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新谭

  刘曰:“除去了彼一般满奴汉奸,即皆是我的同志。事到于今该因你们的运气未绝,我倒遭殃,还有甚么问头?将我快快杀了罢!”言毕大呼天、天、天、天十数声,绑出署,跪在辕门外时,即口呼:“皇天、皇天、皇天万岁,万岁,万岁岁!”始就义,闻者均为流涕。

 

◎黄兴弟子罗良鉴

 

  弟子罗良鉴,湖南善化人。年未弱冠,精悍绝伦,在明德学堂毕业,肄业金陵大学。当南京扰乱时,不告其家赴鄂投效。至九江而资斧已罄,遂投入九江学生军第一队,擢充第一排排长。因移扎至赣,住陆军小学堂,有《江西共和报》记者曾往访之,则见其方在踢球,兴高采烈。罢后晤谈,罗君扼腕痛惜,谓汉阳之失实由于新军之无程度;至龟山之事则尤可伤心,仅被北军以五元买得。记者不解其故,罗君乃述其详云:“当汉阳危急之时,守龟山炮台者有学生三十余人,目不交睫,竭力死守,而饷钅盍不至。忍饥三日,不得已令一人往司令处报告,黄将军乃派兵一标往代,不两日而龟山入北军之手矣。盖龟山左侧要隘有兵士守之,北军乃以五元买嘱一兵士,令让开一径,潜入山上,民军不知北军何自而来,遂惊惶不能抵御。噫!一人偾事,其此之谓乎?窃愿上级军官此后更注意于精神教育也。”

 
◎无名之英雄

 

  阿云曰:“汉口民军与清兵开仗时,清兵诈降,既而又施攻击,民军大遭挫折。忽有一童子放大炮攻敌,清兵死伤无算,民军遂获胜利,而清兵亦从此一蹶不振,诚奇功也。”
  杭省民军反正时,旗营本备有大炮数尊,以备急难时施放洗城,其用计之骇闻之发指无如此。炮已久不施用,非经却修不可,乃雇一汉人工匠修理。该工匠知事关全城生命,暗将要件窃去一枚,遂至临时不能施放,全城民命皆赖生全,厥功伟矣!

 
 
◎中华民国旗之历史

 

  中华民国旗未制定以前,吾国本无所谓国旗。自海禁既开,外人有以国旗为问者,满廷诸臣瞠目不能答,始会商制定国旗事。佥谓中国以龙为最贵之物,而黄色则代表帝王,帝王既着黄龙袍,则国旗亦可效之,此制定黄龙旗之由来也。顾其式为三角,非如今日之方式,嗣以各国皆用方式,满清不便独异,复改三角为方,此为十八年前事。自黄龙旗出,世界咸诮为病蛇旗,盖近世无龙之一物,则代之者惟蛇耳。蛇以病名,不死何待?此黄龙旗所以消灭而中华民国旗所以招展于世界也。
  中华民国旗之始作者为陆烈士浩东。甲午战后,陆与孙逸仙倡义于广州,事败流血,为天下倡此制造国旗之第一人也。其旗最大之特色曰“青天白日”,盖隐藏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太阳之旁有十二角,即叉光也,叉光必以十二者,以地球十二时而自转一周是为一日,故十二角即地支之号也。
  青天白日旗实用于战事,以庚子惠州一役为第一。此役大将黄福、先锋黄耀廷以敢死士二百人大破清军于三洲田,复连破虏将何长清、杜凤梧、邓万林于白沙洋佛子澳等处,攻战二十余日,每战必克,清军披靡,及最后三多祝之大捷弹药全乏,不得不下令解散。是为革命军旗最初得胜之光荣。
  海内外各地以青天白日旗为国徽者,以新加坡中华堂为第一次。此堂乃惠州人所组织发起,人多惠州临战之士。方该堂高树此新旗于屋顶时,一般奴性之侨民咸为诧异,然英官毫不干涉,故南洋各岛之革党遂相率采用,而黄龙病旗由是大为减色。
  乙巳年,各省革命党大会于日本东京,组织中国同盟会。次年某月,本部为制定国旗事大开会议,会员中有廖恩煦者提议宜立井字大红旗,以示井田之意,余人亦皆有陈议,后由孙逸仙以历史问题解决此事,并陈改良三色旗之方法,全体赞成,皆无异辞。此即革党所用三色旗之由来也。
  前此之青天白日旗改为军旗,而红蓝白三色旗则为民国旗,亦当时大会所制定也。三色之意义非起源于中国革命党,乃出自世界各国之革命党。红者,血之色,言必以流血求自由也;蓝者,天之色,公正之义,言公正即平等也;白者,清洁之色,言人心清洁则能博爱也,故三色之主义自由、平等、博爱,即三大主义,欧美各国之革命党无不以三色为标帜者。
  丁未年,革命军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及潮州黄冈,是为三色旗实用于战事之滥觞,盖国旗与军旗兼而用之也。此役之后,南洋《中兴报》及香港《中国报》之月份牌皆印此二旗为国徽,世人遂得渐知革命党之旗号。
  钦州防城之役、广西镇南关之役、钦州马笃山之役皆民国旗光荣之历史也。防城之统师为王和顺,斩虏吏,收降兵数千人。镇南关炮台之破则由孙逸仙、黄兴、胡汉民自将之,连破三台,与刘荣廷以重创,及因弹药告罄而退兵。下至半山,军中忽有十三龄之幼童偶忆炮台上之革命旗尚随风飘展,恐落清军之手,返而取之。时清军火线皆以旗章为的,事至危险,众力劝止之,童愤然曰:“旗章者,一军之灵魂也,乌可为敌所有!”卒冒险上山,盘旋至竿上而取还之,清军弹如急雨,竟无恙,及离台时,清兵大队亦将登矣。此英勇之少年真足为国旗之保护者。有此一段佳话于革命历史上,当增无限之光荣。尝读西史及英雄传略皆以国旗之牺牲为第一奇男子,观诸此童,吾国少年岂在欧美英杰之下?然其名没而不彰,良为憾事。至马笃山之战,黄兴、黎仲实、梁少廷诸君更高树国旗,大吹洋号,由越南法界而入钦州,法国守将皆目送之,绝不干涉。则此新民国旗更能招展于外人境域而毫无阻力矣。
  戊申三月,王明堂等破清军于南河口,斩道台王镇邦,占据附近州县,与虏师相持二十余日。其时河口桥头随风招展者,即此最光荣之国旗也。越南《法文报》及日本各报皆绘此旗式于报端,是为外人传播此旗式之嚆矢。
  庚戌春初,广州新军之反正党人预制民国旗绝夥,己酉腊月已在香港缝制数百幅,皆藏被褥中运入羊城。及倪烈士映典奋袂而起,新军皆举民国旗从之。报上所载有蓝袍将手持大红日光旗驰马指挥中炮就义者即倪君也,同时女党员徐宗汉偕其侄李应生闻新军已起,遂纵火焚其寓所以为响应,讵为邻人救熄,竟以所存国旗报警,尽为李准搜去,此则国旗最初之厄运也。
  辛亥三月廿九广州一役,毁督署、掷炸弹,数十健儿同为此三色旗流血,可谓烈矣。及武昌起义、各省相继光复,旗式数变,乃暂定用今之五色旗。自陆浩东创作以来,及今已十有九载,及改为三色亦历九佥,而汉族乃庆光复。自今而后,或即用五色旗,或更改定他种之旗式,要皆足以照耀大地,为吾汉族增无限之光荣。世有侮辱吾国徽者,誓与吾同胞共击之。

◎同盟会之历史

 

  中华民国成立以来,迄今忽已两年,饮水思源,同盟会不为无功。壬子春初,某记者撰作历史载揭报端,爰采而录之,贡献同胞,以作无聊之纪念,孰曰不宜,原文曰:自鄂省起义以来,历月有五,流血者以万计,不可谓不烈矣。今者清帝退位,河山还吾,民国成立,革命已达其目的,吾人自后将同享共和之福,不可谓不幸也。吾人既坐享其成,不可不一思往昔。考吾国革命由来已久,志士之亡命海外者不可胜数,惟皆漂泊无定,势力微弱,直至孙文、黄兴二氏相见于东京之后,革命事业方见发展,收联络之功,有一泻千里之势。今日之成,当时运动之力居多也。孙黄二氏之初会已见去年本报,时孙游历欧美返日本,由宫崎介绍与黄兴相会于凤乐园。当晚黄兴即与宋教仁、张继、程家柽诸氏相识,拟开留学生之大欢迎会欢迎孙氏,乃急印传单分布在京留学生全体,通知于饭田町之商士见楼开欢迎孙氏之大会,一夜之中竣其事。翌日到者数千人,楼为之满,不得入内伫立于门外者数亦以千计。及开会,宋教仁先述开会之辞,表欢迎之意,程家柽与他二三人纵横演说。及终,孙氏起演说,众大欢迎,拍掌如雷。到会之学生中官费生甚众,以孙之演说多有归宗于革命者,甚至以投身革命往监督处辞退官费者,而监督亦知大势之无可如何,谓辞官费者曰:“苟君等不明言革命,余亦作不知,可毋庸辞退。”故当时有官费革命之称。可见于是革命事业日增发达,运动亦日加敏沾,乃与各省之委员相议,拟组织一新革命团体,将在东京开预备会。惟此是秘密之会须择一秘密之地,相议之后遂择定内田良平之家开预备大会,到期来会者甚众,室狭隘几不能容。同志拍手相庆,以为此是推倒满朝之预兆,连呼万岁不已。
  预备会已毕,将开组织大会,惟开组织会各省代表皆至,内田家太隘,乃改定阪本之家。及期到者三百余人,提议各项,讨论细密,遂成一新团体,名曰“中国革命同盟会”。戴孙为首领,以黄为副首领,印决议文,颁布十八省及欧美各留学生间,革命之业至此始克大成。

 

 
◎汉人供给满奴之细帐

 

  满奴五百万,人人知之;凡满奴必有饷银,亦人人知之。每月每奴银四两,每年以十二月计四十八两,五百万人每年共需二千四百万两。自满奴入关迄今已二百六十有八年,无年不照数取自我民,即不计利息已达六百四十三万万两,合四十万万二千万斤,如以马车运之,每车能容千斤,则需四百零二万辆,如以此银铸成银圆,则可得七百五十四万万四千四百四十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元,银圆直径长一寸一分,如以全数银圆联成一带,此带之长有四百六十一万里,可绕地球五十八周。我同胞若以养满奴之钱育猪,则每餐人人可肉食矣。况乎以上之款尚为正项供给,此外如觉罗私费、满员中饱以及旗奴种种勒索,恐尚不啻此。呜呼,痛哉,我同胞之血膏!

 
◎福建之奇童

 

  奇童王杰功年十六,体干瘦小,裁如十二三,幼受教育于益闻学校,辛亥冬在开智学校肄业,父鸿滋,中华同盟会福建支会庶务长。彭君岳峰自鄂归,计划闽事,杰功即潜从奔走十八夜。起义同盟会员在桥南社组织种种,先集学生队,杰功求投入,队长以其少却之,甚不服,乃改入巡缉队。是夜三钟,彭君下令募敢死士持炸弹为军锋,呼而集者数十人,杰功亦潜附入。或阻之,功呼曰:“与其死于满清压抑之下,何如死于民国军旗之下?吾体虽小,吾志壮也!”于是从彭君驰由南较场。至于山时已四点半,两军正开仗,杰功分攻水部门城满兵,掷炸弹甚准,左右环击满兵。退时满兵尚有从他路来,枪急如雨,杰功颊部中弹,肉飞两片,顿仆地,然犹健起持炸弹猛进。队长急遣人抱往医治,裹创复出,禁之不可,右腿复中弹,始退,然克复之功亦告成矣。念五日,军队开阵亡将士追悼会,功杰与临祭孙都督大嘉之以所乘舆舁之归,见者莫不啧啧,曰:“王氏子,王氏子。”呜呼!如杰功者可谓奇矣!虽然,尚望杰功黾勉于学,雕琢良材为国家依赖,勿以自止也。

 
 
◎孙逸仙之旧话

 

  孙逸仙曰:“客秋,江西萍乡之乱也,风云忽急,震动四百余州。湖南曾州、江阴东阿、辽河西等举旗应响,接踵而起,箪食壶浆以迎革命之旗。蚩蚩之民发其义愤,势若火焰,有烧尽爱亲觉罗之概,若不乘此而起,则我辈无救国之日矣。余志既定,将传檄十八省之秘密党,互通脉络,克期举事,为其先锋者为广东罗定州之志士队。彼等已与该地之总兵、陆军将佐等缔结密约,今惟待一令之下,可不战而定广东也。黄兴君则代表我之中华革命同盟会,将于十一日由横滨出发,仓皇与会,汪兆铭君当亦同行。”孙氏又曰:“昔粤西之洪秀全兴师起义,大功垂成,不幸为英国人戈登所破,终负大逆长发贼之名,长葬九泉。同时有英人名李登来者,夙具侠骨,有义风,著一书以其所亲见亲闻者说明洪秀全等一辈之人格,及其怀抱,谓屠杀此辈之非,更骂英国政府之无人道无知识,假戈登于清政府。呜呼!有读其所著之《太平天国革命史》而不泪下者乎?洪秀全、李秀成等诸豪杰幸有此书为之表雪,得脱逆贼污名,而为轰烈之革命的殉国者,得受后世识者之追悼。”

 
◎前事重提

 

  满人入关,窃据汉土二百六十余载,有志之士辄思脱其羁绊,复吾河山而终不可得。自洪秀全广西起义,豪杰并兴,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旬月之间已复我河山半土,而孰知贪于安逸,裂于内讧,率使垂成之功败于竖子之手,识者惜之。自是以还,迄今数十余载,其间革命之举不知凡几,虽都未成,而其中不无壮烈之举。可于革命史上水留纪念者,但世人多莫之知耳。若镇南关之战、河口之役,孙文与黄兴亲冒矢石,虽未能克成其功,实可于近日革命史上放一异彩。今述其事,告我读者,以知孙氏等之苦心孤诣,有坚忍不拔之志,不成不已之心也。自孙文与黄兴相会于东京,联络二派,设立中国革命同盟会后,会员日增,势力益盛。孙见时机之将熟也,乃与黄兴、胡汉民及党中铮铮之诸豪杰等相议,谋图大举,拟先取镇南关为根据地。镇南关有天然之险要,欧人称之为第二之旅顺口,欲取之,非先游说蟠踞于那模村之游勇使为先锋不可。那模村在镇南关附近,地为游勇所占,势力颇盛,有头目三人,名黄明、何伍、李辉坚,统率全队,专以抢掠为事,实为土匪之一种,惟勇敢善战,耐劳忍苦,每与官兵战辄胜之,即有时败衄,则以地理熟悉逃遁迅速,致官兵不能得其踪迹,辄为所愚,终不能得利,故地方官亦无可施法,时与以财宝以为弭乱之计。彼等不惟横行本地,又常掠夺接于南边境之法国,屡与法兵战,法兵不胜其扰,深苦之。七八年前,孙曾往安南,与该地之总督善,偶谈及游勇事,总督谓:“彼等侵掠边境,不胜其扰,有法治否?”孙谓:“此甚易易,苟能默许我部下人至其地,必能代为镇抚,亦不必吾亲往。”总督甚喜,请即行。于是孙氏遣使往说其众曰:“吾等乃汉族之子孙,非清朝之人氏也。满人入关据我汉土,号称清朝,压制吾民,吾同胞为其奴隶二百余载。今有志之士立革命之党,党员之众遍四百州,行将举事复我河山,起义之节,望君等协力同心,举兵为应。惟灭清朝事尚不难,最惧外国干涉,祸及瓜分,故望勿扰法境,免致失和,则干涉不来,大事可成也。”游勇闻劝,大为心服,遂立誓不扰法境,故总督深感之。时孙氏与黄兴、胡汉民等集于安南之东京以为本营,将实行举事,总督以有前恩置不问。孙等议攻镇南关须需游勇之力,乃使李京为密使往那模村说游勇,使为先锋。游勇欣然允诺,遂于十二月一日(新历)之夜,头目黄何李三人率其众百余人进袭,所携兵器除刀叉之外,仅有小铳四十二支,由山后小道进,攀藤附葛而上,出第三炮台之后,既达,众遂呐喊猛进,声震山谷。守兵大惊,不知所措,弃炮台而走。游勇随后追击,抵第二炮台,守兵以事起意外,仓卒不能敌亦从而遁。遂抵第一炮台,守兵以不知其故,见来势甚猛,亦弃台而走,于是镇南关之三炮台转瞬皆入于革命军之手,革命之旗遂飘飞于三炮台之顶上矣。克复之喜报翌日飞达东京,孙等大喜,连呼快哉,额手相贺。遂于三日之朝率领同志寓东京飞驰前往,而是时附近之人望风来归者甚众,一昼夜之间得众数百,声力益盛。炮台之守兵自遁走后,皆集于炮台下之本营议攻复之策,并遣人探其事。遂于四日之朝天未明时,开炮攻击炮台,革命军亦以炮台上之大炮还击之。孙黄二将各执小铳,率领同志亲冒矢石,勇敢善战,声势大振,官军遂不能支,全队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