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异典述

  右王隽以奏事不实当问罪,上谓其年少有才,特赦而擢之。赵彝、向宝俱以九年考满,功过俱有奏请,亦特超擢之。有可纪也。其镇抚、千百户超授布政使等官,已见《武弁改文职》中,不复赘。
  建文,兵部郎中卢渊为本部左侍郎;兵部郎中古朴、苏州府通判徐为右侍郎。山东按察司佥事胡子昭为刑部左侍郎。翰林院修撰练子宁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秦府长史茅大方为右副都御史。
  永乐,左善世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左通政朱浚,保定府知府雒佥,为北京行部尚书。交州府知府阮均,布政司左参议李友直,北平参议许思温,北平按察佥事马京安,岳县知县康汝楫为行部左侍郎;临江府知府刘翼南,河间府知府崔衍,建昌府知府同彦翊,演州府同知黎思凯,户部郎中李昶为右侍郎。文选郎中陈洽为吏部右。湖广左参政郝鹏为户部左;浙江右参政张春,江西右参政蔚绶,通政司参议李文郁,行部郎中王锺,邵武府通判王礼为户部右。浙江左参议易英,礼科都给事中胡钅癸,为礼部左;陕西右参政戚存心,河南左参政郭敦、右参政王彰,刑部员外郎宋礼为礼部右。兵部郎中方宾,审理正乔稳为兵部左;北平按察副使墨麟为兵部右。浙江右参政赵Р、左参议左献,前北平右参议卢祥,绍兴府知府李庆,刑部郎中杨勉为刑部右。江西右参政张本,福建右参政房安为工部左;山东左参政郭进,山西左参政郑刚,开封府知府任毅,处州府知府刘兼,工部主事蔺芳,行在吏科给事中杨和,刑科都给事中张信,御史甄庸为工部右。俱侍郎。御史俞士吉、张纯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户部郎中李暹,营缮司主事贺银为通政使。工科给事中戴希文为太常卿。禄州判官汤宗为大理右寺丞。长沙府同知甄仪为顺天府府尹。威清卫经历刘礼,兴州前屯卫经历王焕为湖广左、右布政使。洱海卫经历沈仕温为浙江,行人蒋廷瓒为贵州,俱右布政使。天津左卫经历王平为福建左参政。行人闻良辅为广东按察使。
  洪熙,凤阳府照磨李准为太子宾客。詹事府府丞黄宗载为吏部,大理寺右寺丞邹希贤为礼部,大理寺寺丞孙时为兵部,云南按察佥事吴廷用,御史金庠为刑部,工部郎中苏瓒、易州同知裴琏为工部,俱右侍郎。湖广左参政李素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盐运司判官向缶为右佥都御史,即日进右都御史。鸿胪寺右寺丞杨善为本寺卿。
  宣德,吏部郎中郑诚、赵新,为本部左、右,兵部郎中赵伦,参政刘琏,吏科给事中王佐为户部右。参政段民为南户部右。礼科左给事中李琦为礼部左;参政王十嘉、吾绅,礼部员外郎吴政为礼部右。长沙知府李郁,兵部郎中柴车,御史于谦为兵部右。参政叶春,邢部郎中丁铉,员外郎曹弘为刑部右。按察副使成均为南刑部右。越府长史周忱,工部郎中黎澄,御史罗汝敬为工部右。刑部郎中段民署户部右。按察副使魏源署刑部右。俱侍郎。御史李浚、吴讷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按察司知事李嘉为通政使。
  正统,吏部郎中曹义为本部。户部郎中王沦、沈翼,吏科都给事中张睿、孟鉴为户部。礼部郎中杨宁为本部。兵部郎中侯琏为本部。温州府知府何文渊,刑部郎中李棠,御史马昂为刑部。武昌府知府邰,武选司主事王佑,工科给事中张敏、王永和,御史王永寿为工部。御史齐韶为南京刑部。武库司郎中徐试兵部。俱右侍郎。按察副使陈镒、朱与言,建昌府知府陈鼎为右副都御史。福建佥事鲁穆,浙江佥事张楷,御史王翱、罗亨信、段俊为右佥都御史。
  景泰,翰林院侍讲洪为吏部。吏部文选司郎中李贤,翰林院侍讲杨鼎、侍读储A18,兵科给事中刘清为户部,翰林院侍讲王一宁、编修陆琦,礼科都给事中章瑾、李实,吏科给事中姚夔为礼部。翰林院侍讲杜宁为南京礼部。兵部郎中项文曜、王韦、邹为本部。翰林院侍讲江渊为刑部。工科给事中张敏为工部。俱右侍郎。兵部郎中罗通,兵科给事中孙祥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郎中陆矩,巩昌府知府韩昱,兵科给事中王,御史任宁、段信为右佥都御史。中书舍人王荣为太理寺右少卿。
  天顺,吏部验封司郎中张用瀚为本部。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刘本道为本部。礼部祠祭司郎中萧璁,钦天监中官正汤序为礼部。吏部验封司郎中赫璜,户部江西司郎中陈汝言为兵部。太仆寺少卿黄仕俊为刑部。大同府掌府事参政霍为工部。俱右侍郎。又,太仆寺丞孙弘为工部左侍郎。户部郎中薛远,礼部郎中章纶,刑部郎中周,各本部右侍郎。御史滕昭,国子监学正林聪俱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成化,御史章、屠氵庸,按察司佥事汪浩,翰林院修撰张颐俱为右佥都御史。抚陕西,氵庸协理院事,浩督四川军务,颐抚宣府。自是而后,部院位日益重,而郎署以下日益轻矣。
  弘治,南宁府知府杨守随为应天府府尹。鹤庆府知府张海为顺天府府尹。
  正德,光禄寺卿张骏、周惠畴为礼部尚书。又,尚宝司丞周惠畴为光禄寺卿。大理寺评事杨立为太仆寺卿。河南按察佥事王鼎为顺天府府尹。
  嘉靖中,巡按御史胡守中以扈驾劳,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詹事府丞。先人以御史按顺天,与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俱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以论李太宰,升太子太保、工部尚书。主事桂萼、张璁、霍韬,员外郎方献夫,以议礼,萼、璁为学士,韬、献夫为侍讲学士。御史王大任、姜敬以访迁,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光学超迁
  翰林以光学士为重,若讲读以下得超迁者,诚为异典。今按:以侍读迁者,曹文忠鼎、商文毅辂、万文康安、倪文毅岳及今严太保讷;以修撰迁者,李太师春芳;以尚宝丞迁者,黄谏;以右中允迁者,董宗伯份。又,彭文宪时以侍读,杨文忠和以左中允,俱迁左春坊大学士。又,国初助教宋讷拜翰林院学士,翰林院编修罗复仁拜弘文馆学士,典籍李Р拜侍讲学士。
  洪武,以翰林院待诏朱善为文渊阁大学士,典籍吴沈为东阁大学士。洪熙,以光禄署丞权谨为文华殿大学士。权之此迁,盖尤异也。

  ○布政迁尚书
  高帝之时,藩司与六部均重,以故少迁入者。建文时,云南左布政使张ヨ入为吏部尚书,右布政使陈迪入为礼部尚书,山东左布政使铁铉进兵部尚书。其时尚书秩正一品。永乐时,北平布政使郭资为刑部尚书。正统时,陕西按察使陈智为掌院右都御史,布政使刘中敷为户部尚书,石璞为工部尚书,萧亘、石瑁为礼部尚书,张惠为南京礼部尚书,陆瑜为刑部尚书。陆之后,绝响矣。永乐、宣德间,左、右侍郎、副都御史转布政使,如魏源、弋谦之类。而布政使迁侍郎、都御史,必食从二品禄。

  ○文臣从龙迁秩
  洪熙宫臣辅监国者,吏部尚书蹇义加少保,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前右春坊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司经局洗马杨溥、正字金问为翰林院学士。
  宣德宫臣,左庶子陈山为户部右侍郎,寻进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右庶子张瑛为礼部左侍郎,寻进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右赞善王让为吏部右侍郎。洗马戴纶为行在兵部右侍郎。其他若詹事府府丞艾良、郑焯,左春坊左中允张宗琏,仅为大理寺左右寺丞。右春坊右中允徐永达为鸿胪寺左少卿。林长懋至出为郁林州知州。右司直郎蒋先为尚宝司丞,张景良为四川顺庆府通判。清纪郎韩岫为刑科给事中。左司谏林宗儒、王永锡为鸿胪寺司宾、司仪署丞。右司谏吴为国子监助教。司经局校书冯景浩为礼科给事中。正字陶永成为国子监学正。其不出外局者,独左赞善蔺从善,左司直蒋骥、高谷,得翰林侍讲而已。岂其时宫臣之设未几,又多不由科第进者耶?而郁林、顺庆之除文何也?纶寻出镇交,以旧嫌逮下狱死,并诸父河南知府贤、太仆寺卿希文,百口俱籍没。希文幼子下蚕室,至太监。
  景帝自成阝邸即位,成阝府左长史仪铭为礼部左侍郎,审理正俞纲为太仆寺少卿,伴读章文为太常寺丞,杨舆为户部郎中,俞山为鸿胪寺左寺丞,良医陆子才、忻克敬为太医院判、审理副等官。季亨等二十三员为州同知,致仕右长史杨翥为致仕礼部左侍郎。铭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山、纲至吏、兵二部侍郎,俱加太子少傅、少保。文亦进尚书,舆进侍郎。
  世宗由兴邸入绍,故左长史张景明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右长史袁宗皋超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遂为礼部掌文渊阁大学士。纪善周诏为少詹事兼侍读,至太常卿。审理正高嵩太仆少卿。伴读吴大田太常寺丞。典宝黎民右副都事。典仪正王锦、典仪副周璧鸿胪左、右丞。良医副杨立、太医院判赵铭等复升寺丞等官。大田后至工部左侍郎,高嵩、赵铭俱太常寺卿。
  穆宗由裕邸入绍,前授书侍读高公拱加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左陈公以勤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右侍郎张公居正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侍讲学士殷公士儋为礼部右侍郎。待诏等官王凝、刘奋庸俱加尚宝卿少等官有差。闲住右谕德唐汝楫升太常寺少卿,致仕。

  ○布衣超擢
  太祖自立国时,省台要地,俱以勋旧充之。其所聘用如刘诚意、宋文宪辈,虽礼寄优崇,而颇循资序。自胡、陈之后,群臣鲜当意者,法网严密,诛斥相继,而学士大夫亦多所引避。于是,不爱高爵,越资以收天下之贤俊,而有朝徒步暮金紫者。永乐中,亦间行之。其可纪者,儒士王本、杜佑、龚、杜、赵民望、吴源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位尚书上。贤良郭允道,秀才范敏、曾泰为户部尚书。税户人才义门郑沂为礼部尚书。儒士赵翥为工部尚书。武英堂纪事监生黄义为湖广行省参政。儒士张子源试礼部右侍郎,张宗德试兵部右侍郎。耆儒刘育、关贤为谏院左右司谏兼左右春坊左右庶子,赵肃、何显周为左右正言兼左右谕德。儒土蓝子贞、张伯益为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陈玄为右佥都御史。明经张文通、阮仲志试左右佥都御史。人才赫从道试大理寺右少卿。孝廉李德为南京应天府府尹。儒士吴翥为国子祭酒。税户义门郑济、王勤为春坊左右庶子。贤良孟性贤为广西左参政。文学宋亮为福建左参政。儒士邢浩为河南,卢友常为山东,齐瞻为四川,俱左布政使;金良佐为广东,吴昭为山西,陈宗颜为陕西,俱右布政使。又,邹伯源等十一人为各布政司参政、参议。又,儒士张遂为陕西左布政使;安处善为湖广,徐子民为山东,曹岱为浙江,梁泊与为河南,彭友信为北平,韩宜可为山西,李宜之为江西,俱右布政使。又,国子监生刘政、邓志和为福建左右,颜钝、申逵为北平左右,周振、张琏为河南左右,王允、陈嘉为山西左右,薛郁、董伦为陕西左右,俱布政使;杨允为浙江,杨镛为山东,方温为湖广,俱右布政使。龙镡为浙江,阮友章为福建,王礼为北平,李皓为山西,曲能为山东,俱按察使。萧礼敬等二十五人为左、右参政、参议。朱源等二十一人为副使、佥事。其一时铨补乃尔。岂空印事发,藩臬诸臣俱得罪耶?又,以留守中卫指挥佥事陈龠子信试四川左参议,凤阳留守中卫指挥佥事韩春子恕试右参政,则官舍也。骁骑右卫千户俞清弟立试广东左参政,府军左卫千户陈亨弟贞试右参政,则军余也。抑又异矣。
  又,人材董从先、鲁、杨仲礼署浙江,王守政、蔡均美、谢直方、王秉彝署福建,俱布政司,而不言何官。
  永乐中,人材马麟为湖广,盛仪为浙江,俞景周为山东,周克敬为广西,俱左布政使;孙豫为山西,江润为河南,艾瑛为浙江,俱右布政使。吴衡等六人为参政、参议。自是而后,始绝响矣。布衣跻方面,可谓奇遇。然二朝诸公宋亮以下,俱无登八座者。
  洪武中,耆儒鲍恂、余铨、张长年,同日拜文华殿大学士,以老固辞,赐宴遣归。永乐中,以儒士武周文为翰林侍讲学士,以老致仕。天顺中,以布衣吴与弼为左春坊左谕德,不就。

 ●卷六

  ○宣德后许亲王入朝
  自宣德初,止汉、赵二邸入临大行,以后亲王无入朝者。惟襄宪王为英宗叔父,遘于金符之嫌,赖上仁明不为动。而王于景泰中,疏奏皇太后问上起居,及劝景帝朝上于南城,俱留中。上见之大感悦,特许入朝,陛见后,躬至内殿,行家人礼,宴赉加渥,亲送至大明门而别,再朝复如之。为《岘山汉水赋》寓思,特置一护卫卫王。护卫时不置久矣。又诏王春秋高,岁时得游观田猎,不为例。今所存御书,婉敬剀笃,虽汉肃之于东平,不能拟其万一也。“侄奉书叔父襄王,承谕具悉。尊意所以恶之僭分,而喜侄之复位。及曩有陈言慰安章,初未当达皇太后所,盖为之所蔽匿也。今已于宫检而得之,侄亲览之再三,深见叔父忠爱之诚,发于谠论,抑邪扶正,防微杜渐,无非为宗庙社稷计。惟叔父之心,即周公之心也。叔父二章,亦即《金》之书之比也。皇太后闻之,感叹不已。承异彩云捧日玉带,谨以领讫,叔父云‘欲亲行朝见’,本不敢烦远来,第念先帝同气至亲惟叔父,宗室至贤亦惟叔父,于情于谊,不可不重得一见,以笃亲也。今遣太监夏时齐奉敕符及书迎请,即时气候清和,叔父宜从容就道。宫眷世子郡王,宜留藩邸。其当从行之人,亦随尊意带来。伫俟其至,惟叔父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