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台湾雾峰林氏族谱
台湾雾峰林氏族谱
十四、十七世晔公、字若思,小名识奴,披公之五子;明经及第,奏授沧州、景州司法,赐绯鱼袋,历通州刺史。配夫人胡氏,生二子:悫、志;为前街房、双石户、坑边深巷房租。十八世悫公、晔公之长子;唐任建安尉,昭宗光化二年,磨勘衣冠户帖。生一子辟。志公、晔公之次子,生一子政。十九世辟公、悫公之子;修明经业,试大理评事,在陈延范尚书门下侍读。生二子:元载、超勇(一谱记辟公,迁清源里百丈村;至九代孙成材,居东里双石坑滨,为双石祖窗仔房)。
十五、十七世蕴公、字梦复,小名巳奴,披公之六子。唐贞元四年戊辰(西七八九年),明经擢第;复举孝廉贤良,有「天不厌直,复生微臣」对,辟蜀推官。刘辟反,公切谏;辟怒,欲杀之。公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辟阴戒侩人,以刀磨其颈,胁使屈。公叱曰:『死即死,吾颈岂尔砺石耶』!贬摄唐昌尉。辟败还京,说沧师程权归阙,除礼部员外郎,拜邵州刺史,谥「忠烈」(「唐书」、「闽川名士传」,「通志」、「郡志」俱有传)。配夫人何氏,生一子愿,为夏井村、行竹涧、南门棠村、留桥井头诸房祖。十八世愿公、蕴公之子;明经及第,左骁尉参军,历著作佐郎、国子监祭酒。配夫人王氏,生四子:邕、同、圉、赋。十九世邕公、愿公之长子。应进士举,授泉州辟,命入幕府;中途而卒。生二子:文范、文回。文回以词业著名,生一子宗,移居濑口。十九世同公、愿公之次子;明经及第,威武将军,辟掌书记。配夫人许氏,生二子:暠、旻。二十世暠公、同公之长子;任湖城主簿,终潭州醴陵县令。配夫人吴氏,生五子:向、白、子年、子羽、子美。旻公、同公之次子,生三子:尚业、尚清、尚阙。十九世圉公、愿公之三子;仕闽王审知,为州牧:即天后之高祖也。生一子保吉。赋公、愿公之四子;配夫人郑氏,生二子:崇、嵩。二十世保吉公、圉公之子;周时,去官隐于莆之贤良港。生一子孚。二十一世孚公、保吉公之子;生一子曰惟悫。惟悫之第六女,即天后是也。后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西九六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时;诞生时,地变紫色,满堂异香,邻里咸异。始生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窥井,神授符录,遂灵通变化,驱邪救世。屡显神异,护国佑民,历朝累受褒封。至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敕封「天上圣母」,春秋致祭(详载祀典)。
十六、十七世蒙公、字贤达,小名芄奴,披公之七子;由荐辟,奏授孟陵主簿,累迁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转循州刺史。配夫人姚氏,生一子愻。十八世孙愻公,唐元和十五年庚子(西八二一年),侍郎李建下明经及第,任余杭令。子孙居闽县,为福州之祖。
十七、十七世迈公、字大才,小名讽奴,披公之八子。唐光仁二年己未(西九OO年),明经擢第,授循州兴宁主簿,迁同州长史;改商州、雷州刺史,再任给事中。配夫人李氏,生一子愈,为漈坑祖,闽县、长乐、龙溪皆其支派。十八世愈公、迈公之子;明经及第,初调循州雷乡主簿,历韶州录事参军,次岭南盐铁巡官、江州都昌县令。生一子以贤,子孙大盛闽中。
十八、十七世蔇公,字廷佐,小名唤奴,号四明,披(公)之九子;由明经擢第,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累迁福唐刺史。先是,太夫人郑氏生苇、藻、着、荐、晔。朝廷以莫侯陈氏有釆繁之德,主继披公,封南安县太君,生蕴、蒙、迈;最后,朱氏生公。公初配夫人郑氏,生子恩;后继娶陈氏,生子思。十八世恩公、字敏牧,蔇公之长子;任晋江县令。配夫人黄氏,生一子启。思公、字致远,蔇公之次子;赘福州西门兜周氏,同居于周,生一子发旺。十九世启公、原名哲,字时公,恩公之子;授太常寺丞,后历授拔萃科,升太常寺。配夫人周氏,生一子文会。二十世文会公、字大贵,启公之子;授太子校书。配夫人周氏,生三子:允明,允遇、允元。十九世发旺公、名干,字汝初,思公之子;开基梓溪祖。生一子常春,开基柏叶祖。
十九、十七世萍公、昌公之子。仕至州刺史,到任未几,遽以独子告归养;自是杜门不出。生一子廷玉。
二十、十八世十四郎公、讳琦,字廷玉,萍公之子。配夫人蔡氏仪娘,生三子:和忠、和孝、和义。
二十一、十九世和忠公、字道荩,号吉庵,十四郎公之长子。常佐平和县任事,政平讼理;婴奇病而卒。时宋嘉熙元年丁酉(西一二三八年),遂居平和管上坂泊,为洪厝埔一世祖;世称洪厝埔房是也。与夫人蔡氏合葬东坑乡上山飞天凤,坐艮向坤。生一子敦确。
二十二、十九世和孝公、十四郎公之次子(乃系根据饶平县子华祖本枝族谱之抄本,今铜壶派系出孝公云)。
二十三、十九世和义公、字鸿虞,十四郎公之三子。宋末,入漳州漳浦基(上疑有漏字),生一子大用。
二十四、二十世大用公、和义公之子,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时丁元季之乱,兄弟分散。长房子亨公,分居苦竹;次房子贵公,守路下;三房子贤公,分居漳浦七都桥头;四房子慕公,分居平和县五寨墟埔坪社;五房子华公,分居饶平县,子孙居南靖车田、攀龙;六房子齐公、分居平和五寨后巷;七房子渊公、分居漳浦下尾。
私谱
林氏家传序
凡例
太高祖石公家传
高祖考逊公家传
曾祖考甲寅公家传
祖考奠国公家传
先伯父文凤公家传
先二伯父文典公家传
先考文钦公家传
曾祖考太封翁家传
先伯祖刐愍公家传
先考荫堂公家传
先祖父志芳公家传
世系
世谱(一)
世谱(二)
林氏家传序
献堂不肖,辱承先人绪业,未能光扬盛德;早夜以思,叅叅在抱。顾念我族自始祖子慕公迁于莆坪,传世十四至我太高祖石公,始入台湾;初寓彰化,数迁至大里杙庄。中经丧乱,其业动摇;幸赖祖泽绵长,子姓蕃衍,其后分为涂城、太平诸族。而我高祖母实挈我曾祖卜居于阿罩雾庄,迄今百有四十余年矣。力田习武,世有令德;忠义之气,着在旗常。然谱系虽修,而宏功伟业,尚虞疏略。献堂不敏,敬述遗闻。询及耆旧,乃敢敷陈其事,以诏示后人,亦使知祖宗创造之艰难而不可一日怠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我子孙其念哉!
三千七十年二月(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仲春),献堂谨识。
凡例
一、谱牒重修自坚公至路下七祖,是为公谱;自路下七祖以下,是为私谱(路下七祖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齐、子华、子渊)。
一、自坚公受姓至六十四代孙禄公入闽,是为开闽一世祖;其二十一代孙子慕公入漳州平和,又为开平和一世祖。
一、私谱自一世修至十八世,以下子孙众多,散居各地,不能尽载,留待各房自行续修。
一、十九世二十世、各房,自行续修他房谱牒,则未能为之并载。
一、考妣系死后之称;然死者人所不能免,今虽生存而谱上概称考妣,以省将来添改。
一、讳之称,亦如前条所述之意。
一、系统以长次为顺序,而家传则以印刷之前后为顺序。
一、过房子当记入其过房父之系统,若兼嗣则两记之。
一、林氏纪元系自周武王元年(丁卯)坚公受姓至民国二十五年丙子,计三千七十年(公历一九三六年)。
一、编中恐有不周之处,而文字间亦难免无疏略之失,阅者谅之。
三千七十年大暑日(民国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献堂谨识。
太高祖石公家傅
太高祖石公,福建漳州府平和县五寨墟莆坪社人。自始祖子慕公迁于此,子孙蕃衍。传十二世至持公,字扶我,讳可相;娶庄氏,生三子:长深、次洪、三江。江公名淑、字良士,娶曾氏,生子三,太高祖其孟也。次受、三总。性孝友,力田读书,慨然有远大之志。年十岁失怙,又二年而母氏云亡,两番丧葬,哀感乡邻。方是时,庄太孺人犹在堂,受公九岁、总公七岁,家有薄田,差供衣食。太高祖上奉祖母、下抚弱弟,俯仰之际,有逾成人;识者盖豫卜其心有以自立矣。
年十八,结伴渡台。顾炎瘴之区,来者多乐居城邑;太高祖独周历草莱,备尝艰险,阴为拓土定居计。嗣以庄太儒人书至,匆遽复归。越七年,庄太儒人卒;窀穸既安,太高祖年已二十有五矣。有劝之娶者,不顾;乃令两弟守庐墓,毅然独行,以乾隆十九年,复至台湾。是时彰化开辟未久,土厚泉甘,太高祖成算在握,即卜居于竉东堡大里杙庄。庄外负深山,溪流交错,土番据之,每出杀人。太高祖不畏艰难,防御周至,购地而耕。治沟洫、立阡陌,负耒枕戈,课晴习雨,勤劳莫敢懈。数年家渐裕,拓地亦愈多。虽番害犹烈,几濒于险;然而坚毅不屈,卒底于成。三十二岁,始聘于陈氏;陈氏少于太高祖十四岁,是则我之太高祖母也。嗟乎!斯宁非冒险投荒,有志者之规范耶!
乾隆二十二年辛巳,太高祖归展墓,议奉骸骨而东迁;受、总二祖赞之,遂挈与偕行。既至,遂改葬于阿罩雾庄之前。两弟亦先后授室,各治其业,产亦日殖,岁入谷可万石。顾性好任恤,遇年歉,辄出仓谷以济;里党之人,靡不周焉。
当是时,彰化县漳、泉分类械斗,蔓延数十村庄;太高祖每出而排解,终不息。念此非乐士,议复归故里;乾隆四十八年,命高祖考携资赴平和,谋置产避患。高祖考既至莆坪社,方相地筑屋,得病遽逝,遂不果。于时械斗益烈,杀人越货以相雄长。庄人林爽文者,聚党徒、立约束,有事相策应;群不逞之徒皆出入其间,众至数万人,爽文遂谋起事。太高祖知之,大惊;叹曰:『此灭族事、胡可为』!往晤爽文止之,不听。太高祖曰:『人生欲得富贵尔,吾今幸得稍温饱,终不忍视汝及祸;能从吾言,毋妄动,愿割产之半俾汝,且以一子为汝子』。声泪并下。爽文意动,愿解众;而众不从,乃窜于深山。然乱势已成,终莫遏。五十一年,遂揭旗以乱,众拥爽文为首,攻陷彰化,杀守吏;进围诸罗,略淡水,南北俱动。太高祖见事已至此,欲弃家走内地,命诸妇且归宁别父母。长媳黄氏,父为鹿港海防同知书办,以婿既早没,女又远去,持不可;入禀同知,禁出港。太高祖欲道南北,而所在俶扰,路阻莫可行,乃潜匿鹿港。五十二年冬,大将军福康安率师至,进复彰化,攻大里杙;爽文拒战不敌,逃入集集内山。官军放火毁庐舍,庄人多被捕,系累满道。里有何傲者,无赖也;常告贷,虽与之而意不足。至是,伺太高祖寓所,以语衙胥,谓林某与爽文同宗,拥资厚,可得而利也。侦者至,遂被逮。太高祖仰天而叹曰:『竖子误我,吾固知有今日也』!高叔祖大公方十四岁,挺身从;至狱,侍左右,奉饮食,号泣旻天,愿以身代。未数月病卒,藁葬于鹿港埔。五十三年爽文被擒至郡,诸人亦解郡待谳;讯之日,康安语爽文曰;『汝一匹夫,敢谋大逆!岂无有阻汝者乎』?曰:『众皆欲我为王,博富贵;唯族人某力谏不可』。具言其事。康安曰:『林某,诚善人也』。命释之,归其产,且与六品军功。出狱之日,病卒旅邸,权葬于郡治之郊。初,被逮之时,产亦籍没;及是,欲请归,而官中索金万元。时方经丧乱,力薄不足以贿;高叔祖棣公又持不可,谓中堂既旌我父之功,岂有复抄我产之理!迁延岁月,上下相蒙,而产竟不能归矣。
太高祖生于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十四日巳时,卒时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五月二十一日未时,享寿六十龄;号朴植。子六:长逊、次水、三濑、四棣、五大,六陆。越数年,归葬于猫罗堡阿罩雾庄之后山。
陈太儒人既遭大故,而志不稍衰,督励诸子以光复旧业为念;涂城、太平诸宗之得有今日,抑不能不谓太儒人之所赐也。太儒人生于乾隆八年癸亥五月二十二日未时,卒于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初六日寅时,享寿八十有四龄;葬于阿罩雾庄之前。
献堂谨撰。
高祖考逊公家传
高祖考逊公,石公之长子也。有弟五人,而特为石公所钟爱。石公有所虑,与之谋,答语恒中肯。
年十八,聘黄氏;数年举两子,长为曾伯祖琼瑶公,次则我曾祖考甲寅公也。于时太高祖方垦殖于大里杙之野,田畴日广,居人日繁;高祖考抚字佃农、招徕商旅,首立乡约,一方赖之以安。顾其时漳、泉械斗之风已起,由郡治而蔓引于四郊,凶焰既张,非理可喻。高祖考默念此地不祥,亟白于太高祖,请置产莆坪为三窟计;太高祖许之,乃携资独行。既抵故里,营缮百方,不遑宁处;而天道无知,遽病以卒;时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十月初五日申时也。距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九月二十六日寅时,享龄二十有二龄;号宏美。遂葬于甫坪社时银塘狗橒昆。报至,太高祖大恸;长子猝失,巨变将成,而西归之途又绝,宁不痛哉!
及林爽文起事;太高祖被株连,家人星散;高祖母黄太孺人负两子、挈一婢,窜荒谷中,渴饮溪流,饥则撷野菜、劚地瓜以啖;栖风宿露,跋涉山壑,舄破足茧,至采月桃叶以里,婢又道毙。黄太孺人与我二祖之幸而得全,盖九死一生耳。事平,始归大里杙,顾室毁产没,莫可居;诸叔已迁涂城庄,乃往依之。时谷日溪滨漏籍之田所在多有,诸叔以黄太孺人守节抚孤,割粗溪仔三十石与之。而陈太孺人因其父请禁港之故,怨黄氏深,他人又时有烦言,乃率两子别居阿罩雾庄,筑草庐以蔽风雨;孤苦伶仃,忍饥寒以造成复兴之业:斯则我雾峰一系所当铸金而事者也。黄太孺人名端娘,号守志。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一月二十日丑时,卒于道光十五年乙未闰六月十五日辰时,享寿七十有四龄;葬于阿罩雾庄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