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录

  苏城桃花坞潘敦仁。瘵疾数年。卧床待毙。自思身后。要钱何用。不如及早济人。时值辛未大荒。售屋八间捐施粥厂米六十石忽有异人自言能治其疾。请诊之。即开一方一服而愈。
  徽商汪宇亭。算命者言伊只有四十五岁之寿无子。丙子岁饥。捐粥米一百六十石。后年七十余尚徤生四子七孙。
  苏城长洲学前马鹤林。辛未曾助粥米十六石。助后三日。往淮安寓湖嘴子蒋家饭店。至夜半腹疼。下楼大解。忽听轰然一声楼上墙倒。众人携烛往视。马之卧床已压碎矣。马此后一心力善。享寿八十二。子孙满堂。
  苏城南濠李文璧于丙子年父故。广修斋醮。一夕父神凭孙女福全对文璧云。尔在生亦孝我。今当此荒年。有此钱财。何不施济饥寒。今但延酒肉僧道礼经拜忏。于我毫无益处。若肯施济饥民比经忏胜多多也。文璧异而应命。明日即施饥人。每人钱一百二十文。共享七百余千。其父又神凭福全对文璧云。尔可为大孝。冥府己加增福寿我亦往生富贵人家去矣。

  △救灾有福说

  左传秦子桑曰。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或者疑其说近邀福。而其心不纯。近世张氏尔岐辨袁氏立命说。以其琐琐责效。目为异端邪说。田氏兰芳撰唐幼章句。释感应篇序。谓希福冀报。非儒者所宜言。推其意则救灾而言有福不亦与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之旨相戾乎窃以为张氏田氏之说精矣然持论过高。无以诱人为善。且斥立命说为异端尤矫枉过正者也袁氏记功。录过。大小厚薄。各有成格。造物若称量以相偿诚未免沾沾作计较。然必谓其望报而始为善。说已近苛况以私伪斥之。何以服强为善者之心耶。彼不求报而亦不为善者。转于人有济耶。田氏訾感应篇亦以其中劝戒辄以祸福为验耳。不知所言善恶之报即虞书惠迪吉从逆凶之说商书福善祸淫。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言积善余庆。积不善余殃。皆此义也。何田氏不敢议书易。而独议感应篇耶。夫子言后获言后得。未尝不言获不言得也。然则行救灾之道。必有救灾之福。安可以言出于霸佐而疑之。试畧举救荒感应之事以昭法戒焉宋淳熙初。司农少卿王晓。平旦访林机。时为给事中在省。其妻晓侄女也。垂泪诉曰。林氏灭矣。惊问其故曰。天将晓梦朱衣人持天符来。言上帝有敕。林机谕事害民特令灭门悸而寤犹仿佛在目也。晓待林归。叩近日所谕奏。林曰蜀郡旱歉奏乞拨米十万石赈赡。有旨如其请。机以为米数太多。蜀道不易致当酌实而后与。封还敕黄上谕宰相云。西川往复万里。更复待报。恐于事无及。姑与其半可也。只此一事耳。晓颦蹙去。未几林病归。至福州卒。三子继踵亡此建言阻赈之报也
  张咏知益州日。尝夜梦诣紫府真君。降阶接之。礼甚恭继请西门黄兼济揖张益州坐。黄承事之下。梦觉莫知所谓问左右西门有黄承事否令具常服见。既至。果如梦中见者。再三问平生有何阴德。承事云。无他。惟每岁收成时。随意出钱收米至来年新陈未接之际。粜与细民。价例不增张公叹曰。此宜居我上也。使两吏掖之而拜。此每岁平粜之见重于神也。
  明万厯年姚思仁巡抚河南。杀贼甚多。忽病被摄冥司。主者诘曰。尔何好杀如此。姚曰。某为天子执法耳。主者曰凡为官当体上天好生恶杀之心。尔不以哀矜自省理应受罪姚曰。固也。当两省凶荒某曾上疏请赈。所活不下数千万。独不可相准乎。主者曰此尔幕宾贺灿然所为。已注其中年富贵矣。姚曰稿虽贺作疏由某上独不可分其半乎主者点首言。是亦有理。遂令其生还。贺从姚于官。因见凶荒特作疏稿。劝姚上之后贺年四十登第。累官冡宰。姚官至工部尚书此上疏请与作疏人同心救荒之报也。
  他如宋祝染。施粥而子及第。邵灵甫发所储浚河。而子梁登第。孙刚魁南省。明冯玘赈流民。而寿逾八十。子冠举进士萧逵出粟济饥。而年七十五。子良有良誉俱登第。救灾获福确有证验事难枚数。畧举其槩如此。夫释氏因果之说近于荒诞而善恶感应周有昭然不爽者。救灾恤邻。道也即谊也。行道有福利也即功也正谊必有其利无谊外之利也。明道必有其功。无道外之功也。歆以福则人有所慕而为善怵以祸则人有所惧而不为不善。行道有福之说正欲尽人纳之于道谊。利不谋而获。功不计而成山畏罪者强仁而进于智者利仁也。安得以私伪疑之哉必计有所为而为之。其心已杂而不纯吾恐持论过高转失圣贤与人为善之旨矣。

  △附劝制草衣说

  裕鲁山中丞陈臬江苏时。曾刻勉益斋偶存稿一书内载在湖北武昌太守任内。办理荒政。筹欵制办棉衣之外。尚有饬制草衣一项。其年老残废者。则给棉衣。强壮者则给草衣。载明广购稻草编制草衣。每件约需大钱六十文。将草衣式样交给委员。饬县看视。遵照制备等语。其中虽未细载如何造法。其所云编制者。想用粗麻线将稻草打软。照蓑衣之式编成也。若得做成式样广传分送俾人人可仿照而行。则农人亦可自制。并可售人利益颇大。缘近年人多费绌绵衣之给。势难徧及。惟草衣价廉工省亦足御寒。为衣为被。均在乎此。活命法此为最广。愿有心人急起图之。
  草衣之举既不雅观亦未必适体。未遇严寒或有不屑受者。然与其衣不蔽体难过残冬何如。权藉章身稍御风雪。草衣木食古圣人尚有此风何碍体面。惟愿仁人君子多为制备。广给贫寒可救无量性命。幸勿以其轻贱而忽之。
  草衣式
  蒲衣亦可照式[见图]
  将稻草打熟用灯草壳绳编成。或用麻皮线更好。背后双层。余俱单层。长约二尺二寸。即雇善做蓑衣人为之每件约重四斤有余。每件工食草料约六十余文。得此式则草裙草裤皆可类推。或编蒲作衣。亦无不可。草衣蒲衣。前后背心均可夹用芦花。更为有益。

  ○济荒粥赈章程

  卷五之三
  济饥莫善于粥。而设厂施粥。流弊极多。故施粥厂中病毙者累累无数。本欲救之。反以害之。固董埋者所不及料。亦未始非墨守旧章不善变通者滋之咎也。拟粥赈章程。

  粥店十便说
  道光二十九年常州府通饬合郡劝行刊发规条
  粥不可过饱过热
  因里设厂赈粥
  一担粥法
  陆桴亭施米汤约
  黄慎斋澄煮麦粥法

  ○粥店十便说

  一省厂费
  一可接续
  一免奔命
  一免废业
  一全体面
  一少拥挤
  一易筹办
  一免疾疫
  一省司役
  一多暗助

  △一省厂费

  一省厂费。 施粥必须设厂。或公所大房。局而既大。上下人等。伙食工料一应费用不少。粥店则不必设厂。但就地方公所。只须数间空屋。除锅灶缸杓器用外。其余各费俱可从省。

  △一可接续

  一可接续 施粥有出无入。当大荒之年。集捐不易。经费恐难为继。开店卖粥。则半施半卖。卖出钱文。又可以资转运。相济源源。在灾民己得便宜。在我亦堪接济。便可多延日月。不致半途中止。

  △一免奔命

  一免奔命。 粥厂必须人集给发。守候多时。比及吃完散放。为时己晚。数里往返。仍然枵腹。每日为两碗之粥。奔命不遑。老弱妇女固不能堪。即年壮丁男。亦难强忍。日久疲乏难行。或宿穷檐野塜古庙荒庵。势必流为乞丐。甚至风霜染病。僵仆道旁最为可惨。粥店则随到随发。不必守候时刻。自无此等流弊。

  △一免废业

  一免废业。 粥厂见人数给粥。十口之家。必十口偕来。遂至扶老携幼。冲风冐雨。触目可怜。终日役役。男荒其畊。妇荒其织。有妨将来活计。将欲济之。适以累之。奈何。若粥店则一家只须一人来买。其邻右不能行者。并可托以带买。在家者仍可勤其故业。即来买者往返甚速。归后仍可操作。本业两无妨碍。

  △一全体面

  一全体面。 施粥一事。顾体面者虽朝不谋夕。往往甘心穷饿。不屑嗟来。而爱好妇女。又恐出乖露丑。不肯赴厂。其情最苦此则以买为名。与者非惠受者无嫌。且可带买。则妇女并可不必亲来。全人体而。体恤最至。

  △一少拥挤

  一少拥挤。 设厂施粥必俟人集方给。人数既众。拥挤必甚。老幼病弱。受伤必多。甚至倾跌陨命。粥店则自晨至晚。络绎发付。随即散去。可多可少。听人自便。自无拥挤之弊。

  △一易筹办

  一易筹办。 施粥不分界限。须各处一时并举。否则远近偕来尤难支应。且经费必须广集。方能举事。而估费过大。势必人人畏难。反阻善举。粥店则可以渐次开设。经费亦可渐筹可收可放。可大可小。可暂可久。办理自易。且施粥必须将粥煮齐方可散放。而粥多时久每易清坏。粥店则随煮随买。可无清坏之虞。

  △一免疾疫

  一免疾疫。 粥厂既设。人迹杂沓。厂旁臭浊。秽气熏蒸。即饱暖之人尚易染成疾病。故司役者往往易生怠心。而灾民以寒饿之躯。早起跋踄。道路风霜。外邪乘虚而入。守候既久。厂中再受秽浊。无论老弱。即强壮者必生疾疫。此中性命关系不少。粥店则既无熏蒸之气。即跋踄远来。到局即有粥吃。以充饿肠。不必守候自无疾疫之虑。

  △一省司役

  一省司役。 粥厂督理烦杂必须多请司事。多雇夫役。所费甚多。况以人多而忙在一时。尤易生弊。董理者耳目难周。粥店则经董只须一二人。主柜亦只须一二人。夫役不过三四人一店己可兼办二三图自晨至晚陆续打发。无甚匆忙。况夫役少则耳目易周。自然难于作弊。局费亦属无多。以逸待劳以简御烦此为最善。

  △一多暗助

  一多暗助。 粥店既设。则极贫次贫。一一呈露。倘实系极苦之户无钱买粥。局董须另备粥筹。暗中送给。自无向隅之憾。而且目击情形。动人最易。往往有有心人预买粥筹。就中冷眼相看。酌量给予。令其到局领粥。或给钱令买者。自无苦乐不均之弊。如实系经费不敷。难于为継。则不妨用间日买粥法。否则三日中卖一日亦可。惟须先行贴出。方不贻误。或用糠粞麦糊粥或米汤。或炒米姜汤。附局散施极贫之户。则调剂灾民。无微不至。逢雨雪之候。则用粥担法徧送。或看天气有久雪之象。则米麦糠粞杂粮按户分给。或施不饥□。亦可使有余粮以待晴霁。自可免多少杜门饥莩矣。

  此事最系饥民性命。集资稍有端绪。即当赶办。若必待经费充足而后举行。则日延一日。徒托空言灾民待哺嗷嗷。恐已多填沟壑。宜先就最荒之镇。先行开办。邻镇见有成效。自必奋兴继起。其好善者亦必乐于续捐。从此劝行。愈推愈广。可以徧及四乡。有志竟成。自古若是。若虑有本非饥户亦来买食有碍极贫地步。可先查明户口。分别极次给票。填明人口。其次贫之户。或人口折半亦可。准其买粥几碗。自无浮冐矣。此法始于锡邑青城乡。于道光二十一年大水为灾。义赈之外又添粥店。以二百千为始。其时不分界限。十里之近均来买食。计饥口三千余。延至七月之久。所费一千七百余千。人皆称善。嗣后道光二十九年。水发更大。合邑成灾。遂合邑通议分图开设粥店。一时并举。劝图内稍可自给者。勉力书捐。其图内无大户者。总局协济酌贴粥米若干计合邑粥费六万余千。全活灾民数十万众。可见善有同心所患赴之不勇为之不诚耳能勇能诚何事不济。

  ○道光二十九年常州府通饬合郡劝行刊发规条

  救饥之法。惟粥最宜。而施粥之弊。前人有极言之者。以其有拥挤守候之劳。且有接济为难之虑也。道光二十一年。锡邑被水成灾。北乡芙蓉杨家各圩尤甚。有青城乡北七房镇同人。集资开设粥店。半价发卖。【先查给粥票照票发筹照筹发粥临早随晚或多或少听其自便】 其实系极贫之户。无钱买粥者。许照票半给。如平粜之给余钱者。或暗与钱。或许暂赊一碗半碗。聊可充饥。此举无施粥之名有救饥之实。煮粥之本日有所亏。则逐捐逐补。故延至经年。事半功倍。人皆称善。近乡仿行者不少。至二十九年常郡合属大水。特将粥店章程。由府通饬各属一体照办。一时郡属各乡城。仿照遵办者数百处。饥民便焉。全活无算谨拟粥店简便说如左。冀有心人采择行之幸甚。从来救荒之策。自恩赈抚恤外。莫善于煮赈。然煮赈虽善。要亦不能无弊。葢设厂煮赈。必俟远近饥口齐集。方可给发。不至日中必不得食。彼枵腹者恐不及待矣。且煮赈必按口给发。凡一家有数口者。不得不扶老挈幼而至。始则奔走恐后。继则拥挤争先。势所不免。其疲癃残疾。不胜奔走拥挤者。不得食也。此煮赈之弊也。故有心救荒者莫如去赈之名。而寓赈之实。于被灾之区开设粥店。减价发卖。较之煮赈其便有四随到随买不须等候。则无拥挤之患。其便一也。一人来买。两三家可以安坐而食。无事万人空巷。以致废时失业。其便二也。煮赈经费浩繁。难于久远。以故人人畏难。以煮赈一处之费。可以分设三处。以煮赈一月之费。可以延至三月。费少则易成三也。且显有赈饥名□。在自爱者或有甘心穷饿而不肯食。至于以钱买之则不以为耻矣其便四也。前于道光二十年无锡青城乡六一图曾行此法。周围十数里之内。人人称便已有成效。今岁水灾尤甚。民不聊生。好善君子。倘能放其大概。斟酌行之。或十里五里。随便开设粥店。以至麦熟为期。则起死肉骨。彼嗷嗷者均沾实惠于无既矣。谨将煮卖条规详开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