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民录


  ○事上敬

  观圣人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则知傲上者非礼矣。观中庸所谓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则知失上者非计矣。故事上敬则外不失人卑而不可踰则内不失已

  ○不切切遵教令乃善于遵教令

  唐音为鸡泽令。尝言于太守曰、上司各行所见。未尝亲覩民之疾苦。故多操切为事。所赖以调停其间者。在吾有司耳。若上司知操切。而有司不知调停。则民无所措手足矣。此真厯练有得之言。凡上官教令。有不便于民者其间神明变化轻重疾徐自有妙用不切切遵教令。乃善于遵教令也。

  ○得调停消息之道

  史弼为平原相。诏书下举钩党。郡国所奏。多至数百。惟弼独无所上。从事坐责。弼曰、水土异齐。风俗不同。他郡自有平原自无若承望上司。诎陷良善。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鲜于侁为利州转运副使。部民不请青苗钱。安石遣吏按诘。侁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哉。姜潜知陈留县。青苗令下。潜出钱。榜其令于县门。又移之乡村。各三日。无应者。遂撤榜付吏曰、民不愿矣。钱是以不散。宗泽知掖县。郡使者得旨市牛黄。泽报曰、方时疫疠。牛饮其毒。则结为黄。今和气横流。牛安得黄。李椿知婺州。诏市牛筋五千斤。椿奏一牛之筋纔四两。是欲屠二万牛也。上悟。为收前诏数公皆善于奉公得调停消息之道者

  ○用法微权

  宋行新法。苏文忠通判杭州。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和籴令下。崔新献与之为新城令。独以时价籴于民。令民自概。役法初行。李公琮知阳武县。处画尽理。旁近民相率挝登闻鼓。愿视以为则法虽病民能于病民之中讲求利民之术俾民不至大病程明道所谓青苗且可放过。邵康节所谓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斯诚用法之微权经济之妙手也

  ○狱囚勤加抚问

  世闲苦状。无如囹圄罪人。辞父母。别妻子。只身入其中。寒暑饥渴。既无可告诉。而一隙之地。聚处多人。臭秽熏蒸。至不可向迩。况越狱之禁愈严。所以防闲之者愈酷。昼则手足桎梏。不能自如。夜则羣入木仓。以长木相比。剜孔如半月状。罪人卧定后。各以一足纳孔中。而锁其端于柱。谓之上压栿。以至辗转伸缩。欲粪欲溺。皆不能得。况狱卒之勒索私刑。其楚更非意计之所及哉须知民虽有罪犹吾子之不肖而偶罣刑网者也勤加抚问。时其饮食。便其居处。夏给扇。冬给衣。勤戒狱卒。毋致私刑。既不使之得逃。又不使之过苦。不骫法。不毒人。斯两得之矣。

  ○体恤狱囚

  古人体恤狱囚。无所不至。盛吉为廷尉。其囚无后嗣者。令其妻妾得入。使有遗类。吴佑为胶东侯相。有安□男子母□长。与母俱行。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于胶东得之。佑悯之。问长有妻子乎。曰有妻未有子也。即移安□逮长妻。妻到。解其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乔智明为隆虑县。民有张兖者。报父仇杀人。单身无子。而母已老。智明令兖将妻入狱。于狱产一男。沈介庵为顺德令。有人犯重法。父诉官。得死罪。后父更时时求解。泣曰、恨我此子无孙。乞哀之。介庵曰、尔媳已嫁否。对曰、以儿在未也。曰、第去。吾知之。是后令其妻朝夕馈食。称有小病。亦令在左右事之。踰年而斯人遂有子四公体恤罪人其仁心如此

  ○体贴罪人

  李师中知洛川县。民有罪当决。而妨其农时。必遣归。令农隙自诣。曹彬知徐州。有吏犯罪。逾年然后杖之。人皆不晓。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彼其舅姑。必以为不利而恶之。吾故缓其事。而法亦不赦也其体贴罪人如此

  ○体恤无微不入

  凡体恤百姓。须无微不入。虽一跪一立之微。皆当留意。吕文清曰、夏月问罪人。早间在东廊。晚间在西廊。以避日色。待罪人且然。况平民乎。避日色且然。况其它乎。

  ○不虐无告

  舜称尧曰、不虐无告。武王称文王曰、不敢侮鳏寡。周公称祖甲亦曰、不敢侮鳏寡。称圣人之德。而必言其不侮鳏寡无告之民者。盖此等穷民。人情所易忽。于人所易忽者。而致敬焉。乃为盛德之至。

  ○饩食老疾无告之民

  五帝之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王发政施仁。必先四民之无告者。王制、凡瘖聋跛躃侏儒断者。各以所能仰食于官。我朝之制。州县有养济院。普济堂。留养局。皆古饩食老疾无告之意。真仁政也。官一方者。于政成民信之后。善为措置。择方正衿耆。经理其事。多置田亩。岁收其租。以为常廪。堂宇倾者葺之。废者兴之孜孜奉行国家之旧制以行已意其为益也必多矣

  ○敬民畏民

  盘庚之诰曰罔不惟民之承。又曰、恭承民命。祖己之训曰、王司敬民。古明王哲臣莫不惟民之是敬也俗吏慢视之过矣。舜之告禹曰、可畏非民。召公之告成王曰、用顾畏于民碞。周公作酒诰曰、迪畏天显小民。古明王哲臣莫不以民为可畏也俗吏易视之过矣。

  ○民有鄙心可敬不可慢

  记曰、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夫民蔽于人欲之私。而有鄙陋之心。此宜可慢矣。而经言毋慢。更当敬之。不可因其鄙陋无知。而不用吾敬也。其睢盱龌龊日在吾前者。无非可敬之人也。其有不幸而丽于刑书者。彼自丽之。吾非敢慢之也。罪人且不敢慢。况平民乎。有鄙心者且当敬。况有良心者乎。

  ○僮仆称恩可以从政

  遇民须有恩礼。先于僮仆验之。居常于左右近习。人所易忽者。皆不敢忽。而有以及之。其待民也。自行其所熟顺。而无所矫矣。文中子曰、僮仆称恩。可以从政。

  ○诹风俗

  羊续为南阳守。先采风俗而后进。王质厯河南尹□歙池诸州观察使。所至必先究其土俗。然后致理。凡为治必因一方民风土俗之所便而与之委蛇而后为宜民之政也记言入国而问俗。皇华之诗。言使臣之道。在于周爰谘诹。周爰咨询。非博诹广询。乌由知其所宜。而视以为理乎不便于俗民弗能堪不知其俗事必多误将欲治之。适以反之。而民怨沸矣。

  ○解方言

  为治必通下情。不解方言。则下情不通。何由致治。若概使书胥译之。则译之者得以操纵自由。而官民受其害矣。祁忠敏彪佳司理莆阳。虑闽人语近侏离。预遣人潜往。买二麤婢。询其乡音。及升厅事。胥吏多操土语侮公。公佯不知。浃旬后按籍遍召在官人至。一一声其罪。众惊为神。此可为莅边氓侏离者之法。

  ○顺人情

  当官无他术祇务合人情事之顺民情者可行。咈民情者不可行也。管子曰、政之所存。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唐质肃曰、自古欲治之主。非求绝世之术。在顺人情而已。是治天下亦操是道。况一方乎。

  ○采舆论

  凡地方行一事。必博采舆论。舆论可则可行。舆论不可则不可行。若咈众独断。则民必违犯。而事终柅矣。坊记所谓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

  ○同好恶

  官必好恶同民凡百姓所利。官亦曰利。所利即未就。而民生感。若曰吾安知其为民利也。则拂民情矣。百姓所苦。官亦曰苦。所苦虽未去。而民不怨。若曰此犹不足为民苦也。则骇民听矣。唐崔荛为陕州观察使。民诉旱。荛指庭前树曰、此尚有叶。何旱之有。杖之。民怒逐之。荛走。渴求饮。民以溺饮之。纲目大书陕民作乱。逐观察使崔荛。所以诛民也。而于分注详载致乱之由。垂戒后世之意。至深切矣。

  ○真利济真清操

  蔡君谟造万安渡百梁。苏文忠筑西湖长堤。汤绍恩建绍兴石闸。其泽百世永赖。居官无此等事业。不可谓之利济。裴潜挂胡床于梁。王逊留产驹于郡。江秉之付书案于库。其风百世仰止。居官无此等况味。不可谓之清操。

  ○长得禄大得名

  食国家之大俸。洵得禄矣。不如王堂之在巴郡。民生祠之。朱邑之在桐乡。民死祀之。更为长得禄。膺上官之褒荐。洵得名矣。不如阳城之在道州。民生子者皆名以阳。郑覃之在邵陵。民生子者皆名以郑。更为大得名。

  ○有德于民勿自市

  士苟知学必有爱民之心苟知尽职必有爱民之政心与职之所当然非有所为而然也若有一毫自市之政则为近名其所发者。不本于天理之公。而为人欲之私矣。桂林陈公榕门巡抚江西。值岁偶饥。公早作夜思。多方调剂。委太守吴公办理赈务。一时愚民之就赈者。讴歌太守之德。而不知其出于抚军也。甚且以为太守活我。抚军不活我也。公知之不以屑意。委之愈力。民藉以全活者甚众。迨后知出于公之所为。比户感泣。至于今思之不置。呜呼、当公极力筹划民食时曷常有近名之心哉直行其心与职之所当然耳。此可为居功德之法。

  ○战兢惕厉

  当官须战兢惕厉时时堤防恐陷刑网方可免于罪悔若以是为得意之场可乐之地矜情放气以为之而罔识顾畏将入于畏途而不能自脱矣书曰、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论语曰、君子怀刑。呜呼、可畏哉。

  ○看邸抄有益

  看邸抄有益。不但条议新例。刑名成案。概具抄中。可、以遵法。凡督抚列款参官。虽细不宥知稍涉此便干罪谴大是可畏岂非身心之一助乎。语曰、不知为吏。视巳成事。邸抄事之巳成者也。

  ○办案祇是准情度理

  曩在湖南。有辰溪令胡君国选。夙为制抚幕客。称谙练者。余尝叩其幕学。胡曰、作幕督抚无他巧。祇是报本熟自是阅邸抄一字不敢忽而其大究不过情理而已。可见准情度理。便是办案把鼻。

  ○律本经术

  律中十恶八议。原本周礼。七出三不去。原本大戴礼。老小废疾收赎。即司刺三赦之义。亲属相为容隐。即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义。而例内子报父仇。奏请定夺。即神明公羊子复仇之义。一部大清律。损益百王。原本经术。其设为大防以防民之流。皆圣人不得巳之苦心。而节目委曲之中。具见忠厚仁爱之意。孟子所谓行仁义。此其鹄矣。读之不觉子谅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也。

  ○律例必熟习

  薛瑄曰吏道以法令为师。所谓师者。知其意而遵守之。而后能吏也。然必熟之。乃能师之。若平日于律例未尝习熟。一旦置之堂皇之上。不特大案当前。不能觑定归结之处。以求其所至要。即户婚田土诸细故。皆不能有所遵循。明于处置。其谬也多矣。书曰、不学墙面。莅事维烦。不读律例。其犹是乎。

  ○勿遽下尸场

  狱贵初情。固也。而以得之尸场者。为至初之情。更真而易结故相验之顷即命案之所以定局若不得确供。遽下尸场。以后便多情窦。费周章矣。谚曰、官事进城。犯人进监。盖言受人指唆。官难为力也。

  ○以经术润饰吏事

  汉书谓董仲舒、公孙宏、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宋史谓宋取士。兼习律令。故儒者以经术润饰吏事。能举其官。士人既学古通经。又明习吏道。于事迎刃而解。所至未有不治。以任郡县之职。可告无忝矣。

  ○勿以俗吏为嫌

  人生不必激流为池。累石为山。莳花蓺竹。拥卷其中。乃足乐也。有司一方。时厯乡落。青山绿水。丰草长林。到处有之。尽堪领取。若旷地无人。把书一卷。高踞肩舆中。琅然作雒诵。斯时自顾。亦差不俗。何必以俗吏为嫌哉。

  ○勿希冀大官

  吴草卢曰、有禹稷伊尹之志。苟得一县。亦可小试盖以县官亲民造福最易也不此之务。而希冀大位。薄州县为不足为。是即喻利之小人矣。明庄烈时五十相。后世不知名者甚多。洪武间、青文胜为龙阳典史。捐躯以救民困。名垂青史。庙祀不绝。以宰相之尊若彼。以典史之微若此。而欲以彼易此。不待智者皆知其不以易也。然则官岂以小大论哉。

  ○循良必久任

  汉时郡县必久于其任有政迹者。加官而不迁。为吏者因得从容展布。以成其治功。而循良着焉。魏杜畿为河东太守。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劝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开学宫。亲执经教授。而郡中大化。考杜之在河东。盖十六年也。始富之。终教之。岂岁时所能几乎。易言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圣人治天下且然。况吏一方乎。若莅任未久。即希冀迁移。正刘知几所谓既怀苟且之行何暇循良之政即此已知其非良吏矣

  ○居是官思死是职

  君子居是官。则思死是职。如居将帅之职。则思效命戎行。居谏诤之职。则思捐躯言下。居牧令之职。独不当为民而死乎。果皇皇汲汲。尽瘁为民。虽劳形敝神而死。得死所也若窃国家升斗之余以娱既暮老死妻孥之手使乡农数十辈作吊客骨朽空山草木同腐甚可涕矣

  ○国尔忘家

  在官忧家。直是愚障。不特非国尔忘家之义。去日苦多区区所营卒亦何有白乐天自警诗云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须知年老忧家者。恐似二虫虚苦辛。

  ○处事必澹定

  凡处剧职。当大事。必有闲闲冷冷之度。从容详序之意。事治而不以己与之。乃真能治事者也。若仓皇惟恐后事。词气举止。俱失常度。事虽治。非大器也。刘真常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邹志完虽遇?剧事。处之优游。常若无事。固是才高。亦由养邃。非养邃不能澹定若此。

  ○大器小器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