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皇明盛事述
皇明盛事述
○一科六玉带
一科中六人至一品腰玉者为盛,永乐乙未,少保陈循、高,太子太保陈镒、俞士悦、何文渊、王翱。正统戊辰,少师万安、刘吉,少保彭时,太子太傅尹,太子太保刘、王恕。嘉靖辛丑,少师高拱,少傅陈以勤,少保王崇古、方逢时,太子太保严讷、潘晟,皆六玉。若弘治乙丑,少师严嵩,少傅翟鸾,少保顾鼎臣、方献夫、张瓒,太子太保闻渊、顾可学,凡七玉,为尤盛。若五玉,则天顺甲申,少师李东阳、焦芳,少保闵,太子太保刘大夏、王轼。成化壬辰,少师杨一清,少傅刘宇,少保陈金,太子太保李燧、王;丁未,少师费宏,少傅蒋冕,少保毛纪、石缶,少保陆完。弘治庚戌,少保彭泽、席书、廖纪,太子太保靳贵、王宪,亦庶几焉。
永乐丙戌一伯则王骥,宣德癸丑一伯则除有贞,景泰辛未一伯则王越,弘治己未一伯则王守仁,嘉靖丁未一太师则张居正。亦甲科之盛事也。
●卷四
○勋臣历三公
勋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若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不为太保,以躐加故也。独翊国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成国公朱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师。二公遍历三公,近代所绝少。而成公知经筵,监国史,赠王复谥,尤为绝盛。
○文臣遍历三孤
文臣以少师为极,凡二十四人:若吴荣襄中、费文宪宏,不为少傅,杨文敏荣、万文康安、徐文靖溥,不为少保,亦以躐加故也。其遍历三孤者,蹇忠定义、杨文贞士奇、刘文穆吉、刘文靖健、马端肃文升、李文正东阳、杨文忠廷和、梁文康储、王恭襄琼、杨文襄一清、张文忠孚敬、夏文愍言、严分宜嵩、高新郑拱、徐华亭阶、李兴化春芳、张江陵居正、张蒲州四维,与今申吴县时行,凡十九人。内忠定、文贞皆不带宫职,忠定以半岁中加少保、少傅、少师,尤为奇也。分宜、华亭,一加太子太保,再加少保,三加兼太子太傅,四加少傅,五加太子太师,六加少师。江陵一加少保、太子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少傅,四加太子太师,五加少师,六加太傅,七加太师,遂真为三公,比诸公尤详。
○文臣遍历一品阶勋
张居正初加阶荣禄大夫,再以恩诏加光禄大夫,三加柱国,四加特进,五加左柱国,六加上柱国,尤为盛事。
○历封公侯伯
诸功臣有径封公侯者,无论己。有自侯而公者,则汤中山和之进封信,傅颍川友德之进封颍,蓝永昌玉之进封凉,沐西平晟之进封黔,郭武定勋之进封翊,张寿宁鹤龄之进封昌是也。有自伯而侯者,则徐兴安亨、李襄城瑾、陈平江豫、陈宁阳懋、王清远友、柳安远升、刘广宁安、吴恭顺克忠、薛安顺贵、梁保定缶、吴清平成、蒋定西贵、杨昌平洪、方南和瑛、石定远彪、孙怀宁镗、陈武平友、赵武靖辅、仇咸宁钺、孙会昌继宗、周庆云寿、张寿宁峦、张建昌延龄、王瑞安源、方安平锐、李武清伟,皆仍故封者也;王武义通之成山,则徙邑者也。惟张英国辅自新城伯进侯以至公,石忠国亨自武清伯进侯以至公,朱保国永自抚宁伯进侯以至公。前后领三券者仅三人。其后忠国公削,保国一传,至孙复为侯,而英公开国至今。
○出将入相
国初,徐太傅达初入为右相国,出为大将军征吴,再出为征虏大将军北伐,入为中书右丞相,复出为征虏大将军,镇抚东北。正德中,杨文襄一清以三边总督入为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致仕后落,致仕复出,为三边总督,入为少师、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公将相勋烈,虽不敢望太傅,而事颇相埒。
○吏兵二部正
六卿惟吏、兵二部知文武选,最重。本朝大臣两为其部尚书者:吴公琳、陈公铭、李公焕文、茹忠诚常、马端肃文升、许襄毅进、刘少傅宇、陆太保完、王恭襄琼、杨襄毅博、梁太保梦龙,十一人而已。马公、杨公俱以少傅掌兵部。少师长吏部尤为隆重,而杨公凡三为兵部,三为总督,再为吏部。汪荣和钅宏以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亦自卓绝。李康惠承勋以吏部召未上,改吏部为兵部。文臣雄职,惟吏兵二部、都察院、南参赞及边方总督而已,马端肃文升历任之。刘均州宇、陆长洲完为吏部、兵部、都察院、总督,凡四任。
○吏部尚书入内阁
内阁居首者称元辅,太宰握铨柄,为六卿之长,国朝居此任者,惟杨文襄一清而已。若以太宰入阁,则正德始,焦芳、刘宇、石缶、桂萼、方献夫、许瓒、严讷、郭朴,凡八人。焦虽至少师、华盖,以长沙压之,不登首揆。迩时高拱以故相起掌吏部,寻进元相,掌部如故,尤为盛事。
案:河南凡八相,焦、刘、许、郭既尝为太宰,高以内阁兼之,李文达贤、刘文靖健又带吏部尚书衔,其不与者,惟贾文靖咏而已。
○文武二选
安丘黄桢以武选郎中调文选,以郎署同考会试及武举,凡知文武选举者再,亦庶僚之盛际也。
○遍历殿阁
天顺以前诸殿阁,除文华不以授人,凡五衔,一兼其官者,用师傅为次序,遂终其身不复转。成化而后,始以序迁矣,然无有遍历者。惟近时申吴县时行始以吏侍兼东阁,继以礼书兼文渊,三以户书兼武英,四以少傅吏书兼建极,五以少师兼中极,扬历悉遍。若历三殿者,则刘文穆吉、徐文靖溥、刘文靖健、焦泌阳芳、杨文忠廷和、梁文康储、费文宪宏、杨文襄一清、严分宜嵩、李文定春芳、高新郑拱、张文忠居正,凡十二人。内二刘、徐、杨、费不为东阁,而张不为文渊阁,余皆未历阁任者。
○台臣扬历督抚
部院大臣更历督抚之多者,无如王忠肃翱、李襄敏秉、马端肃文升、秦襄毅及先君子。忠肃初以右佥都御史自佐院出镇守浙江还院,再镇守江西还院,三镇守四川,参赞松潘军务,四镇守陕西还院,五以左副都御史提督辽东军务还院,六以太子太保、左都、总督两广军务。襄敏初以右佥都御史抚宣府,再抚南直隶,三抚大同,四以左副都抚宣府,五以左都出饬宣大蓟辽边备,六提督辽东军务,征建州夷。端肃初以右副都巡抚陕西,再以左副都提督三边军务,三以兵右侍饬辽东边备,四以兵左侍督抚辽东,五起家左副都巡抚辽东,六以右都总督漕运。襄毅初以佥都御史抚陕西,谪知州,再以佥都抚宣府,三抚河南,四以左副都总漕运、抚凤阳,五以右都总督两广,六以户部尚书总制三边。先君子初以右佥都御史经略通州军务,再提督畿辅粮饷,三巡抚山东,四督抚浙江、福建,五以右副都巡抚大同,六以右都、兵侍总督蓟辽三镇。其次则韩襄毅雍,初以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再以佥都抚大同,三以兵侍抚宣府、大同,四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南征军务,五以右都总督两广。王端毅恕初以右副都抚襄南,再以右副都抚河南,三以刑左侍郎督河道,四以右都巡抚云南,五以兵部尚书巡抚南直隶。洪襄惠钟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再调云南,三调抚贵州,四以右都总督漕运,五以太子太保、刑书、左都总督四川、湖广、陕西、河南军务。谭襄敏纶初以右佥都御名督抚福建,再以右副都抚陕西,三抚四川,四以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五以右都总督蓟辽军务。
○扬历部院之多
部院长官扬历之多者,如秦端敏金,两为南兵,一为户部,一为工部,一为南户,一为南礼,凡五部六任。马端肃文升,两为兵部,一为吏部、左都、南兵部,凡三部一院五任。耿文恪裕,两为吏部,一为礼部、南礼部、南兵部,凡四部五任。颜公颐寿,历南吏、户、礼,北刑部,左都御史,凡四部一院五任。周恭肃公用,历吏部、南刑、工部、北左都、南右都,凡五任。熊恭肃公浃,历吏部、南礼部、兵部、都察院、前后左右都御史,凡三部一院五任。欧阳公必进,两任工部,历吏、刑部,南北左右都御史,凡三部二院六任。今赵公锦,两历南吏,一历礼、刑部、南北左右都御史,凡三部二院六任。
○郎署至尚书不离局
户部徐辉、郁新、夏原吉,俱自主事、郎中、侍郎至尚书,夏首尾三十五年。兵部刘俊、徐,亦自主事、郎中、侍郎至尚书,垂三十年。俱不得他官。辉又户部吏、兵部吏也。吏部赵新自主事、员外郎、郎中以至侍郎、尚书,四十年亦不带他衔,其在侍郎则巡抚任也。周自刑部主事至尚书,三十余年不出刑部,仅一为右都御史,亦法司也。屠氵庸授御史,迁佥都、副都、左右都御史掌院,以至再起吏部,掌院垂三十年,中间为吏书者三年。张き授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以至尚书、侍郎,中间为左佥都御史者仅三月。杨善,十八以守城诸生为鸿胪序班,署丞、寺丞、卿以至礼部左侍郎、左右都、太子太保、兴济伯,俱掌本寺,凡五十四年,中间掌礼部、左军都督府仅五月余。
○再长中书
洪武四年,太师、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以韩国公致仕,奉朝请,十一年夏与曹国公李文中同理中书省及府台事。二年,汪广洋自右丞进右丞相,七年出为广东行省参政,十年复自御史台左大夫进右丞相,汪两拜,不为左。
○四入内阁
嘉靖六年,张文忠孚敬入为礼书、文渊阁学,八年以少傅、谨身殿学为次揆,归,至天津召人,十年以少傅、谨身殿学为首揆,归,十一年复入,其年以华盖殿学归,十二年复入,加少师。十六年,夏文愍言以少傅、武英殿学入,十八年以少师首揆罢,至张家湾,以少傅召入,二十年复以少师致仕,候圣诞行,月余,自居第以少傅召入,二十一年归,二十五年召,以少师入。二公凡四拜相。张公后再召皆中道返,盖六被命矣。
○三入内阁
正德六年,费文宪宏以宫保、武英殿学入,九年归,十六年以少保召入,嘉靖六年归,十四年以少师、华盖殿学复召入。凡三拜相。
○再入内阁
黄文简淮,洪武三十五年以侍讲入内阁,永乐中以右坊学下狱,二十二年以通政使、武英殿学复入。杨文定公溥,洪熙元年以太常卿、学士入内阁,宣德四年丁忧,服满守本官,正统元年以礼书、学士复入。正统元年商文毅辂以侍读、彭文宪时以修撰入,本年彭丁忧,服除守本官,天顺元年商去,彭以太常少卿、学士复入,成化三年商以兵左侍、学士复入。天顺元年李文达贤以吏侍入,本年谪福建参政,还为吏部左侍郎,俄以尚书、学士复入。弘治谢文正迁以詹事、学士入,正德元年去,嘉靖六年以少傅、谨身殿学复入。正德九年杨文忠廷和以礼书、文渊阁学入,九年丁忧,十二年以少师、华盖殿学复入。正德十年杨文襄一清以少傅、武英殿学入,十一年去,嘉靖四年以少师复入。六年翟文懿銮以礼侍、学士入,十三年丁忧,十九年以太子少保、武英殿学复入。八年桂文襄萼以少保、武英殿学入,本年致仕,九年复召入。嘉靖四十五年高新郑拱以宗伯、文渊阁学入,隆庆元年致仕,三年以少傅、武英殿学复任。万历十四年王家屏以吏部侍、东阁学丁忧,后以礼书、文渊阁学入。
○再正铨部
洪武五年李信任,改山西参政,十五年复任。成化二十一年卢氏耿公裕由少宰迁改南礼部,弘治六年以南大司马复入。正德十六年太原王公琼以少师、大司马戍,嘉靖十年以太子太保、三边总制复入。十四年灵宝许公讠赞以大司徒守制入,二十年以少保致仕,本年冬复入。二十年建宁李公默以少宰迁,三十年罢,三十二年复入。四十年彰德郭公朴以太子少保、大宗伯入,四十二年丁忧,四十四年复入。四十五年蒲州杨公博以少保、大司马入,隆庆三年致仕,六年以少傅原官掌兵部事复入。太原初以三孤之首下狱论死,末减戍边,起徒中,复得宫保以入,尤为难事。
○三长户部
梁端肃公材初为户部尚书,丁忧归,再起再致仕,降本部右侍郎,三复原官,加太子少保。
○三长兵部
王忠毅公骥初以本部侍郎升,出总西兵,还复任,三以靖远伯起掌部。杨襄毅公博初以蓟辽总督入为兵部尚书,再以蓟辽总督加少保入兵部,三以致仕少傅吏部尚书起掌兵部。若再掌兵部者,则唐铎初以太常寺卿任,逾七年复以刑部改任。沈氵晋初以本官改工部,寻复任。茹常初以本官出掌布政司,再以忠诚伯任。余子俊初以右都御史升任,改户部,再以太子太保起任。马文升初以右都御史升任,改南京,再自都察院左都任。王康毅宪初以本部侍郎升任,再以太子太保、左都御史起家。王刑部时中初以侍郎升任,再由致仕起。翁襄敏万达初以总督尚书回部,再以尚书召,至则降右侍郎归,以右侍郎再迁尚书起家,未上卒。
○九佩大将印
吴元年徐中山达以中书左相国挂大将军印平吴,还上之,洪武元年以中书右丞相、信国公挂征虏大将军印北讨,二年还,三年正月复挂印西讨还,四年复挂印往北平、山西练兵还,五年复挂印西征还,六年复挂印往二地练兵,八年还,九年复挂印镇守北平等处,十三年还,十六年复挂印镇北平还,十七年复挂印镇北平,冬还。凡佩大将军印一,佩征虏大将军印八。自吴元年以前不佩印而总兵者,又不指数也。
易案洪武中命大将仪,上武冠御午门,百僚盛服陪位。大将军拜前,诸将拜后,先授节,次授钺,讫,出勒所部,建牙鸣鼓角,正行列,擎节钺,鼓吹前道,百官以次送出,其盛如此。恐丘淇公而后无举此典者也。今将军有制、有敕、有银印,而无节钺,非将军而总兵者,有敕、有关防,而无银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