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校注

  2 郭璞云:“言敬畏黄帝威灵,故不敢向西而射也。”珂案:轩辕之丘在西王母所居玉山之西四百八十里,见西次三经。
  3 郭璞云:“缭绕樛缠。”珂案:盖护卫此丘也。
  此诸夭之野1,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2,民饮之,所欲自从也3。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4。
  1 郭璞云:“夭音妖。”郝懿行云:“经文此字亦衍。夭郭音妖,盖讹。夭野,大荒西经作沃野,是此经之夭,乃沃字省文,郭注之妖乃沃字讹文也。诸夭,艺文类聚九十九卷引作清沃,博物志作渚沃,淮南墬形训有沃民。又云『西方曰金丘,曰沃野』,高诱注云:『沃犹白也,西方白故曰沃野。』案高说非也,沃野盖谓其地沃饶耳。”珂案:郝说是也。宋本郭注“夭音妖”,妖字正作沃,藏经本同,盖后人妄改作妖耳。然此“诸夭之野”句下,疑文字尚有阙脱。下文“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与“其人两手操卵食之”,其“民”其“人”维何?无由知也。大荒西经云:“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则其“民”沃民也。揆之张衡思玄赋:“超轩辕于西海,跨汪氏之龙鱼。”毕沅说汪氏系沃民之误,良确;以沃民之后,记有龙鱼,故曰“跨沃民之龙鱼”也。知经文此句之下,当有“沃民”字样,如以大荒西经“沃民是处”补于其下,则处与舞为韵,亦天衣无缝也。淮南子墬形篇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白民之后有沃民,以此。海外西经系自西南至西北方,方向适反,故诸沃之野之后乃有白民之国。则居于此沃野之其“民”其“人”,正当是自成一国之沃民也。
  2 珂案:太平御览卷十二引瑞应图云:“甘露者,美露也;神露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神异经西北经荒经云:“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原注:“张华曰:天酒,甘露也。”
  3 郭璞云:“言滋味无所不有,所愿得自在,此谓夭野也。”珂案:郭注夭野,藏经本作沃野。大荒西经云:“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是谓沃之野。”即此。
  4 郝懿行云:“亦言图画如此。”
  龙鱼陵居在其北1,状如狸2。一曰?3。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4。一曰鳖鱼5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
  1 郝懿行云:“龙鱼,郭氏江赋作龙鲤,张衡思玄赋仍作龙鱼,淮南墬形训作(石龙)(按今本作硥——珂)鱼,高诱注云:『(石龙)鱼如鲤鱼也,有神圣者乘行九野,在无继民之南。(石龙)音蚌。』”珂案:龙鱼,疑即海内北经所记陵鱼,盖均神话传说中人鱼之类也。龙、陵一声之转,一也;龙鱼陵居,陵鱼当亦因其既可居水,复可居陵而号陵鱼,二也;龙鱼似鲤,谓之龙鲤,陵鱼亦似鲤,谓之陵鲤,三也;龙鱼“一曰?”,尔雅释鱼云“鲵大者谓之?”,本草纲目云“鲵鱼,一名人鱼”;而“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之陵鱼,正是人鱼形貌,四也。有此四者,故谓龙鱼即海内北经所记之陵鱼。
  2 郭璞云:“或曰:龙鱼似狸,一角。”郝懿行云:“狸当为鲤,字之讹。李善注(文选)江赋引此经云:『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或曰龙鱼一角也。』盖并引郭注。又注思玄赋引此经云:『龙鱼陵居在北,状如鲤。』高诱注淮南墬形训亦云『如鲤鱼也』,可证。”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亦同郝说。宋本经文注释鲤字均作狸,藏经本注释作狸,亦讹。
  3 郭璞云:“音遐。”毕沅云:“一作如?,言状如鲵鱼有四脚也。尔雅(释鱼)云:『鲵大者谓之?。』”
  4 郭璞云:“九域之野。”珂案:艺文类聚卷九十六引郭氏图赞曰:“龙鱼一角,似鲤居陵;候时而出,神圣攸乘;飞骛九域,乘云上升。”可谓得其概要。
  5 郭璞云:“鳖音恶横也。”郝懿行云:“注有讹字,所未详;明藏本作鳖,音犹也,亦讹。”珂案:宋本郭注“鳖音”下空一字。
  白民之国1在龙鱼北,白身被发2。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3,乘之寿二千岁4。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白民。大荒西经云:“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民之国(白民原作白氏,据宋本改——珂)。”即此。大荒东经云:“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或当是另一国,非此。参见大荒东经“白民国”节注2。
  2 郭璞云:“言其人体洞白。”珂案:淮南子墬形篇高诱注云:“白民白身,民被发,发亦白。”
  3 郭璞云:“周书曰:『白民乘黄,似狐,背上有两角。』即飞黄也。淮南子曰:『天下有道,飞黄伏皁。』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云:『乘黄似骐。』郭引作似狐。初学记(卷二十九)引与郭同。博物志(外国)亦作狐。两角,初学记作肉角,皆所见本异也。郭又引淮南子者,览冥训云:『青龙进驾,飞黄伏皁。』乘黄又即訾黄。汉书礼乐志云:『訾黄何不徕下?』应劭注云:『訾黄一名乘黄,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
  4 珂案:初学记、博物志并作三千岁。
  肃慎之国1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2常3,先入伐4帝,于此取之5。
  1 珂案: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淮南子墬形篇有肃慎民。周书王会篇云:“稷慎大麈。”孔晁注云:“稷慎,肃慎也。”
  2 郭璞云:“或作雒。”
  3 珂案:经文雄常,淮南子墬形篇作雒棠,云“雒棠、武人在西北陬”,高诱注云:“皆日所入之山名也。”疑非。雒棠当即此经之雄(郭云“或作雒”)常,木名也。
  4 珂案: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藏经本俱作代。
  5 郭璞云:“其俗无衣服,中国有圣帝代立者,则此木生皮可衣也。”珂案:经文先入伐帝,于此取之,王念孙云:“御览东夷五(卷七八四)作『先人代帝,于此取衣』,木部十(卷九六一)作『圣人代立,于此取衣』。”珂案:据郭注,作“圣人代立,于此取衣”是也。孙星衍校亦作“圣人代立,于此取衣”。如此始与郭注相应。
  长股之国1在雄常北,被发2。一曰长脚3。
  1 珂案: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即长股国也。淮南子墬形篇有长股民。
  2 郭璞云:“国在赤水东也。长臂人身如中人而臂长二丈,以类推之,则此人脚过三丈矣。黄帝时至。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郝懿行云:“长臂国已见海外南经。郭云臂长二丈,二当为三,字之讹也。初学记十九卷引郭氏赞云:『双臂三丈,体如中人;彼曷为者,长臂之人;修脚是负,捕鱼海滨。』案修足即长脚。郭注穆天子传(卷二)云:『长脚人国,又在赤海东。』谓是也。”珂案:郭注长股国“黄帝时至”者,路史后纪五注引尸子云:“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深目者,长股者,黄帝之德皆致之。”盖本此。
  3 郭璞云:“或曰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吴任臣曰:“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曰蹻。”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1。
  1 郭璞曰:“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见外传。”
  珂案:郭说蓐收,本国语晋语二文。晋语二云:“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嚣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此一刑戮之神,至山海经西次三经又为司日入之神。西次三经云:“泑山,神蓐收居之,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郝懿行云:“红光盖即蓐收也。”近是。此神或以为是少皞之子。吕氏春秋孟秋篇“其神蓐收”高诱注云:“少皞氏裔子曰该,皆(实?)有金德,死托祀为金神。”或以为是少皞之叔。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尚书大传云:“西方之极,自流沙西至三危之野,帝少皞神蓐收司之。”蓐收,少皞之佐也。楚辞大招云:“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被发鬤只;长爪踞牙,俟笑狂只。”王逸注:“此盖蓐收神之状也。”则在世人心目中,此一刑戮之神,又倍增其狞猛之气矣。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三  山海经第八    海外北经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1。
  1 毕沅云:“淮南子墬形训云『自东北至西北陬』同,而起跂踵民,终无继民,与此文正倒。疑淮南子当作自西北方至东南方,或传写之误也。”珂案:毕说非也;淮南子文不误,此文自误。此云:“自东北陬至西北陬”,则文中诸国均应西向。今既云“〤〤国在其东”,可见应是“自西北陬至东北陬”,“东”“西”二字适倒。且海外西经“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起灭蒙鸟,终长股国,长股国自应在西北陬;今既云“无綮之国在长股东”,则无綮之国岂非西北陬之国而何?淮南子自东北至西北方,故起跂踵民,终无继民;此与相反,故起无綮之国(无继民),终跂踵国。
  无綮之国1在长股东,为人无綮2。
  1 郭璞云:“音启,或作綮。”毕沅云:“说文无綮(纟改月)字,当为綮,或作启、继皆是。广雅作无启,淮南子作无继民,高诱注云:『其人盖无嗣也,北方之国也。』与郭义异。字林始有綮字,云(月端)肠,见广韵。郭盖以此为说,其实非古字古义也。”珂案:毕说是也,当从广雅作无启;无启,无继也,正高诱注淮南子所谓“其人盖无嗣也”之义。无嗣而有国,当因其人能如郭注所云“死百廿岁乃复更生”,实不死也。大荒北经有继无民,又云“无继子食鱼”,“继无”自是“无继”之倒,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无继,则此“无綮之国”者,尤可证其当作“无启之国”也。
  2 郭璞云:“綮,肥肠也。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薶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复更生。”珂案:郭注“綮,肥肠也”,肥肠当为腓肠,即胫骨后之肉,今俗呼为小腿肚者是。然綮应作启,已如上说,郭注因綮为说,不免失之。大荒北经云:“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即无启之国也。博物志异人云:“无綮民,居穴食土,无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还化为人。细民,其肝不朽,百年而化为人,皆穴居处。二国同类也。”无綮民自本郭注为说,又增细民。而酉阳杂俎于此二说外,复增录民,云:“录民,膝不朽,埋之百二十年化为人。”则未免有重床叠屋之感矣。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1,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2,身长千3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4。
  1 郭璞云:“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珂案: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之称烛阴,盖以此矣;章、钟则一声之转也。楚辞天问云:“日安不到?烛龙何耀?”大荒北经郭璞注引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火字原脱,据李善注雪赋引补)以往照天门中也。”此所谓“烛阴”也。钟山以其不见日,故常寒,此大招之所谓“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烛龙)艳只”之“寒山”也。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闭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此“人面蛇身”之钟山山神虽已化为“石首”,然其神力固犹昨也。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三国吴徐整着):“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2 郭璞云:“息,气息也。”王念孙云:“御览时序十二(卷二七)作息则为风。”
  3 王念孙云:“类聚鳞介部(卷九六)千上有三字。”
  4 郭璞云:“淮南子曰:『龙身一足。』”珂案:淮南子墬形篇云:“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是郭所引也;一字讹。
  一目国1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2。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一目民。大荒北经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即此。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鬼、威音近,当亦是一目国也。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今本无)云:“北方有鬼国,说螭者谓之龙物也。”何所谓“龙物”,则语焉而不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