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台阳见闻录
台阳见闻录
凤山县东乡有大溪,曰淡水,其源出放加里山,清流激湍,纡曲百余里。道光年间,故令曹怀朴分动官帑民捐,自溪开流两支。一自柴头埤绕县治之西北;又分小支,于新埤仔经瓜汴,绕县治之东南,曰旧圳。一自瓦厝庄、莲池潭绕旧城之西北;又由公爷埤分支而绕于旧城之东南,曰新圳。两路并由旗后入于海。于是凤邑东、西、南三境,获免干旱之虞。
嘉义县水圳甚少。闻柴头港、他里雾、湖仔、内庄、埤仔头等处,从前原有开设水圳。嗣因水冲崩,乏资修理。此外,尚有土库、下加冬二处并盐水港河道,可以开浚修筑。
彰化县水圳大小有九,引灌溪水,资溉田园;而就圳分流,不下数十处,各保均有水份。或业佃公举圳长董理,或业佃公办,按甲抽租,为修陂筑堤之费。惟北投近山一带,地势较高,以及各保零落高阜,虽有溪圳,不能激而使上,则须雨力滋润。
至嘉义之他里雾、土库,今划归云林。
圳租
查台属直加弄水圳,系夏前道任内筹动公项开筑,引水灌溉农田;频年以来,用费钜万。又兼筑坝修圳以及辛工等项,按年需费二千余元。前因款无所出,深虞莫继。于光绪四年间,饬照台地各处水圳之式,按田抽收水租,以为岁需经费。
嗣因该处田甲无多,所收水租不敷经费十分之一。又经夏前道饬照台邑各圳最轻之租,议定圳头之田,自直加弄起,至五块藔东畔一带止,每年每甲抽榖二石五斗;又五块藔起,至竹仔藔、海尾藔、木渊藔西畔一带止,圳尾之田每年每甲抽榖一石五斗;又鱼塭利息胜于田亩,每甲均抽谷二石五斗,作为常年定额。嗣经县议照收成分数,定抽租之多寡。本年该处收成八分,即照八折饬纳;并由县给单,曾令董事徐绅元绰抽收经理。
●台阳见闻录卷下
善化唐赞衮韡之编辑
文教
防务
山水
胜景
人物
庙宇(城池附)
器用
衣服
风俗
时令
食物(器用参)
天文
榖米
竹木
蔬菜
花卉
果品
草部
鳞介
兽类
禽鸟
虫类
番部
。文教(原文为仕进,按目录改正)
乐局
台岛孤立海外,故府之宫悬,久嗟沦落。同治十年,有彰化学训导刘凤翔等于彰邑修造乐器,遴选佾生,开局教演;并禀准每学遵例舞用六佾,即照乐府之数额,设三十六名,外加四名,以备疫病事故更替之用。由县会同教官考选本籍俊秀通晓音律、娴习礼仪者补充。每逢府、县两试,免其应考。由局赴学造报送院收考在案。迩来各县亦多乐局。惟每有窜名佾生,混图跨考者。余在道任,南学附生杨方绪,曾禀请示禁,当批县会学将所选乐舞生填明年貌、三代,先期造册,通送立案,以资稽考,而杜流弊。
社学
台湾义学之外,又有社学。盖仿楚、粤、滇、黔等省边隅州县设学延师教训苗蛮猺黎子弟之制,就归化番社设立社学。择熟番子弟之秀颖者入学读书,训以官音;熟习之后,令其往教生番子弟。果能渐通文理,取人佾生。光绪丁丑岁试,丁中丞取进淡水番童陈宝华一名拨入府学,以示鼓励,并附片奏明。近来社学尤多,番童衣冠诵读,与内地无异。
西学堂
西学堂在台北,向设定额学生二十名,现加候补四名。凡经考定补入者,每名月给膏火洋四员,并挑令在堂肄业日久之学生,作为教习。俟有正额缺出,再行推补。
窃惟中外通商,准彼此学习文艺。京师设立同文馆,招选满、汉子弟,延请西人教授;而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等处,凡有仿造枪炮船械之地,无不兼设学堂。风气日开,人才蔚起。海防洋务,利赖良多。台湾为海疆冲要之区,通商筹防,在在皆关交涉。祇以一隅孤陋,各国语言文字辄未知所讲求。初因翻绎取材内地,重洋遥隔,往往要挟多端,月薪率至百余金,尚非精通西学者。因思聘延教习,就地育才。初拟官绅捐集微资,造就一、二聪颖子弟,以资任用。讵一时闻风兴起,庠序俊秀接踵而来,情殷入学,不得不为开设学堂,以广朝廷教育人才之意。先后甄录年轻、质美之士十余,延订英国人布茂林为之教习生童。酌给膏伙,厘定课程,并派汉教习二人,于西学闲暇时,兼课中国经史文字;既使内外通贯,亦娴其礼法,不致尽蹈外洋习气。日以已午未申四时,专心西学,早晚则由汉教习督课;遇西国礼拜日,课试策论。每届三个月,委员会同洋教习考校一次;等其优劣,分别奖励、戒饬。有不堪造就者,随时撤退。计自光绪十三年三月起,迄今已逾一年,规模粗立。尝亲加查察,所习语言文字,均有成效。拟渐进以图算、测量、制造之学,冀各学生砥砺研磨,日臻有用。而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将来亦不患任使无才。
宾兴
台南会试举子盘费,向章:新科会试,现年在海东书院肄业者,给银一百元。虽不在院肄业,连捷乡榜者,亦给银一百元。其不在院肄业、新科会试者,给银四十元。台南府属会试各举子,即赴海东书院报名;台湾府属会试各举子,即就近赴该府衙门报名,造册送道核给。其台北府属,仍照旧章由该府自行提给。
台南书院
台南府治内有二书院:一曰海东,一曰崇文。海东旧书院,在府学西边;干隆二十五年,觉罗四明朗亭公复创立新书院于台湾县学西首。崇文旧书院在府治后,今已颓毁;觉罗四公为府时创立新书院于府署东首。海东书院督课,道主之;崇文书院督课,府主之。
查海东膏火生息,现今除改买田业外,有七千元左右。光绪三年,夏前道改派杨训导承藩经理,小课亦在膏火项下动支。至今由监院经管。官师课每课取内课生童各二十名,每名膏火七钱五分,共领银三十两;外课生童各四十名,每名膏火银三钱七分五厘,共领银三十两。山长岁修四百元,又加考小课一百二十元;监试薪水每月十两。生童课饭、甄别、扃试开支银五十元。其余每课每交卷一本,折钱一百八十文。予每课捐廉酌赏并刊刷书院条规,分饷多士。又有蓬壶书院,由安平县监课。
各县书院
凤山曰屏山。嘉义曰玉峰,曰罗山。彰化曰主静,已废;曰白沙。台湾曰宏文。旧鹿港同知曰文开。新竹曰明志。淡水曰学海。澎湖曰文石。宜兰曰仰山。台北曰登瀛。又安平旧有引心,即今吕祖祠。至仅有其名、未延师课者,台湾府曰崇道,苗栗曰英才,云林曰云台。
冒考
台地考试,从前具有明禁:非生长台地者,不得隶于台学。近来文风虽日盛,而应试者多福建泉、漳之人。每指同姓在台居住者,认为弟侄,公然赴考,教官不及问,廪保互保不暇详。至窃取一衿,辄褰裳以归;是按名为台之士,实则台地无其人。
查定例入籍二十年亦无原籍可归者,方准予寄籍考试。今内地人士不患本籍无以应试之处,以远涉重洋或两地重考,流弊极多,安得一革窜名之习耶!
额定乡试中式
台湾乡试,另广一名,系提督军务候张公云翼特疏准自康照丁卯科为始,于福建乡试正额外,另编至字号,取中一名,是科中式苏峨;庚午中式邑星灿,皆凤山人也。
康熙三十七年,总督郭世隆奏准撤去另号、通省一体匀中以后,三十一年乡试十二科,台地无获隽者。
雍正七年,巡察台湾御史夏之芳奏准:台湾贡监生员仍照旧例,另编字号,于闽省中额内,取中一名。
雍正十三年,巡抚卢焯奏准:于本省解额外,不论何经,加增中额一名。
干隆元年,巡抚卢焯奏准:恩科福建加中三十名内,台湾于原额外加中一名。但台湾冒籍者多,中式多非土著。予查台湾自干隆癸酉至壬午,凡五科,共额中十名。内惟癸酉科中式谢居仁一名,系凤山人,余俱属内地。
干隆二十八年,巡台满御史永公庆、汉御史李公宜青至台。台地绅士以额中虚冒其名,联名进词,愿撤去另号,一体匀中。二巡台不允所请;但面谕道府县:严禁冒籍。
其源既清,则其弊自止。二公实能善体国家栽培海外至意。李公加意督课,诸生诗文皆手自批阅,谆谆不倦,几忘宪体之尊,而笃师生之谊,多士颂之。李公,江西宁都州人也;干隆丙辰进士。
学额
台湾各属添设文武学额,前准部议分别抽拨增添,令自下届岁试为始,一律照办,业经前抚宪刘省三爵宫保转行遵照,并据藩宪将添设各学教职先行分别委员署理,以资训廸各在案。现在科试业经完竣,籍隶所设府县学文武生员,自应于下届岁试之先,查明辖籍,分别改拨归管。兹据各学查明:计由台南、台北二府学拨归台湾府学廪、增、附生员一百五十名,武生八十六名;由彰化县学拨归台湾县学廪、增、附生员五十二名,武生十一名;由嘉义、彰化二县学拨归云林县学廪、增、附生员四十九名,武生二十二名;由新竹县学拨归苗栗县学廪、增、附生员一十一名,武生十一名。除本届辛卯科乡试已照拨定籍县送考外,下届岁试自应一律照办。至籍既拨清,廪粮起住日期,并应核议。
查庚寅科试案内,帮补廪缺应截至本年年底为止。其十二月三十日以前,如有原设廪、增额缺,按照科案名次,应归新籍各生帮补者,由该两学会同详办。改归台湾府县各学廪生,与此后续补支廪粮,并宜查照科案截止日期,即作为各该生在原隶籍县住支之日。自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一日起,改归新设籍县支食。其四学尚有缺额,应待下届岁试考案序补之。廪生饩粮统在各该属钱粮项下照礼部议定名额编支造销,俾清界画等情由,各造学册呈送至护院沈吉田中丞具折入告矣。
乡会试
文武乡闱援照安徽赴江南汇考之例,仍归福建应试;中额现定七名。干隆四年巡台御史诺布单德谟奏请台士会试照乡试例,于福建卷中另编字号,额取一名;部议令俟台士来京会试者果至十人之多,奏请钦定,而台湾始有进士。
考费
查各属岁、科考,自光绪十四年戊子岁试起,筹款发办,经邵抚帅酌定全台岁、科两届考费番银一万二千元。其阅文幕友修金,由院自行致送。水菜规费,永远革除。其考费番(银)一万二千元,南北两府各半均分。每府岁试酌定经费银三千三百元,科试经费银二千七百元。
兹新设台湾府,业经划界分治,辛卯科试应行分棚开考。其经费请照南、北两府章程,按岁、科两试共筹给番银六千元。科试应银二千七百元;均在于盐余项下动支。至南、北两府考费,核定每府岁试八百五十元,科试七百元,各按就地行用番银轻重给发。自戊子岁起,即照此数发各该府自行领办,统归盐课项下支给,永为定章。
崇文书院
干隆二十四年,觉罗公建崇文书院。至三十一年,蒋公允焄筹给恤赏膏火度岁筹等项。道光十四年,周公彦因每年膏火入不敷出,时值台湾县役林祥与庄文德互控洲仔尾埔地一案,拨充崇文书院膏火;所有甲数及年收税银,均有碑文可稽。近年文风寖盛。余于光绪十八年闰七月二十日交卸道篆,回台南府任,甄别第一为赖生文安,是科即登贤书。其人文心静细,崛起于寒微之中,喜为志之。
。防务(海防附)
台防末议
查台湾一郡,南北千有余里,地势平衍,无险可据。御之海上,则师船无多;我脆彼坚,恐难得手。扼之口岸,则港■〈氵义〉纷歧,不无顾此失彼之虑。纵之登岸,然后设法截擒,此亦舍短用长之一法。无如加饷裁兵后,台营早形单薄。而积疲日久,骤加训练,虽觉稍有起色,仍难倚作干城。若为坚壁清野之计以困之,则台地各城,并皆卑陋,沙松土脆,平时雨甚,动报坍塌,其势更无恃。若谓先筹召募,厚集兵力,无论帑饷无出,势有不能。然日聚此千百恶少,金鼓喧阗,实觉骇人闻听;日后遣散无方,又滋地方他虑。此皆台地预筹防范无可着手之实在情形也。
伏思敌之畏兵,不如其畏民;兵之保护地方,又不如民之保护身家为尤力。且沿海庄屯,类多巨姓,大或三、四千家,少亦不下数百。星罗棋布,错处海滨。其民戆直强悍,习于战斗,颇与内地漳、泉相类。若能鼓以忠义,诱以厚赏,实为缓急可用之众。兹惟有密饬厅县营员,就兵训练。其各庄民众,加意抚循。结之以恩,束之以法,择其头人、总理诚实可靠者,优以礼貌而宠络之,遇事分给札谕,给以军火,重以赏犒,责令督率子弟庄人,分庄入保,自战其地。再指挥各营将弁,以为各庄之策应,并且镇压内奸。以全台之民,守全台之地,其事或可有济。
至现今尤宜急筹者,则莫若饷需、军火二事。盖无饷需,则无以固士心,而作勇敢之气。无军火,则无以便攻击,而善其战守之宜。查道光辛丑之役,姚前道动帑百余万;其时库款充盈,兵饷亦无划扣。自改建行省,用款浩繁,清赋告竣,岁增地粮银三十六万两,历未能征足。而福建关协济银四十四万两,业于光绪十七年停止。现计台防善后项下岁入之款,海关洋税约五十余万两,洋药厘金约二十万余两,百货厘金约七万数千两,茶叶厘金约一十三万余两,盐课等约十一、二万余两,樟脑、硫黄余利约三、四万两,计共一百一、二十万两。每年出款约须一百七、八十万两,不敷甚钜。设有缓急,呼应不灵,不能不预为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