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海上见闻录
海上见闻录
承天府猪生子,四耳三目,前二足向上。
令每田一甲,出壮丁一名。
十月,刘国轩营中猪生子,猪身人面。
十一月,白气长数丈见于西方。辛酉,康熙二十年、海上称永历三十五年。
正月二十八日,世藩殂于承天府行台。三十日,冯锡范、刘国轩调兵驻承天府,会六官议立嗣。董太妃与诸公子收监国印,克■〈臧上土下〉不肯与,拥兵自卫。公议以克■〈臧上土下〉乃乳母所生,奸生子也,非正嫡所出,乃缢杀之;妻陈氏亦自杀。二月初一日,董太妃率世子克塽袭位;时年十二,锡范之婿。百官朝贺毕,太妃起,出位,谕以诛监国故;以世子付托冯、刘等佐,竭力匡扶。涕泪沾襟,众心大慰。封冯锡范为忠诚伯、刘国轩为武平侯。大赦国中。以二公子聪为辅政公,领护卫。三月,以五公子智为右武骧将军,募兵。四月,以三公子明为左武骧将军,募兵。
五月,总督姚、巡抚吴、陆提诸、水提万题为报明事:『本年四月,臣等密探得伪藩病故,幼主嗣袭,文武解体;此天亡之时,不可失也。会同具题,请旨密示臣等遵奉施行』。
六月十六日,董太妃薨。时协理刑官柯平已病故,陈绳武闲住,国事锡范主之、兵事国轩主之。
八月二十八日,中军营火。
九月初三日,涂轻(墼?)庭火。
十月,宾客司傅为霖通清事发,逃亡;二十八日,获之。
十一月,诛傅为霖及高寿、陈国威等,尽杀其子弟。令沈瑞自经,家属发配。
总督姚上疏请攻台湾,力荐内大臣施琅可任水师提督;万提督言台湾难攻,且不必攻。朝命召见施琅,仍以靖海将军充水师提督,改万正色为陆师提督代诸遇。壬戌,康熙二十一年、海上称永历三十六年。
正月,施将军出京至闽,于厦门各处调兵整船。刘国轩以铳船十九号、战船六十余号、兵六千人,拨诸将守澎湖;亲身往来督视。
施将军请命专征,奉旨相机进取。
十二月,承天府灾,沿烧一千六百数十余家。米价腾贵,民不堪命。癸亥,康熙二十二年、海上称永历三十七年。
六月,诸将进攻澎湖。国轩御之;列大炮,架巨舰数十以待。诸将皆望风而逡巡,惟提标蓝理、曾成、张胜、正黄旗侍卫吴启爵及游击赵邦试、许英、阮钦冒险深入鏖战。海船齐出,已合围;施将军恐有失,急以坐驾冲入。内外合攻,敌小却,将军遂同七船随流而出。时天色将晚,遂在西屿头洋中抛泊。
十八日早,舟次于八罩,以收诸军。国轩闻而喜曰:『谁谓施琅能军』!盖以澎湖数起大风,无三日晴朗;遇大风,舟立坏故也。然停泊数日,浪静无风,亦天意也。
二十日早,稳至虎井。施将军取小舟于内外堑峙间密觇形势。于是再申军令,严明赏罚。令总兵陈蟒领船五十号,从东畔峙内直入四角山;又令总兵董义领船五十号,从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以为疑兵,示若欲登岸者。将军自率诸将士,部署大鸟船五十号,居中分为八股排入;余舟以次而进,以为后援。指画既定,俟风而发。
二十三日巳刻,南风大发,波涛汹涌,诸船扬帆而进。风利舟快,瞬息飞腾,据其上流,乘势奋击,以一当十。又令火器船乘风纵发,烟焰张天,海船相沿烧殆尽。国轩见势败,遂乘小舟逸去。清前锋林贤、朱天贵亦战死。
国轩既败,群情汹汹,施将军又厚抚降卒以诱之;于是莫不解体。世子与锡范、国轩相对泣曰:『民心既散,谁与死守?惟有求抚之计耳』。于是乞抚;不许。世子又令人求抚云:『惟命是听』。明宁靖王术桂投缳而死。施将军令侍卫吴启爵等宣布德意,于是俱剃头归顺。侍卫还报,将军喜曰:『不劳王师而倾国效顺,朝廷之福也』;即令侍卫驰驿入奏,并缴归诚册印。
九月初六日,侍卫至京,朝廷召见,特加慰劳。因问澎湖克捷事情,侍卫披图指画,备言将士用命血战之苦;上为之挥泪。因口谕部臣:『闽师远涉海岛,比滇、黔陆路不同,论功再加一等』。上又问归降事,对曰:『伪主年幼未谙国事,尽委冯、刘;冯懦而无断、国轩倾心归命,可保无他虞』。上又问台湾形势,条对甚悉。上问:『提督重兵入险,有虑否』?对曰:『海上既败之余,无与共乱者。但恐总督迟至,议论不一,或至中变耳。若总督与提督能一心共济,事可万全。今提臣系督臣保举,必无异心,指日可定;如谓奔败之余,再奋螳臂,敢拒巨辙,必无之理』。上悦;自解所御龙袍并赋诗以赐提督,加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以示酬庸焉。
八月十五日,施将军统率大师至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十月十七日,侍卫自京回至军前,衔命申告,军民莫不以手加额。
部议以台湾番民杂处、山海要津,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统水陆官兵一万镇守之。设道官一员、一府、三县,以统治百姓及番众。府曰台湾府,附郭为台湾县,南路为凤山县,北路为诸罗县。建置既定,经画事竣。
十月,世子与冯、刘、何并眷口登舟。十一月初六日,至泉州。初七日,从省进京。
十二月,总督姚启圣病故。克塽至京,封为汉军公;弟克举准开牛彔,叔郑聪等俱食三品、五品官俸,随旗。冯、刘俱封伯。国轩随补天津卫总兵;其子准开牛彔。
自丁亥永历元年起至癸亥永历三十七年止,海上始末俱载于此,以备采择焉。取台湾一节,行文多以叙事,而又多载诸人口中语,与本录是两样笔;今两存之。
跋
是书为金山钱鲈芗先生熙泰所藏,向无刊本。先生后裔选之茂才慨假录副,俾付印刷,藉以流传。全书行款悉仍原式,间有疑义,亦不敢窜易,所以存旧也。校者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