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听雨丛谈
听雨丛谈
喀喇沁三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二人,一等塔布囊一人;土默特二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附喀尔喀贝勒一人:二部五旗为一会盟于卓索图。乌珠穆秦二旗,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一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阿霸垓二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蒿齐忒二旗,郡王二人;苏尼特二旗,郡王二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阿霸哈纳尔二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五部十旗为一会盟于锡林。
四子部落一旗,郡王一人;喀尔喀右翼一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毛明安一旗,贝勒一人,一等台吉一人;乌喇特三旗,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四部六旗为一会盟于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七旗,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三人,辅国公一人,一等台吉(各)一人,自为一会盟于伊克召。每会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惟归化城土默特会盟,不设盟长,均集于本城,听简命大臣裁定。
◎漠北蒙古藩封喀尔喀后路土谢图汗二十旗,汗一人,亲王二人,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辅国公七人,一等台吉八人,为一会盟于汗阿林。
东路车臣汗二十三旗,汗一人,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贝子各二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三人,一等台吉十四人,为一会盟于克鲁伦巴尔河屯。
西路扎萨克图汗十七旗,汗一人,贝勒一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六人,一等台吉九人,为一会盟于扎克毕赖塞钦毕都里也诺尔。
南路赛音诺颜大扎萨克亲王二十二旗,大扎萨克亲王一人,郡王二人,世子一人,贝勒二人,镇国公二人,辅国公八人,一等台吉九人,为一会盟于齐齐尔里克。每岁各以副将军考核,间岁以参赞大臣前往会核,统听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裁定。
◎青海蒙古藩封厄鲁特二十一旗,回特三旗,土尔古特四旗,喀尔喀一旗,亲王一人,郡王三人,贝勒一人,贝子二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五人,一等台吉六人。以上四部落皆散处,不分畛域,听于西宁办事大臣统制。
◎河套等部蒙古藩封贺兰山厄鲁特一旗,贝勒一人,镇国公一人。
乌兰乌苏厄鲁特二旗,贝子二人。
推河厄鲁特,一等台吉一人。
额尔济内土尔古特一旗,贝勒一人。
都尔伯特十四旗,特古斯库鲁克汗一人,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四人,辅国公二人,台吉五人。以上各部落,悉听定边左副将军裁定。察哈尔游牧一旗,听治于察哈尔都统。
◎西藏蒙古藩封辅国公二人,一等台吉一人,噶布伦四人(内一人用辅国公兼之)。戴奉五人,第巴三人,堪布一人,听驻藏大臣节制。
◎扎萨克扎萨克乃藩封掌印之称。朝廷选蒙古王公之贤能者,授为扎萨克(亦有世管扎萨克)。每旗一人,不拘爵秩大小,其余散秩王公,悉听其令。所属亦有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骁骑校(较内地官各杀一级)。族长、什长等官,均于本旗台吉内选充。台吉亦分等第,头等视镇国将军,皆蒙古汗王之宗族也。
◎九白朝廷抚有属国,厚往薄来,皆有任土之贡。蒙古地在沙漠,罕有出产,每爵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谓之九白贡。
◎布扎 背什骨布扎者,蒙古语也。年终集喇嘛于中正殿,建诵经道场,祈福送祟,羽葆幢幡,鼓乐跳舞,亦古人乡傩之义。刘若愚《酌中志》略云,番经厂跳步叱,神庙时教宫女数人做法事,惟弓足者不能跳步叱,是明季已有此礼矣。布扎,即步叱,番语对音,无定字也。
背什骨,即鹿踝骨也。满洲旧俗,岁暮掷抵鹿踝骨为戏,以为宜男之庆。每年年终,武备院例进若干对。
◎玛克什密玛克什密,舞也。朝廷燕飨大典,百舞咸进。扬烈舞,衣铠胄,持戈戟。喜起舞,披一品衣,佩仪刀。起舞翩跹,宜扬功烈,皆以侍卫充之,命之曰喜起舞大臣。其余诸舞,各有职司,不用侍卫。按古人君臣燕飨,每起舞上寿,即韶舞、七德舞之制也,后世此礼渐失。我朝事法三代,斯礼犹存古风。
王伯厚《玉海》云:“乐之在耳者为声,在目者日容。”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黄帝时有云门舞,颛顼有承云舞,陶唐氏有咸池舞,舜有韶舞、干羽舞、舞、八伯乐舞,夏有六佾、八佾,禹有商舞,商有干舞,周有六舞:舞、羽舞、{羽王}舞、旄舞、干舞、人舞。小舞,汉灵星舞也。《文王世子》云,凡学世子学士,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箭。《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内则》云,十有三年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春官》注云,学士、卿大夫诸子学舞,二千石及六百石、关内侯、五大夫,取适子高七尺以上、年二十到三十、颜色和顺、身体修治者为舞人,与古用卿大夫同义。又《玉海》周祀天圜丘注云,古制天子亲在舞位云云。按此数说,是古人舞礼最尊,天子公卿皆在舞列,与今之玛克什密同也。
谨按喜起舞,即古之手舞、人舞也,扬烈舞,即古之干戚舞也。服一品衣者,即古之冕而舞、皮弁舞也。
◎阿察布密阿察布密,清语也。凡婚礼,新妇入门行合卺礼,以俎盛羊臀一方,具稻稷稗三色米饭,夫妇盛服并坐,饮交杯,饯不用酱而具白盐,即古人共牢而食之义,清语曰阿察布密。次日庙见之先,新妇抱柴送于厨,亦古人中馈羹汤之义也。
◎冠礼海内冠礼久失,惟国家存之。公孙胄子十八岁方许拜官,宗室子二十岁始冠顶戴,童生入学后有冠顶之礼。
◎乡试同考官顺治二年,定京闱乡试同考官用中行及候选进士,如不足,行取在外推官、知县,来京充当,嗣后渐用部郎,最后始用翰林。直省乡试同考官,初用邻省推、知、教官及邻省在籍候选进土,自乾隆年始,专用本省州县。
◎京兆尹体制今昔悬殊《池北偶谈》云,明季都察院台仪,最为严重,两京府尹三年考察,见堂候堂班退司务厅报官衔,由阶升堂,至檐下行一跪三揖礼,府丞则离檐一二尺行礼。今府尹不复台参,府丞在吏部过堂,行一跪礼,往往耻之云云。是康熙年府尹虽由四品京卿推补,而府丞京察时仍行一跪礼。今府尹、府丞俱为京堂转阶,卿寺敌体,无复在部院参跪之例,似更尊于昔矣。且今京外官在吏部谒堂,知县、笔帖式皆一揖不跪,又不独府丞矣。
按唐制台仪亦极严重。李绅为御史大夫。韩愈为京兆尹,特诏不台参。绅劾愈,愈以诏不台参奏辩。是明之台仪,仍沿唐制也。
◎科场回避唐人始重进士科,凭文取士,不以人品之美恶定去取也。然其时主司举子,关节交通,不以为怪,乃至宗族子弟,亦不回避。如尚书董绚主春闱,其母曰:“近日崔、李侍郎,皆与宗族及第,汝于诸叶中拟拔谁耶?”绚曰:“莫如沈先、沈擢。”母曰:“二子早有声价,科名不必在汝。沈儋孤寒,鲜有知者,宜拔置也。”绚遂放儋及第。此固贤母之德,然以朝廷公器,为宗族之私,胡可为训也。本朝康熙年间,已有回避宗族之例,而翁婿甥舅皆不回避,见于《香祖笔记》。今则僚婿姨甥,无不回避,且糊名易书,暗中摸索,防嫌更密,知人益难。惟外帘不操文柄,亦一例回避,似觉太严,竟有士子一连四五科皆以回避不得预试者。若当壮盛之时,蹉跎十余年,即成衰老,深为可惜。从前于回避士子另设一场,最为允当。
◎异姓王国初辅运开基,多由宗室王公。其异姓封王者,惟孔有德封定南王,耿仲明封靖南王,尚可喜封平南王,吴三桂封平西王,孙可望封义王。孔王举家殉于桂林,无嗣爵除。耿王孙精忠以叛削。尚王子之信缘事亦革爵。孙袭三次王爵,至其第三子孙澄灏以言者论列,降袭慕义公,今改为一等轻车都尉罔替。此外惟正黄旗满洲扬古利,由超等公追封武勋王。镶黄旗满洲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及其四子福康安,由大学士忠锐嘉勇贝子均追封郡王。又福建海澄公黄芳度追封王爵,谥忠勇。本朝二百年,异姓追封王爵者,只此四人。而生封贝子者,亦只福邸一人。今武勋王之后袭封武勋公罔替,忠勇公之长裔袭封忠勇公罔替,忠锐嘉勇郡王之后袭封忠锐嘉勇公罔替,章服比照镇国公,黄芳度之后袭封海澄公罔替,洵异数也。
◎汉人不由庶吉士入翰林翰林官必由庶吉士陟阶,沿明制也。然明初宋文宪、王文忠、宋文敏、朱备万,皆非庶常起家。其后梁用之以阳春令为修撰;金文简、王希范以给事中,黄文简以中书舍人,胡若思以桐城令,均改检讨;杨文贞以审理副为编修;刘忠愍以主事,李文达以郎中为侍读,亦未尝专用庶常。其必用庶常,专试八比文字,始自成化之纪。当时郑端简(晓)已有不必尽得人材诚一弊政之叹,并言翰林专用庶吉士,由成化、弘治始。然考其后,万历庚戌不选庶吉士。崇祯中考选推知,以科道翰林兼用,惜其锢习已成,坚不可解,仅用刘正宗、薛所蕴、黄文灿、张缙彦数人而已。本朝由他途入词垣者,非仅旗人为然,顺治以前,癸未进士召入翰林者,王崇简、杜芳、周爰访、张丕吉、魏天赏、乔廷桂、岳映斗诸人皆是也。若进士出身由他官选词馆者:康熙年,王士礻真以郎中改侍讲,杜镇、魏学诚以中书舍人改编修,王原祁以给事中改中允,钱以垲以左通政改少詹事,赵申季以广西知县改编修,康五瑞以给事中改侍读,陈聂恒以主事改检讨,赵殿最以按察使改少詹事,陈厚耀以教授改检讨,方苞以会试中式举人授中允,陈学海以御史改检讨,王懋以教授改编修;雍正年,陈宗楷、黄岳牧均以景山教习改编修,姜颖新以景山教习改检讨,曹洛以举人助教授司业;乾隆年,陆锡熊以部郎改侍读,程晋芳以主事改编修,黄钺以主事改赞善,邵晋涵、周永年、胡荣、朱钤、吴绍灿、余集,均以前科归班进士改翰林。其已谪外重入翰林者:康熙年,两淮运副李昌垣、大理寺副郭芬。以大臣革职而授编修者:乾隆年,巡抚孙士毅;嘉庆年,侍郎鲍桂星;道光年,总督李鸿宾。由诸生而入清华者:康熙年,静海励杜讷、钱塘高士奇。由举人而为词臣者:乾隆时王延年。又康熙己未宏博科入翰林五十人,乾隆丙辰宏博科入翰林十九人,多非科目出身。一时夙学经生,韦布名士,皆得以文章华国,奋迹玉堂,尤为盛事。至太原傅山、秀水朱彝尊,誓不以王氏八比之学致身仕宦,卒至皆偿其愿,非遭逢休明之世,岂易得哉。此外不由进士而莅翰詹者,应不止此,容考辑续入。
谨按国初内三院、都察院,均有庶吉士。明季庶吉士或在中书,或在文华堂,后改置于翰林院,此事见于姜南《蓉塘诗话》。《居易录》亦引其说,云六科均有庶吉士,徐孟昭曾为礼科庶吉士。是明季专用吉士出身,原非专用词林也。
又按明永乐阁臣七人,解缙由中书庶吉士出身,是中书署亦有庶吉士,非仅设于翰林院也。黄淮由中书出身,杨士奇由吴府审理,金幼孜由给事中,胡俨由乡科华亭教谕;洪熙中,权谨由乐安知县;宣德中,张瑛由宁州训导,陈山由乡科教谕;景泰中,俞纲由成阝府审理,王一宁由主事;天顺中,薛由御史,李贤由主事;正德中,刘宇由上海知县,曹元由工部主事;嘉靖中,杨一清由中书,袁宗昂由进士兴府长史,张孚敬由主事,桂萼由丹徒知县,夏言由行人,许赞由推官,均未尝专用翰林入相。惟自许赞而下,历嘉靖、隆庆、万历、天启数世,未用他途之人。及至崇祯末年,五十宰臣中,始一用知县出身之张至发、程国祥、魏乘、谢升、吴莘,推官出身之薛国观、范复粹、范景文,教授出身之杨嗣昌,主事出身之方岳贡也。又按崇祯四年辛未,考馆后,因内阁票拟疏中有何况二字,误以为人名票出,上摘而诘让之,遂有翰林内外兼用之旨。甲戌、丁丑皆不选馆,以俸深候考知推选授编检等官。至庚申廷试召对,亲拔赵玉森等授以检讨,命蒋德、王锡衮教习之。
◎道员直省吏户礼工之政治于布政使,刑政驿传治于按察使。若官吏黜陟迁除,则布政使主稿,会于按察,达于巡抚,而后奏咨也。有总督省分,凡涉海疆苗疆及道府大缺黜陟,总督前衔,会于巡抚;其百僚之迁除,及吏户礼工刑诸政,巡抚主稿,会于总督也。惟兵戎之政专属总督,无总督兼辖省分,则巡抚必加提督衔,始能控制(直隶、四川、甘肃无巡抚,是以总督必兼巡抚衔)。自此而降,则府治府,州治州,县治县也。直省幅员辽阔,两司鞭长莫及,初设左右布政、参政、按察副使、参议、佥事等官,分治各道。按某道犹言某省也。唐分天下为十三道,明因之,乃置监司巡守各道,嗣后裁参政、参议、佥事各官之名,而留各道之缺。是去其定位之衔,而指所治之地为官名,似议者之误矣。守道、盐道、粮道,原为布政之贰,应用四品云雁补服;巡道乃按察之贰,应用獬豸,今一例俱用獬章亦误也。且御史监察某道,不得谓之道员;副都御史巡抚某省,不得谓之省员。今监司分巡、分守某道者,乃谓之道员,似宜正之。
又乾隆以前品级,考布政司参政从三品,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布政司参议从四品,按察司佥事正五品。是从前之道员,品级不同,各视其本官坐衔也。
◎明纪亦有满蒙官国初大臣石廷柱,其先为满洲苏完瓜尔佳氏,有名石翰者,仕明为指挥,遂以石为氏,归诚本朝,入于正白旗汉军。又刘麟图,蒙古人,官明朝山海关副将,顺治五年来归,入镶白旗蒙古,予三等男世爵。又满洲佟佳氏,其仕明来归者,入于汉军。然则明纪仕宦已有满洲蒙古之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