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瞑庵二识
瞑庵二识
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道光以来,世风柔靡,实本于此。近更加以浮滑,稍质直即不容矣。有无名子赋《一剪梅》云:“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园融,一味谦恭。”其二云:“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其三云:“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其四云:“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咸丰时,军务繁兴,绅士多偕官长衙参。或作《字字双》曲嘲之曰:“花翎红顶气虚嚣,阔老。打恭作揖认同僚,司道。厘金军务一包糟,胡闹。果然有事怎开交,完了。”
贵筑傅廉访寿彤官河南,有惠政。余少时寓黔中,曾共里巷。后三十年,相见于长沙。诚朴学道,而论多精确。尝曰:“求通民情,当自上求之。若待民申诉,则猾吏教唆,巧文掩著,便觉真伪参半。即士绅转达,亦多据一面之辞,不能尽实。”只云:“院司幕友,当精于律例,以免部胥嬲驳。州县幕友,则唯恐其精于律例。精则掩饰愈工,上官无从考察,误者竟误,冤者竟冤矣。”又云:“圣人之恶乡愿,为其不能入道耳。然居家谨慎,接物撝谦,伏处乡闾,尚无害于王政。若手持钧轴、身任官司而亦效之,是朝愿而非乡愿矣,安得不贻天下之患!”“朝愿”二字甚新。
明季张献忠犯长沙,众官或降或遁,推官蔡道宪独率士民固守,城陷被杀。国初赐谥忠烈,长沙人至今祀之。新建夏芝岑观察尝购得其遗砚,武陵杨性农太史为之铭曰:“遗此云腴,旷世靡主。乃相新建,可托不腐。是用饷遗,以佐毫楮。”砚长三寸八分,广三寸四分,左右微缺,状如汉瓦,额有“古香古色”四隶字,旁有行书云:“顷山贼戒严,江门司理抚民西郊,偶得残瓦为砚,已自题识,更属余铭。兹不揣浅陋,勉缀数字于额。时癸未夏口,古滇周二南题识。”又有蔡公自记云:“余司理长沙时,山贼戒严,擐甲出西郊,见土人掘得残瓦一片。余摩挲拂拭,见其古色斑烂,可为砚,因命工琢成之。其温腻细润,滑涩相宜,虽非秘比雀台,亦可与崑山片玉相媲美矣。军旅偶闲,因援笔以记。崇祯癸未夏日晋江蔡道宪识。”右方复有记云:“昔江门先生得残瓦成砚以示余。观其斑斑烂烂,如玉温理,可谓墨林妙品。乃先生殉难后,此砚不知所归。适有村人持以求售,忽睹先生遗泽,不禁泫然涕零。窃念先生忠烈固与日月常昭,而斯砚亦当垂诸不朽。爰是购之,不啻吉光片羽,谨为什袭以藏。崇祯甲申秋日幼隗郭金台谨跋。”
曾文正公能以古文法为挽联,飞动变化,不可方物,当时推为绝技。杨性农太史集《兰亭序》为楹联,亦能以古文法行之,而属对工巧,又过于曾。今录数联于左:
每年一集,自为目录;终日万觞,以娱岁时。
尽其己之所能至,得诸天者不可期。
当世文人,无出其右;一时贤者,咸与之游。
有不可一世之器,能毕形万类于言。
虚斯能崇,静斯能永;清不至激,和不至流。
春初人尽怀生气,老至文尝异少时。
事有可为在一己,气之所向无万夫。
春深水次兰初茂,风瑜林於竹竞新。
春风不放游丝倦,生气能将短竹齐。
诸贤毕会修舂禊,九老同游齐大年。
万古长天虚映水,一间幽室静生春。
言者不知听者倦,古人未若今人贤。
临水知惠乐,因风骋列游。
近代翰林出游,多携铁定《词馆仪注》一纸,道光以前未有也。盖尔时翰林出游者少,人视翰林甚贵,仪文或疏,莫敢非谪。近代游者益多,常恐人议其傲,故必挟《仪注》自明,亦可占世局之变矣。然果能守此不坠,亦告朔之饩羊也,作《翰林仪品记》以存故事。记曰:“国朝仕路以科目为正,科目尤重翰林。卜相非翰林不与。大臣饰终,必翰林乃得谥「义」。他官叙资,亦必先翰林。翰林入直两书房[上书房职授王子读,南书房职拟御纂笔札],及为讲官迁詹事府者,人尤贵之。其次主考、督学。迁詹事府必由左右春坊,谓之「开坊」,则不外用。其考御史及清秘堂办事者,年满则授知府,翰林常贱之,谓之「钻狗洞」。初入馆为庶吉士,三年更试,高等者授编修、检讨,谓之「留馆」;次者改六部主事、内阁中书,若知县,皆先除,不限常格。俗谓之「老虎班」。翰林最重前辈。一科至七科称前辈,自称学生,名次亦然。七科以上自称晚生。十三科以上称大前辈,自称如前。馆选后,遣馆人遍投名刺于诸前辈,谓之「大拜」。越日具三白刺,携红毡登门,躬诣阍人投刺,谓之「求面」。白刺不知何昉,或云:明万历时张居正夺情秉政,门生上谒者多用白刺以示亲昵,至今仍用,遂为翰林致敬之礼。既入翰林者,虽升沉各殊,遇前辈终不敢失礼。惟由庶吉士改官者,谓之「庶常前辈」,礼稍杀焉。翰林官七品,甚卑,然为天子文学侍从,故仪制同于大臣,惟于掌院称门生,大学士及吏部尚书则称晚生,吏部侍郎洎他尚书、总督称侍生,此外皆称家眷弟,皆下衔别于手版。道光以前,翰林出游者少。偶乞假归,士大夫邀迎恐后,大商、富氓、诸后辈张宴歌舞,求翰林一过其家不得。车骑所过,道路瞻望,啧啧称论,或夸旧时相识以为荣,乡塾师常举姓名以劝子弟。军兴后,翰林益多,每科常八九十人,游谒者车轸相接,楹联便面,忽漫贻投,人视翰林稍简矣。然自康、雍以来,名臣大儒,多起翰林。咸、同间,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皆以翰林为将,戡夷祸乱,敉靖邦家。中兴后,张之洞、李文恬以文学著,宝廷、张佩纶、邵积诚以直言闻,皆能自树立,不苟因循,故论者终以翰林为清品云。”
唐代博学宏词与诸科并列,不甚贵异。我朝则为特科,二百年间仅再举行,而得人最盛,一时儒彦彬彬,媲两汉焉。余尝考其姓名,作《征士记》二篇。
《康熙征士记》曰:“康熙十七年春,上以天下乂安,民物畅遂,思得俊儒以备顾问、任著作,诏京外官三品以上,各举博学宏词之士,用征试而选录焉。群臣各有荐文。荐上,即诏郡县资赠劝行。是年冬,皆集京师。上以天寒日短,士或不得尽其才,又重久留之,诏户部月给银米,至明年春三月朔乃试。试日,咸集太和殿行礼、领试卷及题。题为《璿玑玉衡赋》、《省耕诗》[五言二十韵]。次撰文于体仁阁。上特命赐宴,并高桌椅,殿廷常考所无也。试列一等者二十人[彭孙遹、张烈、乔莱、李因笃、周清原、倪灿、汪霦、王顼龄、秦松龄、陈维崧、徐嘉炎、冯勗、汪楫、朱彝尊、汪琬、陆棻、钱中谐、袁佑、汤斌、邱象随]。二等者三十人[李来泰、沈珩、米汉雯、李铠、潘耒、施闰章、黄与坚、徐釚、沈筠、尤侗、崔如岳、方象瑛、吴元龙、周庆曾、范必英、张鸿烈、李澄中、庞垲、毛奇龄、吴任臣、曹宜溥、曹禾、高咏、钱金甫、陈鸿绩、毛升芳、黎骞、龙燮、邵吴远、严绳孙]。皆以次加官授职,纂修《明史》。二等外授中书者七人[王方谷、申维翰、邓汉仪、孙枝蔚、朱钟仁、王嗣槐、王昊]。未与试授中书者二人[傅山、杜越]。遭丧及死不与试者十六人。先致仕及以疾辞者十四人。试毕遣归者九十七人。讫计各官所荐凡一百八十六人。
“直隶十五人:大兴张烈,字武承;东明袁佑,字杜少;宛平米汉雯,字紫来,著《始存集》;获鹿崔如岳,字宗五;任邱庞垲,字霁公,著《丛碧山房集》;新城王方谷,字口口;定兴杜越,字君异,著《紫峰集》;沧洲戴王纶,字彣极;宛平张能鳞,字玉甲,著《儒家理要》;大兴陈宏,字乾庵;三河刘瑞远,字口口;大兴李开泰,字子如;容城李瑞徵,字中峰;清苑陈僖,字蔼公,著《燕山草堂集》;文安纪炅,字仲霁,著《桂山堂集》。
“河南五人:睢州汤斌,字孔伯,著《洛学编》、《潜庵集》;祥符王紫绶,字金章,著《知咫堂诗集》;新乡杨毓兰,字东始;祥符王廷璧,字崑良,著《珠树堂》、《聚远楼》等集;柘城李芳广,字蓼墅。
“山东十三人:诸城李澄中,字渭清,著《滇程日纪》、《艮斋文选》、《卧象山诗》、《滇南》、《渔村》等集;安邱张贞,字起元,著《杞田》、《半部》、《潜州》、《娱老》等集;益都赵进美,字嶷叔,著《清止阁集》;胶州法若真,字汉儒,著《黄山诗品》;章邱潘飏言,字陈伏;莱阳张瑞徵,字华平;掖县张含辉,字韫璘,著《东山吟》、《蜀草》;德州田雯,字纶霞,著《长河集》、《山虇诗选》;新城傅扆,字兰生,著《奏疏》、《读书随笔》、《砚田漫笔》、《姓谱补》、《增订尧山堂外纪》、《新城轶事》、诗文等集;诸城王钺,字仲威,著《水西纪略》、《粤游日记》、《读书丛残》、《暑窗臆说》、《世德堂集》;即墨杨还吉,字六谦,著《味道楼集》;乐安成其愿,字口口;曲阜陈怀贞,字口口。
“山西十人:太原傅山,字青主,著《霜红龛集》;洪洞范都鼎,字彪西,著《理学备考》、《三晋诗选·续》、《垂棘集》;高平毕振姬,字亮四,著《尚书注》、《西河遗教》、《四州文献》、《三川别志》等书;翼城上官鉴,字金之,著《一经楼集》;代州冯云骧,字讷生;汾西侯七乘,字仲辂;永宁王祚兴,字遇午;翼城高向台,字泰阶;猗氏王含真,字朴斋;蒲州吴雯,字天章,著《莲洋集》。
“陕西十人:富平李因笃,字天生,著《汉诗评》、《寿祺堂集》;三原孙枝蔚,字豹人,著《溉堂》前、后、续集;周至李容,字中孚,著《十三经、二十一史纠缪》、《二曲集》;临潼王孙蔚,字茂衍;韩城程必升,字东旭;泾阳李念慈,字屺瞻,著《过岭吟》、《谷口山房集》;肤施赵廷锡,字玉谱;西安李大春,字口口;口口赵廷飏,字口口;华阴王宏撰,字无异,著《易图象述》、《筮述》、《砥斋集》。
“江南六十七人:上元倪灿,字阍公;宝应乔莱,字子静,著《易俟》、《宝应志》、《使粤诗文》等集;华亭王顼龄,字颛士,著《画舫斋集》;无锡秦松龄,字留仙,著《苍岘山人集》;武进周清原,字浣初,著《雁宕山游记》;宜兴陈维崧,字其年,著《湖海楼全集》;长洲冯勗,字方寅;吴县钱中谐,字宫声;休宁汪楫,字舟次,著《晦斋诗闻》正续集、《观海集》;长洲汪琬,字苕文,著《钝翁前后类稿》、《尧峰文钞》;吴江潘耒,字次耕,若《类音》、《遂韧堂集》;宣城施闰章,字尚白,著《愚山集》;太仓黄与坚,字庭表,著《忍庵文集》;山阳李铠,字公凯,著《史断》、《读史杂述》等书;吴江徐釚,字电发,著《南州草堂集》、《菊庄词》;常熟周庆曾,字燕孙,著《砚山遗稿》;长洲尤侗,字展成,著《西堂杂俎》、《艮斋杂记》、《西堂全集》、《鹤楼堂稿》;吴县范必英,字秀实;山阳张鸿烈,字毅文;华亭吴元龙,字长仁,著《问月堂集》;华亭钱金甫,字越江,著《保素堂集》;江阴曹禾,字颂嘉,著《峨嵋集》;宣城高咏,字阮怀,著《遗山堂》、《若岩堂》等集;望江龙燮,字理侯;无锡严绳孙,字荪友,著《秋水集》;崑山朱钟仁,字近夫;江都申维汉,字周伯;泰州邓汉仪,字孝威,著《过岭集》;太仓王昊,字维夏,著《硕园集》;江都汪懋麟,字季甪,著《百尺梧桐阁集》、《锦瑟词》;长洲惠周惕,字元龙,著《诗说》、《砚溪诗集》;华亭钱芳标,字葆馚,著《金门稿》、《湘瑟词》;上元黄虞稷,字俞邰;溧阳彭桂,字上馨,著《泊庵诗词》;吴江叶舒崇,字元礼,著《谢斋诗词》;口口陈九胜,字口口;山阳嵇宗孟,字淑子,著《立命堂全集》;丹徒张九徵,字公选;山阳张新标,字鞠存;泰州陆舜,字元升,著《双虹堂集》;崑山蔡方炳,字九霞;无锡嵇永福,字尔遐,著《漪圄遗稿》;青浦田茂遇,字楫公,著《水西草堂集》;长洲宋实颖,字既庭,著《读书堂》、《老易轩》、《玉磬山房》等集;金山卫董俞,字苍水,著《樗亭》、《浮湘》、《度岭》等稿;歙县江闿,字辰六,著《河汾集》;武进陈玉璂,字赓明,著《学文堂集》;宜兴储方庆,字广期,著《遯庵文集》;山阳马骏,字图求;江宁白梦鼐,字仲调,著《天山堂稿》;合肥许孙荃,字荪友,著《慎墨堂诗集》;嘉定许自俊,字子位,著《左氏提纲》、《历游山水记》、《三通要录》、《司计全书》、《了公宗旨》、《潜壶》、《韫斋》等集;华亭高层云,字二鲍,著《改虫斋集》;长洲金居敬,字谷似;常熟陶元淳,字子师,著《南崖集》;江宁叶灼棠,字函公;口口潘藩大,字口口;嘉定陆元辅,字翼王,著《十三经注疏类钞》、《菊隐集》;崑山叶奕苞,字九来;山阳阎若璩,字百诗,著《古文尚书疏证》、《四书释地》、《潜邱札记》等书;常熟冯行贤,字补之,著《馀事集》;常熟邓林梓,字肯堂;溧阳宋涵,字叔邃,著《兰楚堂集》;崑山叶方蔚,孛敷文;休宁程易,字兼三;吴县黄始,字静御;全椒邵允彝,字口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