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得一录
得一录
△简便义塾说
或曰学须日久渐摩兹以两月为期。母乃为时太蹙。此言诚是然此固为经费难筹。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如经费能裕。则一年二年何妨延久。否则与其待经费之充。数百年不能兴举义学。何如因陋就简。且以二月为期为随时可行也。乡约一日半日之讲说。尚足以感动人心。况以二月之久。耳濡目染岂不能感化二三者。贫家子弟无力读书。求一二日入塾习礼。且不可得。以入塾二月者较之不远胜耶。乡塾教法不善。读书二三年。初未尝为之讲解一二。兹则两月中。专以讲解教导做人为主。则一二月之为功。不远胜于读书二三年者耶愿有心世教君子。即此简便易行之法。先为筹办。万勿过求体面。使人人畏难不行。道谋不成。适以阻善。时不我待。切勿坐失善缘也。
古者冠礼曰。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此是做人一大转关。今无此一关。则幼长之交。更无人为之警策。僧家受戒。以四十九日为期。所以教习僧规使知防范。有根器者从此便能一超直入。故开堂放戒。为僧家大道场今此义学亦即此意。顾受戒者多在壮年习气巳深骤难变化。故受戒而能守戒者。十人中难得一二人。今此教法。先在发蒙。譬如农田。下种即布良苗。枝叶渐繁。彼荑稗自难容入。先入者为之主良不诬也。否则必待其长而始教市井浮薄之行乡里顽梗之风盈耳充腹熏习者无一善状直不啻良田早种荑稗枝叶繁盛。其势已张虽有良苗无从下种非田之有美恶。实布种之早失其次也。教子弟者。万勿以童蒙不足与讲说。而坐失可教之时也。
是举经费。每二月以十余千文为率地方好善者。可捐则捐之。族中公项。可开销则开销之。否则或有欲阴行善事。或紏数人集成经费公请一老成善教之师。周流各乡各图以次兴举。能得地方好善之士。随地照办渐推渐广。其有益于人心风化者。当必不少。今人谁不思培植子弟。顾培植贵得其要。古人云半积阴功半读书欲积阴功须力兴此举。近世有力之家。不惜金帛。聘请名师期教成其子弟。而子弟终未见其日有进益者。非必师不善教。实为父兄者。不知积德以培植之也。夫种瓜得瓜种荳得荳。欲教成自家子弟宜以教成他人子弟为之引。教他人子弟。如寻常义学。不知教成其为善人。仍无实济。惟此举则费小功大。见效最速。在有力之家。每岁多用一聘师之费。亦属无多。而在乡则可分设五处义塾。可教数百孤寒子弟此外听讲之人互相传劝。又可感动千万人。阴德之积。孰有大于此者。教成他人子弟。即教成自巳子弟。天道无差报施不爽。况教成人家千百子弟。而自家子弟反不能向上发达者。吾未之见也。而且地方既有此感化。不肖者亦闻风知愧。孰敢有牵引吾家子弟误入邪径者。良心到底人人皆有。我有教泽及人。则吾家或一旦有事。更可得意外护持之力。必无有暗中挑弄倾害图谋等事。为他人计即为子孙计。为身家计一举而数利存焉。且即不必论报施之理。而蚩蚩愚民。因失教而陷入下流。亦仁人君子所恻然不忍坐视者。则此举何可一□缓耶。
天下善举。大都畏难中止。为一事动须数十百金。自然人人开口说难。是举则至简至便。随地可成。能得邑中贤父母贤广文及贤绅士垂情风化会同商办。或先出示劝谕各图分董办理。可合城乡远近一时并举。不及一二年风气定能立变从此观感奋兴渐推渐广上以辅圣天子维新之化。下以启诸蒙士向善之机。师道立则善人多。洵天下苍生之福也。世有主持风教大君子能登高提唱者乎。虽为执鞭所忻慕焉。
△规条
是举因近时义学奉行故事。且费巨难行而起盖学者所以学做人之道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书而不知做人之道。虽读十年何益于已故是举专以教学做人为主。与义学旧行规例迥别近时义学大率踵事增华过求体面。但以功名之成否为实效。初不以教学做人为事。殊不知功名之成否自有天定。苟其人应有功名即无义学亦必有委曲成之者。况教成功名。而不能教成其做人。则其人将以功名为护符适足为造罪害人之具。则教成功名未足为功德也明矣。苟能教成其做人。则终身即无功名而其祖宗感之。子孙赖之。一身荣之其为德已不小。得天下多一好人。即为天下少一恶人。况一人为善。更可感化数十百人善气弥纶无有限量则教之者造福亦何可限量。且使即不能为善人。而因吾之教而少作几件恶事。少害几个平人。亦是义学明效则教学做人。何可一日缓耶。义塾既专以学做人为主。则一切训蒙旧章。断宜加一番整饬爰本古者八岁入小学之意为宗。务于两月中。将立身处世之要。切实开导。并须娴习子弟规矩庶蒙童先入为主。长大有所法守。特列规条如左
一立义学向来必多集经费诚以延师必数年训徒必数载。费用有增无减。事期经久。故倡始为难兹则事事多从简便训徒以两月为率。生徒约以二十人为率。或一师周流各乡。或每乡随时兴举。每举经费不过十余千。名为简便小学义塾。向来一塾之费。可分作互塾。向来训数十人之费。可分训数百人。而究其实效。则向来入塾。数年不见心地开明者。此则二月后即可了。然于为人之道事半功倍识者自能立见。
一是举随地可行。宜择地方公所三数间中供圣位牌。并择二三老成人料理董事。公请一老成有品能讲说者为之师。【更宜请一教识方字习句读把笔教字者为师之佐。】 供膳每日每人约六七十文。即可托庙丁僧家束修酌送二月毕事约费十数千为率。一切虚文都从减省。
一塾中设立册簿一本。登记生徒姓名功课。及平时功过先期凡贫家子弟力不能从师者。悉令入塾读书。其有曾经入塾。或现从他师。而父母愿令入塾习仪者亦听。但须约定。既入塾后。此二月中。乃一生成败所关。须听先生教责。不得姑息。亦不准告假。有过亦不得代为遮护。庶内外交督相与有成。
一开塾苐一日圣位前宜遵行释菜礼。即可教习拜献之仪。塾师及董事。各肃衣冠拈香以次行三跪九叩首礼。生徒旁立肃观。献茶一。酒饭各三。献毕。然后令各生徒行礼。不能行三跪九叩礼。即用四拜礼亦可。地方士民有愿与习礼者。亦衣冠行礼。礼毕茶叙片刻各相揖而退。
一每日入塾。即向圣前焚香叩拜。揖礼先生。先生问生徒中。或有在家不顺父母及祖父母。以及兄弟姊妹。争论有无。打人骂人。及顽戏狂奔。轻伤物命。不惜字谷。争论吃物等事否。必令互相觉发。无相容隐。有则责令速改。不改即与朴责。或罚跪香一炷。必自愿改过求宽而后已。如有循规蹈矩不犯诸过者。另立赏格加奖【如菓点等类】
一塾中功课。未识字者先识方字一二百。即授小学诗。【新刻续神童诗。为人道理都已说到。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续千家诗。及孝经弟子职小儿语各种。如有余力皆可接读、其每日讲说。则以学堂日记。学堂讲语为最。】 务须尽两月内。训毕一二本。细与讲说。一面恳切训诲教以身体力行。照所读之书做人。方不差误。午后把笔学写格言仿本百字。每傍晚必讲说做人道理二三则。使之互相覆讲。
一每日天明即起。必先在父母前揖禀。洒扫家庭内外。然后入塾。无父母者。必向祖位前拜禀。洒扫一例。到塾时先于圣前先生前谒礼。然后轮流洒扫。整几拂案。读书听训。须静寂无哗。不得多言喧闹。坐立尤须端正切戒歪斜。每归用膳。总须为父母捧粥饭各一次。晚归。必向父母兄长伯叔姑婶前作揖呌应。无父母者。亦令其向家堂祖先位前。作揖告归。如坟墓不远。朔望必到坟墓揖礼告禀。如有不遵此训。即罚令跪香一炷。父母亦不准代为讨情。【每早起时。必须呌应各尊长兄弟。路中或遇尊长必拱手呌应肃立。尊长至。虽坐必起立。】
一每旬另以三八日会讲、许本图父老子弟相率偕来以次向圣位前叩头。向先生前作揖。然后肃静坐旁听讲。不得一语喧哗宣讲尤须明白显豁。不宜参入文字话头。如家常说话一般能参以眼前果报尤为易入。对症发药。杂以机趣。动以天良。感化最为神速。
一子弟入塾例必具贽见之仪须嘱。每人携家中所有残弃字纸。并妇女夹鞋样书簿一本。并路途所拾弃字。作贽见之礼。此外老幼愿来听讲者。及必须每人自带零弃字纸。作听讲之贽。不特可使知师道之尊。并可使地方老幼男妇共知惜字之道。
一每月必宣讲乡约一次。定期月朔。即于社庙宽广公所。董士耆老等。率同地方人众。环立敬听。主讲者。登台宣讲。须引古证今。多方鼓舞。凛之以天地神明。惕之以王法清议。庶几激励奋发。必有挽回补救之妙。
是举一月后可训毕。续神童诗。即可讲毕学堂日记。子弟渐能明白。已胜于读书四五年。而曾未一日讲解者。能至二月所习礼文必彬彬可观。子弟将所读书携归吟诵及将所闻语互相传说。可使一方老幼男妇。无一人不闻善言善行。即无一人不在教育之中。一塾二月之功可以化数千人。共闻乡约而感化者又数千人。从此推而至一乡而一邑以及他州各府。均得有心人一例举行将小学乡约一时并举。人心自然可正。风俗自然还醇。教化之功于斯为大天下不难平也。士子居一乡则利及一乡。正宜于此等处源头上用意。庶不虚生于世否则闭户自娱。绝不问户外事。品则高矣。不过一自了汉耳世间多少闲花草。无补生民亦自惭。每一再诵之辄怦怦心动愿与普天下有心人急起图之。
△附余论
一此举首在择师。师道立则善人多。此言良非虚语。故得其师。则一人可教化千百人。不得其师。则车载斗量无有是处。向来义学之所以有名无实者。大都由于为师者不得其人。非请托即情面稍一容情将市井庸劣者亦杂入其间彼不过为糊口而来。何尝以培植子弟为已任师道既杂则不范不模子弟将何所观法公事之所以终归废弛者职此故耳若择师能得其人。自不致虚应故事。以两月为期。在地方同人自当提起精神舍已从公郑重襄办每三年一举可使孤寒子弟。无一人不受教化之益。区区两月工夫。所费有限有志者当无不乐于从事也。
一是举由官长出示。劝谕各图乡董。一体兴办。如该图力能集费。本地有师可请固妙。如本地实无力兴举。则城中绅富好善之家宜公请数师分图周流开塾。或本图集资不敷。可用酌补之法。其每塾办理事宜册簿。事毕后即送城中善堂。又每开一塾。必须堂董中一人亲到塾中考其功课加以鼓励能公请学官到塾分别奖劝更妙。【贤父母于政治之暇以时至乡召父老子弟温言晓谕尤为化民妙法最足以得民心】
一是举名小学义塾大旨在本朱子小学之意复古小学之教并愿凡当世经蒙各馆师。互相倡和。以期共辅世教要知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向特以世风习惯。积重难返。即有志复古小学。非特物议滋多。即其父母亦不愿故开蒙即训学庸。稍欲改易旧章。即羣相讶怪。其实弟子入则孝一章。明明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书谁人不读。此理谁人不明。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始入大学今呼七八岁童蒙而训之以大人之学一步登天自问亦应失笑今既有人不避迂腐。从流俗沉痼之中。大声疾呼。劝复小学则凡在有心之士正可乘势而起随处将此意提唱务须于子弟入塾开蒙第一年专做小学工夫专训小学各种书本讲说启蒙日记故事以期先入为主以端蒙养之基此意先儒已多有言之者。其四子书总须在第二三年训读。葢功名迟速。自有一定必不为此一岁小学之功遂致躭误尔中举人中进士时候也读书人无不愿功名显达。无不愿子孙昌炽亦无不知积阴德以求者。教成人家子弟。做个善人其为阴德孰大于此青毡坐老转眼白头为问生平教过多少生徒果成就了多少好人切勿惜此一岁小学之功狃其故习随俗浮沉而自失积德机会也【若以为七八岁童蒙、讲亦不明恐日长一日、习染将深、教将不及、】
一教化必先去其敌近世之伤风败俗足为教化仇敌者。莫如淫书唱本。及淫邪杂剧。男女弹唱等事夫教育者煞费苦心不惜财力冀得挽回一二而数卷淫书数出邪剧数回弹唱。足以败之而有余。是故不毁淫书不禁淫戏。则虽有千百明师随方教戒。其势总不相敌风俗之坏。伊于胡底。言念及此。更堪痛恨。是故义塾既兴必须先将此数端与地方同人严行议禁。淫书唱本则随儿随毁。淫戏弹唱则永远不许演唱。如此则教化之敌既除。教化之效自见。【乡间又有淫歌小木流毒更广见者急宜劝毁并禁子弟不准抄写永不许学习此等腔调既丧廉耻又损福寿慎之戒之】 第一要务切勿缓图。
一近世恶俗莫甚于淹溺婴女。凶狠械斗。人命所关。最足以伤天和而酿灾刼有此两月化导。自然渐知改悔。他如宰牛粘鸟竭泽药鱼掘鳝捕蛙罗雀种种杀生害命之俗。皆可渐次劝化。勉其改业俾人人皆有好生之心。不忍于害物者。自然不忍于害人。所以培一方之元气者。止无限量。
一近世民间雕弊。大抵由于奢侈游荡。故教化以勤俭治生为要务。如婚男嫁女宴会游观饮食衣服。务须敦崇节俭以留余地。有力者率先倡导。俾人人各勤其业。不致安于游惰。早完国课。同为安分良民。地方自成仁里。
古者官师教养。人各尽职。故世风不致大坏。今人日趋浮薄以庸谨奉文为称职。即有一二贤父师讲求人心风俗。便羣相讶恮。以为迂阔岂知古圣贤行事。原不肯随俗浮沉苟能益我国家。何必避人诽笑。此举斟今酌古。事属可行。可以正人心可以厚风俗。可以广庠序之教。可以救刑政之穷。孟子所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者其风不难再见。自此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仁风洽。太和翔。所以佐 国家亿万年太平有道之长者其在是乎。其在是乎。窃愿与 当代有心人恊力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