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闽海纪要
闽海纪要
十一月,郑经以左虎卫黄安为勇卫将军。
安,雄勇善战,从成功起兵;累升至左冲镇。随攻南京,既克镇江,成功命安总督水师,守三叉河;成功兵溃,安断后,保全诸军回棹,擢左虎卫。从征台湾,领先锋印;亲冒矢石,遂平其地。及成功殂,世子至台,会黄昭之变,在台诸将咸拥兵观望;独安率所部来援,力战破之。世子曰:『世乱识忠臣,非君吾几不保』!因约为婚姻,裂襟与之。事定,升为勇卫将军;寻以女(原文为子)妻其子。
癸卯、二年(明永历十七年)春、正月,明招讨大将军世子郑经自东都回思明州。
经既定内难,祭告先王;调诸将分守各汛,自率周全斌等及其叔世袭回思明州。是年,永历讣至;经犹奉正朔,称永历十七年。
郑经以审理所正蔡政兼理思明州事。
时经因迁界,外给不至;而军需迫切,民苦征役。以政有长才,命兼理思明州事务;政虚心抚字,斟酌用缓,均匀甲里,严革滥荫:凡所兴除,悉因利害,岛人皆德之。
夏、六月,郑经执其户官郑泰幽之;泰自杀。
泰守金门,赀以百万计。经自东都回,得泰与黄昭往来书,疑其有异志;泰不自安,称病不入谒。经欲袭之,或劝泰勒兵见经自白;泰曰:『吾今救死而已!若称兵,适重吾罪也』。又劝其投清;泰曰:『芝龙已误,岂容再误』!遂舣舟待命。陈永华谋以世子将归东都,命泰居守,铸居守印,差协理吴慎赍至金门授之;泰犹豫未敢入谢,弟鸣骏力赞其行,遂带兵船及饷银十万赴思明州进见。郑经慰劳毕,遂托更衣以入;永华即榜泰之罪,并出所与黄昭往来之书示之。泰欲向辨,洪旭曰:『无庸也』;挽之别室幽之。周全斌率兵并其船;独蔡璋一船逸出金门。鸣骏仓卒与泰子缵绪率诸将及眷口下船,入泉州港投诚;船凡二百余号、精兵八千人、文武〔官〕数百员,周全斌追之不及。泰闻之,遂自缢;诏封鸣骏为遵义侯、缵绪为慕恩伯,同降文武官班赏、叙用有差。
秋、七月,郑经以思明州蔡政为协理刑官,使日本。
先是,传郑泰有银巨万寄日本。郑经使政往征以佐饷,倭首酋已将原银包封付政。适泰弟鸣骏亦使人持勘合至,倭首酋以其有据也,将欲与之;政告之曰:『郑泰,我国故司农也,粮饷由其掌握;所寄乃我主国帑,于义取之固当』。倭人韪之;乃皆不发,而收贮以待后命。
郑经以黄而辉为思明州知州。
〔而〕辉,黄廷之子。自郑鸣骏投诚,镇营多叛:右武卫杨富、左武卫何义、忠靖伯陈辉、参军蔡雷鸣等皆先后来降。八月,前提督黄廷自铜山入见郑经,经慰劳之。
九月,荷兰红夷犯两岛。
红夷纠集甲板船十六只、夷兵数千,会靖南王及总督同攻金、厦两岛;约事定之日,筑城浯屿贸易;如广东香山澳例。总督李率泰遂议平岛。
冬、十月,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督满、汉投诚官兵及红夷甲板破思明州。
继茂、率泰调投诚官兵船只同甲板出泉州,以陆路提督马得功统之;自引小船从同安出,海澄公黄梧、水师提督施琅出海澄。郑经部分死士,令周全斌迎战。十九日,遇得功于金门乌沙头,时甲板十四只、泉州战舰三百余号,全斌以十三船直冲其■〈舟宗〉,往来攻击,剽疾如马,红夷炮无一中者。得功兵望见,披靡不敢前;得功殿后,为全斌所破,赴海死,举船兵众皆殁。已而,继茂、率泰、黄梧、施琅各济师,郑经以寡不敌众,遂弃思明州及金门,退守铜山。继茂等兵入岛,男女童稚虏掠一空,遗民数十万靡有孑遗;遂堕其城、焚其屋,弃其地而回。先是,有「嘉禾断人种」之谶;至是果验。
十二月,郑经至铜山。
金、厦既破,经收余众退屯铜山;而两岛之旧将、残兵、官员、绅士无船可渡者,或投诚、或逃遁,流离失所,死亡殆尽。
甲辰、三年(明永历十八年)春、正月,明五军都督周全斌来降。
郑经驻铜山,诸军乏粮,周全斌欲袭洪旭而并其船;旭亦防之。值海风大作,船各飘开,全斌遂率所部入漳投诚;诏封为承恩伯。而洪旭以杜辉守南澳;辉亦掠旭辎重归诚。
三月,郑经弃铜山,退守东都。
经见众叛粮乏,难以久驻;乃偕陈永华、冯锡范等率余众归东都。工官冯澄世别驾一船从行,为其徒所迫,投海死。
明前提督永安伯黄廷来降。
经既归东都,洪旭以二十船邀廷同行。廷所部兵众多不欲往,欲令其子而辉与婿吴朝宰率众投诚,而已挈眷与旭同行。适黄梧遣官招安,黄廷遂降;诏封为慕义伯。
郑经至东都。
经至东都,以咨议参军陈永华理国政。改东都为东宁,置天兴、万年二州。分诸将土地,课耕种、征租赋、税丁庸、兴学校、通鱼盐,安抚土民,贸易外国,俨然别一乾坤。
秋、七月,明协理刑官蔡政自泉州归东宁。
政出使日本归,将至厦,值郑经兵败,欲遁东宁;政为舟人挟入泉州,遵义侯郑鸣骏设馆礼待,防卫甚密。是时,方隆招抚之命,凡投诚部职,量与监司。政名素着,督抚即会鸣骏缮疏具题;命将下,而政以计脱归东宁。既至,郑经大喜;命为协理礼官,宠遇日隆。
乙巳、四年(明永历十九年)夏、四月,加封水师提督施琅为靖海将军,统舟师进攻东宁;遭风引还。
时总督李率泰上疏:命施琅攻东宁;报可。乃加靖海将军,总率官兵;以周全斌副之。整舟师数百号出洋;将至澎湖,飓风大作,各船飘散,不能相顾,乃引还。寻石施琅归旗,加封伯爵;其余投诚各官兵移驻各省,设兵防界,不复以东宁为事。东人于是大安。
丙午、五年(明永历二十年)
丁未、六年(明永历二十一年)遣总兵孔元章至东宁招抚。
时议以沿海地方与郑经通商、欲其称臣奉贡并遣子入京为质等三事;经曰:『和议之事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即令舟人渡元章还。
戊申、七年(明永历二十二年)夏、五月,明协理礼官蔡政卒。
政字拱枢,金门人。性至孝,谨敏多才略。凡军前号令条教,属笔立就;动中机宜,最见重于成功。其出使京师议和及迫于舟人挟入泉州,俱运胆智从容遁去,人所莫测也。莅思明州,有惠政,岛人德之;掌刑篆,平反甚多,以仁恕称。东宁开国之初,奉令巡访封内:因民性而施教令,申制度以昭王章;政在宜人,士庶便之。每进谠论,世子改容加纳。与兵部侍郎王忠孝交善。至是,卒;郑经亲临哭之。其长子济、次子汉襄俱授察言司。
己酉、八年(明永历二十三年)复遣太常寺卿慕天颜至东宁招抚。
时遣大人明珠、蔡毓荣至泉州,遴选兴化知府慕天颜加以卿衔,渡海往议;欲照朝鲜例,称臣奉贡,不削发。郑经使柯平、叶亨报许,服明制冠带而入泉州;军民复睹汉官威仪,观者如市。议虽不成,而数年之间海上亦相安无事。
明忠振伯洪旭卒。
旭事成功父子,尽效忠悃,始终不贰。两岛之败,诸宿将多投诚,均膺显秩;独旭率所(原文为数)部拥郑经东归。至是,卒。经感悼;以其子磊为吏官,与永华之侄绳武皆见亲信。
庚戌、九年(明永历二十四年)春、二月,明招讨大将军世子郑经遣监纪推官吴济聘平西王吴三桂。
三桂在云南,渐蓄异志。经使监纪推官吴宏济持聘;略曰:『经儿发未燥,即闻大名;每读殿下家书檄草,忠孝激烈,未尝不抚膺慨叹、感极而继之以泣也!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审军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特遣推官吴宏济恭候福履!敝国虽小,楼船千艘、甲士十万,惟殿下所使之。仰俟德音,无任主臣』!
郑经立国学,以叶后诏为国子司业。
初,永历开科粤西,诏诸勋镇各送生员赴试;成功礼送生员十余人,以后诏为首。舟至广,遇风不得达;后诏乃回,隐遁海上,与王忠孝、沈佺期交最善。至是,聘为司业;善于训导诸生,人人自庆得师。凡后进之士经其赏识,无不以文章著名于世。
明太常寺卿兵部右侍郎王忠孝卒于东宁。
忠孝字愧两,崇祯戊辰进士,清贞忠毅。明室既亡,不避艰险,举义兵,复兴化;寻避难入厦门,居曾厝埯。十三年,永历命官赍敕升为兵部右侍郎,忠孝疏辞;永历复赐敕曰:『王忠孝孤臣亮节,允鉴朕心。新衔未足示酬,尚宜祗受,以资联络。俟闽、广克奠,卿即驰赴行畿,用展壮猷』!忠孝感泣,日望恢复。至是,卒。
辛亥、十年(明永历二十五年)
壬子、十一年(明永历二十六年)
卷之下
癸丑、十二年(明永历二十七年)冬、十月,明招讨大将军世子郑经率舟师次澎湖。
初,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而留其子安达分之信袭镇广州;许之,并令其举家归旗。于是平西、靖南二王相继疏请如平南例,俱报可;遣内大臣促行。靖南王耿精忠蓄逆谋,密令黄镛入东宁,请济师为声援;郑经许之,率师次澎湖以待。是月,平西王吴三桂反于云南,尽有川、湖、云、贵之地;耿精忠停其归旗,复使人辞经回师。
甲寅、十三年(明永历二十八年)〔春、正月〕,靖南王耿精忠据福州反,自称总统兵马上将军;驰檄七闽,皆下之。
是时,以吴三桂反,令直省督抚增修武备,精忠益不自安;乃于十五日传各官议事,总督范承谟、巡抚刘秉政至,伏甲执之。移檄各府县,皆望风而降。其檄文略云『共奉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高皇大业,必留隆准之遗;明室中兴,断有春陵之瑞!誓当推诚翼戴,戳力匡襄。申李、郭再造之功,振晋、郑相依之业;会周师而反商政,除新法以复汉仪!非惟日月重光,直令山河改色』云。
上将军耿精忠遣黄镛入东宁,请济师。
精忠既反,复令黄镛往东宁,请郑经以舟师由海道取江南,且以战船(原文为地)相许;曰:『世藩将水、吾将陆,江、浙可定也』。镛回言海上舟不满百、兵不满万,精忠始轻之。
明招讨大将军世子郑经遣礼官柯平入福州报聘。
初,精忠将反,虑下游郡邑不服,故令黄镛入东宁会师。乃不一月而全闽降附,浙之温处、江右之广信、粤之潮州亦相继纳款,声势大振;及见柯平来报聘,意甚轻之,谩应曰:『世藩来甚善,各分地自战可也』。由是,兵端遂起。
明侍卫冯锡范、右武卫刘国轩督兵入思明州;海澄总兵赵得胜叛,以城降;复攻同安,守将亦降。
郑、耿会师有成议矣,经乃令锡范等率兵先至厦门。时海澄总兵赵得胜先降于耿,封为威远将军,征其兵入关;得胜不从,乃以城约降世藩,与锡范深相结。及柯平出福州,知精忠有变意;遂将兵攻同安。时张学尧守同安;精忠征提督王进功入省,调学尧守泉州,以化尚兰代之。锡范兵至同安,尚兰迎降。学尧闻变趋回,家眷已被获入海矣;不得已,亦降。
〔夏〕、五月,郑经至思明州,传檄四方。
经将济兵,以参军陈永华为总制,留守东宁;自率兵官陈绳武、吏官洪磊等奉永历二十八年正朔渡海西来,传檄直省;略曰:『洪惟二祖列宗,丰功伟业,泽润生民;践土食毛,世承君德。即有亡国之祸,非有失道之君;而煤山龙驭,死守社稷,尤忠臣义士所椎心而感泣者也。今平西倡义于滇南、靖南反正于闽中,秦、黔、楚、蜀莫不骚动;人怀逐鹿之心,家思执棰之逐。余组练数万、楼船数千,陆战而兕虎辟易,水阵则蛟龙震惊;愿与同志之士,共效故主之恩,上雪国家之耻,下救生民之祸。凡诸官员,不论汉、满,有能以城邑、兵马反正来归者,各照职加升委用;其有前系故将中道离去者,悉赦不究,一本收录。师之所过,秋毫无犯,非得罪社稷及抗我戎行者,一无所问。嘉与士民,共建匡复之业,永快升平之乐』!既至厦门,叙海澄功:以赵得胜为左提督,封兴明侯;叙同安功:以张学尧为左先锋荡虏将军、化尚兰为仁武镇。邓麟彩仍知县事,以郑省英知思明州。寻遣人至精忠处,议拨船及地方安插兵众;精忠不答。于是,郑、耿交恶。
六月,郑经入泉州。
初,提督王进功降于耿,封为平北将军;征至福州,留之。使都尉王进率兵镇泉州;进至,与城守赖玉深相结,勒进功家眷入省,精忠复遣兵接应;进功之子藩锡(原文为镇)惧,议先发以制之,乃诱执赖玉杀之,率兵逐王进,遣人迎郑经入泉州。经慰劳之,以为指挥使,命暂理提督军务;道、府、厅、县,各仍其旧。海澄公黄芳度以漳州降郑经,经封为德化公。
初,精忠反,海澄公黄梧降精忠,封为平和公(原文和平王);寻病疽死,子芳度袭封。精忠征其兵,使刘豹守漳州。及郑经入泉州,芳度惧不免;经使人慰谕之,乃袭杀刘豹,具启请降;略曰:『某荷恩早世,依袭今兹;宜负弩以前驱,敢乘尘而后至。缘罪在诛殛,非丧面所得自宽;即量加优容,然扪心安能无愧!既为天壤间所不容之罪,窃比鱼鸟之飞潜;自计百十口凡有生之年,总望雷霆之生育!拜遣员弁奉奏微悃,伏祈宏开覆载,广布包荒!退补过而进尽忠,岂仅埒于事大之小;生捐躯而死结草,期少图乎赎罪之功』!启进,经封芳度为德化公、授前提督,漳属钱粮听其征给。芳度终不自安,密遣人入京请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