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廊脞录


  周莱仙封翁平日素服膺章氏之学,将募人照王太史所编分卷缮写,欲为付梓。乃钞甫完工,周君物故。其乡人言,周氏子孙欲力要穆代赎,日再三催之。穆念此书两遭水火之厄,非章先生默自呵护,不得两全,拟筹资且将此书代赎,募资付梓,不欲此书自我而亡焉。沈子培先生命书原委,穆旧有记载及所为章先生别传两文,钞入文集,未及携出,乃将两文大意节录一篇,以应先生之命云。

  癸卯九月二十四日,桐城萧穆草于南昌府署西室之寄舫。

  ○道听录手稿焦里堂《道听录》手稿凡二十巨册,中似分类,盖读书随手纪述者,老辈勤学精力过人有如此。其中所记,多国初雍乾间人文集中语。然如全谢山集,当里堂时人间尚无刊本,故据以为异闻,今则人人知读《鲒亭》矣。

  ○中书典故仁和王正功字莪山,又号拙余,著《中书典故》八卷。书分六门:曰官制、曰职掌、曰仪式、曰恩遇、曰建置、曰题名,末卷为杂录。前有杭堇浦序,后有乾隆五十七年钱塘赵辑宁素门跋。又乾隆三十年自叙一首,言官内阁二十年,由中书舍人升典籍,出为襄阳同知,告归,乃成是书。首叶有字数行,言刻板字不必大,每叶几行,行几字云云,盖将付梓而未成者。乾隆《杭州府志。艺文》列此书目,今乃得睹钞本。《杭郡诗三辑》有王正功诗二首,仅书钱塘人,无小传,并不知其仕履。得此帙,可以补丁氏之缺矣。素门为次闲先生之琛父,《杭郡诗续辑》作赵{典},或以避宁字故改名耳。

  ○西域考古录海宁俞浩撰《西域考古录》十八卷:一兰州府,二西宁府,三凉州府,四甘州府,五肃州直隶州,六安西直隶州,七镇西府,八迪化直隶州,九伊犁惠远城,十塔尔巴哈台,十一喀喇阿尔,十二库车,十三乌什、阿克苏,十四叶尔羌、和阗,十五喀什噶尔,十六西藏,十七《蒙古源流》书后,十八记鱼通各土司、俄罗斯考略。有东昌知府海盐朱锦琮序,称其“遍采缃素,实事求是。边塞之险要,疆域之沿革,今昔之形势,攻守之难易,缕析条分,了如指掌。其时,钦定《新疆识略》尚未进呈颁行,四香以其见闻编纂成帙,粗具梗概,图说皆略,要亦大辂之椎轮矣。”浩字湛持,号四香,尝游山左,客先大父幕中。《花宜馆诗》中有“穷愁一意著奇书”之句,为四香作也。

  ○小墨林诗钞杂著项莲生孝廉鸿祚,善填词,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四卷行于世。许迈孙丈重刊;谭复堂撰传,谓其诗不多作。今崔磐石方伯得其《小墨林诗钞》、《小墨林杂著》手稿凡四册。诗曰《焦尾琴》,以其家不戒于火,诗稿尽尾,追忆得之者;曰《枯兰集》,则以丧其姬人,多幽忆怨断之音。《杂著》为骈散文及箴铭之属。卷端有许文恪、劳季言小印。劫火所遗,惜无好事为之刊行也。

  ○儒门法语《儒门法语》,长洲彭南匀先生集先贤语录以训士者,萧山汤文端公重刻之,道光己酉徐梅桥制府泽醇又刻于蜀。咸丰初元,先大父寄示先君子,册首书云:“辛亥九月自成都寄彦伟收。读书之暇,取而览之,便知终日扰扰,有多少可愧处;随处检点琢磨,即是圣贤教人改过工夫,于身心自有益处。修余老人识。”庆坻珍F4此册,时时展诵。文端跋语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是所望于躬行实践之儒,读之弥懔懔焉。

  ○酒志先曾王父夔州府君,博极群书,仕不废学,尝撰《酒志》二十八卷,为目十二:曰原始、辨性、述义、备注、详品、稽典、列事、纪言、考器、征令、录异、识余,征引书目多至千数百种。稿本存道福堂书楼。比寇乱,群书散亡。同治初,余归自晋阳,检拾残编,仅得卷十三稽典五、卷十四列事一、卷十五列事二,凡一册,至可痛惜。爰装治成帙,俾后人永宝之。册面字为公遗墨,卷中黏签增补者凡数十事,盖稿成后续增者。

  ○鲁宗山著述啸梧司马宗山,姓鲁氏,博学强识,与邓笏臣、俞小甫、边竺潭、吴晋壬合刻所为词为《侯鲭词》,其诗曰《窥生铁斋集》,又《希晦堂杂著》若干卷。

  ○柳营诗传杭州驻防三多,字六桥,撰《柳营诗传》四卷,盖裒集杭州满洲驻防营中诸老辈之诗。自巴泰以下至玉昌。凡三十人,又闺秀二人,末附为诗余者三人。篇什虽不甚多,而百数十年间满营文物之盛,约略可见。其书刊于光绪庚寅、辛卯间。二十年后遂有黍离之叹,是书之存,不可谓非幸矣。前有俞曲园师序。六桥自言采录各家专集;其无专集者,采诸廷岩《武林城西古迹考》。岩姓巴尔达氏,廪贡生,工画能诗,著《苍雪斋诗》、《湖山胜迹补遗》、《武林城西古迹考》八卷,今乱后不知其书犹存否?又盛恺庭丈元,尝著《杭防小志》,亦未刊行,乱离之后其家子姓雕落,此书遂不可问。

  ○灌记灌县彭洵,字古香,为陕西知县,有循志,归田后撰《灌记》四卷。卷一舆地记,言“古绳桥俗名索桥,宋名评事桥。国初,桥已久废,惟设义渡以济。嘉庆八年,邑知县吴君仿旧制重建,始更名安澜云。”谨案:先曾大父官灌县知县,实成此桥。《小罗浮山馆集》有诗纪其事,先大父《花宜馆诗钞》中亦有诗。道光间东轩吟社尝以命题,胡书农学士诸公诗,见《清尊集》。

  ○铁华山馆诗稿家筠轩先生《铁华山馆诗稿》八卷,分《水石吟》、《覃怀纪行诗》、《江皋集》、《初衣集》、《初衣续集》,诗多忧时感事之作。其《初衣集》自识有云:“偶有所触,辄增感怆,划然而啸,不自知涕泗之何从也。”《初衣续集》自识云:“剑南诗‘心游万里关河外,身卧一窗风雨中’,语极恻楚,‘平生所学为何事?后世有人知此心’,则颇激昂自负。年来拈管,谢恻楚而喜作激昂语,亦岂知激昂之无非恻楚哉!”盖先生官户部郎,直军机处,咸丰庚申之变,先生随恭邸留京,抗阻和议,请杀巴夏里,时不能用,为同列所挤,辞枢廷差,以道员候选授江西盐道。告归,创铁华吟社,首尾凡九年,年八十一而卒。其诗如《读宋史》六首、《江城怀古》四首,皆隐痛于宗社蒙耻,外侮日深,如闻雍门之琴、渐离之筑矣。

  ●卷六○辽刻石经柱拓本涿州冯俊甫孝廉,贻我辽刻石经柱拓本八纸。柱凡八面,俗称为八棱碑,沙门惟和书。首行文曰“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又得房山西峪寺石经拓本凡一百二十三纸,则俗所称小西天写经是也。

  ○涿州双塔诸碑记涿州城东北隅有双塔,俗呼为南塔、北塔者。塔前有金天会十年智度寺供养塔灯记,又明嘉靖十三年重修智度寺钟鼓楼碑,又嘉靖十四年新建智度寺天王殿记碑,顿诜〔锐〕撰。国朝顺治二年重修智度寺碑,冯铨时为礼部尚书、宏文院内院学士。按:二塔皆唐时建,智度寺在南塔下,云居寺在北塔下,寺久圮,二塔皆完好。塔四周刻佛像,累石围之,石上书“护塔之石”四字,下书善人某某造,或一二人,或十余人,无年月。北塔下有辽碑一、元碑一、明碑三。

  天会碑前列乡人将仕郎试大理评事李端谋撰,同泰寺沙门法书,后列邑长彰信军节度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保、知涿州军州事、清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张元徵,中散大夫、起居郎、同知涿州军州事、都骑尉、东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宁獬,涿州军事判官、文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张纲。案:元徵,见《金史。张汝弼传》,碑所结衔与史合,惟崇禄大夫乃辽避太宗讳,光改崇,见《辽史。百官志》,意金初沿袭未改欤?秘书省,据志当作秘书监。

  ○雅州高君碑雅州府城东二十里姚桥镇,有高孝廉祠,祀汉高君贯方、贯光兄弟。中为景贤堂,堂之侧高君碑在焉,完好,微有缺损。昔韩小亭观察泰华,始访获此碑于野,扶而植之。咸丰六年丙辰,何子贞编修视学来访碑,碑在榛莽中,属雅州知府张君、雅安知县王君建祠,移碑祠中,碑侧观察、编修皆有题识。余于己亥三月按试宁远,先经雅州,谒祠读碑,寻访高君阙。问土人无知之者,一纤夫独能识其处,因纡道行田塍间,望见石关,下舆仰瞻。一阙文曰“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颐字贯方”(隶书二十四字)。一阙文曰“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隶书二十四字)。右阙下层一柱坏,上层横列隶书二十四字,与阙文同。阙前后上下及左侧,刻画人物车马之属约百余种。徘徊久之。按:洪氏《隶释》,以为高颐一人之阙。王氏《舆地纪胜碑目》,以为高君兄弟二人之阙。顾南原《隶辨》,是洪而非王。海昌钱铁江大令保塘《清风室文钞。汉高君二阙跋》,定为高君兄弟二人之阙。《隶辨》云:“两阙,一有高君名字,一不称名而字缺其一。予所见六十年前石刻,贯字之旁刻云‘缺一字’;近世所见,乃有以光字补之者。”庆坻属雅安令唐君椎拓视之,光字明显,旁刻三字盖已磨去矣。

  ○涪州双石鱼涪州江中双石鱼,先曾大父《小罗浮山馆诗钞》有《鉴湖石鱼篇》云:“石刻双鱼,一衔芝草,一衔莲花。官是邦者,有循良绩则见。明吴江陈良谟知涪州,江中石鱼出者三。”江中有宋、元、明人题名。姚彦侍方伯为川东道时,得石鱼题名百余种:北宋二十三,南宋六十三,元十一,明以来不录。石鱼在江心,非冬春水涸不得见,椎拓者少,故大半完善,而蜀中金石诸书卒未著录。物之显晦,固有时耶?余入蜀晚,不获睹方伯拓本,闻王咏斋丈所述如此。

  ○德阳上庸长碑德阳县黄许镇道左,有石刻“上庸长”三字,光绪九年知县吴鼎摹刊,旁有跋云:“镇北有汉上庸长司马君孟台神道,见顾南原《隶辨》。碑久埋晦,学使南皮张公时得之,今残石尚存,字多剥落,惟余三字可辨,因以原碑砖封护之,而别刻三字于此。”余因纡道访原碑,“上庸长”三字摩挲可识,字体峭拔,碑阴存上半,螭首完好无损。按:《隶辨》引《字原》,云在汉川,今为汉川州,属成都府;实则碑所在已隶德阳县境。德阳距汉州四十里,明代德阳县故属汉也。

  ○梓潼逍遥楼三字碑梓潼县武连驿觉苑寺,有颜鲁公书“逍遥楼”三字碑,款识二行。前一行,“□□十年十月六日宿武连县尉郭凡”十五字,以下剥落不可辨;后一行,“大历五年正月一日颜真卿书”。按《山西金石记》,蒲州府逍遥楼有颜鲁公大字石刻,又广西临桂亦有摹刻,每字径二尺七八寸,后署“大历五年正月一日颜真卿书”,则此碑亦后人所摹刻耳。

  ○梁天监十三年题名石刻梁天监十三年题名石刻,在云阳县磨崖,椎拓者少,字极完整。文曰:“天监十三年十二月,鄱阳王任益州军府,五万人从此过,故记之。”后有宋人题字四行,曰:“嘉定九年花朝前七日同郡郑子思为拂尘于六百九十八年之后□□”,二字模黏,上一字似是“王”字,下一字似是“屯”字,其下有“巽赵锦夫侍行德显天麟”十字,最后小字二行,云:“元八年十二月廿七日因打碑游此,记之。”按《梁书》,鄱阳忠烈王恢,文帝第九子,天监十三年以荆州刺史迁益州。武帝本纪及恢传同。是盖其入益州时题名也。先伯祖曼云公《砚寿堂诗钞》有《云阳山中观梁天监十三年鄱阳王题名诗》。

  ○杭州顾豹文冢杭州陆军协司令部筑营于馒头山上,山旧名吴家山,其地多茔墓。内有面东一穴,圹坚固逾常,力破而入,棺木完好。棺上红帛铭旌,金书“敕授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晋封奉政大夫讳且□。顾公之柩”凡二十五字。冢内有砖刻铭一,文曰:“康熙三十一年岁次壬申,癸丑月二十七日寅时,先侍御易箦自铭,铭曰:”物必趋于尽兮,理必然也。曰舍故而就新兮,吾未能掉臂而入也;唯委顺而迁化兮,斯古今才不才之所共习也。‘康熙四十三年岁次甲申,十二月丙子日,不孝男之泣血百拜敬书,藏于吴家山之茔域。“按:顾且庵名豹文,《杭州府志》有传,先高祖《杭郡诗辑》录其诗。之字月田,亦有诗。后嗣式微,无人守墓,亦可悲已!

  ○杭州镇东楼碑浙江巡抚署之东偏有镇东楼,在保安桥侧,明万历癸未建。楼下有碑,首行曰“浙江开府镇东楼记”。碑文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奉命总督蓟辽保定诸军事、前巡抚浙江、赐飞鱼蟒龙服、食从一品俸饷梁张佳胤撰。按《明史》,万历十年春杭州兵变,浙抚吴善言不能治,命佳胤代善言,一月而乱遂定。文叙平乱事颇略。似惑于形家言,以省城旧有镇海楼。乃建兹楼以配之。佳胤去浙,代者为萧廪。乃伐石补刊张文,则甲申四月也。佳胤字肖甫,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自蓟辽召还,理部事,寻为御史弹劾,谢病归,卒赠少保,谥襄敏。工诗,有《居崃山房集》,陈卧子称其庄雅为李、王后劲。余修郡志,搜访明以前石刻得之,杭人殆无知是楼缘起者。

  ○道统十三赞咸淳《临安志》载宋理宗御制伏羲以下迄于孟子赞各一首,暨诏谕刊碑十六,赐国子监,即《玉海》所谓道统十三赞是也。明正德间移立杭州府学,碑石尚完备。国朝倪涛山友《武林石刻记》缺文王一石,阮文达《两浙金石志》录《潜志》旧文补之。光绪元年乙亥,丁竹洲丈摘取十五碑中字摹写成文,不足者更配合上下偏旁,集刻补之,筑廊屋以护之,颜曰“道统石室”。十八年壬辰,修治府学尊经阁,於后圃得原刻文王赞一石。阅六百年,神物重还,可谓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