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李文忠公选集
李文忠公选集
一、山海关水雷营洋教习代制弁兵、勇丁号帽、衣裤、战靴、旗帜等件、工料银八百七十一两一钱三分九厘六毫九丝六忽七微。
一、军械所制造各号黄龙旗帜,工料银六百五十一两二钱八丝七忽六微。
一、守雷、下雷小轮船守冻包扎船面及搭盖住棚,需用席绳等项,工料银一百九十一两六钱九分六厘三毫四丝九忽。
一、新城葛沽营领操炮位炮费银五百十六两。
一、驻防山海关正定练军营领操炮位炮费银二千三百二十五两九钱一分四厘。
一、义胜营领操炮位炮费银一千三百二十九两六钱九分七厘五毫。
一、旅顺口各营领操炮位炮费银一千三百三十一两二钱。
一、护军营人字墙安设炮位操炮费银七百四十八两。
一、驻海口保定练军左营领操炮位炮费银六百二十两。
一、北塘防营领操炮位炮费银二百四十六两四钱。
一、山海关宁海城等处安设炮位操炮费银七百十八两四钱。
一、大沽防营并雷艇领操炮位炮费银一百二十五两七钱九分九厘。
一、北洋水师各船艇及机器、鱼雷等厂烧用煤斤,价银十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六两九钱一分九厘三毫。
以上各款应归工部核销。
统计全单共开除银三百二十九万五千八十二两七钱一分三厘四毫三丝七忽五微。
实存项下
一、应存银九十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七两六钱一分一厘五忽二微,已接支十一年以后用项,无存,另行开报。
光绪十四年
译署来电(二月二十五日酉刻到)
寄译署(二月二十六日戌刻)
寄台抚刘省帅(二月二十八日亥刻)
寄译署(三月初一日未刻)
寄台抚刘省帅(三月初二日申刻)
寄译署(三月初二日申刻)
寄译署(三月初四日申刻)
寄译署(三月初五日巳刻)
寄台抚刘省帅(三月初九日申刻)
寄译署(三月十一日亥刻)
议台湾抽厘宜划口界(三月十八日)
寄台抚刘省帅(三月十九日戌刻)
寄译署(三月二十三日酉刻)
寄旅顺丁琅提督(七月初四日申刻)
寄台抚刘爵帅(七月初六日巳刻)
寄台抚刘爵帅(七月十三日午刻)
速寄威海卫丁提督(七月十五日申刻)
台抚刘爵帅致译署(七月十九日申刻到)
台抚刘爵帅来电(七月十九日戌刻到)
寄海署(七月二十一日辰刻)
寄海署(七月二十五日酉刻)
京局寄交直隶臬司周(八月初四日辰刻)
丁镇由基隆来电(八月初四日申刻到)
寄烟台盛道、沪局马道(八月初五日亥刻)
寄烟台盛道(八月初八日亥刻)
盛道来电(八月初九日未刻到)
寄海署(八月十九日辰刻)
寄烟台盛道、沪局马道(八月二十一日辰刻)
海防用款立案折(八月二十日)
寄台抚刘爵帅(八月二十一日辰刻)
寄烟台盛道(八月二十三日戌刻)
盛道来电(八月二十三日亥刻到)
覆烟台盛道(八月二十四日午刻)
台北交丁提督(八月二十六日巳刻)
盛道来电(八月二十七日辰刻到)
覆丁提督(八月二十八日午刻)
寄译署(九月初六日未刻)
寄台抚刘爵帅(九月初八日未刻)
寄译署(九月初九日戌刻)
寄译署(九月十二日辰刻)
译署来电(二月二十五日酉刻到)
奉旨,本日据总理各国事务卫门奏,台湾设局抽收洋商厘金,与约不符,请旨遵办一折。台湾为通商口岸,洋商应完出口正税,向不抽厘,既据该使臣等屡次据约陈情,着刘铭传将抽收洋商厘金一事,即行停止。至该省应如何征收落地税厘,着另行设法办理,总应征之华商,彼自无所借口。钦此。即转电台抚。
寄译署(二月二十六日戌刻)
台抚刘电覆,台湾现办章程,洋商完子口半税,并无洋厘名目。现在各使既向总署无理取闹,祗可就华商另行设法。至全台除沪、打二口外,不能皆作通商口岸。洋商入内地买土货,并无不应领三联单之约。台湾釆办樟脑,向章有三联单。此二层应请总署坚持成约,不可游移,致碍大局。出口半税必得照约完纳。赫德屡次来商,要将全台厘卡撤去,华、洋商人统归新关完纳出进子口半税。以事关大局,不敢擅允。洋商既不肯完出口半税,何以又肯完进出口两道税?情形可疑。台南洋商完税两年并无异言,自赫德来商后,各使忽然阻挠,恐系赫德鼓惑。除钞赫德章程详细函复总署,先此电复云。
寄台抚刘省帅(二月二十八日亥刻)
总署来电,洋商入内地运货,应领联单,纳子税,不领单则抽厘。各国所谓违约者,以台湾系通商口岸,在该处运出口,不应领单完税,亦不完厘。此专指府城而言。若入台湾内地及他处向不通商口岸,仍应照约办理。至樟脑出在台湾内地,自应领单完税。但彼欲援向章,阻我官收,尚当与之力辩。即转电台抚云。
寄译署(三月初一日未刻)
台抚刘电覆,通商口岸系指台湾府城口而言。此口字确有界限,非仅府城二字所能浑括。且恭绎谕旨,府城口三字俱无。又专提正税,未将领单半税一层带叙,恐洋商藉为口实,应请总署照会各使时,将府城口并半税二节分晰补叙,免致争端,余容另函布达。请转电总署云。
寄台抚刘省帅(三月初二日申刻)
总署覆电,凡通商之处,无论是城、是镇,皆为口岸。通商口岸抽华商厘金,原与洋商无涉。若货入洋商手后,只应完一出口正税。至领联单纳半税,系指往内地贩运土货而论。所谓内地者,离约内指明口岸外皆是也。来电似误会。即转电台抚云。鸿查原约,台湾府城口字样,本属牵混,开办后又未将口界划明,遂认台湾府城为口岸,必令在台府完半税,恐办不到。至洋货免收厘,烟台会议第三端,则以各口租界为免收厘金之处,又当分别。
寄译署(三月初二日申刻)
顷冬电已转台抚。惟查原约,台湾府城口字样,本属牵混,开办后又未将口界划定,以致误认府城为口岸。然如登州、潮州、琼州、天津,皆有府城字样,究各另有通商埠也。烟台会议第三端,英使声明准以各口租界作为免收洋货厘金之处,可知租界以外洋货厘金、土货半税皆可分别征收。台湾府城内并无租界之名,祈查酌辩论。
寄译署(三月初四日申刻)
台抚刘来电,台湾城与准予洋商贸易之安平口,相距八里。是府城系在指明口岸之外。譬诸上海,计口岸距县城二里,未闻县城亦作通商口岸。现在专就华厘设法,并不拟在台湾府城向洋商抽收半税,而口界不能不划清者,恐笼统作为通商口岸,该处华商冒充洋商包揽,于华厘大有窒碍。至租界免厘一层,台湾无租界可免云。
寄译署(三月初五日巳刻)
台抚刘支电,台南糖为大宗。糖灶偪近府城,洋商皆预发资本,交华商代办。若将府城统作通商口岸,则土货出处,洋商必皆指为已经入手,华厘概不能征。辨明口字,非欲于府城抽半税,实顾全华厘。乞转电总署云。
寄台抚刘省帅(三月初九日申刻)
总署函称,德使照会,台湾府城本为通商口岸,安平为该口下货之地,与上海之吴淞、广州之黄埔无异。由府城运货安平,与入内地置货不同等语。查土货联单半税,原为深入内地。台府距口太近,似只可照沪、粤设厘局,未便在城收半税。安平口有洋行几家?成市埠否?并希查复。
寄译署(三月十一日亥刻)
台抚刘来电,台湾府城向不准洋商设栈开行,祗领事租住民房。凡洋商贸易建设行栈,均在安平;如上海之通商码头。由安平运货到港口,约水程十余里;如上海之吴淞口。上海县城非通商口岸,台湾府城亦不能笼统作通商口岸。请转达总署,抱定约章口字辨明云。
议台湾抽厘宜划口界(三月十八日)
台湾抽厘一事,迭经尊处与省三中丞往返电商,并经鸿章电陈大略,已邀鉴及。兹承钧示须将口岸划清办理,始能就绪,并属将天津等处就近贩运土货,是否请领联单完纳半税,查明酌拟等因。
鸿章查各使以台湾府城系通商口岸,不允抽厘。巴使所称尤为狡混,英约第十一款始载有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通商子样,英续约第四款又载有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等语。厥后各国立约,皆照英约办理,然自各口开办以来,均于府城郡城外另立通商埠头,盖按原文之意,实以口字为主,而不能以府城笼统作为通商口岸。惟台湾口界未经划定,以致洋人误认争执。但距台郡八里之安平口,既准洋商贸易,建设行栈,是即以安平为府城之口,与天津之紫竹林、上海之洋泾浜无异。巴使谓安平为该口下货之地,不作通商口岸,未免强词夺理。
又烟台会议第三端内载:准以各口租界作为免收洋货厘金之处等语,可知租界以外抽收洋土货厘金,非彼所能强阻。台湾府城既无租界之名,虽有领事赁居民房,向不准洋商开设行栈,是断不得将该府城混为通商口也。津、沪等处,皆在租界以外设立厘局税卡,征收内地税厘,与台湾抽厘情事相同。若照各使之意,台湾府城作为通商口岸,不应收厘,则凡原约所载有府城、郡城字样之天津、登州、潮州、琼州等处,皆可援引阻止,有碍内地税厘,事关全局,不仅台湾一隅,固不可不急与辩明矣。至洋商请领三联报单,釆买土货,原指深入内地而言。南北情形不同,办法亦有互异;即以天津而论,洋商之领联单买土货,如赴有关卡地方,则在釆买土货之第一子口报换运照;如未换运照,准其以报单沿途呈验,直至天津入境之钞关首卡,报验换照,呈明关署征收子口半税。其在天津本地贩运土货,原系在口收买已经华商完过内地厘税之货,照章不应重征,向由洋商立具保单,仅完出口正税,不完子口半税。而日久弊生,每多影射偷漏。
嗣经关道设法整顿,与新关税司委员订明办法,除领有报单、已在关署完过子口半税之货,报运出口时,由洋商将子口税单呈送新关验销征收出口正税,方准起运外;其未经领单在口收买之货,报运出口,由洋商将华商已完内地税厘单据呈送新关验销,征收出口正税,方准起运。傥无已完内地税厘单据,即由新关征收子口半税,再征出口正税,方准起运。如在口收买之货,确有内地税厘单据,因轮船开行在即,不及呈验,亟须出口者,仍令其照完子口半税,俟其呈验单据,再将半税给还,以昭平允。初办之时,洋商不甚愿意,往往以货在口买、税不应完等词,怂恿领事来函辩论,关道亦因时制宜,间有免收半税、通融放行之事。近年以来,洋商亦皆帖服办理,尚无掣肘。上年关署征收洋商在口收买之货,虽不过羊皮褥及鸡鸭毛等类粗贱之物,税仅二、三百金。然即此以观,则洋商之就近贩运土货,虽未请领联单,仍应完纳半税也。总之,洋商贩运土货,有领单、不领单之分。领单者完纳子口半税;不领单者照华商一律逢关纳税,过卡抽厘。所以深入内地贩运土货,洋商利请单,盖完一子口半税,而免内地各关卡税厘,较为合算。若就近贩运土货,不必皆请联单,而完纳子口半税,或呈验内地税厘单据,仍听洋商自便。在洋商税项不致重征,而内地税厘藉资稽考,杜绝隐漏,保全税厘,办法尚为核实。惟稽查单据,权在出口之海关,必须与税务司联络一气,责成委员认真稽察,则凡未经完厘之货,令其完纳子口半税,洋商亦无可趋避。台郡非通商之埠,厘金又征自华商,先将口界划清,办理当易就绪。至征收子口半税,大都归新关经理。惟天津系在关道衙门,税司屡欲揽归新关,徒以积久相沿,未能如愿,于是将估价收税之货,意为重轻,使与关署所估不符,俾洋商有词借口。嗣经关道与税司订明:凡进口洋货,关署以新关估征正税减半征子口半税;出口土货,新关以关署估征半税加倍征出口正税。如遇货价增减,彼此预先商订,不得稍有参差,始得相安无事。
台湾府城既非通商口岸,即不应由厘卡代征洋商子口半税,盖善后条约第七款载明:运入内地洋货,报关查验,照纳内地税项,该关发给内地税单;洋商在地置土货,至最后子口,先赴出口海关报完内地税项,方许过卡等语。大抵南洋各口岸洋货进口、土货出口应完子口半税,照章皆在海关交纳。天津之归关署经征,虽极认真,已是创格。若台湾府城既欲辩明内地界限,仍欲洋商在府城完子口半税,恐办不到。应否由打狗口新关税司委员、就近在安平口分设关卡、稽收土货半税,以免越漏,而恤商情。请属省三就台湾向办情形,参酌各关办法,妥细筹办。但此事最要关键,应恳台端先与各使将城口字样,切实辩明,严定界限,外间方易循办。是否有当,祗候卓裁。
寄台抚刘省帅(三月十九日戌刻)
总署本日电,樟脑一事,同治间因官厂价贵,英商私运,经官截留,领事请兵要挟,嗣还货赔银,始得了事,并议定裁撤官厂,听其釆买,完交正子税,立有章程五条,遵行已久。现又设官厂,彼之争论不为无理。虽照来函屡与辩论,各使坚执,无论新开旧有,总在台湾境内,断难两样办法。彼已电知领事,仍令洋商自行釆买,如截留即索赔。此事势难再商,只好听洋商领单完税,自行釆买。至内地如何征收税厘?另行设法办理。此次各使屡来忿争,若不及时变通,必生枝节。希速照办勿迟,并即电复,转电台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