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阅世编
阅世编
解元张兆鹏,系松江人,即总督仓场户部侍郎张□之子。王桢,系浙江学院王□之子。徐树本、徐树敏,俱得高中,是以不服。上元学生员赵建中,乃系辽东人,原任总督赵廷臣之孙,江南海关道赵□之子。骆鸣驺,系句容人,乃大富之子,拨入江甯府学。
◎科举六(录止松郡,自甲子始,就所见闻也。前此载在郡邑志可考耳)
前朝天启甲子科周镳榜:
黄德麟(青)、袁黄(华)、杨汝翼(华)、吴天胤(金)、陆磐(华)、郭继周(华)、唐允谐(华)、张肯堂(华)、蔡文陛(上)、张元始(上)、章简(华)、乔之文(上)、潘衷(青)、徐天麟(上)、朱永佑(上)、俞廷谔(华)、吴佳胤(北)、计安邦(北)。
天启乙丑科华琪芳榜:
一甲:余煌、华琪芳、吴孔嘉(三名俱外郡)、唐昌世、袁黄、张肯堂、单国祚、杨汝城(五名俱松郡)。
天启丁卯科沈几榜:
主考:陈具庆。
中式:张士范、唐昌龄(青)、陈于明(华)、张元珑(上)、张安磐(府)、张玄之、王钟彦、金于山(青)、王廷贞(上)、潘垣(上北)、李淑(青北)、施沾(青北)、陶良楫(北)、宋征璧(北)。
崇祯戊辰科曹勋榜:
一甲:刘若宰、何瑞征、管绍甯。
中式:陈正中、施沾(姓李)、庄元祯、张元始、曹勋(本浙界而兼松籍)。
崇祯庚午科杨廷枢榜:
主考:姜曰广、陈演。
中式:夏廷球(府)、张世基(青)、黄征兰(上)、朱积(府)、陈子龙(青)、彭宾(华)、杨枝起(金)、张眉锡、何厚(名刚)、乔履将(上)、李待问(北)、徐期生(北)。祟祯辛未科吴伟业榜:
一甲:陈于泰、夏曰瑚、吴伟业。
中式:吴祯(天胤)、张世基、徐天麟、杜麟征。崇祯癸酉科桂伸榜:
主考:丁进、蒋德。
中式:周汝谊(上)、薛靖(华)、杨懋官(青)、单恂(华)、叶兆龙(华,本姓平)。张安恭(华)、郁汝持(华)、郑雅孙(府)、朱绍凤(上)、李愫(华)、沈泓(北)、徐行(青)、徐铭常(府)、张寿孙(华)、朱在廷(北)、王陛彦(北)、吴文胤(华,后改名培昌)。崇祯甲戌科李青榜:
一甲:刘理顺、杨昌祚、吴国华。
中式:杨枝起、翁元益、吴文瀛、朱永佑。崇祯丙子科章旷榜:
中式:章旷(华)、包尔庚(上)、陈于王(上)、韩文昭(上)、郑重光、钱绮(府,本姓李)、包垲(府)、袁国休(名定)、严在明(本姓徐,上海人,嘉定学)、徐缵高、朱襄孙(上)、陈玄焘、王宗熙(北)、徐世祯、奚士龙(府)、郁继垣、吴永孚(北)、叶日华(金)、莫日严(华)、徐铭敬(府)、李长苞(浙籍)、高汝量。崇祯丁丑科吴贞启榜:
一甲:刘同升、赵士春、陈之遴。
中式:唐昌龄、陈子龙、章旷、夏允彝、袁定(原名国休)、包尔庚、奚士龙、吴培昌。崇祯己卯科汤斯祜榜:
中式:张若羲(青)、诸舜发(府)、沈龙(华)、陈正容、徐丙晋(华)、吴钦章(府)、唐汝玫(上)、张所珍(北)、顾其言(金)、徐氵存承(华)、沈士英(府)、钱世贵(青)、钱嘉泰(青)、秦宜弘(青)。崇祯庚辰科杨琼芳榜:
一甲:魏藻德、葛世振、高尔俨。
中式:单恂、钱绮、吴永孚、钱世贵、顾其言。崇祯壬午科卢象观榜:
中式:陆庆衍、陆亮辅、张<羽分>之、陆庆臻、陆庆绍、许启源、袁国梓、宋之兰、张黼、朱在镐(北)、徐孚远(北)。
崇祯癸未科陈名夏榜:
一甲:杨廷鉴、陈名夏、宋之绳。
中式:张若羲、沈士英、李待问、徐丙晋、陆亮辅、郁汝持、陆庆衍、王宗熙、宋征璧、张<羽分>之、朱积、沈泓、沈龙。
本朝顺治乙酉科张九征榜:
主考:成克巩。
中式:李延榘、张安茂、宋征舆、徐鼎、曹垂灿、周茂源。
顺治丙戌科李棠榜:
主考:冯铨。
一甲:傅以渐、吕缵祖、李棠。
中式:阙。顺治丙戌秋复行乡试范龙榜:
中式:何铿、姚腾芳、顾镛(后改名大申)、曹尔堪(浙籍)。顺治丁亥复行会试李人龙榜:
正主考:冯铨。副主考:宋维(名权)。
一甲:吕宫、程芳朝、蒋超。
中式:张安茂、诸舜发、徐鼎、宋征舆、曹垂灿。顺治戊子科袁大文榜:
主考:梁清宽。
中式:王广心、姚世曙、许缵曾、陆振芳、施维翰、王日藻、田茂遇、郭藩(本姓袁,后改名袁璇)、胡复诚。顺治己丑科左敬祖榜:
主考:范文程、洪承畴、王文奎、宋权。
一甲: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
中式:许缵曾、何铿、王广心、周茂源、陆振芳、朱绍凤、袁国梓。顺治辛卯科袁孟义榜:
大主考:黄机。副主考:高珩。
中式:沈荃、张有光、陆梦蛟(姓高)、王之明(姓程)、章本练(后改名霖)、陆鸣珂、徐士吉、朱锦、张郴、方文席(北)、陶忄岑、陆广(俱浙籍)、沈、杨应标(浙籍)、张锡怿。顺治壬辰科程可则榜:
大主考:胡统虞。副主考:成克巩。
一甲:邹忠漪、张永祺、沈荃。
中式:李愫、沈荃、许启源、徐士吉、李廷榘、顾大申(原名镛)、施维翰、曹尔堪。顺治甲午科朱朝桂榜:
大主考:姜元衡。副主考:马烨曾。
中式:单、蔡文炳、张渊懿(北)、董含、潘尧彩、宋祖年、顾昌时、夏长泰、冯善世(上二名北)。顺治乙未科秦钅式榜:
大主考:金之俊。副主考:胡兆龙。
一甲:史大成、戴王纶、秦钅式。
中式:陆鸣珂、王之明、王日藻、夏长泰、张有光、章霖、潘尧彩、张云孙、张锡怿。顺治丁酉科蒋钦宸榜:
大主考:方犹。副主考:钱开宗。
中式:何炳、黄枢、周官、王又、莫春芳、叶映榴、唐子瞻(姓赵)、李枢、张士绅、张一鹄、陆篪(上三名俱北、)张陈鼎(浙籍)。顺治戊戌科张贞生榜:
大主考:傅以渐。副主考:李{尉}。
一甲: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
中式:陆梦蛟、张一鹄、沈。顺治己亥科复行会试朱锦榜:
大主考:刘正中。副主考:卫周祚。
一甲:陆元文(姓徐)、华亦祥、叶芳霭。
中式:朱锦、陆篪。顺治庚子科申オ榜:
大主考:谭篆。副主考:谌名臣。
中式:董俞(金)、朱忄詹(姓王)、诸嗣郢(青)、朱廷献(上)、宋庆远(府)、朱玉(青,昆山人)。顺治辛丑科陈常夏榜:
大主考:卫周祚。副主考:成克巩。
一甲:马世俊、李仙根、吴光。
中式:叶映榴、董含、王又、唐子瞻、诸嗣郢、宋庆远。康熙癸卯科马晋锡榜:
大主考:王勖(编修)。副主考:王日高(工部给事)。
中式:王顼龄、张、吴元龙(北)、程文彝、张世绶(北)、朱衮(浙籍)。康熙甲辰科沈珩榜:
一甲:严我斯、李元振、秦宏。
中式:吴元龙、程文彝。康熙丙午科储方庆榜:
中式:金维甯、钱芳标(北)。康熙丁未科黄礻乃绪榜:
一甲:缪彤、张玉裁、董讷。
中式:阙。康熙己酉科牛奎渚榜:
中式:王元臣(青)、程化龙、黄云企、张集、顾昌祚、沈蕖(俱北)。康熙庚戌科宫梦仁榜:
一甲:蔡启傅、孙在丰、徐乾学。
中式:黄云企、王元臣、程化龙。康熙壬子科陆舆榜:
主考:沈允范。
中式:张守、张起胤(本姓顾,后改名启祚。)何绥来(姓焦)、范勰、金然(本姓周,北)、龚尔美(姓周)、唐子锵(北)、钱芳模、王鸿绪(原名度心)。康熙癸丑科韩榜:
一甲:韩、王鸿绪、徐秉义。
中式:王鸿绪。康熙乙卯科施震铨榜:
中式:杨、沈藻、张翼(北)、高层云(北)、闵玮(北)、彭开(北)、张士钅宏(浙)、沈业。康熙丙辰科彭定求榜:
一甲: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
中式:杨、张启祚(姓顾)、王顼龄、范勰、张集、高层云、唐子锵、朱衮、彭开。康熙丁巳科潘麒生榜:
主考:赵士麟。
中式:艾汝成、陈琰、沈宗叙、陆祖修、宋志梁、何康锡、胡昆、王九龄(是科特试,现年到监生员,不得与试)。康熙戊午科宋衡榜:
大主考:熊一潇。副主考:李迥。
中式:陆燧、陈嘉璧、王师旦、曹泰曾、杨继祖、金甫(本姓钱,北)、沈宗敬、董德其。康熙己未科马教思榜:
主考:冯溥、宋德宜、杨雍建、叶芳霭。
一甲:归允肃、孙卓、茆荐馨。
中式:金甫、朱廷献、王师旦、陆祖修。康熙辛酉科胡任舆榜:
主考:朱彝尊。
中式:冯瑞(府)、戚懿(金)、姚弘绪(娄)、路垓(北)、徐宾(北)、曹国维(北)、张映璧(浙籍)。康熙壬戌科金德嘉榜:
大主考:黄机。副主考:张英。
一甲:蔡升元、吴涵、彭甯求。
中式:曹国维、金然、宋志梁、王九龄、王生。康熙甲子科潘宗洛榜:
中式:张渊、戴有祺、李登瀛、高曜、施是培、姚钊(上三名北)。康熙乙丑科陆肯堂榜:
主考:张士甄、王鸿绪、孙在丰、董讷。
一甲: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
中式:冯瑞、沈藻、高曜、李登瀛。康熙丁卯科张兆鹏榜:
大主考:米汉雯。副主考:龚章。
中式:张兆鹏(华)、张永申(上)、潘轶美、王桢、吴元诒、王原、张王(北,本姓王)。康熙戊辰科范光阳榜:
主考:王熙、徐乾学、成其范、郑重。
一甲: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
中式:沈宗敬、王原、王、张豫章(名翼)、徐宾。
康熙庚午科刘辉祖榜:
主考:王尹方。副主考:裴衮。
中式:王镐(上)、聂恒(府)、刘贞吉(上)、张德纯(青)、姜遴(北)。康熙辛未科张瑗榜:
主考: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王士祯。
一甲:戴有祺、吴、黄叔琳。
中式:姜遴、吴、陶尔オ、姚弘绪、王桢。
●卷三
◎建设
从来制作,无一定之法。通变随乎时,废兴因乎势,虽圣人不能使千百年无更易之制矣。特善变者,转弊而为利;不善变者,无益而滋害。原其兴革之心,无非为国为民,及其变更之后,遂分世升世降,斯亦气数使然,若非人力所能为也。谨略举其概,笔而录之,大者可以觇世运,小者可以观士风,庶使后之览者,得以考也。
华亭水次仓在西郊跨塘桥之内,秀州塘之南,土旷水深,以便漕船停泊交运也。其初不过环以水垣,内列仓宇公廨,以便积贮官司暂憩而已。崇祯之初,谷城方禹修先生来守吾郡,虑其地近泖滨,盗贼出没不时,冬春贮米,防御难周,乃与缙绅士大夫谋筑城以卫之。爰即其地,浚濠启土,环筑瓷砖,建四门以通出入,分街道以便往来,引水贯城,架梁度水,监临督护,廨字森列,虽斗大一城,人烟辐辏,居然有金汤之势。本朝因之。后分娄县,以城中河为界,北属华而南属娄。每值贮米,提标娄员防汛,至今赖之。董其役者,为吾邑陈仲台于阶,时为凤司博士,相国徐文定公之甥也,才多知巧,与方守为忘形交,其委托专任,其册籍尚存。数年前,仲台嗣君子式、子正持来,予曾见之,今不复可考矣。
府、县城隍之神,向故各有庙貌,以司香火,然亦重门复道,殿宇轩举,备堂皇之制而已。自崇祯之初,府城隍前启台门,后营寝殿,壮丽特甚;而吾邑县城隍庙亦于仪门上建楼,以备演剧,中堂后扩地,以造寝宫,称并美焉。盖自殿以前,规模不逮府庙,而后寝之制较胜,亦地势使然耳。自是以后,村镇社庙,楼门寝殿,亦纷纷并建,总不若府、县城隍之规模弘远也。
阁老坊在县治之南,为相国徐文定公讳光启所建也,成于崇祯辛巳之秋,工费甚繁。予初见其立柱时,每柱基下先掘地方丈,布木桩数十,并于高木悬大石以下桩,桩与坎内土齐,铺以方石,而后立柱于上。柱之立也,先于架上横亘大木作盘车象,施大ㄌ以垂,下缚于石柱,用数十人作气以盘之,ㄌ渐短而柱渐升,俄而直立,复用二大石斗笋,合抱于柱底,用压石兽于其上,故顶盖纷叠而下不动摇,亦石工之巧也。以后吾郡名公钜卿不乏,旋逢鼎革,而建坊者罕见矣。
江南旧为陪京,原设五府、六部、大小九卿、科道,一如北京之制。以后官虽量裁佐贰,然衙门如故。惟都察院有操江都御史,则管上下两江地方民事,其余非奉钦差者,则与地方无与也。故明季好讼之民至操江而止,无总督及布、按两司也。顺治二年乙酉夏,大兵下金陵,改南京为江南行省,始设布、按二司。豫王凯还,命大学士洪公承畴总抚江南,驻扎江南省城,总理文武兵饷,总督之任,自此始矣。以后马公国柱继任,总督江南、江西、山东三省,既而河南、山东亦设总督,江督所辖惟二省而已。康熙四年,麻公勒吉来任,统辖犹如故也。至十二年癸丑,每省各设总督,至今因之。总督之衔,不大远于巡抚,然而事权极重,敕令巡抚、提督,并听节制,文臣六品而下,武臣四品而下,皆得便宜行事,庶几古节度使之风矣。
吴中带江滨海,赋甲天下,最称重地,然前朝未闻有武臣提督也。相传嘉靖中,因倭乱设总兵于镇江京口,后移驻吴淞海口已耳。自顺治二年,大兵定江南,始设提督。时奉旨张天禄着授都督同知,充总兵官,提督徽、甯、池、太军务;吴胜兆着授郡都督同知,提督苏、松、常、镇军务。如吾松虽有李总戎成栋,亦止以都督佥事驻扎吴淞,时至松城而已。自李帅调征闽、广,吴、张相继来松,吾郡始有提督。然至马惟善逢知,亦止辖四府,时驻吴淞,亦不专在松城也。十六年己亥,崇明水师总兵官梁公化凤破海宗于江上,遂解金陵之围,克复镇江等府、州、县,朝廷嘉其功,遂以梁代马,提督江南全省,仍驻防松江,遂为定制。康熙辛亥七月,化凤以疾卒于官。继任王公之鼎、杨公捷,统辖驻防如故。十三年甲寅,因楚中告警,徽、甯、安、池震动,提督驻扎海滨,鞭长难及,因分上下两江,各设提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