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得一录
得一录
△严禁毒鱼宪示
宁波府鄞县正堂张。为照案出示严禁事。案奉 本府宪张。札奉 本道宪札开。照得宁属各县。每有无赖之徒。购买巴荳。俗名净刚子。或用雷公藤。煎汁倾河。药取鱼鲜。无论巨细。受毒即死河无噍类。甚至居民汲饮此水。轻则染病。重则伤生。不惟戕害物命。抑且毒及闾阎。即经前道暨本道札府饬禁在案。兹据绍郡绅士严嘉荣等呈请饬禁前来。诚恐日久玩生。札府转饬示禁等因。奉经照案示禁在案。兹访有贪利之徒。仍前售买净刚子雷公藤等毒物煎汁倾河药鱼情事。合再照案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合邑渔户及诸色人等知悉。尔等须知古制数罟尚不入池。况以毒物药取鱼鲜。几至鳞介不留遗种。其暴殄物命。莫有甚于此者且居民买食此鱼。汲饮此水。中毒染病。受累伤生。在所不免。更为民生之害。自示之后。务各痛改前非。切勿再以净刚子雷公藤煎汁投入河中。祗为尔一人谋些微之利。以致害物害人似此居心。亦断不能赚钱获利。倘敢抗违不遵。仍前购毒药取鱼鲜。一烃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提案究处。决不姑宽。其各凛遵。毌违特示。
咸丰七年六月十五日
○赏节会规约
卷七之三
近人每逢芳辰令节。必大张筵宴以为赏心乐事且谓必如此方不虚度吁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席上一杯羹。厨下千百命。孽而已矣。乐云乎哉。拟赏节会条约。
赏节会启
规约
△赏节会启
李青莲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盖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垂髫丱角。转眼华巅。逝水叹其流光。石火惊夫幻相。古人所以及时行乐者非无故也。顾行乐之道自有真焉。近世高雅之士。每当春秋佳日。月夕花朝。结会联朋。醵金选胜。或山之巅。或水之湄。徜徉临眺。相与为乐。其在豪华之辈。则画船灯舫。选色征歌。虎阜秦淮。欢场蹀躞。流连筵宴。所费不赀。非是则谓之虚度。所谓赏心乐事者非耶。然而珍错充乎庖。而孤寒之嗷嗷待哺者不及问也。肥甘恣乎口。而物命之惨惨叫号者不及闻也。驰逐竟日。乐几忘疲。醉饱归来。味同嚼蜡。残膏剩馥。仅供仆御抛零。一盏半盂。未许穷黎沾被。如是而谓之不虚度。然乎否耶。夫芳辰令节。一岁中为日有几。人当此际。娱目骋怀。倍增忻畅。此诚万物恬熙之日。而天假我以行乐之候也。吾辈名缰利锁。终岁束缚。曾无一毫善缘上答于天。亦己内返多疚矣。幸遇良辰美景。尚不能稍有设施。窃恐白发无情。催人易老。良缘错过。后会难逢。至是而叹终身虚度也不已晚乎。今拟集十数同志。结为一会。每逢佳节。携分赴约。烹茶小叙。作半日游。一济孤老。一放生命。临流登山。吟眺为乐。将见出水火而衽席。易刀俎而江湖。物沾再造之恩。人获含饴之乐。受者欢喜无量。施者亦欢喜无量。物与我皆欢喜无量。而天之心有不欢喜无量者乎吁节一宵之豪饮。即可济数十孤寒。分半席之余资。便可活万千物命。如是方可谓之赏心乐事也。如是方可谓之不虚度良辰也。愿与同人。本欢喜心。行欢喜事。结欢喜缘。熙熙恬恬。物我皆春。庶几皆大欢喜而成极乐世界乎。此启。
△规约
一每年芳辰令节、如元宵、花朝、寒食、浴佛、端五、荷花生日、中元中秋、重九、十月初八、冬至、腊八、及大士诞纯阳诞。各佳节。及寻春赏荷赏桂赏菊赏雪诸胜会。【有馆者或趁解馆日期】 诸同志务各携分赴会。每分二百文。或能多携者听。备作会外善事。除备茶点外。余悉入公。以六分济贫。以四分放生。庶几赏不虚縻。功归实济。
一订会友不拘多少。愿与者即署名会簿。每逢佳节。轮流主值。先一日。值会者订约。届期共集。主会者不得争为体面。于会外赔费。庶可永永相继。
一所济孤老。各就耳目所及。必审其的。系极贫朝不谋夕者。方准给子。或一百二百不等。不得滥给。
一所放生命。不拘飞禽水族。随买随放。不必限以何地。庶免射利者从旁觑觎。
一会约不拘地方。或登山。或棹湖。或就寺院。会时烹茶聚话。或谈书理。或究内功。或商办善事。或稽察功过。或各举新闻果报。笔之于书。不得浪说无益闲谈。违者议罚。
一所备茶点。宜分外从俭。省一浮费。即可充一正用。若欲从丰。便难乎为继。于会例有碍。必须先酌一定额。
一会友偕来。或扶老携幼。或挈客联朋。务使父子兄弟朋友。各极其欢。同襄善举。叙天伦之乐事。联故旧之欢情。诚人生难得之佳会也。
一苏郡彭氏惜字会。每兼放生。此会亦可兼及惜字。约诸同人务须。沿路收拾字纸米谷不拘多少。以作相见之仪。迂事也。实韵事也。
○区种章程
卷七之四
王者重农贵粟。耕三余一。耕九余三。所以预为凶荒之备者。巳无所不至。而耕之中。有可以用人力。而得数倍收者。裕民足食。积谷备荒。莫过于此。是可采择试行也。述区种章程。
区种章程
区种豆麦
区种芋法
区种瓜瓠
备荒琐语
△区种章程
区种之法。不论地土之肥硗。随地多少皆可种植。每区计地一尺三寸。每亩积算二千六百五十区。止种六百五十区。一区可收谷七升八升不等。大旱亦可得谷三四升。洵为备荒之良法。王祯曰。参考汜胜之书。及务本书。谓汤有七年之旱。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诸山陵倾坂及田□城上皆可为之其区当于闲时旋旋掘下。正月种春大麦。二三月种山药芊子。三四月种粟及大小豆。八月种二麦豌豆。随时为之。不可贪多。夫丰俭不常。天之道也。故君子贵思患而预防之。是知此法由来甚古。特为采集古今人传播成式。条列于左。以俟留心者仿而行之。可使游惰之人各务精勤。凶年又免饥馑。一举而两得也。
一每田一亩。阔一十五步。每步五尺。计七丈五尺。每行一尺五寸。该分五十行。长一十六步。计八丈。该分五十三行。长阔总算。通共二千六百五十区。每区四方各一尺五寸。见方二尺二寸五分。空一行。种一行。隔一区。种一区。可种六百五十区。不种旁地以收地方。
一区田画就。每区挖深一尺。将松土起出。【此就应种之六百五十区而言】 再起出松土寸许。用熟粪一升。与寸许土和匀。归入区内将籽种。均匀撒在上面。用手在粪土上按实。使土与籽种相粘。然后将起出之松土覆上。且勿过厚。后谷芽将探起时。渐渐添上铺平隔处。便人入内浇灌耘锄诸事。
一苗出时相去一寸半。留一株区之。边上多留一株。每行十一株。【此是区内种稻之行非即前每行宽阔之行也】 每区一百一十株。只看粗壮好苗。约估拣留。不必逐株细数。总不可贪多。收成时自然获利。【区有四边边上多留一株靠一边留空三边也】
一禾苗留足之后。俟当锄之时。制一小铁锄。宽一寸长四寸。锄去野草。如锄过八徧草尽土松。结子饱满。禾穟长大。如肯加功勤锄。即寻常种植。收成犹多。况区田乎。
一区田禾穟长大。所结谷粒甚重。定要下坠。况遇大风摇摆。一经卧倒。便恐伤损须于苗出有尺许长时。即用土壅。渐长渐壅。遇大风不致吹倒矣。
一凡田不论美恶。总须粪以肥之。况区田既不择地。未必皆属沃土。粪壤最为要紧。田亩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而收获不减。
一凡高原平坂陂及宅傍空隙场地。但以一尺五寸画区。虽奇零尖斜横曲。无不可做。其区当于闲时慢慢开掘。弗贪安逸。致临时急促。田多之户。余田照常栽种外。量种二三亩区田。丰年固可倍收。即大旱亦有区田所得。足资口食。田少之户尽可竭力行之。以收水旱无虞之利。大率一家四五口。可种区田一亩多者增加。少者弟兄子侄合种一亩。或分区各种。无不可也。
一区种获数之多。人皆疑其为诞。但考之齐民要术云。昔兖州剌史刘仁之在洛阳。于宅后十七步之地画为区田收粟三十六石又考雍正四年。直隶巡抚李公维钧在保定城内。尝试行之。据称播种灌溉。未尽如法。然一亩之地已得谷十六石康熙丁亥桂林朱龙耀为蒲县知县。曾行之有验。后升太原司马。亦于署中后圃为之每区得谷五升亩可三十六石无疑康熙末。聊城邓钟音亦尝试种。每亩所收实多常田二十斛衢州詹文焕监督大通。于官舍隙地为之。计一亩之收五倍常田又有广润别驾方鸣夏在兰州时。教张姓者治区田一亩得谷三十六石后归江宁以其法语族人。亦治区田一亩得谷三十八石乾隆时。建昌观察李公余三于衙署后仿行之。豫章帅念祖亦仿行之收获皆符其数至道光八年。苏州潘相国哲嗣。于娄门外以其法课种稻禾。及时耕植果获丰收远近村农。皆所目击。次年又于葑门外择田试种亦复应验由是观之。区种多获。又何疑焉。使今之田主及业农者。果皆信而行之。将见家给人足。乡闾不至终穷。由是讲让型仁。礼教得以渐复。入事父兄。出事长上。孝悌忠信之行。不难兼修于深耕易耨之余。斯祸乱不弭而自弭。庶可相与共享太平之福也。岂不快哉。
区田图
见图
此图白行种稻。掘深八九寸。见方一尺五寸阔。每行种一区。空一区。黑行不种稻。亦见方一尺五寸阔。高起楞头八九寸。留楞头泥。节次以壅苗根。
△区种豆麦
区种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亩得千六百八十坎。其坎既成。取美粪一升。合坎中土搅和。以内坎中。临种沃之。坎三升水。坎内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种与土相亲。一亩用种一升。用粪十六石八斗。豆生五六叶锄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丁夫一人。可治五亩。至秋收一亩十六石。
区种麦法。坎同前。凡种一亩。用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令种土相亲。麦生根成。锄区间秋草。缘以棘柴律土壅麦根。秋旱则桑落烧浇之。秋雨泽适勿浇之。麦冻解棘柴律之突绝去其枯叶。区间草生锄之。大男大女治十亩。至五月收区一亩得百石以上。十亩得千石以上
△区种芋法
汜胜之书云。区种芋。区方深各三尺。下实豆萁。尺有五寸。以粪着萁上。深如其萁。区种芋五本。【旁四本中一本渐渐培之】 芋成萁烂。皆长三尺。此亦良法。今之农不然。但于浅土种子。俟苗成移就区种。故其利薄夫五谷之种。或丰或歉。天时使然。芋则系之人力。若种艺有法。培壅及时。无不获利以之度凶年济饥馑。助谷食之不及。
△区种瓜瓠
区种瓜法。六月雨后种菉豆八月中犁掩杀之。十月又一转。即十月中种瓜率两步为一区。坑大如盆口。深五寸。以土壅其畔。如菜畦形。坑底必令平正。以足踏之。令其保泽。以瓜子大豆各十枚徧布坑中。【瓜子大豆两物为双藉其起土故也】 以粪五升覆之。又以土一斗薄散粪上。复以足微蹑之。冬十月大雪时。速并力堆雪于坑为大堆。至春草生。瓜亦生茎叶。肥茂异于常者。且常有润泽。旱亦无害。五月瓜便熟【其搯豆锄瓜之法与常同若瓜子尽生则大槩搯出之一区留四根足矣】
区种瓠法收种子须大者。若先受一斗者。得收一石。先受一石者。得收十石。先掘地作坑。方圆深各三尺。用蚕沙与土相和令中半。【若无蚕沙生牛粪亦可】 着坑中足蹑令坚。以水沃之。令水尽即下瓠子十颗。复以前粪之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为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不过数日。缠处便合为一茎。留强者。余悉搯去。引蔓结子。子外之条亦搯去之。勿令蔓延。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区留二子即足。旱时即浇之。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以水停之。令其遥润。不得坑中下水。【不论草木凡根株大者俱宜遥肥遥润】
△备荒琐语
稗史汇编曰。甘藷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大如拳。烝食味如薯蓣。海中之人寿百余岁者。由食甘藷故耳。沙土深耕厚壅大旱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
又曰。诸苗二三月至七八月俱可种。但卵有大小耳。卵八九月始生。便可掘食。若未须者勿顿掘。居土中日渐大。南土到冬至。北土到霜降。须尽掘之。不则烂败矣。其种宜高地。遇旱灾可导河汲井灌溉之。在低下水乡。亦有宅地园圃高仰之处。平时作场种蔬者。悉将种藷。亦可救水灾也。若旱年得水涝年水退。在七月中气后。其田遂不及蓺五谷。荞麦可种。又寡收而无益于人。计惟剪藤种藷。易生而多收。至于蝗蝻为害。草木无遗。种种灾伤。此最为酷。乃其来如风雨。食尽而去。惟有藷根在地。荐食不及。纵令茎叶皆尽。尚能发生。不妨收入。若蝗信到时。能多并人力。益发土徧壅其根节枝干。蝗去之后。滋生更易。是虫蝗亦不能为害。故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杂植中第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
又种藷法。种宜沙地。仍要极肥。腊月耕地以大粪壅之至春分后下种。先用灰。及剉草或牛马粪和土中。使土胍散缓可以行根。重耕地二尺深。次将藷种截断。每长二三寸种之。以土覆深半寸许。每株相去数尺。俟蔓生盛长。剪其茎。另插他处即生。与原种不异。又曰。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种藷。若地非沙土。可多用柴草灰。杂入其土。其虚浮与沙土同矣。即市井湫隘。但有数尺地。仰见天日者。便可种得石许。其法用粪和土晒干。杂以柴草灰。入竹笼中。如法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