,知益州寇请禁之。上曰:”蜀民用交子久矣,罢之可乎?‘“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大观元年改交子为钱引,分一贯及五百。
《楮币谱》。蜀民制楮为券,表里印记隐密题号,朱墨间错,私自参验书缗之数,以便贸易。谓之交子。凡遇出纳,本一贯取三十钱为息。后官为置务。熙宁间,戴蒙请置钞纸院,改交子务为钱引务。所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六印皆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监官一员,元丰元年增一员。掌典十人,贴书六十九人,印匠八十一人,雕匠六人,铸匠二人,杂役凡一十二人。所用之纸,初自置场,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兴元年特置官莅之,移寓净众寺。绍兴五年始创抄纸场于寺旁。抄匠六十一人,杂役三十人。凡引一界满,纳旧易新。率千人取钱六十四,曰贯头钱。其纳换不尽者,曰水火不到钱。今一界所收,并贯头钱,凡一百九十万道,总领所榷取以供军储。所印之数,自元丰元年兼收两界之后,屡增其额。至庆元三年(凡一百二十年),合四千九百三十七万一千六百八十道矣。而又伪造窃行,引日益增,钱日益销,子母不能相权。然有称提之法。以钱称提者,引价低,则官出藏镪增价与民市引是也。以法称提者,凡民以钱输官,当折引,则以一贯二百八十为限是也。盖有钱则有引。天圣所印之数,视钱以为准者也。自军兴增科,凿空为钱。天下大计,仰给于纸。犹幸守和议,引之出纳有常。半藏诸司之库,半流转于民,维持不坏。识者有忧,其在军旅之际乎。
宋潞州交子。熙宁三年,转运司以其法行则盐{樊石}不售,奏罢之。
陕交子,文彦博言其不便。
《宋史。食货志》。潞州交子务,熙宁二年置。陕西交子务,熙宁四年置。京西北路交子务,熙宁三年置。行在交子务,绍兴六年置。
高宗绍兴元年,神武军分屯婺州。朝廷以水道不通,始置见钱关子,召商人入中。其法入见钱于婺州,执关子赴杭越榷货务请钱。
《食货志》。绍兴三十年,户部侍郎钱端礼造会子,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明年,诏会子务隶都茶场。三十二年,定伪造会子法。《洪容斋三笔》。印造益多,不胜其弊。寿皇出内库银三百万两售于市,以钱易楮。《文献通考》。乾道元年户部侍郎林安宅乞别给会子背印。宋世钞制有交子、会子、关子之别,钞之名始见于此。赖有《楮币谱》,文字形制,约略可考。邱谓宋之交会,南渡后取纸于徽池。犹是别用纸为之,而印文书字于其上。金元之钞,则以桑皮就造为钞而印以字纹也。
金自贞元至大安中间,交钞之制凡四改。始大小钞并行,后专行小钞。春明《梦余录》。金人循交子法置交钞,自一贯至五贯五等,谓之大钞。自一百至七百五等,谓之小钞。《稗史类编》。一贯至五贯,名大钞。一百文至七百文,名小钞。以七年为限,新旧易迹。
金元钞制,以桑皮故纸为之。《金史》言钞制,为阑作花纹,其上衡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号(《大学衍义》补曰,左书号,右书料)。料号外篆书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料号衡阑下,曰中都交钞库准尚书户部符承都堂札付户部覆黠勘。令史姓名押字,又曰圣旨印造。逐路交钞,于某处库纳钱换钞。更许于某处库纳钞换钱,官司同见钱流转。其钞不限年月,如字文故暗,钞纸擦磨,许于所属司库纳旧换新,支钱换钱,克工墨钱,官为押字。《稗史类编》所云经由行换之法及印章花押者是也。贞元初,设印造钞引库及交钞库。钞文云不限年月,则是章宗以后更定者。泰和七年十月,杨序言交钞料号不明,年月故暗。虽令赴库易新,然外路无设定库司,欲易无所。远者直须赴都。上以问高汝砺。对曰:“今官军凡纳钞者,受而不支。于钞背印记官吏姓名。”是官吏姓名又有印记于钞背者。范成大《揽辔录》。七年纳,换到给钱,七十为陌。与《金史》稍异。其曰七年纳。盖大定钞制如此。至兴定四年,镇南军节度使温迪罕思敬上书言,宜令以银铸钱为数等,文曰兴定,而未之行。至元光,珍货以绫印制。则又钞制之异者矣。元之中统银货所由也。
《元史。食货志》。钞以物为母,钞为子,子母相权而行。世祖中统元年造交钞,以丝为本。苏天爵《元文类》。银五十两易丝钞一千两,每一贯同交钞一两,两贯同白银一两。王恽《秋涧集》。诸路通行壹拾文、贰拾文、叁拾文、伍拾文、壹伯文、贰伯文、叁伯文、伍伯文、壹贯文省、贰贯文省(元注:文省如七十足陌,八十足陌,若使同铜钱,便省官私利益。钞文故先作“文省”二字)。叶子奇《草木子》。元海运自朱清、张始,朝廷以二人功,赐钞印,听其自印。钞色比官造加黑,印朱加红。《辍耕录》。叶公李献至元钞样,世皇嘉纳,使用铸版。春明《梦余录》。世祖后造至元钞大行,以一当五,名曰金钞子。道园《学古录》。至大银钞,视中统一当其二十五。自中统元年至天历二年,七十五年中,中统钞共一千五百九十三万五千三百九十五锭,至元钞共三千六百一十八万一千九百二十九锭,至大银钞一百四十五锭(外三百六十八锭,字阙,不知是某钞),共计五千二百一十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七锭。可谓富盛矣。惟至大三年所印止五百一十三锭,盖是年兼行钱法也。至顺元年以后,三十九年中所印造钞数,《元史》未载。元至正十一年后,每日印造,不可数记矣。
《明史。食货志》。太祖洪武七年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图钱贯,十串为一贯。其下云,“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若五百文,则画钱文为五串。余如其制而递减之。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十三年以钞用久烂,立倒钞法。令所在置行用库,许军民商贾以钞纳库易新钞,量收工墨直。会中书省废。乃以造钞属户部,铸钱属工部,而改宝钞文中书省为户部,与旧钞兼行。十五年置户部宝钞广源库广惠库。入则广源掌之,出则广惠掌之。二十二年诏更造小钞,自十文至五十文。二十五年设宝钞行用库于东市,凡三库。各给钞三万锭为钞本,倒收旧钞送内府。令大明宝钞与历代钱兼行,钞一贯准钱千文。提举司于三月内印造,十月止。所造钞送内府充赏赉。明年罢行用库,又罢宝泉局。时两浙、江、闽、广民重钱轻钞,有以钱一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由是物价翔贵,而钱法益坏不行。成祖永乐二年设北京宝钞提举司。帝初即位,户部尚书夏原吉请更钞版篆文为永乐,帝命仍其旧。自后终明世皆用洪武年号云。宣德初,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天顺中,钞一贯不能直钱一文。隆庆初,宝钞不用,垂百余年。天启时,给事中惠世扬复请造行。崇祯末,有蒋臣者申其说,擢为户部司务。倪元璐方掌部事,力主之,然终不可行而止。春明《梦余录》曰,宝钞局始于洪武八年,永乐仍建局于北京,后废。造钞之法,用桑穰料。其制方,高一尺,阔六寸许。以青色为质,外为龙文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图钞贯状,十串则为一贯。其下曰,“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若五百文,则画钞文为五串,余如其制而递减之。每钞一贯,折铜钱一千文,纹银一两。其余以是为差。其等凡六。曰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四贯,易金一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治罪。按明初有银禁,恐其或滞钱钞也。而钱之用不出于闽、广。宣德正统以后,始用于西北。白天顺成化以来,钞之用益微。《稗史类编》曰,今之钞盖始于金而元承其制也,本朝沿袭之。闻洪熙宣德间犹有百文钞。今但有贯文者,每贯值银三厘,钱二文,非复国初之直矣。今钞之制以桑楮皮为之,竖长一官尺,横八寸,额上横作楷书云,“大明通行宝钞”,中作楷书“一贯”二字,字下图一贯钱形。左右作叠篆各四字,云“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其下楷书钞法禁例。上下钤户部印,四围花文阑。张尔岐《蒿庵闲话》曰,明朝宝钞之制,用绵纸,厚如钱。色青黎,外用墨栏周界。界内上端横书“大明通行宝钞”六字,其下复为龙文栏。界宽寸许,中一横墨线,界为两方。上方横书“一贯”二大字,字上画钱索之形。两旁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八字。下方细书七行,书云“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年月。”识以两朱印,印文不可辨。背面下截为花文栏,界内横书“一贯”两大字,字下亦为钱索形。上截空处,亦识以一朱印。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凡六等。制并同。惟横书字钱索形,各如其数。尝闻之一木工云,钞正面墨栏之长,即钞尺也。墨栏之一长一横,即民间市尺也。语似有本。又曰,世传明钞,大学生课本仿纸为之,其青黎色是纸墨杂合所致。按宋孝宗造湖广会子,亦下江西、湖南漕司根刷举人落卷及毁抹茶引,应副抄造。以宋例明,当不诬。
●卷三洪迈《唐人万首绝句》,林清之钞其佳者,得七言一千二百八十首,五言一千五十六首,六言十五首,定为四卷。其书不传。王渔洋山人删存八百九十五首,作者二百六十四人,渔洋选本。此最精核。
十年前,余正月游厂,于庙市书摊买《宋明实录》一大捆。虽不全之书,究属秘本。未及检阅,为友人携去。至今悔之。又得宋元人各集,皆《永乐大典》中散篇采入《四库》书者。宋集三十二种,元集二十三种,统计八百二十三卷。北宋人《文庄集》三十六卷,夏竦撰。《金氏文集》二卷,金君卿撰。《都官集》十四卷,陈舜俞撰。《郧溪集》三十卷,郑獬撰。《王魏公集》八卷,王安礼撰。《云溪居士集》三十卷,华镇撰。《日涉园集》十卷,李彭撰。南宋人《初寮集》八卷,王安中撰。《横塘集》二十卷,许景衡撰。《庄简集》十八卷,李光撰。《忠穆集》八卷,吕颐浩撰。《紫微集》三十六卷,张や撰。《相山集》三十卷,王之道撰。《大隐集》十卷,李正民撰。《澹斋集》十八卷,李流谦撰。《北海集》十六卷,附录三卷,綦崇礼撰。《浮山集》十卷,仲并撰。《方舟集》二十四卷,李石撰。《香山集》十六卷,喻良能撰。《宫教集》十六卷,崔敦礼撰。《尊白堂集》六卷,虞俦撰。《东塘集》二十卷,袁说友撰。《涉斋集》十八卷,许纶撰。《缘督集》二十卷,曾丰撰。《山房集》九卷,周南撰。《鹤林集》四十卷,吴泳撰。《东涧集》十四卷,许应龙撰。《涧泉集》二十卷,韩滤撰。《瞿轩集》十六卷,王迈撰。《敝帚稿略》八卷,包恢撰。《梅集》十二卷,徐元杰撰。《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马廷鸾撰。元人《墙东类稿》二十卷,陆文圭撰。《青山集》八卷,赵文撰。《紫山大全集》二十六卷,胡祗撰。《青崖集》五卷,魏初撰。《养吾斋集》三十二卷,刘将孙撰。《双溪醉隐集》八卷,耶律铸撰。《东庵集》四卷,滕安上撰。《畏斋集》六卷,程端礼撰。《陈秋岩诗集》二卷,陈宜甫撰。《兰轩集》十六卷,王旭撰。《西岩集》二十卷,张之翰撰。《勤斋集》八卷,萧撰。《榘庵集》十五卷,同恕撰。《伊滨集》二十四卷,王沂撰。《积斋集》五卷,程端学撰。《瓢泉吟稿》五卷,朱颜撰。《子渊诗集》六卷,张仲深撰。《吾吾类稿》三卷,吴皋撰。《性情集》六卷,周巽撰。《樗隐集》六卷,胡行简撰。《庸庵集》六卷,宋禧撰。《外附庐山集》五卷,元董嗣呆撰。《英溪集》一卷,不著撰者姓氏。书写不工,似未及校对之本。余维物少见珍,什袭藏之。有人许易二千金,靳弗予也。
余纂唐文,于《永乐大典》暨各州县志内采录,皆世所未见之篇。而纂《四库》书时,唐贤各集,实未补入。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邕、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元结、颜真卿、吴筠、刘长卿、独孤及、萧颖士、韦应物、李华、顾况、陆贽、权德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钱起、吕温、张籍、皇甫、李翱、欧阳詹、李观、沈亚之、李绅、李德裕、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蜕、李频、李群玉、孙樵、王、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韩亻屋、吴融、徐寅、黄滔、罗隐、韦庄、杜光庭,凡五十五家。《全书》皆已著录,而原集漏略,今一一补载。其李百药、长孙无忌、魏征、苏、孙逖、常衮、梁肃、令狐楚、符载九家,《全书》未著录,见于内府《全唐文》原本。今采各书补载,亦复不少。余别录为书,乃知元明以来,古籍销毁于兵火播迁者,大可慨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