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杂俎

  
  玉女花:
  沁水县韩王村玉女祠有树,每岁再花,春赤秋黄,人不之识。张大理五典载之《县志》,大理长孙都督道浚,遂名曰「玉女花」。盖今人耳目短隘,或他处有是花,具其名,未可知也。曹县青山之土神祠,《县志》云,树古不知其名,郗秀才元谓南人过之,云朴也。夫朴为下材,犹隔于浅识,况其它乎?孔林之楷,子贡所植,即吾乡黄楝。嫩叶可茹,俗名茶娘也。予年五旬,因过丹阳,摘芽同舟人语及有省,否则终其身不知楷为何木矣。
  
  劳山牡丹:
  胶州劳山明霞洞宫,白牡丹一本,非近时物。豪家匡氏移去,而匡氏败。有白衣人见梦于道士曰「我今来矣」。果旧坎复蘖,至今存,匡氏之种萎。高相国记。
  延安府肤施县南四十里牡丹山,曰花原,山多牡丹,樵者以为薪。又县西牡丹川,牡丹特盛。又宜川县东二十五里牡丹原。
  
  沈万三牡丹:
  南京都察院河南道署中牡丹单红,为国初沈万三物。
  
  延州红:
  延州杜甫川西三十里,曰花原头。其山高五里,口二十里,千余年来土人种牡丹几遍,至折为薪,故名花原。《牡丹谱》所谓延州红也。
  
  海棠:
  大足县古昌州也,海棠独香,故又名棠国。唐有大足年号。郡邑以年号名者种种,如仁寿、崇庆之类。(郭子章《蜀草》)
  
  金莲宝相花:
  南京鸡笼山五显庙金莲宝相花,一曰优钵罗花,开必四月八日,至冬而实,如鬼莲蓬。去衣,其核中则金色佛一尊。
  
  紫金莲:
  登封县嵩山法王寺,紫金莲开中秋一月。云神光说法时,从地涌出,移他处即槁。
  
  轿顶花:
  随州大洪山有岩花菜、轿顶花,他方所无。(利瓦伊祯《大洪山记》)
  
  普舍树:
  施州普舍树,四时开百种花。惟覃氏子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
  
  素馨茉丽:
  陆贾《南行记》:南越五谷无味,百花不香。独有二花不随风土而变,谓素馨茉丽也。
  
  特产:
  闽中红茉莉,蜀中紫绣珠,楚中红梨花,燕中黄石榴,天台黄海棠、白海棠、白紫薇、碧桂花、白玫瑰,洛阳黄芍药,皆特产,他地所无。
  《益都方物略》记有赤鹯芋,止言可口岁,不言其花。予里佃人偶种得花,开以日中,花成条,若簇小粟,香如莲,色如百合,亦若葵而稍淡,先有台,如荷包之花,绽而台破。见郑以传诗中。
  袁石公盛称湘湖莼菜美,不知湘湖无。莼皆从西湖采去,以湘湖水浸之。莼菜经宿则愈肥,凡湖泉水皆可浸,不必湘湖也。今人但知湘湖之莼,又因石公言,谓非湘湖浸不佳,皆耳食者耳。见李流芳集中,有《莼菜歌》。
  
  卢山紫芝:
  晁无咎《鸡肋集》旧说卢山有紫芝田百亩,人莫得见,偶于开口栖贤林中,步二日,各得一枝,正枝如玉云云。噫,紫芝可植,所少晁无咎其人耳。
  
  木瓜:
  木瓜出汲县,《尔雅》曰楙木瓜也,卫人所赋木瓜即此。
  
  芍药:
  滦阳芍药芽代茗饮,曰琼芽。先朝进御,见黄溍集中。
  
  不出宫菊:
  宋徽宗艺菊有小朵银色者,不令分种于外,禁中名曰「不出宫菊」,《谱》所谓「御爱菊」也。
  
  菊实:
  盛弘之《荆州记》:穰县芳菊被崖,水极甘美,菊茎短葩大。太尉胡广恒汲饮此水,又收其菊实传植京师,穰,今内乡县。(《楚宝》)
  
  菊谱:
  赵俊谷先生时春《菊谱序》曰,菊之为华,冬培根,春艺苗,孟夏分植,仲夏而迄,季夏再取其肄又植之,终夏而止,至秋大盛。伐其条肄,以培其花,迄秋而大成,初冬大发其美。既欲其久存,或苫覆之,帷幕之。盖终一岁之勤焉。其名著于《月令》,餐于灵均,纪于《本草》,盛于南阳。陶潜篱之,杜甫丛焉。幽人骚客率以发咏,至宋人谱之而大备,色之殊者或如墨,或崇及寻丈,色品繁阜,宜隰及圃。中者宜原野,下者蔓衍丘陵,皆华而不实。其植以根,枝荫之,根成而畅,晚乃见其白面,内苞作筒。外瓣单者,香甘宜酹酒,却风湿,养老寿,《本草》、杜甫诗所谓「甘菊」也。开以伏日而色紫绀,结子即种,而不根荄,世号「六月菊」,今吾郡及雁门西河高山多有之。菊之赘也,华之不植,而灌栵者或万数,仅如大小钱,但可酿面,不足称也。爱培植而艺工者,子其身,保其叶,翘然上生,其端有微叶乃三之。而又子其枝,保其叶,倏然扶摇,其端有微叶,又三其巨莩。而伐其细苞。三三以应阳九,亦菊性也。率以微叶冒端者为征,否即囚纠,艺者必审于此。故花大及二寸余,小者犹当十钱,三三之而不可遏者,或至再倍。身洪大者如大小指可杖,单者犹二三尺高,率及人肩眉,菊之最盛者也。粪必熟薄,而函数均平之,溉以三五日。阳地以凉溉,阴地以温溉,温泉洪河之波,溉最良。良兽之腥尤宜溉,骼之陈油宜粪。分植而未根荄宜阴,或盖冒之,树荫之。溉以叶舒为征,拳既溉之,或以壶水如针孔者雨之,俟可肄宜移诸阳,皆上品也。其下者亦居阴寒,冬除其霜霰。或曰此北方平原法也。寒甚失阳,上品花或否。南方炎洲有雪乃开,或至中冬。大抵菊凌霜耐寒,亦禀中和之气焉。粪生米汁辄生虫,脑麝六畜之贱,艺工动作之疏,率能败菊,于法当除。黄,中央土,正色,菊本黄。上品。大黄菊(正黄),金鹤顶(黄幅赤心,二品,畏寒雪,多覆之),赤金盘(黄赤),玉绣球(淡黄),黄鹅毛,御爱黄(俱千叶夹黄,中品),火炼黄(黄幅缬焦),佛面黄(俱千叶),蜂窝黄,一名金荔枝,一名万券书(叶筒幅,单黄),大金钱(单黄),金簪顶,一名远枝娇(幅单缬黄,下品,硬干)。赤,南方火,正色。绛红紫以浅深别也,非如服之间色也。上品,绛红袍(正紫),红鹉毛,海东红(早紫,俱千叶。初紫,晚作茄花色)。中品,状元红,一曰旧朝服(初红,晚黯黄)。下品,金眼回(单红幅,黄筒缬)。白,西方金,正色。凡色白者皆靓洁而香,菊为甚,皆可酿酒入药。上品,平白(双幅,黄缬半),青心白(千叶缬,微青),白鹅毛(千叶,细尖),白蜂窝(即甘菊),银鹤顶(单白幅,淡黄),金盏银台(单白幅,正黄筒缬)。粉色得人之正色,青且丽者也。上品,银鹤顶(红缬,白幅),荔枝红(白缬幅,渐作浅深),大粉息(千叶)。中品,玉兰友(小粉息,千叶),虞美人(双幅,粉黄筒缬),八月菊(粉翻,千叶),八月蜂窝(粉幅筒缬)。
  
  兰:
  兰有紫黄碧三种,又四川雾中山产,赤兰曰冬蝉,黄兰曰玉蝉,紫兰曰金蝉。宋末郑所南画兰,不根土,曰「今日此土非我有也。」虽愤语,而天台山产风兰、鹿角兰,俱不土而活。
  宋政和五年正月,密州产兰,弥漫山谷,或附木石,或出平地。有一本数十花,层迭高丈余,五色咸备。(《密县志》)兰有蒲兰线兰各种。(《保定县志》)
  
  棉花:
  颍州志:红棉花青棉花俱间产。
  《禹贡》:兖州厥燕檿丝,厥篚织文。扬州厥贡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注谓兖地宜桑织文者,绵绮之属。卉服,今木棉,而织贝为木棉之精好者。曰桑丝,曰木棉,维兖与扬之岛夷作贡,彰矣。古之所谓绵者,丝绵也。古之所谓布者,枲布也。故唐人税法,每丁岁输绢或绫絁共二丈、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宋林勋作《本政书》:「匹夫之贡惟丝与绵,非蚕乡则贡布麻。」夫以绵而系之绢,以布而系之麻,则绵为丝绵,布为枲布也明矣。元学士王盘序《农桑撮要》之书云,木绵种于陕右。《辍耕录》云闽广多种木绵,纺绩为布。盖木棉出于南夷、西域,宋元间始传闽广、关陕,至明时乃盛。
  
  茅:
  苞芽出沅江,一茎三脊。
  瀛州青茅草可为笔。
  河南新乡县鲁包村仙茅,世传西域僧所献,唐明皇服之有验。至今江南人呼娑罗参。
  严州钓台地止生白茅,无他产。郎瑛诗「乾坤留节气,草木显清风」。
  
  仙草:
  云南蒙自县有仙草,叶圆枝细。其叶干之一二年,醮以井泉,或气呵之,复鲜茂如故。
  
  不死草:
  柳州产苴草,俗呼不死草。状如茅,高一二尺,食之令人多寿。署月置盘筵中,蝇蚊不近,物亦不速腐。《战国策》「楚人献不死之药」,即此。
  
  真仙洞草:
  茶陵州真仙洞深十里许,有草一本,枝高三十丈状如芭蕉。
  
  观音篦观音烛:
  延平尤溪县之双峰山,生异草二种。一如妇女束发篦,名观音篦。一如桦烛,可灌油照夜,名观音烛。
  
  俱那卫树:
  俱那卫树高七八尺,枝脆,叶狭而长,花红根似玉簪花而小。曾师建《闽中记》:南方花有北地所无者,阇提、茉莉、俱那卫,皆出西域,盛传闽中。北地虽植,莫能活也。
  
  梦花草:
  绥宁县产梦花草,其茎如藤,其花黄白,丛条如线。有畴昔得梦而遗忘者,纽之即寤。见《一统志》。嘉兴包公剡先生(汝楫)令绥宁,尝访之土人,不知也。
  
  虞美人草:
  四川雅州和夷坝生虞美人草,歌曲,其草自舞。
  
  罗汉绦:
  衡山天掌峰,生草两茎相缠,垂头如绦,俗名「罗汉绦」。
  
  通灵草:
  成化时,邑人孙暲守浔州,断藤峡有草名大药,治金创扑损神效,猺人珍之。孙归,移种而萎,弘治三年三月忽生后圃。孙曰:「思之二十年,不图复见。」名「通灵草」。今不传,或有之,无知其名者。
  
  相连草相离草痴汉药:
  贵州青浪卫山间产相连草,苗妇于高山长歌连日,歌淫心荡,有草飞来入怀置衣袂间,令人相思欲死。相离草投饮食中,令夫妇参商。又草名痴汉药,淫妇以食其夫,如醉梦,绝无妒心。(徐尚书良彦《随风录》)
  
  茶:
  国家岁贡,宜兴县芽茶百斤内二斤上南京礼部。六安州芽茶三百斤。广德州芽茶七十五斤。建平县芽茶二十五斤。
  浙江长兴县芽茶三十五斤。纳南京茶出顾渚,即岕茶也。近时僧大方制法,剪去尖末,号「大方茶」。按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茶,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时蕲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治制,谓之「水月茶」,以庵为名也。颇为吴人贵之。
  嵊县芽茶十八斤。会稽县芽茶三十斤。永嘉县芽茶十斤。临安县茶二十斤。乐清县茶十斤。富阳县茶二十斤。
  慈溪县茶二百六十斤。县西南六十里,宋宝佑间丞相史嵩之治墓,建开寿普光禅寺。其山颇产茶,殿帅范文虎因置茶局进贡。元明皆仍之。
  丽水县芽茶二十斤。金华县茶二十二斤。龙游等县芽茶二十斤。临海等县芽茶十五斤。建德县芽茶五斤。淳安县茶五斤。遂安寿昌二县各茶五斤。桐庐县茶五斤。分水县茶一斤。
  江西南昌府芽茶七十五斤。南康府芽茶二十五斤。赣州府芽茶十一斤。袁州府茶十八斤。临江府茶四十七斤。九江府茶一百二十斤。瑞州府茶三十斤。建昌府茶二十三斤。抚州府茶二十四斤。吉安府茶十八斤。广信府茶二十二斤。饶州府茶二十七斤。南安府南康县茶十斤。
  湖广武昌府芽茶六十斤。岳州府湘阴县茶六十斤。宝庆府邵阳县茶二十斤。武岗州茶二十四斤。新化县茶十八斤。长沙府安化县芽茶二十二斤。宁乡县茶二十斤。益阳县茶二十斤。
  福建建宁府建安县芽茶千三百六十斤。内探春二十一斤,先春六百四十三斤,次春六百六十二斤,紫笋二百二十七斤,荐新二百零一斤。按何乔远《闽书》,建安县凤凰山之麓曰北苑,所焙茶最知名,曰「社前」,次曰「火前」,又次曰「雨前」。火前为寒食前,雨前谓谷雨也。凤凰山旁曰壑源,曰沙溪,皆产茶之地,而壑为冠。
  崇安县茶九百四十一斤。内探春三十三斤,先春三百八十斤,次春百五十斤,荐新四百二十八斤。
  计天下贡茶共四千二十二斤,而建宁茶名为上。宋元时所贡,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明初以重劳民,罢造龙团,惟采其芽以进。
  自贡茶外,产茶之地各处不一,颇多名品。如吴县之虎丘,钱塘之龙井,最着。考南宋苏州茶额六千五百斤,元无额,明纳钱三百十九万三千有奇,惟吴县长洲有之。
  成化三年,秦淮南京供用库岁用芽茶坐派池州府二千斤,徽州府三千斤;叶茶徽州府二千斤,苏州府二千斤,滁州二百斤,徐州二百斤,广德州三百斤。(《南京户部志》)
  四川茶园,十株取一,征茶三两。茶四十斤,易番人马一。李文忠以茶五十余万斤,易马万三千五百十八匹。今茶课,本色十五万八千八百五十九斤,系石泉、建始、长宁等县,并建昌、天全、乌蒙、镇雄、永宁九姓土司办纳。
  陕西茶课今五万一千三百八十四斤系兴安紫阳、石泉、汉阴、西乡岁办。
  陆羽《茶经》曰,杭州下,苏州又下,建州未详。郭子章曰,今三州名甲宇宙,岂山川清淑之气,当竟陵时未茁为茶也耶?
  宋贡茶首称北苑龙团,而武夷石乳之名未着。至元,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今但知武夷,不知北苑矣。明朝不贵闽茶,即贡亦备宫中浣濯瓶盏之需。贡使数赍金抵京,买而纳之。即间有采办皆延平产,非武夷也。(延平人呼制茶者曰碧竖。新茶下,崇安令例致诸贵人黄冠,苦于追呼。)尽斫所种,武夷真茶久绝。
  
  金丝烟:
  金丝烟出海外番国,曰「淡巴菰」。流入闽粤,名「金丝烟」。性燥有毒,能杀人。天启二年,贵州道梗,借径广西,始移其种。叶似薤,长茎,采而干之,刃批如丝。今艺及江南北,崇祯十六年敕禁,私贩至论死,而不能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