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酌中志
酌中志
景运门南朝西者,都知监之直房也。隆宗门北朝东者,司礼监人数之直房也。五更攒点后至晓报九刻水者,刻漏房官及答应长随也。隆宗门南朝东者,曰协恭堂,印公等过司房之处也。慈宁宫、慈庆宫皆有花园,有井,有库藏。而乾清宫两旁,各有井,无花园,惟钟粹宫有松数株耳。其余宫名、殿名、门名,或有记忆未真、铨次失叙、未能备载者,敬俟后之博览君子,续补订正,是幸。
京北沙河巩华城有门四南曰拱京,北曰镇辽,西曰威汉,东曰展思。内有驻銮宫,曰龙跸门、龙跸殿,曰广载宫;东曰凝禧之殿,曰华鸾宫、集祥宫;西曰景惠之殿,曰翠凤宫、会祉宫。东曰丽春门、步和门,西曰延秋门、宣泽门,北曰宁远门。
天寿山红门里曰时陟门、时陟殿,曰松露殿,曰肃敬殿,曰修仪馆、饰容馆,曰圣迹亭,曰感思门、感思殿,曰九龙池、粹泽亭,曰老君堂,曰长生迹、长生亭。
湖广承天府旧名安陆州,乃世祖发祥之所,即兴邸也。曰重明门、丽正门,曰龙飞门、龙飞殿、启运殿,曰卿云门、卿云宫,曰凤祥宫、宏载宫,曰春晖门、秋朗门,曰纯一门、纯一殿、世子府,曰泰禋门、泰禋殿,曰永配殿,曰保和门、太和门,曰启祚门,曰受命御极之殿,曰春霄殿,曰福宁门、庆源殿,曰光熙门,曰元佑宫门,曰储祉门,曰元祉门、元祐宝殿,曰真宣殿,曰衍法殿,曰隆祥殿,曰三洞阁。说者曰:史汉以来,有因漏禁中语而得罪者,又有不答温室省中何树者。今子侈言铺张,罄怀罗列,得无非古人厚重不泄之意乎?累臣曰:固也!然闻之道路,如张金吾懋忠所刻《规制》一书,止凭慈宁宫管事齐栋所言,中多舛误,何以昭圣朝之盛美乎?我国家左右史之溺职久矣。自神庙静摄多年,起居所记注,尤不能详。而内小臣独能窃知一二,揄扬鸿烈,以昭一代之盛举,垂之无穷,不亦可乎?况若愚不幸,遭罗奇冤,朝不保夕,笔此梗概,不拘体制,不循次第,不过古人之《西京杂记》、《三辅黄图》类耳。世之君子,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史失而求诸野,闲中一寓目焉。未必不兴发其致君泽民之念也。累臣所见如此。至于圜丘、方泽,谒陵、视学,耕藉、阅戎,一切庆典、朝典、经筵等仪,自有仪注,外廷备矣,兹不概及。
卷十八内板经书纪略
凡司礼监经厂库内所藏祖宗累朝传遗秘书典籍,皆提督总其事,而掌司、监工分其细也。自神庙静摄年久,讲幄尘封,右文不终,官如传舍,遂多被匠夫厨役,偷出货卖。柘黄之帖,公然罗列于市肆中,而有宝图书,再无人敢诘其来自何处者。或占空地为圃,以致板无晒处,湿损模糊,甚致劈毁以御寒,去字以改作。即库中见贮之书,屋漏漏损,鼠啮虫巢,有蛀如玲珑板者,有尘霉如泥板者。放失亏缺,日甚一日。若以万历初年较,盖已什减六七矣。既无多学博洽之官综核齐理,又无簿籍数目可考以凭销算。盖内官发迹,本不由此,而贫富升沉,又全不关乎贪廉勤惰。是以居官经营者,多长于避事,而鲜谙大体,故无怪乎泥沙视之也。然既属内廷库藏,在外之儒臣又不敢越俎条陈,曾不思难得易失者,世间书籍为最甚也。昔周武灭商,洪范访自箕子,晋韩起聘,曾见易象。《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今将有用图书,尽掷无用之地,岂我祖宗求遗书于天下,垂典则于万世之至意乎?想在天之灵,不知何如其恫然,何如叹息也。今上天纵英明,右文图治,倘一且清问祖宗历来所存书籍几何,或亲临库际稽览,不审当局者作何置对?其亦未之深思耳。祖宗设内书堂,原欲于此陶铸真才,冀得实用。按:《古文真宝》、《古文精粹》二书,皆出于老学究所选。累臣欲求大方于明白上水头古文选为入门,再将宏肆上水头古文选为极则,起自《檀弓》、《左》、《国》、《史》、《汉》、诸子,共什七八;唐、宋什二三,为一种。再将洪武以来程墨垂世之稿,亦选出一半为入门,一半为极则,亦为一种。四者同成二帙,以范后之内臣。奏知圣主,发司礼监刊行,用示永久。不知得遂志否也。皇城中内相学问,读《四书》、《书经》、《诗经》、看《性理》、《通鉴节要》、《千家诗》、《唐贤三体诗》,习书柬活套,习作对联,再加以《古文真宝》、《古文精粹》,尽之矣。十分聪明有志者,看《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圣学心法》、《纲目》,尽之矣。《说苑》、《新序》,亦间及之。《五经大全》、《文献通考》,涉猎者亦寡也。此皆内府有板之书也。先年有读等韵、海篇部头,以便捡查难字。凡有不知典故难字,必自己搜查,不惮疲苦。至于《周礼》、《左传》、《国语》、《国策》、《史》、《汉》,一则内府无板,一则绳于陋习,概不好焉。盖缘心气骄满,勉强拱高,而无虚已受善之风也。《三国志通俗演义》、《韵府群玉》,皆乐看爱买者也。除古本、抄本杂书不能开遍外,按现今有板者谱列于后,即内府之经书则例也。
五伦书(六十二本、一千七百一页)诗传大全(十二本、九百九页)书经大全(十本、七百六十三页)周易大全(十二本、一千一百十八页)春秋大全(十八本、一千四百五十九页)礼记大全(十八本、一千二百九十九页)易传(六本、五百八十二页)书传(六本、五百八十三页)诗传(六本、六百三十五页)春秋传(四本、一千零六十一页)礼记(八本、一千六十一页)四书大全(二十本、一千五百八十九页)四书集注(十本、八百二十页)性理大全(三十本、二千一百六十九页)资治通鉴纲目(四十本、四千一百页)续资治通鉴纲目(十四本、一千一百二十二页)少微通鉴节要(廿本、四千四百廿八页)通鉴节要续编(二十本、一千六百八十三页)晏宏通鉴纲目(三十本、四千二十页)文献通考(一百本、一万八百三十六页)历代名臣奏议(百五十本、九千七百二十页)历代通鉴纂要(六十本、三千六百三十页)大明会典(一百四十本、六千五百九十页)事文类聚(一百三十本、八千三百六十页)大明一统志(四十本、三千一百五十页)明伦大典(廿四本、七百廿页)大明集礼(三十六本、一千四百七十二页)大学衍义(二十本、一千三百八十二页)大学衍义补(四十本、三千六百页)对类(十二本、八百七十三页)诸司职掌(三本、四百二十八页)大明官制(二本、三百七十页)御制大诰(四本、二百五十三页)大明律(二本、一百七页)洪武正韵(五本、五百页)韵府群玉(十本、一千四十页)御制文集(八本、七百十三页)经史海篇直音(五本、五百十二页)广韵(二本、二百五十五页)玉篇(二本、三百十五页)御制诗集(二本、八十四页)经书音释(二本、一百七页)诗韵释义(二本、一百五十八页)四书白文(六本、三百十二页)诗学大成(十四本、一千页)尔雅埤雅(四本、三百九十七页)许氏说文(八本、六百五十页)吕真人文集(二本、二百四十页)孔子家语(三本、一百四十四页)通书大全(八本、九百九十页)列女传(三本、一百三十五页)神课金口诀(二本、二百四十页)仁孝皇后劝善书(十本、八百七十六页)臞山肘后神枢(二本、一百七十八页)选择历书(二本、二百五十六页)雍熙乐府(二十本、一千七百九十三页)三国志通俗演义(廿四本、一千一百五十页)历代臣鉴(十本、五百六十页)贞观政要(八本、三百七十页)居家必用(十本、八百八十页)圣学心法(四本、三百十五页)释文三注(《千字文》七十一页、《胡曾诗》九十九页、《蒙求》一百四十四页)饮膳正要(三本、七百七十五页)唐贤三体诗(二本、一百七十二页)古文精粹(二本、二百五十六页)李白诗(四本、三百六页)选诗补注(三本、三百十三页)唐诗鼓吹(五本、二百六十六页)高皇后传(一本、四十七页)女训(一本、四十九页)内训(一本、五十页)尚书、孝经、大学、中庸(五本、三百三十六页)周易占法(二本、二百四十页)草堂诗馀(二本、一百九十页)恩纪含春堂诗(二本、一百十五页)击壤集(四本、三百五十页)劝忍百箴(四本、三百页)古文真宝(四本、三百九十一页)医要集览(六本、二百八十页)草韵辨体(六本、二百七十页)增定华夷译语(十一本、一千七百八页)评史心见(六本、三百五十页)通鉴博论(三本、二百九十页)重刻证类本草(十本、一千三百四十五页)养生类纂(五本、一百九十七页)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四本、四百四十页)皇明祖训(一本、五十页)洪武礼制(一本、八十二页)稽古定制(一本、八十二页)郑氏女孝经(一本、四十二页)祖训条章(一本、十二页)曹大家女训(一本、十六页)女诫直解(一本、四十八页)刘向说苑(五本、三百二十五页)皇明典礼(一本、九十五页)内则诗(一本、六十二页)内令(一本、十二页)昭鉴录(一本、一百五十二页)御制洪范篇序(一本、三十六页)勤政要典(一本、七十三页)外戚事鉴(一本、六十八页)山居四要(一本、八十三页)兹圣皇太后女鉴(一本、六十九页)女训内训(仝前)臞仙肘后经(一本、一百十二页)玉匣记(一本、八十二页)省躬录(一本、七十二页)祥异赋(一本、四十九页)步天歌(一本、八页)传心妙诀(一本、四十五页)详明算法(一本、一百十页)草字碎金(一本、九十二页)真字碎金(一本、九十二页)千家姓(一本、五十九页)孝顺事实(一本、二百九十二页)为善阴骘(一本、三百七十二页)小学书解(一本、一百六页)忠经(一本、四十二页)孝经大义(一本、四十二页)历代纪年(一本、三十六页)四时歌曲(一本、十二页)随机应化录(一本、六十页)高皇帝道德经注解(一本、六十九页)达达字孝经(一本、四十二页)医按书(一本、三十二页)蒙求白文(一本、十九页)山歌(一本、四页)华夷译语(一本、八十八页)古字便览(一本、五十二页)八行遗事集(一本、二十八页)警世篇(一本、二十一页)忠经直解(一本、十六页)太上感应灵篇(一本、五十二页)宪纲(一本、五十页)百家姓(一本、十页)大学(一本、三十六页)千字文(一本、十七页)孝经(一本、十六页)中庸(一本、五十六页)千家诗(一本、四十四页)四书杂字(一本、十二页)七言杂字(一本、十三页)三字经(一本、二十二页)启蒙集(一本、四十页)草诀百韵(一本、十四页)草诀百韵歌(三本、四十页)八行图书(一本、四十页)孝经直解(一本、三十六页)解梦书大全(二本、七十页)四书直解(二十五本、一千零四十二页)书经直解(十三本、八百二十页)通鉴直解(二十五本、一千四十二页)帝鉴图说(六本、三百五十六页)刘向新序(三本、一百四十二页)洪武正韵玉键(二本、一百三十页)佛经一藏(计六百七十八函、十八万八十二页。共用白连纸四万五千二十三张,蓝绢二百五十三匹七尺四寸,黄绢廿六匹二丈四尺一寸,每匹长三丈二尺,黄毛边纸五百七十张,蓝毛边纸四千九百十二张,黄连四纸三百四十七张,白户油纸一万八千九十五张,黑墨二百八十六斤八两,白面一千二百二十五斤,白矾四十五斤。)道经一藏(计五百十二函、十二万二千五百八十九页。共用白连四纸三万八百九十七张,黄连四纸一百七十六张,蓝毛边纸三千十八张,黄毛边纸五百二张,蓝绢一百八十二匹一丈八尺六寸,黄绢二十匹一丈六尺,白户油纸八千三百七张,黑墨一百六十斤八两,白面七百五十斤,明矾二十五斤。)番经一藏(计一百四十七函、十五万七十四页。共用腰子白鹿纸一万三千六百四十张。)大五大部经(华严经八十二本、大涅檠经四十一本、报恩经七本、金刚明经十本、心地观经八本。)小五大部经(法华经七本、楞严经十本、佛母大孔雀经三本、梁皇忏十本。)又五般经(圆觉经二本、弥陀经一本、诸品经咒、金刚经注解一本一百四十七页、华严小钞一百十七本、诸真宝忏十二本、小道经一本。)
累臣若愚曾闻成祖敕儒臣纂修《永乐大典》一部,系湖广王洪等编缉,时号召四方文墨之士,累十余年而就,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卷,一万一千九十五本。因卷帙浩繁,未遑刻板。正写册原本,至孝庙宏治年,以大典金匮秘方外人所未见者,乃亲洒宸翰,识以御宝,赐太医院使臣王圣济殿内臣宠,盖欲推之以福海内也。阁臣王文恪鏊恭撰颂以揄扬盛美。相传至嘉靖年间,于文楼安置。偶遭回禄之变,世庙亟命挪救,幸未至焚,遂敕阁臣徐文贞阶,复令儒臣照式摹抄一部。当时供誊写官生一百八名,每人日抄三页。自嘉靖四十一年起,至隆庆元年,始克告完。及万历年间,两宫三殿复遭回录,不知此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藏于何处也。又累臣曾见《车驾幸地录》所载,正德十五年闰八月内,武庙南征回如镇江,幸大学士杨一清第,曾进抄本《册府元龟》,一部,共一千卷,计二百二本。累臣曾向韩提督世禄言及,幸有一部,然舛错颇多,至不能句,似非杨宅所献之书。李永贞遂雇人借抄一部,仍将原本交还。而抄本一部,闻丁卯冬已有人献于王体乾矣。至崇祯己卯夏,体乾没产,又不知落何人手也。又江陵张文忠公在阁时,曾具书与张中翰后湖曰:先年张文简公曾得内阁所藏《册府元龟》一部。其后文简公卒于京邸,其仆即将此书,于部前货卖。令先翁识其为阁本也,赎而藏之于家。尝语区区曰:吾欲将此书仍送归内阁,以完先代之宝,何如?仆时起贺曰:幸甚!此义举也!无何而令先翁亦逝,竟勿克践其言。今忆此书必无恙也,仆欲倍价奉赎,仍归阁中,以卒令先翁之志,惟执事其幸许之。夫此一书也,文简得之,令先翁赎之,至仆而还之。三更张氏,皆楚人也,将以媲于古之左史倚相能读坟典邱索,不亦美乎?云云。然详味江陵此举,则必实践其言者,但未知后湖果曾割付此书否?又不知今尚存内阁否也?承平日久,处处光景与先年不同,则此书之存与不存,与《永乐大典》之存贮何库,又有谁敢饶舌问及也哉!嗟嗟,难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