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录


  △遇寿诞放生说

  放生莫如戒杀。此诚至论。但杀生难以全戒。而放生亦需财用。必欲废人事而全以庖厨之费为放生之用。未免不近人情。且因养亲而戒杀。亦功过格之所不取即无故不杀亦未必人皆中礼只有劝人勿贪口腹。而恣杀时为放生以存仁。庶乎易行。今拟行之之道。凡人家每于诞日。不无宴饮之费。如是日不拘一鸡一鱼。或数文以至数百文。先行买放。乃复供膳。虽杀者自杀。放者自放。即所放不敌所杀之多。究可稍减口腹以全生命。行之既久。其不忍之心油然勃然。行所无事。由爱物以及人。岂不于身心世道两有裨益乎。但总以力行为要。不可徒托空言。力行自能有恒。有恒方征实德且为人子者无不愿父母之寿考。而为父母者亦无不愿子孙之繁滋。即亲属之称祝者何事。而友朋之颂祷者又何事。寿为百福之首。人皆愿欲。以此愿欲之情推及禽鱼。寿物即以寿已。理固然也近闻江浙有缙绅家逢诞日不杀生灵以素面素席待客预辞亲友之馈礼。嘱备可放之生物以送之。各视其谊之亲疏。力之厚薄为断。收而放之。否则不受。盖本 莲池大师生日不宜杀生之意。洵可风也。愿世人共效之。

  △妇女积功德说

  妇女之心多慈。但处于阃内。每格不得行。特陈其法以劝。向来江南育婴堂。小鞋袜。小衣服。多由人家内眷所赠。恤嫠堂孤寡堪怜。能于女红暇日。舍其针线余资。或制小儿鞋袜。或给贞妇布疋。不拘新旧多寡。皆属功德。即无力之家。总有破旧衣裳。如补绽而给乞丐亦为惠而不费。凡施济之力出于艰难。最为盛德。今以绣线之余。为恤贫之事。其功岂不胜人千百乎。尝见有绣佛像送庙者。盖敬佛而望佛保我佑我耳。殊不知佛之慈惠众生。不独于我。我如体佛之意。行佛之慈。即不绣佛像。佛亦必大欢喜。而保我佑我。不待我之祈祷也。语云。远处烧香。不如近处作福。人能如此。便是自求多福矣。再妇女每用书木夹针线。及剪字为花样。此皆造孽。凡夹针线。宜用无字空白簿。或画花于上。至于剪花样不可用字。如送礼物。即用吉庆花样以代字可也。

  △敬节会纪畧

  常州敬节会。始仿于长洲彭氏恤嫠会。其畧曰。念我同侪。每当春秋暇日。岁时伏腊妻孥聚首。酌酒言欢下至夏畦负贩之徒。莫不昂首伸眉。嬉然自得。独此茕茕者。吊影空闺。衔悲卒岁。将呼天而莫闻。欲诉人而不可。吾侪不代为之告。其谁为之告耶。夫力之出于一人者有限。而出于人人者无穷。所望同志诸君子。辗转劝募。集成一会。量入为出。随所见闻。曲加周恤焉。长洲始行时。按月分募每年出银十二两为一会。常州每月出钱四百文为一会。由一会以至十会。量力书簿分捐总办出入之账。疏告文武帝君。而先查实登记。将收条存于节妇处。按月敬送。取回收条为验。按此与他处恤嫠堂外堂章程畧同。而于岁终酌量加给。并制寒衣。及节妇身故。趸给三月之钱以助丧费。极贫力不能殓者。格外酌给。节妇病故注销后。其所遗之孤。苦无亲族照应。仍照旧支赠至十六岁开除。无力婚嫁者。并助完配。节妇翁姑年已衰迈。或有疾无他子女养赡者。推节妇孝心。随时酌赠等事。较为周备。且无须建堂不拘多寡。随地量力可以施行。爰纪之以为法云。

  △育婴社说

  扬州蔡君琏创育婴社。募众协举以四人共养一婴。月出银一钱五分。遇路遗子女收至社所。招贫妇领乳。月给工食银六钱。逢□朔验儿给银。考其肥瘠。以定赏罚。三年之内。听人领养此法不独恤孤。又可济贫。免一时溺婴之惨。兴四方好善之心世间功德。莫此为最凡郡邑村镇善士皆可仿行。为官司绅衿者。循此化导各方利济之功更大。此与接婴保婴等会用意畧同。凡有心修善者。可转邀三四人。或五六人。月出之赀无几。其事易集。惟须畧仿婴堂章程。勤视婴之肥瘠。兼为治其疾病。妥为料理。不必拘定三年。虽除工食外不无尚有所费。而以数人之力救济一婴。总属易事。且就近办理。其非因贫而失育者。亦可真知灼见。惟遇道路抛弃者总宜推广收之。处处可行。人人可为。仿而行之。功德莫大。

  △梁敬叔劝戒近录记浦城蜜浸

  道光丙戌。公交车报罢。南旋至浙。同舟中有浦人。忘其姓氏。谈次间询其家中眷口。云有一子三女。因叹息曰。吾浦罕有二女之家。若余之三女。同邑每诧为异事。盖浦俗嫁女必用蜜浸菓品。以多为贵。至少亦须数百瓶。此物无买处。必须家自配制。又极费事。嫁期数月以前。即须备办。殚日夜之勤。穷工极巧。天时人工一不相凑。色味便差。壻家往往以蜜浸之精粗。卜来妇之吉祥与否。贫寒之家。虑遣嫁之难。而举女不敢多留者。半由于此。子妇行居次。生时亦将溺之。适其母舅至。再三劝解。乃勉留之。因是感誓生女虽多不弃去。予告之曰。君举于乡。行谊即当为一乡之表率。今既育女不弃。足以劝慈。将来嫁女。务先捐此蜜浸之陋习以塞祸胎。为一乡示效。则功德必非浅鲜也。其人闻之。颇以为然。今不知此风尚仍旧否。余曰。浦城溺女之风稍差。而蜜浸之习未革。然余长姻祝东岩太守。本有不用蜜浸之议。余伯姊即其家冡妇。近日嫁女于孟家。独排众议不用蜜浸。省却许多葛藤。近闻有嫁女之家。其家长亦立意不用。而妇女辈仍于背地偷送者。陋习之固结如此。今浦城大小燕集。以及新正款客。新宾登门。无不需此。而家大人但捧杯一拱。从未沾唇。盖亦本无滋味之可躭也。大抵溺女之风。起于吝财之弊。由于厚嫁。蜜浸特其一事。而作无益害有益。举国趋之若骛。实不可解。且近闻有一新妇。在家因竭力配制蜜浸致成痨疾者。是诚不可以已乎。
  按此亦记厚嫁之一端。因区区无关轻重之一物。辄致自戕骨肉。犯法蔑伦。本属可惊可讶。乃习俗移人。贤者不免。祝太守能独排众议不用蜜浸。询属中流砥柱。士大夫居乡为合邑表率。主张风教。力挽颓波。真能造福无量。○此事须当道严行示禁。有心绅董设立乡约局。一面化导。一面会同合邑绅董父老各乡董。立规定议。永远禁革。庶几大声疾呼。群蒙惊醒如必不能废。议定不得过四色。至装奁衣服亦立一限制。违者议罚。庶人人知所儆戒。而敝俗可以渐革矣。

  △苏郡洗心局章程

  一此举专为兵燹后名门旧族子弟失教废学误入下流而设年岁以二十左右为度如非旧家子弟及行年过大劣迹过多者概不收留
  一保送子弟入局须预先登号由局派友访明底细然后收留现在号舍四十间号满即行停收俟经费充足再议增号续收
  一凡子弟入局须保送之父兄或亲戚出结如有疾病意外等事各安天命与局无涉
  一在局子弟各居一号以免羣聚生事每日一粥两饭饭菜与局中司友无异其衣被等物均系自带极贫不能备者由局酌给
  一局中除司友各有责成外另请教习一人专司劝导凡子弟入局时保送人须将本人平日性情行止及从前曾否读书习业现在所犯何过详开节略一纸交局以便相机规戒
  一在局子弟防范严密不令出外惟每逢朔望日齐赴厅事恭听教习宣讲圣谕讲毕即行归号
  一在局子弟遇有重病准保送人领出调治病愈仍听入局如并非重病率行领出者去后不准再来
  一局中号舍畧分大小以示区别人局子弟先住小号如能恪守局规数月无过失者迁入大号如果能改过自新拔为号长由局董教习察看资质才具分别读书习业其出号之日仍须原保送人赴局具领领回
  一在局子弟如有不遵约束不知悛改肆横任性者由教习严责不服者交原保送人领回
  一局中收支款项每届月底会集同志核算钞黏局门年终汇造清册并在局人数姓名及悛改遣出人数姓名细册申报各宪并于 神前焚化一册以昭公慎

  △保送条约

  一凡子弟入局须保送人照局中结式出具保送结一纸存局如有不愿出结者不收领同时一体出具领结
  一凡保送子弟入局者自宜遵依局规不准暗觅传递私送饭菜杂食等项致令子弟别生妄想衣服洗净替换亦有局使送号不准亲族到号亲送以避嫌疑而杜弊窦
  一子弟入局后倘任意肆横自当从严约束亲族人等慎勿稍存姑息凂托说情致紊局规
  一子弟入局后倘有野性难驯私自逃归者准由亲族仍行送入但须从严朴责以儆其后
  一子弟疾病由局延医诊治设有不侧亲族人等自当各安天命
  一子弟在局为时短长局中自有权衡亲族人等不得谓烟已戒凈率行领回
  一本局不过代人管束倘子弟入局既久业己悔过自新亲族人等自应领回分别读书习业不得置之度外致后来者无地可容
  一同人议设此局系蒙 藩宪拨款充费此外并无恒产劝募尤属不易凡保送子弟者各宜体谅酌量按月捐助经费以期永久
  一局中除饭食之外凡子弟剃头及笔墨纸张一切零用均由局备给不取分文子弟在局毫无费用家中人毋庸送给钱文
  一局使厨役人等局中自有工食各子弟毋庸另给其入局出号时亦无酬劳等名目

  △局规

  一局中司事六人内管号四人每人各管十号理帐及照料杂务一人收捐书捐票及置备对象一人如将来□费充裕号舍加多再议增请
  一司事外另请教习一人专司劝导号中及弟及升降大小号等事
  一司事辛俸逢初二日支送不得预支暂借以清款目其办事勤慎者年终酌送节敬
  一局中饭菜每月四日当荤余日祇备素菜内外一式如司友有自行添菜者听
  一司事各有专司即各有责成务宜一体勤慎其惰窳不职者即行辞去
  一局门辰启酉闭非有要事不得擅开钥匙归入账房门房立簿
  一是局为教化子弟而设在局司事各应知所表率凡斗牌及一切游戏等事概宜戒绝
  一本凡局中上下人等出外回局概行随时登记以便稽查
  一局使承值号内子弟不准代送烟炮杂食及传递消息等事违者撤退并予惩究
  一局中防范严密号舍门户尤为紧要随时锁闭检点毌得疏漏
  一号内粥饭小菜自当一律不得私为增减

  △号规

  一子弟入局时所带铺陈衣包俱由司事检阅如有不应携带之物即行检出交还保送人
  一子弟入局时如己吸烟成瘾由局照 林文忠公戒烟方配合丸药分别轻重给服务令断瘾而止
  一子弟入局后听局董教习约束劝导务各息心静气不准高谈阔论及私相讲话
  一子弟清晨即起洗面吃粥后习书算午饭后就性所近各习一技薄暮晚饭后即各安静休息概不用油火灯烛以期早眠早起
  一局中立功过簿一册由教习将各子弟每日功课勤惰及一切语言行动分别功过填注以便随时考核
  一子弟一粥两饭外概不准私吃杂食水旱烟亦不准吸
  一子弟入局已久不知改悔者每逢宣讲之期罚令跪听
  一子弟初入局时先住小号如果恪守局规即升入大号倘益加奋勉痛自改悔当再拔为号长自此尽除旧习即可由局告知亲族领回分别读书习业
  一凡子弟既充号长未经领回尚住局中者当为各号表率格外谨慎并帮同教习管号现身说法随时劝导
  一子弟力勤所得不论多寡由管号司事暂行收管逐一登记俟领回时照数给还以资正用其平日剃头及笔墨纸张等零费概由局备并不开销本人分文

  ●跋

  得一录者予友梁溪余君莲村所辑各种善举章程以便有心人观感取法者也余君平日集刊善书甚伙俱已风行又虑托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着明也乃于随地劝办善举之外复成是集剞劂过半旋罹刼灰同治丁卯君来游申江候予于松风巷寓斋煮茗剧谈沧桑同慨询及得一录则知君处尚存旧稿一册半遭蠹蚀为之怦然窃思此书择精语详法良意羙倘得推行海内辗转观摩其利益于斯人甚大余君欲再谋付梓而苦无力因为亟商于香山友蔡君桂培蔡君一见称善即力任刻资之半遂促余君重加厘定即付手民予更为设法集资以速其成洵乎针芥相投因缘会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功将竣会余君抱恙甚重得义仆陆庆断指煎汤以进病遂霍然益信善愿所结天人感应予既为余君幸更为是书幸也故于其刻之成也附数言以识缘起云
  同治八年仲夏之吉 端溪吴宗瑛紫石甫谨跋

  ●跋后

  予于道光己酉曾采取古今各种善举章程足资仿办者汇成一书名曰得一录盖取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之意将以资观感利推行也剞劂过半旋罹刼火前功尽弃负疚良多去年薄游沪上晤粤东旧好吴紫石明府即予初集是书时所竭力赞成者也至是知是书板片垂成被毁深为惋惜嘱予重为补辑以成前志并为代商于香山蔡桂培司马蔡君素好善书即慨任刻资之半吴君又偕唐景星司马暨令侄南皋部郎相与协力捐助促付手民因得次第告成分作一十六卷凡亲亲仁民爱物以及养生送死兴利除弊移风易俗诸善举各已觕备均系古今良法美意可师可法久着成效者昔夫子有云我欲载诸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是编所集事事可以仿行溥为实惠固非空言无补所可同日语者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况经大刼善念易滋特人情无所触则激发无由得是编而广布之知必有观感兴起推行尽利者则诸君赞助之功何可不有以记之也刻既竣爰为书其缘起如右云
  同治己巳小春之吉   梁溪晦斋居士余治谨志

  得一录

附录:

余治(1809~1874)
近代戏曲作家。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寄云山人,晚署木锋先生,门人私溢孝惠。江苏无锡人。早肄业于江阴县暨阳书院。五应乡试不中。咸丰八年(185)由附生保举训导,同治五年(1866)充广方言馆监督。好戏曲创作,作品甚多。内容多为劝人行善,宣扬忠孝节义。曾组织童伶戏班。主要作品有《后劝农》、《活佛阁》、《同胞案》、《义民记》、《海烈妇记》、《岳侯训子》、《英雄谱》等。另着有《草小学斋集》、《得一录》。生平事迹见吴师澄《余孝惠先生年谱》及俞础所撰墓志铭、彭慰高所撰墓表。
戏曲作家。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寄云山人。江苏无锡人。曾多次应试不中。清咸丰年间,以附生名义被保举作训导。太平军进军江南时,他曾协助地方当局镇压当地起义农民。余治一向积极维护封建秩序、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曾多次向当局呼吁禁毁“诲淫诲盗”的小说、戏曲,建议审定戏曲演出剧目和编写新戏。晚年,他亲自编写新戏,并自组童伶戏班演出。余治剧作共28种,在他死后,被人辑为《庶几堂今乐》刊刻印行。其中有教忠教孝的《岳侯训子》、《前出劫图》,诬蔑农民革命的《阴阳狱》、《劫海图》,鼓吹支援清军镇压农民革命的《义民记》,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英雄谱》,提倡封建教化的《风流鉴》,宣传迷信思想的《文星现》、《烧香案》,等等。余治为使他的宣教意图深入民间,采用了当时新兴的皮簧、梆子腔剧种的戏曲文学体裁和通俗、浅近的语言;但由于这些剧作的说教意味过浓,戏剧性不强,很难吸引观众。自组的戏班,终至解散。同治、光绪年间,上海的官府曾强令各戏班演出这些戏,有的戏还增添了灯彩歌舞,但仍因不受观众欢迎而陆续被淘汰。仅其中《砂痣》一剧,由于情节比较曲折,有些唱段适于演员发挥唱功特长,曾在汉剧、徽剧、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