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得一录
得一录
辛巳冬讲
这会所济。虽不能徧及四方。惟不论会内会外。凡有济人之心者。自觉与这会意思相合。便大家喜欢。凡有妨人利已之心者。自觉与这会意思相反。也大段销融。这意思却是感动无穷。后来却有说不尽的善缘善果。只看他处都有贤士大夫做行此会几于善气四塞。若行者无长久之计。受者不互相劝勉。便是两相辜负矣所谓长久之计。别有措处。日后自会晓得救急的道理。只是勤俭二字。俗语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生在世。那个是自在受用得的。即如官长贵人。一定也劳心。劳力。虽不亲手去做麤事。然自立身读书而外见好人便思奖励。见恶人便思化诲。见饥寒便思救济。见暴骨便思掩埋纵然力量不周。也与多方设处代他算计。与民同患。无日忘之。这纔是士君子之勤。农家及时耕种及时车戽。经纪小生意的。早作夜眠。勿学游手游食。这便是庶民之勤。每见富贵之家。自奉则不惜。周人则未免有吝色若能节缩浮费就耳目玩好上。省得一二件。便勾养活几个穷人性命。若件件省日日省。少些受用那省出来的财物。不知勾活了若干人又落得自家惜了些福从此推将去。行事不敢任意。出言不敢快心发念不敢侈肆。这纔是士君子之俭。一切中下人家。勿贪口腹。勿好胜虚妆体面且如一两年来米贵异常。农家该十分爱惜。却到种田时节。伴工做生活的。每日要酒肉几顿。我吃了别人的。别人还工也要照样。原是自费自家的。有甚便宜。是甚算计。今后第一件。先从缩口食起。这便是庶民之俭。做好人须由不饥不寒。免饥寒须由勤俭。种种孝弟忠信。都由勤俭中出来。种种奸盗诈伪。都从不勤不俭中流弊天下道理虽多。看来这二字。也尽该括得尽了
●得一录卷二
保婴会规条
○保婴会规条【无锡青城乡原本 】
卷二之一
天下最惨者莫如杀生。物命且然。何况人命。近世溺女之风。各直省乡里小民所在多有。呱呱堕地。即付沉沦蔑理伤和。莫此为甚。育婴堂既不能强之必送。而救援之法穷矣。穷则宜变。变则可通。此酌助贫户之法。所以为救婴最上法门。窃愿为普天下千百万婴孩哀号乞命于海内仁人君子也。述保婴会规条
保婴会缘起
规条
附救溺婴新法(见湖南桂阳州邓锡范先生种子集中)
浙江绅士赵钺请通饬保婴会呈稿
附禀请江苏巡抚通饬保婴规约批
保婴会记事
保婴会约序
浙江程大中丞严禁溺女并酌定嫁资示
明同安教谕金星徽上两台风俗书节畧
保甲乡约兼禁溺女法
广信康太守设立婴长责成稳婆以拯救女婴序
金溪县严禁溺女示
附丰城六文会法
江山蔡广文英拟劝救溺女法
培元堂劝育女说
彭南畇殿撰济溺说
附溺婴微验
遂安生生会小引
梁敬叔劝戒近录记浦城蜜浸
救命俗说
附保婴会说
桐乡严比部善后局举行保婴会序
百制府通饬稿
江苏藩宪王通饬札
苏城遵办保婴会启
△保婴会缘起
邑城例设育婴堂。收养遗孩。仰见我朝爱育黎元保赤全生之至意。法良意美。诚盛典也。但四乡窵远。跋涉为艰。【贫者每惜小费入城路远每多惮于抱送】 故贫乏之家。生育稍多。廹于自谋生计。往往生即淹毙。相习成风。恬不为怪。【世俗美其名曰嫁之、又曰度他人身、习以为常、无人劝□】 不特生女淹。甚至生男亦淹。不特贫者淹。甚至不贫者亦淹。转辗效尤。日甚一日。【有一家连淹十余女者。有每村一岁中淹至数十女者。居乡目击。惨不忍言。】 堕地呱呱。遽遭戕害。宛转水中。良久乃寂。闻之酸鼻。言之痛心。呜呼。孰非父母。孰非骨肉。竟至忍而为此。岂必其本心之酷毒哉。习惯自然。故不自觉其残忍至此耳。虽然。天心好生。人心恶杀。有心积善者物命尚思买放。何况人命。居乡之士。目见耳闻。日坐视其死而不之救。咎将谁诿。【此事城中士大夫及乡镇绅富皆未必周知、须留心访问贫妪乃得其详、】 此所以不得不为之呼号求救于四方仁人君子也。查向来善举。育婴堂之外。有留婴接婴等堂。为乡民递送婴孩。洵为善举。但初生即为抱送。恐小小血泡。一经跋涉。未易保全。今特仿苏东坡先生黄鄂救婴。及彭南畇殿撰济溺说之意。变通其例。用酌助钱米一法。令其自养。以补育婴堂之所不及。集成一会。名曰保婴。凡乡里有生育男女。果系极贫而不能留养者。局中例给钱米半年。令其暂养。如万不能养。再为设法安置。或代送婴堂。全其性命。庶使为父母者。因助思留。因留生爱。幼孩日长。怜念倍深。所费无多。保全极大。昔人有诗云。一言激切垂悲泪。万万婴孩在腹呼。仁人之言读之者犹怦怦心动。况目击其事者乎普望仁人君子。俯念孩赤无辜。人命至重。急为设法倡举。或劝或禁。庶几恶俗可挽。婴命可全。上合天心。下关风俗。出诸死地而生全之。其造福于儿孙者何可量耶。爰拟规条如左。以备有心者采择焉。
△规条
一集会之始。未及建堂。先就寺庙公所设局。各友分司。公举殷实老成者为会总。另举老成有才干者数人。或司季。或司察。或司捐。务须恊力同心。以图永久。
一集捐之法。或趸或零。或捐厘。或助田亩。各因地制宜。或一族公议。或一乡一图公议。经费愈多愈妙。务须齐心协力。以挽颓风。以保生命。
一保婴要会之举。因乡间溺婴者多。效尤日甚。特于极贫之户。酌助养费。以救一时沈溺之惨。所以补育婴堂之所不及。其尚能勉力留养者。不在此例。
一地方凡有生育男女。如果系极贫不能留养者。必协同邻右作保。到局报明。司察亲往查验属实。即给白米一斗钱二百文。此后凭票。每月照给。令其暂养五月。【此中长短多寡不妨察看情形随时通变】 五月之后。如果万不能养。方为设法代送婴堂。【如可勉力自养须力劝之或再给米二三月便可保全】
一局中设立底簿。初生到局报明。必将婴儿生月日时。及某姓某地某堡注明。司察查验婴儿。记其手足指螺箕若干。及顶发螺纹单双偏正。即给予票凭。填明应给若干月。两月后抱儿到局验看合符。或司察不时亲至其家看视。倘有病故。即日注销。其隐匿不报者。惟保人是问。
一极贫之家。凡有遗腹孤孩。有关嗣续。而无所依靠者。公议格外酌增。【或三年四年随时酌给】 则恤孤而兼敬节。于风教更非小补。
一贫妇生产后。或随时身故。婴孩无人乳哺。势必难保生全。局中查实。每月加给钱五百文。听其觅乳寄养。定以三年为则。
一事久弊生。酌助之例一开。即有力能抚养。而希图冐领钱米诈说欲渰者。此则须细加察核。务要实系贫穷。方准给予。尤宜剀切晓谕。以溺婴获谴之报。渐格其心。
一是会举行。必须定以地界。始可时时往验。若来者一概给予。恐经费有限。且路远难以察核。姑以十里为限。十里外未能概给。
一婴儿报局。遇隆冬给棉袄抱裙各一件。春秋给夹袄一件。
一是会专为贫而欲溺者。劝其留养。其或有以领费为羞。而又厌多欲弃者。又有不便声彰。势不能留者。尤须力为劝留。委曲代谋。庶几阴为保全。
一送来婴孩。即为觅乳抚养。如有乳妇自愿留作养媳以配其子者。例给费三年或初年每月二斗以后每月一斗至三年为止其男孩则多有人家收养作子。局中止给照单。以杜争嗣之弊。钱米例不给贴。
一出痘为婴儿最要紧事。而天花尤易传染。故须每年正二月或八九月种痘。嘱乳毋小心保护。局中酌给医药之费另备稀痘丹惊药螳螂子药。以资缓急。
一凡遇婴孩有病。到局报知。司事即请医往视。随给药费。病愈乃止。如报局之产毋有病。或乳汁不通。亦准一体报明。酌给医药之费。
一是会所定规例。原为极贫之家起见。其力能抚育者。断不屑此区区佽助。亦断不肯送育婴堂。其或间有以生育繁多。而随俗渰溺者。似难一概保全。然有此一举。稍有人心者。自不便再下毒手。而婴孩可渐免横夭之惨矣。
一是会禀 县出示。立案遵行后。一面地方公议禁约倘有悍然不顾。仍将儿女渰溺者。一经察出。即公同议罚。不得狥情容隐。庶几风气渐移。外似挟制之。内实感动之。非苛刻也。
一是会之举。名为保婴。实亦兼资产毋。葢极贫之家。以纺织为活计。一日不做。一日不活。一遇生产。即不能操工作。巧炊乏术。抱布奚从。百虑攒心。愁苦万状。产后羸弱。已觉不可支持。倘急于餬口。二三朝后。即强起操劳。多致感冐风邪。酿成危疾。有此些些小助。便可赡养数日。既保婴孩。又恤产妇。一举而两善备焉。
一是会定例代送婴堂。实则十无二三。葢初生时或因困乏。或因气恼厌恶。或欲代人乳哺。一时无奈。遂至忍而出此。若养至四五月后。小儿已能嬉笑。娇憨之态。最动人怜。父母必有不忍拚弃而勉力留养者。【至此则勉力之中、又须分作两等、其极贫者津贴之费酌量再给数月、】
天下事莫大于人命。则善事之举亦莫大于救人之命。救命之举。莫急于此。亦莫多于此。伏望 有心世道君子。逢人劝谕。随处倡行。无论大小。皆可成就。总之得救一人。且救一人之命。多设一局。即可救无数之命。所系良非浅鲜。如以立法尚有未善。则因地制宜。参酌而变通之。尤有望于同心之士矣。
予曾询一异乡友。有溺女之风否。友曰。吾地素无此风。予亦甚叹其风俗之厚。后数月。复遇此友。则动色相告曰。有是哉。子前日之言也。幸子为我提醒。不然。予尚梦梦。坐失善缘矣。因详叩之。则此友归后。偶问一收生妇。始知溺女之俗。其地亦正不少。遂于里中集众苦劝。并设法保护。兼申禁约。因而得生者已五六婴矣。可见此风所在多有。特未尝留心察访。故不免交臂失之耳。士子闭户读书。方自诩关怀民物。孰知门以外竟日有无数婴孩呼号待命哉。【凡不问户外事者、谓不问一切非分事耳、若救人性命一事、则户外何可不问。切勿泥定此语把极好积德机会错过也、】
溺女之俗。既多在乡间。则居城善士。在城亦无可设施。凡有心愿救人性命者。即可推此法于乡间。访问某地有此恶俗。即为说法救护。能保全一方。关系正非浅鲜。若疑三阻四。畏难不行。自为计则得矣。而白发无情。催人易老。良缘错过。后悔已迟。古人所以深有慨乎时不再来也。愿与有志之士急起图之。
又溺女之报。不胜枚举。宜多刻报应图画。以警愚蒙。【下药堕胎往往毙命可附刊画图劝世】 至于闺房暧昧。势难留养者。则宜徧嘱收生妇。如遇此等事。倘能暗地抱送。另给赏钱四五百文。则暗中之保全者当不少也。
人命关天。天心好生。故救人为大。夫谋死一人。世上既难免阳诛。暗中更必遭阴殛。盖怨毒之气结而为戾。循环报复。祸有由阶反是以观。则救活一人。或数十人。或数百人。当何如食报也。大小虽分。性命则一。善缘自结。切勿因循。
溺女之风。久成习惯。虽有煌煌告示以禁之。种种篇章以劝之。而蚩蚩之氓。既不识字。复不明理。即诫之深而言之切。何能家喻户晓。执涂人而告之。惟有将古今溺女救溺。彰彰报应编成俚语。明白晓畅。或说因果。或唱道情。于乡村市镇。各处宣扬。善可以感发。恶可以惩创。则愚夫愚妇听之。无不相悦以解。而相沿之积习。即可渐移而默化。能教江湖朦叟。习成此等歌词。既可餬口。又堪醒世。一举两得。功莫大焉。
保婴会局。设于锡邑北门外青城乡莲蓉道院。自道光二十三年集众捐赀。立局举行。数年来全活颇多。二十里内溺女之风亦渐稀少。此其效之可凭可信者。现在江邑青旸等镇。及本邑陡门秦巷均有善士仿照倡行。具见善有同心。渐推渐广。惟此风吾省各州县比比皆是。所望信善君子。互相传劝。俾各处闻风兴起。于以挽恶俗而全生命。此则私心所祷祀而求者矣。人命所关。言之心恻。敢赘数言。用告同志。梁溪同人谨识
△附救溺婴新法(见湖南桂阳州邓锡范先生种子集中)
人生幸际太平。幸值温饱。便须孳孳为善。多贻后人之福。纵有衣食以丰之。非为善则恐福田之不广。纵有诗书以训之。非为善则恐丹桂之无根。但一切方便阴功。谁曰非善要不如救命之真一切戒杀放生。谁曰非真要不如救人之大特是救人一事。有费数千金未见确救一命者。惟有戒溺婴女之法。能拯一人即实在救活一命自古朝廷设法。神圣降笔。或分建养堂。或公雇乳母法非不善。人犹多迷。送养则阻于作践之浮言。自养则狃于赔钱之过虑。即在仗义行善之人。亦虑事体重大。谋始图终之难。是以另立出帖买命之法。帖出而愿行。帖收而愿止同心者众。固可大其规模。协力者少。不妨约其限制。可以两人共行。可以一人独举。一里数里。画疆可守。一月数月。计时可为。至于仁人而在高位。贤者而拥厚赀。更可曲畅引伸。广施仁术又况人之好善。谁不如我。此地为之。彼地岂无为者。今日为之。后日岂无为者使人人有此立愿法则家家有一育婴堂矣
能立局以图永久、自是更好、如不能立局。则从此做起。亦属急救妙法、
数人共救劝帖式 某等特出具劝帖。敬告本境上自某处起。下某处止。左右某处为界。界内有贫家生女无力抚养者。烦本人于三朝内。亲报帖内有名之人。俟其访看的实。助钱若干。【一千以上各随其力】 满月至三月。又助钱若干。【如初助之数】 三月之外。自养抱养。听其自便。凡来报者以此帖存否为据。帖收愿止。倘报者界限情事。不与帖载相合。不能妄助分文。此白。具劝帖某地某名氏并年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