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雾峰林氏族谱


  尧华公、字开伯,尧俞弟。顺治举人,知榆次县;有「院亭诗略」及「归来吟」。

  云铭公、字西仲,清侯官人。顺治进士,官徽州府通判;有「挹奎楼集」、「庄子因」、「吴山声音」等书。

  侗公、字同人,清侯官人;贡生。康熙中,署尤溪教谕;有「来斋金石考」、「昭陵石迹考略」、「李忠定公年谱」、「井野识涂」。

  模公、字靖若,号国木,清德化人。康熙进士,历知兴宁、普宁。工书,尤精绘事;着「四书讲义」、「书诗易解义」。

  佶公、字吉人,号鹿原;侗弟。康熙进士,授内阁中书;有「朴学斋集」。

  嘉楠公、字直僊,清莆田人。康熙举人,知阜平县;有「晨苑阁古文诗集」。

  令旭公、字豫仲,一字晴江,清娄县人。雍正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有「墨花楼集」、「锦城记」。

  正青公、字洙云;佶子。官淮南小海场大使;有「瓣香堂集」、「榕城旧闻」、「榕海诗话」、「小海场志」。

  本裕公、字益长,清奉天人。通声音之学;有「声位」、「辽载前集」。

  在义公、字涪云;佶子。工画,好古文词;有「陶舫集」、「砚史」。

  蒲封公、字鳌洲,清东莞人。雍正进士,官侍读学士;有「读史录」、「诗文集」。

  赞龙公、字云泽,清侯官人。雍正举人;有「学易大象要参」。

  其茂公、字培根,清侯官人。乾隆进士,知山阴县;有「山阴集」、「归田遗草」、「长林四世弓冶集」。

  澍藩公、字千宣,又字香梅,清侯官人。乾隆进士,官编修;有「南陔诗集」。

  明伦公、号穆庵,清始兴人。乾隆进土,官衢州知府;有文集。

  学易公、字半霞,清衡山人。乾隆进士;有「郡玉书院学说」。

  蕃锺公、字毓奇,清吴县人。乾隆举人,官华亭县教谕;着「国朝词综」。

  乔荫公、字育万;一字樾亭,清侯官人。乾隆举人,知江津县;有「三礼述数求义」、「瓶城居士集」。

  方标公,清铜山人。嘉庆武进士,官至衢州镇总兵。

  伯桐公、字桐君,号月亭,清番禺人。嘉庆举人,授德庆州学正;有「毛诗通考」、「毛诗识小」、「古谚笺」、「冠昏丧祭仪考」、「修本堂稿」、「月亭诗钞」。

  则徐公、字符抚,一字少穆,晚号竣村老人;清侯官人。嘉庆进士,官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加太子太保,谥「文忠」;有「政书」、「云左山房诗集」。

  昌彝公、字惠常,清侯官人。道光进士,有「小石渠阁文集」。

  圯公,福建同安人。延平郡王部将,累功至参军,死于水沙连番变;居人至今祀之,易其地名为林圯埔。

  英公、字云又,福清人。从永历入滇,官兵部司务。寻祝发为僧,辗转入居台湾。

  凤公,福建龙溪人。延平郡王部将。荷兰据鸡笼,奉郑经命遂之,阵没;林凤营,即其屯田之旧地也。

  国泰公、号符平,台湾彰化县人。乾隆间,为处州府同知。

  汉生公,台湾淡水人。乾隆三十三年,召众人垦蛤仔难。

  朝英公、字伯彦,台邑人。乾隆中,贡成均,以资授中书衔;工墨画,善书。

  平侯公、名安邦,号石潭,货殖致富。道光中,以赈荒数次,赏道台衔。

  维源公、字时甫,清厦门人;官至太仆寺卿。

  寿图公、字颍叔,清闽县人。道光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署巡抚;有集。

  鸿年公、字勿村,清侯官人。道光进士,官至云南巡抚。

  肇元公,清贺县人。咸丰间,以廪生从军,官至贵州巡抚。

  维让公、字巽甫,咸丰九年,钦赐举人。屡助饷,以功授三品衔。

  占梅公、字雪村,号鹤山,淡水竹堑人。累捐巨款,论功以知府即选;咸丰中,克艇匪黄位,加盐运使衔。着有「琴余草」八卷及「潜园唱和集」。

  文察公、字密卿,台湾彰化县人。同治中,官至福建水陆提督,赠太子少保;死于瑞香亭之役,予谥「刚愍」。

  文明公、字利卿,文察弟;彰化县人。从文察立功于浙,又从平戴潮春,每战必先登陷阵,累功至副将。

  奠国公、字景山,台湾彰化县人。同治中,从侄文察平定戴潮春,以功授知府。

  文凤公、字仪卿,奠国长子;彰化县人。任侠,能养士。戴潮春、林日成之变,乡之丁壮多从文察西征,存者仅七十二人,被围经年;文凤百计拊循,士皆致死,所居阿罩雾赖之以全。

  文钦公、字允卿,号幼山,奠国之三子;台湾县人,光绪举人。法人犯台之役。以乡勇守卫台南,叙功兵部郎中,寻加道衔。事亲以孝闻。

  朝栋公、字荫堂,文察长子;台湾县人。以父功,起为兵部郎中,加道衔。归台,统领乡勇。法人之役,守卫鸡笼,刘铭传深倚赖之。平施九缎之难、遂掌全台营务处。

  豪公、字卓人,厦门人。咸丰间,领乡荐;有「东瀛纪事」及「淡水、澎湖厅志」。

  旭公、字暾谷,清侯官人。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特加四品卿衔;入军机,参预新政。有「晚翠轩诗集」。

  启公、字迪臣,清侯官人。光绪朝,为杭州知府。

  庆岐公、字西和,彰化县人。光绪间贡生,任安平儒学正堂。

  启东公、字乙坦,号藜阁,台湾嘉义县人。光绪进士,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弟启南,俱以孝闻。

  昆冈公、字碧玉,嘉邑诸生。乙未之役,率众卫乡里,与长子皆战死。

  仕籍考补遗

  元德公,福清人。康熙十六年丁巳进士,乾隆十五年,来任台湾府学教授。

  吕韬公,诏安人。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广东大鹏营参将。

  华昌公,晋江人。康熙二十九年庚午举人,任台湾府学教授。

  宸书公,莆田人。贡生。康熙三十年辛未,以台湾县学教谕升广东归善县知县。亮公、字汉侯,漳州漳浦人。康熙六十年,守备澎湖。朱一贵之乱,全台鼎沸,逃者日至,佥欲撤归厦门。再谋恢复。亮力排众议、守待;授兵卒随施世骠建立大功。雍正五年,以台湾镇总兵移镇浙江定海。

  黄彩公、字符质,台湾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之乱,脱身内渡,上平台策于制府满保;以把总随大军征讨,累升至碣石镇总兵,卒于官。父宸昌,为本城良医,好施舍,年至八十余。

  正泰公,侯官人,举人。雍正四年丙午,任凤山县学教谕。

  鹏飞公,广东潮阳人。雍正八年庚戌科进土,任凤山县知县。

  炯公,莆田人,举人。雍正十年壬子,任彰化县学教谕。

  天木公、字荔山,广东潮阳人,进士。雍正十一年癸丑,以御史巡察台湾兼理学政;在官公正,事母以孝闻。

  兴泗公,湖北孝感人。雍正十二年甲寅,任台湾县知县。

  梦熊公,广东潮阳人,武进士。乾隆七年壬戌,任台湾镇标左营游击。

  达公,福清人,举人。乾隆九年甲子,任诸罗县学教谕。

  君陛公,同安人。乾隆十五年庚午十月,来任台湾总兵;翌年,迁厦门水师提督。

  洛公,同安人。乾隆十七年壬申,任澎湖水师副将;翌年,升浙江温州总兵。

  贵公,晋江人。乾隆十九年甲戌,任澎湖水师副将;十一年,升浙江温州总兵。

  廷璋公,泉州永宁卫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举人。

  清源公,安溪人,举人。乾隆二十二年丙子,任台湾府学教授。

  居义公,霞浦人。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举人,彰化县学教授。

  聪公,晋江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进士。

  振嵩公、号毅圃,泉州人;贾于鹿港。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彰化林爽文之变,淡水、诸罗皆陷,提督任承恩率师来讨;振嵩首倡义恢复鹿港,以迎王师;倾家助饷,又名男文会、文浚为前导。丁未,大将军福康安来总统诸军,旌其功,父子三人皆以监生叙知县。嘉庆十四年,蔡牵扰沿海,文浚复救难民万计;大府上奏,赐四品卿衔。

  玺公、字玺玉,台湾人。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恩贡。性和厚,善排难解纷,为乡闾所推重。

  春溥公、字立源,福州闽县人。嘉庆七年壬戌进士,以编修预修国史,凡四校京闱。归,主鳌峰书院。学问渊博,所著有「竹柏山房十五种」;计「开辟传疑」一卷、「古史纪年」十四卷、「古史考年异同表」二卷、「武王克殷日记」一卷、「灭国五十考」一卷、「春秋经传比事」二十二卷、「战国纪年」六卷、「竹书纪年补证」四卷、「孔孟年表」二卷、「孔子世家补订」一卷、「孟子列传纂」一卷、「孟子外书补证」一卷、「四书拾遗」五卷、「古书拾遗」四卷、「开卷偶得」十卷。

  谦光公、一名谦晋,嘉庆十八年癸酉举人,任台湾府学教授。

  逊贤公、一名世贤,晋江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举人,以赀得内阁中书。

  延福公、号受堂,同安金门人。道光五年乙酉,调澎湖游击;以御兵严整、善捕海盗,为部民所爱戴,孙尔准荐为烽火门参将。

  得义公、字谦亭,福清人。初为澎湖游击,以拒蔡牵有功,迁为艋舺参将。居官清廉,为部民所爱;既老去职,遂定居艋舺。

  伯桐公、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禺人。嘉庆辛酉举人,事亲至孝;以父殁,遂不复上公交车,制府阮公延为学海堂学长。公于经史无所不通,著述甚多;有「毛诗通考」三十卷、「毛诗识小」三十卷、「史托蠡测」一卷、「古谚笺」十一卷、「冠婚丧祭仪考」十二卷、「公交车见闻录」四卷、「修本堂稿」四卷、「月亭诗钞」二卷。其未刊者,有「易象释例」十二卷、「春秋风俗考」十二卷、「三礼注疏考异」二十卷、「史学蠡测」三十卷、「古音劝学」三十卷、「两粤水经注」四卷、「粤风」四卷、「日用通考」十四卷、「修本堂文集」四卷、「外集」四卷、「骈体文钞」二卷、「禺阳山馆诗钞」十二卷。

  荣源公,嘉义县人。道光十五年乙未举人。

  朝清公、字玉昆,嘉义人。咸丰二年壬子武举人。

  朝辉公、字子煌,嘉义人。咸丰九年己未武举人。

  邦基公,彰化人。同治六年丁卯武举人。

  朝章公、字焕基,嘉义人。同治十三年甲戌进士,任刑部郎中。

  凤藻公、字釆廷,安平人。光绪十一年乙酉举人。

  际春公、字致和,安平人。光绪十四年戊子举人。

  廷杰公、字戊修,嘉义人。光绪十五年己丑进士,任礼部郎中。

  瑶公、字西池,嘉义人。光绪十九年癸巳举人。

  纾公、字琴南,福州侯官人。光绪壬午举人。少尝游幕台湾;中岁以后,遂寓北京主太学。近二十年,以诗古文辞称于时,翻译欧西小说数十种,自着有「畏庐诗存」及「笔记」数种;画山水小幅,颇为时人所珍。

  福浚公、字绍堂,台湾彰化人。公初名朝选,尝以监生治举业;光绪丁亥,巡抚刘铭传巡台中,公进谒,陈抚蕃策;铭传壮之,为改今名。越年,适彰化施九缎以丈田之故为变,抚军遂檄公募乡勇一营为栋军前锋;事平,授广东候补知县。

  朝崧公、字俊堂,号痴仙,台中人。十九岁,为邑名诸生。二十岁,值割让,遂绝意仕进;有「无闷诗集」行世。

  世系

  第一表(林姓以前族系)

  

  说明

  一、古史不可稽,谨据旧谱以轩辕为始。

  二、轩辕即黄帝,元妃螺祖。

  三、安溪湖,坵乡林姓族谱及温彦博谱序,皆曰轩辕子二人:长名云相,次名昌意;云相子名玄嚣。惟「通鉴」则称玄嚣系黄帝子。胪传乡本支族谱,亦称轩辕子二人;长玄嚣,次昌意。不得不依据「通鉴」及本支族谱,以玄嚣为轩辕子;而云相一世,姑阙疑以侯考。

  四、玄嚣又名挚、姓已,少昊金天氏。史称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有四人,另为十二姓。挚与昌意系同母,故并列。

  五、帝喾名■〈梭,去木〉,高辛氏。帝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弃。次妃简狄(有蛾氏女,从妃高禖),生契。三妃庆都,生尧。四妃常仪,生挚。

  六、契为尧司徒,佐禹有功,封国于商,赐姓子;即汤之派。是为本族开支始祖。

  第二表(林姓以前族系)

  

  说明

  一、修谱旧例,五世为一行;本表为节省纸张起见,改十世为一表。

  二、十一世振,即第十世冥之子;下仿此。

  三、第六世至十七世,皆据湖坵旧谱。世数与「通鉴」相同,惟名称、人数有无疏漏,容再详考。

  四、天乙名成汤,又名履,居亳;伐夏桀而得天下,是为商王。

  第三表(林姓以前族系)

  

  说明

  一、商世,兄终弟及者,自太庚始。谱牒重世次,兄弟应合为一世;下仿此。

  二、太庚迄庚丁各世,旧谱纪载多讹;今据「通鉴辑览」,以世次更正之。

  三、「通鉴辑览」,载太甲传子沃丁,沃丁传弟太庚,太庚传子小甲,小甲传弟雍己,雍己传弟太戊,太戊传子仲丁,仲丁传弟外壬,外壬传弟河亶甲,河亶甲传子祖乙,祖乙传子祖辛,祖辛传弟沃甲,沃甲传祖辛之子祖丁,祖丁传沃甲之子南庚,南庚传祖丁之子阳甲,阳甲传弟盘庚,盘庚传弟小辛,小辛传弟小乙,小乙传子武丁,武丁传子祖庚,祖庚弟祖甲,祖甲传子廪辛,廪辛傅弟庚丁,庚丁傅子武乙。盘庚改国号曰殷。

  第四表(林姓以前族系)

  

  说明

  一、比干为殷太丁之子、帝乙之弟、受辛之叔,官少师,以忠谏死。夫人陈死,逃于长林石室间,生子,名坚。周武王时,赐姓林。林姓,实自坚始。旧谱因重比干之名,列比干为一世,于得姓世次不无抵触。今改列比干在林姓以前,盖纪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