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康平室随笔


  本朝易名之典,凡非翰林授职者,除大学士外,概不谥文(间有予谥者,悉出特旨,凡官大学士者,入阁时,并须至翰林院到任,故皆得谥文),按诸谥皆论其德性才猷,而此独以出身为限者,盖文之取义甚广,士大夫皆得用之,故定厥范围,使司谥者无可赡徇耳。考文为美谥,古时即重视之,如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又公叔文子与其家臣亻巽同升诸公,子曰:“可以为文矣。”圣门师弟,特于当时得谥之人,加以评论,其为重视可知。

  余生平专嗜旧籍古钱,于书画不甚留意,惟遇有册页卷子,经名手多人题跋者,亦不惜以重价收之,以一卷中备有众长,非零缣片楮比也,然所得殊少。兹于旧藏数图,各考其画者、书者、题者姓氏仕籍,汇记于此,以存大略(略以题图时年月先后为次)。

  一、《松风管弦图》。图为十六世族祖笠亭公所藏(公名琰,字桐川,自号樊桐山人,乾隆丙戌进士,官直隶阜平县知县),画者沈宗骞(字芥舟,浙江归安人,诸生),乾隆戊子冬,沈君为公写小像,至乙未六月,公自为补景,立于万松深处。引云东逸史诗句,以松风管弦名图,引首隶书五大字,书者徐坚(字孝先,江苏吴县人)。题者:陈焯(字[C043]轩,号映之,浙江乌程人,廪贡生,官镇海县训导。集《兰亭序》四言八韵)、沈初(字云椒,浙江平湖人,乾隆癸未榜眼,由编修官至户部尚书,谥文恪。七绝五首)、宋葆淳(字芝山,山西安邑人,乾隆癸卯举人,官解州学正。七古一首)、徐天柱(字擎士,号西湾,浙江德清人,乾隆己丑榜眼,官编修。七律四首)、张书勋(字酉峰,江苏吴县人,乾隆丙戌状元,由修撰官至中允。七古一首)、王学氵亭(字莘园,浙江钱塘人,乾隆丙戌进士,官四川大邑县知县。水龙吟词一首)、潘庭筠(字德园,浙江钱塘人,乾隆戊戌进士,由编修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五古一首)、汪永锡(字晓园,浙江钱塘人,乾隆甲戌传胪,由编修官至内阁学士。七古一首)、陆费墀(字丹叔,浙江桐乡人,乾隆丙戌传胪,由编修官至礼部侍郎。七古一首)、陈樽(字古衡,号酌翁,浙江海盐人,乾隆丙戌进士,官四川新津县知县。五古一首)、董襄(字济泉,号苕庵,浙江乌程人,嘉庆丁卯举人。五律二首)、公卒后(按公卒于阜平县署,在乾隆四十五年,时年六十有八),其子青逵族祖(按青逵公名春暹,国子监生)。于嘉庆中,以遗像乞人补题,题者钱大昕(号晓征,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乾隆甲戌进士,由编修官至少詹事。五律一首)、徐大榕(字惕庵,江苏武进人,乾隆壬辰进士,由户部主事官至山东济南府知府。七古一首)、唐仲冕(字六枳,号陶山,湖南善化人,乾隆癸丑进士,由江苏知县官至陕西布政使。七古一首)、王循(字北谷,湖北石首人,仕履未详。七古一首)。

  一、《小桐溪山馆图》。图为吴免床先生所藏(兔床名骞,字槎客,浙江海宁人,贡生,居邑之新仓里,为余母吴太夫人之曾叔祖也)。画者宋葆淳(见《松风管弦图》。按宋君为乾隆癸卯举人,作图时尚未登乡荐,故《拜经楼集》中赋诗纪事,称为明经),乾隆庚子七月,宋君游桐溪,访先生干山馆,为写此图。引首隶书五大字,书者陆绍曾(字贯夫,号白斋,江苏人)。题者:秦瀛(字凌沧,号小岘,江苏无锡人,乾隆甲午举人,由内阁中书官至刑部侍郎。五律一首)、万之蘅(字为,号香南,江苏荆溪人,诸生,著有《小兰山房集》。

  凡未仕者,及未登科第者,则记其著作以资考证,后仿此。五律二首)、朱方蔼(字吉人,浙江桐乡人,贡生,著有《春桥草堂诗集》。七绝四首)、范廷甫(字听谟,号鉴湖,浙江钱塘人,诸生。七绝四首)、朱文藻(字映ぞ,号朗斋,浙江仁和人,诸生,著有《碧溪草堂诗集》。五古一首)、方薰(字兰坻,浙江石门人,著有《山静居诗稿》。七律一首)、金德舆(字鄂岩,浙江桐乡人,官刑部主事。七律一首)、陈焯(见《松风管弦图》。五律二首)、程瑶田(字易畴,安徽歙县人,乾隆庚寅举人,官江苏嘉定县教谕,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七律一首)、吴东发(字侃叔,浙江海盐人,岁贡生,著有《群经字考》。四言八句三章)、吴翌凤(字枚庵,江苏吴县人,诸生,著有《梅村诗集笺注》。七绝四首)、陈若莲(字问渠,浙江海宁人,诸生,著有《研云文集》《香楞居诗草》。

  七古一首,又五绝六首)、唐仲冕(见《松风管弦图》。五古二首)、杨复吉(字列欧,号慧楼,江苏吴江人,乾隆壬辰进士,归班候选知县。七律一首)、陈(字简庄,号仲鱼,浙江海宁人,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戊午举人。五律一首)、梁同书(字山舟,浙江钱塘人,乾隆壬申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嘉庆丁卯重宴鹿鸣,加侍讲学士衔。七绝二首)、查揆(字梅史,浙江海宁人,嘉庆甲子举人,由直隶知县官至顺天蓟州知州。七绝四首)、邵志纯(字右庵,浙江仁和人,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五律一首)、吴震金(字东白,□□□□人。七绝四首)、张衢(字霁青,江苏荆溪人,贡生,著有《里氵堂集》。七绝二首)、黄中理(字奕清,号梧崖,江苏荆溪人,诸生。七古一首)、陈经(字景辰,号春浦,江苏荆溪人,诸生。五古一首)、潘允(字迂云,江苏宜兴人。浣溪沙词一首)、任安上(字澧堂,江苏宜兴人,诸生。六言绝二首)、陶源(字□□,江苏荆溪人。七律一首)、周迪(字藕塘,江苏宜兴人。玉梅令词一首)、汪淮(字小海,浙江桐乡人,贡生,著有《小海自定诗》。七古一首)、俞思谦(字潜山,浙江海宁人,著有《姑射山人诗钞》。七绝四首)、储成章(字静斋,江苏宜兴人。七绝二首)陈广宁(字静侯,浙江山阴人,由云骑尉世职官至南腾越镇总兵。五古一首)、朱麟徵(字蔚斋,江苏宜兴人,官浙江石门县知县。七古一首)、申泽溥(字蕉庵,江苏宜兴人。忆馀杭词一首)、吴蘅章(字菊畦,江苏宜兴人,仅书观款)、陈均(字受笙,浙江海宁人,嘉庆庚午举人。七律一首)。

  一、《红豆山斋藏书图》。图为刘春禧先生所藏(春禧名康,字子寿,湖南宁乡人,诸生),原作册页式,为遍征题咏计,分绘两图。余得时,楮页已多霉烂,因择其完善者,合装之成一长卷。按第一图作于道光丁酉,画者邵梅臣(字香伯,浙江乌程人,著有《画耕偶录》)。引首行书七大字,书者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道光丙申进士,官编修)。题者刘亮(字海伯,湖南宁乡人。四六序一首)、宋翔凤(字于庭、江苏长洲人,嘉庆庚申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咸丰己未重宴鹿鸣,加知府衔。五古一首)、何绍基(仕履见上。七古一首。

  按叶太史昌炽所著《藏书纪事诗》第六卷中咏刘君事,即引此诗)、郭世阊(字砥澜,江西湖口人,道光癸未进士,官湖南攸县知县。七古一首)、沈道宽(字栗仲,顺天大兴人,嘉庆庚辰进士,官湖南桃源县知县。洞仙歌词一首)、刘基定(字子复,湖南宁乡人,贡生,著有《晚翠阁文集》、《复园诗集》。五古一首)、徐受(字海宗,湖南湘阴人,诸生,著有《黄叶草堂诗集》。七古一首)、谭溥(字荔仙,湖南湘潭人,著有《四照堂诗集》。七古一首)、杨季鸾(字紫卿,湖南宁乡人,咸丰元年举孝廉方正,著有《春星阁诗钞》。七绝四首)、张培仁(字少伯,广西贺县人,道光丁未进士,官湖南湘乡县知县。五律四首)、陈三立(字伯严,江西义宁人,光绪壬辰进士,官吏部主事。五律二首)、王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丁巳补行壬子乙卯举人,光绪戊申特授翰林院检讨。七古一首)。第二图作于道光癸卯,画者陈大椿(字茹华,顺天大兴人,画有两图)。引首行书七大字,书者万贡珍(字荔门,江苏宜兴人,道光癸未进士,由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官至湖南布政使,内调大理寺卿)。题者罗绕典(字苏溪,湖南安化人,道光己丑进士,由编修官至云贵总督,谥文僖。七律二首)、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壬辰进士,由编修官至两江总督,谥文恭。七律一首)、邓庭楠(字云乔,湖南益阳人,道光甲午解元,官桂阳州学正。七古一首)、熊少牧(字雨胪,湖南长沙人,道光乙未举人,官蓝山县训导。〔上五字刘改为:候选内阁中书〕五古一首)、刘代英(字励卿,湖南宁乡人,道光己酉举人,官贵州普安县知县。七古一首)、郭昆焘(字意城,湖南湘阴人,道光甲辰举人,候补四品京堂。七绝三首)、李星渔(字观香,湖南湘阴人,诸生,著有《观香室诗集》。七古一首)、□瀑(字界青,其姓未书,仕履无考。七绝三首)、杨恩寿(字蓬海,湖南长沙人,同治庚午举人,官湖北候补道。七古一首)、张邵□(名之下一字不晰,字寄农,仕履无考。七古一首)。

  ● 卷 五

  编纂前人书籍目录或人物列传,以及选辑诗文总集,其排比之先后,除科目中人,例以科分为序外,余若生监布衣之属,操觚家每不屑详加研究,往往任意位置,乱杂无章,虽略以时代相分,而依稀恍惚,殊无确定标准(如国初诸人,或入明末,或入顺治、康熙中,颇不一致),致先后间颠倒者多矣。余于此事深用,至为注意,凡所排纂,必考其人所生之岁,而以年在三旬时,为编次之标准。盖出身科甲者,虽早达晚遇,各有不同,然大致以三旬左右最居多数,且亦最为适中(孔子言三十而立,《礼》云三十曰壮,知成名立业,正在斯时)。

  故余人亦当以此时年度,与科目中人较量排列(如生于甲子岁者,则列于甲午科之前);准是以定,则行辈之后先,必不致大相出入,而于各人生平之经历,凡知交酬答,时事见闻,更有可以互相印证者。古称尚友,要以知人论世为先,爰本夙昔所主张者,聊志于此,用贡一得之愚。世之究心文献、实事求是者,或亦不遽伧我也(按生年每有无可考者,然既有著作传世,或名列人物传中,则其生平事迹,他人书中必多称述,旁参博考,当可因缘而得其年龄之大略也。又按以科分为序,亦时多窒碍,盖有子弟先于父兄者,然究属少数。此则编次时宜酌量变通矣)。

  古人注书,往往有彼此不同者。如《论语》作者七人,包咸注,则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王弼注,则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班固《西都赋》:七相五公。其五公姓名,《文选》李善注,则为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前将军萧望之、右将军冯奉世、大将军史丹;《后汉书》李贤注,则为太尉田、大司马张安世、大司空朱博、大司徒平晏、大司马韦贤是也(按韦贤已见李注七相之中,似不应重出)。至以一人所注而前后互异者,如先文公于《论语》“夫子之墙数仞”,注云:七尺曰仞;于《孟子》“掘井九轫”,则注云:八尺曰轫,曾为毛奇龄所讥(按七尺曰仞,据包咸注;八尺曰轫,据赵岐注。实各有所本也)。然如高诱于《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篇》“武王之佐五人”,注云:周公旦、召公、太公望、毕公高、苏公忿生;而于《淮南子。道应训》“武王之佐五人”,则注云:周公、召公、太公、毕公、毛公;又《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篇》“有两蛟夹绕其船”,注云:鱼满二千斤为蛟;而于《淮南子。道应训》“两蛟夹绕其船”,则注云:蛟,龙属也,鱼满二千五百斤(按两书中高注不同者,尚不止此,姑举二条以概其余)。

  即《淮南子》一书中,高氏于《ㄈ真训》“镂之以剞屈刂”,注云:剞,巧工钩刀也;屈刂者,规度刺画墨边笺也。而于《本经训》“无所错其剞屈刂削锯”,则注云:剞,巧刺画尽头黑边笺也;屈刂,锯尺削两刃句刀也。是一人所注,前后两歧,汉儒即有先例,乃奇龄独视若无睹,何耶?《淮南子》一书,素鲜佳刻。自乾隆戊申,武进庄伯鸿(逵吉)取道藏本,经钱献之(坫)所校订者,覆加参考,刊于其父咸宁署中,由是此书遂称完善矣。顾原书本集众手而成,与《吕氏春秋》体例最近,其中议论,多采辑周秦诸子之语,惜高诱注解,仅笺释意义故实,而于引用前人旧说,俱未证明。窃意欲治此书,应仿李善注《选》之例,凡古事古语,引自某书者,为之分别段落,一一标注所出,庶全书二十训内(其末卷要略,实总序也),何者为新纂,何者为旧闻,俾读者得以开卷然,不致目迷五色。其裨益后学,似较之高氏所注,庄氏所校者,当尤为有功云(孙颐谷侍御志祖著有《家语疏证》,于今本《孔子家语》为王肃所伪撰者,其袭用经子诸书,皆竟委穷原,一一证明所出,其法最善)。

  吾浙西湖,名胜甲于天下。余昔应乡试时,三场既毕,每承戚友相约,同乘画舫,作竟日之游。自戊子秋捷以还,遂不复至。癸亥二月,重来湖上,则涌金门一带城垣,已成平地,即濒湖诸建筑,亦非复旧观矣(其中颇多西式)。然节届清明,较秋色尤形佳丽,因于淡云微雨中,或日斜风定后,偕同行刘子(刘字子安,以善书名),棹一舟小叶,容与中流,宜雨宜晴,如入画境。复逐日搜岩寻壑,任意所之,安步当车,兴颇不浅。惜行期所迫,尚有九溪十八涧者,卒未得抽暇一往,为怅然耳!归途追忆游踪,历历在目,爰口占四绝以记之云:“几番献艺逐秋闱,曾向湖心泛月归。三十六年弹指过,重来城郭已全非。杰阁崇祠早就荒(文澜阁及左、刘诸公祠皆已作废),谁家高冢独轩昂(谓某女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