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山海经校注
山海经校注
鬼国1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2。
1 珂案:即一目国,已见海外北经。大荒北经亦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即此国也。伊尹四方令云:“正西鬼亲。”魏志东夷传云:“女王国北有鬼国。”则传说中此国之所在非一也。
2 珂案:为贰负神所杀之窫窳,亦人面蛇身,盖均古天神之状也。
蜪犬1如犬,青2,食人从首始。
1 郭璞云:“音陶。或作蚼,音钩。”珂案:说文十三云:“北方有蚼犬,食人。”即此。
2 王念孙云:“御览兽部十六(卷九0四)作如犬而青,类聚兽部四(卷九十四)作如犬青色。”
穷奇状如虎,有翼1,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2。
1 郭璞云:“毛如猬。”孙星衍云:“毛如猬三字亦疑是经文。”珂案:西次四经云:“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犬皋)狗,是食人。”即郭注所本,不必如孙所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云:“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穷奇。”古神话实当谓少皞生穷奇也。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有兽焉,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亦食诸禽兽也。”似即本此经为说。注引别本云:“穷奇似牛而狸尾,尾长曳地,其声似狗,狗头人形,钩爪锯牙。逢忠信之人,啮而食之;逢奸邪则擒禽兽而伺之。”似又本西次四经为说。而后汉书礼仪志所记大傩逐疫“追恶凶”之十二神中,有“穷奇腾根共食蛊”,则穷奇者,亦或于人有益,不尽为恶也。故郭氏图赞亦云:“穷奇之兽,厥形甚丑;驰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号曰神狗。”高诱注淮南子墬形篇“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则径以穷奇为“天神”,当是古有成说也。
2 珂案:“从首”或“从足”者,均图象不同而异其说也。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1。
1 郭璞云:“此盖天子巡狩所经过,夷狄慕圣人恩德,辄共为筑立台观,以标显其遗迹也。一本云:所杀相柳,地腥臊,不可种五谷,以为众帝之台。”珂案:郭注“夷狄慕圣人恩德”云云,乃其以正统历史眼光释神话之臆说,实无足取。此“昆仑东北”帝尧、帝喾、帝丹朱、帝舜之台,实海外北经(亦见大荒北经)所记“昆仑之北”“众帝之台”,乃禹杀相柳(大荒北经作相繇)所筑台以厌妖邪者也,尧、喾、丹朱、舜等即所谓“众帝”,注中引“一本云”是也。
大蜂其状如螽1。朱蛾其状如蛾2。
1 郝懿行云:“蜂有极桀大者,仅曰如螽,似不足方之。疑螽即为蜂字之讹,与下句词义相比。古文蜂作?,与螽字形近,故讹耳。”珂案:王念孙亦校螽作?。
2 郭璞云:“蛾,蚍蜉也。楚词云:『玄蜂如壶,赤蛾如象。』谓此也。”珂案:郭引楚辞见招魂篇,云:“赤蚁若象,玄蜂若壶些。”蚁,蚁本字,即蛾。
蟜1,其为人虎文,胫有綮2。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3。
1 郭璞云:“蟜音桥。”郝懿行云:“说文(十三)云:『蟜,虫也。』非此。广韵『蟜』字注引此经云:『野人身有兽文。』与今本小异。”
2 郭璞云:“言脚有膊肠也。”郝懿行云:“膊当为(月端)。说文(四)云:『(月端),腓肠也;腓,胫(月端)也。』已见海外北经无綮国。”
3 郭璞云:“此同上物事也。”郝懿行云:“郭意此已上物事皆昆仑虚北所有也。明藏本同作目。”珂案:宋本、毛扆校本同亦作目。目疑原作?,古以字,始誤為目,再誤為同。
阘非1,人面而兽身,青色。
1 郭璞云:“阘音榻。”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云:『正西阘耳。』疑即此。非、耳形相近。”
据比1之尸,其为人折颈被发,无一手2。
1 郭璞云:“一云掾比。”郝懿行云:“掾比,一本作掾北。”珂案:淮南子墬形篇云:“诸比,凉风之所生也。”高诱注:“诸比,天神也。”疑即据比、掾比(北)。诸、据、掾一声之转。
2 珂案:盖亦神国起讧,战斗不胜,惨遭杀戮之象。
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猬状如狗,黄色1。
1 珂案:观其形状,盖亦犬戎,狗封之类。
?1,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2。
1 郭璞云:“?即魅也。”郝懿行云:“魑魅汉碑作(衣离)?,(后汉书)礼仪志云:『雄伯食魅。』玉篇云:『?即鬼魅也。』本此。”
2 郝懿行云:“楚词大招云:『豕首从目,被发鬤只。』疑即此。”
戎1,其为人人首三角2。
1 郝懿行云:“周书史记篇云:『昔有林氏召离戎之君而朝之。』或单呼为戎,又与林氏国相比,疑是也。”珂案:史记篇云:“昔有林氏召离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礼,留而弗视,离戎逃而去之,林氏诛之,天下叛林氏。”孔晁注:“林氏,诸侯。天下见其遇戎不以礼,遂叛林氏,林氏孤危也。”
2 郝懿行云:“戎,广韵作(人戎),云:『(人戎),人身三角也。』首作身,与今本异。”
林氏国1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2,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3。
1 郝懿行云:“周书史记篇云:『昔有林氏召离戎之君而朝之。』又云:『林氏与上衡氏争权,俱身死国亡。』即此国也。”珂案:史记篇“争权”下尚有“林氏再战而胜,上衡氏伪义弗克”二语。
2 郝懿行云:“毛诗传云:『驺虞白虎黑文,不食生物。』与此异。”
3 郭璞云:“六韬云:『纣囚文王,闳夭之徒诣林氏国求得此兽献之,纣大悦(宋本、藏经本、毛扆本作说——珂),乃释之。』周书曰:『夹林(今周书王会篇作央林,盖字形之讹也——珂)酋耳,酋耳若虎,尾参于身,食虎豹。』大传谓之侄兽(今尚书大传作怪兽——珂)。吾宜作虞也。”珂案:驺吾(虞)神话,亦文王脱羑里神话之一细节也。尚书大传云:“散宜生之于陵氏取怪兽,大不辟虎狼闲,尾倍其身,名曰虞。”是此驺虞也。淮南子道应篇云:“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首列驺虞,其贵可知矣。
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1。
1 毕沅云:“淮南子墬形训有樊桐,云在昆仑阊阖之中。广雅云:『昆仑虚有板桐。』水经注(河水)云:『昆仑之山,下曰樊桐,一名板桐。』案泛、樊、板声相近,林、桐字相似,当即一也。”珂案:毕说近是。则所谓樊桐或板桐之山,盖亦以“林木泛滥布衍”(海外南经郭璞注)而得名,其义则泛林也。
从极之渊1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2。冰夷人面3,乘两龙4。一曰忠极之渊5。
1 珂案:文选江赋李善注引此经作“从极之川”。
2 郭璞云:“冰夷,冯夷也。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即河伯也。穆天子传所谓『河伯无夷』者,竹书作冯夷,字或作冰也。”珂案:经文“恒都”,藏经本作“潜都”。郭注引淮南子齐俗篇文,实出庄子大宗师。大宗师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释文引司马彪云:“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后汉书张衡传注引龙鱼河图则云:“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楚辞九歌洪兴祖补注引抱朴子释鬼篇(今本无)复云:“冯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等等,是皆后起之说,未免芜杂不伦。河伯盖古黄河水神,穆天子传卷一所谓“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者是也。水经注洛水引竹书纪年云:“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冯夷与用盖即河洛之神也。殷墟卜辞屡有“●于河”(殷墟书契前编:一三二?五)、“祊于河”(铁云藏龟:九六?四)等记叙,知河伯神话之渊源亦已古矣。庄子人间世云:“牛之白额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适河,释文引司马彪云:“谓沉人于河祭也。”则在战国之世奉祀河伯之风仍有增未已。至楚辞九歌,乃有河伯专章之叙写,其中“与女游”、“送美人”等语,要无非表现人神恋爱之情况(见闻一多九歌古剧悬解)。则河伯者,固亦浪荡风流之神:此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传“河伯娶妇”传说之所由起也。楚辞天问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羿“妻雒嫔”事,古说隐沦,茫昧不可知矣。而“射河伯”,则有王逸注云:“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高诱注淮南子(泛论篇)乃径云:“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河伯盖为民害,羿射其不道也。而博物志异闻云:“澹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鲛夹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鲛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河伯性行之卑劣,于此尤可见一斑。其在古代神话中为反面形象人物,盖无疑问矣。
3 珂案:关于河伯形状,尸子辑本卷下云:“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绎史卷十一引博物志于述此故事后更为之释云:“盖河伯也。”韩非子内储说上略云:“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臣请使王遇之。』乃为坛场大水之上。有闲,大鱼动,因曰:『此河伯。』”可见河伯之形,实当是人面鱼身。酉阳杂俎诺皋记上云:“河伯人面,乘两龙。又曰人面鱼身。”“人面,乘两龙”,今所见山海经是也,“又曰人面鱼身”,盖更参古说而为之补充使成全貌也。
4 郭璞云:“画四面各乘灵车,驾二龙。”郝懿行云:“郭注灵盖云,字之讹也。水经注(河水)引括地图云:『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是灵当为云。太平御览六十一卷引此注正作云,可证。”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
5 郝懿行云:“水经注(河水)引此经作中极,中、忠古字通。”
阳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1。
1 郭璞云:“皆河之枝源所出之处也。”郝懿行云:“阳污即阳纡,声相近。穆天子传(卷一)云:『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而注于冯逸之山。』盖即引此经之文。陵门即凌门也。或云即龙门,凌、龙亦声相转也。艺文类聚八卷引此经正作阳纡、陵门,与水经注合。阳纡、陵门其地皆当在秦,故淮南子云:『昔禹治洪水,具祷阳纡。』高诱注云:『阳纡,秦薮。』是也。水经注反以高诱为非,谬矣。”珂案:郝引水经注“冯逸之山”,当即“冯夷之山”,是以河伯之名而名山矣。
王子夜1之尸,两手、两股、2、首、齿3,皆断异处4。
1 珂案:日本小川琢治穆天子传地名考谓“夜”即“亥”之形讹,疑是。若果如此,则此节亦王亥故事之片段,即大荒东经郭璞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所谓“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王亥惨遭杀戮以后之景象也。详该经“王亥”节。
2 郝懿行云:“当为匈。”珂案:匈,古、胸字,海外南经结匈国正作“匈”。
3 珂案:江绍原殷王亥惨死及后君王恒上甲微复仇之传说(见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平华北日报副刊“中国古占卜术研究”)谓齿字与首字形近而衍,亦足供参考。如此,则王亥惨遭杀戮,系尸分为八,合于“亥有二首六身”(首二、胸二、两手、两股)(左传襄公三十年)之古代民间传说。郭璞图赞云:“子夜之尸,体分成七。”则所见本已衍齿字也。
4 郭璞云:“此盖形解而神连,貌乖而气合;合不为密,离不为疏。”珂案:郭释已近玄说,殊乖神话之旨。
舜妻登比氏1生宵明、烛光2,处河大泽3,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4。一曰登北氏。
1 珂案: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云:“(尧)妻之(舜)以媓,媵之以娥。”此二妃皆尧女,所谓娥皇、女英(见列女传有虞二妃)者是也。礼记檀弓上云:“舜葬苍梧,盖三妃未之从也。”郑玄注:“舜有三妃。”则除上所说二妃而外,另一盖即此登比氏也。罗泌路史(后纪十一)亦以三妃为娥肓(娥皇)、女莹(女英)、癸比(登比),是也。
2 郭璞云:“即二女字也,以能光照,因名云。”
3 郭璞云:“泽,河边溢漫处。”
4 郭璞云:“言二女神光所烛及者方百里。”珂案:海内西经:“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即此大泽。该节及已下二节亦应移于此节之前,始与方位大致相符,说已见前。淮南子墬形篇云:“宵明烛光在河洲,所照方千里。”说本此。而百字作千,或所见本异也。中次十二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此“帝之二女”,乃尧之二女即娥皇、女英也。楚辞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即咏其事也。然其情景乃与“处河大泽”之舜二女宵明、烛光相类,或均同一传说之分化与?罗泌路史(后纪十一)因云:“宵明烛光,处河大泽,灵照百里,是为湘之神。”以之混同于湘水尧二女神话中,正无足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