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
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
壬午(十二日),李鸿章电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龚使齐电:「顷英廷接唐抚电告台湾变民主,众举为总统;英拟不覆」云。鸿想各国皆必不覆;我国须自立脚步,以免日后日有口舌,凭各国公论是非。祈酌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闻,得旨:『李鸿章电悉。因台民变乱、据为岛国,已令文武各员内渡,此后无从过问。昨又电令南洋、广东禁止私运军火、勇丁赴台,此即自立脚步之意。如日使言及此事,着李鸿章、王文韶切实告以和议既定,中国决无嗾令台民自主之理;勿听洋报谣传,致生疑虑』。
癸未(十三日),日人攻取基隆,台湾大乱;前署台湾巡抚唐景崧遁回厦门。
甲申(十四日),先是,朝旨命李经方克日赴台,由李鸿章转电饬遵,密授方略;并电告伊藤,以『台湾绅民已自立为民主岛国,不服我国号令;李经方必更呼应不灵,且恐激生意外之变。回忆西五月十七日——即中四月二十三日贵大臣来电:「按照两国批准「马关和约」,台湾所有主治地方之权,业已交与日本。其了结地方变乱之法,勿庸两国会议;中国政府只须将治理地方等事,交与日本所派大员」云云。是李经方到淡水后,自应查照贵大臣前电语意,与桦山提督会商;想桦山自能设法办理,中国无从过问。祈贵大臣电致桦山提督格外原谅、通融办理』云。于是李经方遵旨于五月初七日启程赴台,交地事旋即就绪。至是,李鸿章电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称:『李经方自上海来电:「本日申正,平顺回沪,台事交接清楚,甚顺手;余详续电」云。请代奏』。又电称:『李经方文电商办交接台湾节略:「佳已电自淡水发后,开赴基隆。申正,抵基隆口外之海湾名三雕澳;船泊定,桦山请初十巳正相见。届时往晤桦山,云「奉命来台,以为和约批准,交接甚易;乃伊藤接中国政府电告台事棘手,始带领水陆各军到淡水。后派小兵轮欲进口知照华官,华兵开炮要击,故来基隆。又为华兵鎗炮轰击,不得已暂住三雕澳。现陆军一万已登岸,日内可取基隆」。经方答以「奉命照约来此,将与贵委员商办事件。台湾如何交接?望先明告」。桦山云:「诸事棘手,交接甚难。俟我攻取基隆、到台北府后,再徐议交接」。经方云:「和约批准,伊藤自认中国已将台湾治理事权交与日本;此来照约将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物件交与贵委员耳。台民已变,岂能登岸一一点交!我自马关回卧病已久,在沪调治;奉旨力疾前来。此处风涛险恶,不能起立;若候贵委员登岸到台北府,不知何时!全台地方甚大,民变非一日可平;恐非数年不能交接清楚。今两国和好,须按照友谊和衷商办,不可强我所难」。伊云:「虽然如此,交接事大,不可迁就」。辩论至未初,经方昏眩,坐不能定。桦山云:「请回船,我即来商议」。经方为多人扶回。桦山未正来拜,首云:「和约批准,愿两国实心和好,永远不改」!答以「诚然」。伊云:「既如此,何以淡水、基隆中国兵了皆放鎗炮要击?此处复见有华官告示,令军民人等抗拒」?答以「和约批准后,大皇帝既派我来台带有全权交接台湾,且特旨令文武各官陆续内渡;此为两国实心和好凭据。台民不服生变,何事不为!淡水开鎗,我未目见,不知虚实;但据贵委员之言,想必团练土兵所为。风闻杨提督等已内渡;其余文武各官虽为台民劫留,未能遵旨一律内渡。民不奉朝命,官久无权;告示皆台民所为,官岂能过问」!辩诘数时,伊云:「但愿抗拒各事如贵委员所说,非官与兵所为」。经方覆云:「交接之事,究竟如何办理」?桦山云:「早间所说,即是办法」。经方云:「固执过甚,似非和衷」。桦山云:「我甚和衷,但办事不得不然。今见贵委员病状颠连,若久留于此,万有不测,我实疚心。但交接之事,贵委员如何办法」?经方答以「照约办理,外无他法」。桦山云:「须有清单」。经方云:「非地方官,何从开清单!此时民变,将来平定后,衙署文卷何从查考?终无清单。和约内既无「清单」字样,何必多立名目,强我所难」?伊云:「清单任贵委员如何写法;总须有此名目,方合款式」。经方云:「于清单内写一、台湾全岛、澎湖全岛之各海口并各府厅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伊云:「太含糊」。经方云:「强我开清单,祇能如此。不然,即请将「清单」二字删去」!伊见方词意甚决,始允照办。桦山又云:由台湾至福建之海线,系台湾属公物件;伊须照收。经方云:「海线非岸上产业,何能交让!况海线登岸,非两国政府议明不能;我未奉命商办此事,无此权力。且和约内未言及」。伊云:「既然如此,祇好写明台湾至福建海线应如何办理之处,俟两国政府随后商定」。彼此辩论,自未正至酉正,始定议。桦山即命其参赞先将汉文、东文清稿交方阅看,其稿措词尚合和约,因与福士达商酌;福云:「此文据但照钞和约,于和约外不增减一字,实为简明妥洽;非其意料所及」;劝方即刻署名盖印。
恐稍迟有变,另生枝节:亥正,即彼此署名盖印事毕。十一子刻开船,本日申正到沪;感受瘴疠,病益加剧。乞将问答节略核酌代奏。至交接文据,即续钞电」云。请代奏』。又电称:『李经方电称「交接台湾文据内载: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照在下之关所定和约第五款第二条交接台湾一省,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简派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简派台湾总督海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子爵桦山资纪各为全权委员,因此两全权委员会同于基隆所办事项如左:中、日两帝国全权委员交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在下之关两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所定和约第二款「中国永远让与日本之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即在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以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之管理主权」并别册所示各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公厂及一切属公对象,均皆清楚。为此两帝国全权委员欲立文据,即行署名盖印,以昭确实。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订于基隆,缮写二分。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委员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全权委员台湾总督海军大将从二位勋一等子爵桦山资纪。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清单:一、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之各海口并各府厅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对象;一、台湾至福建海线应如何办理之处?俟两国政府随时商定」云。乞代奏』。上谕军机大臣等:『李鸿章三电均悉。台事既经李经方与桦山交接清楚,立有文据;此后台湾变乱情形,即与中国无涉。应由李鸿章电知伊藤,以为了结此事之据。至海线如何办理?应饬电局预为筹议,以备随后商定。前派李鸿章、王文韶为全权大臣与日使商办事件,该使有无来津稍息?并着探明电闻』。
——以上见光绪期「东华续录」卷一百二十七(光绪一百二十七)。
秋九月癸丑(十六日),吏部奏:「前经闽浙总督谭锺麟等奏称,请以台湾候补知府、台东直隶州知州管元善补授台北府知府;经臣部调取引见。光绪二十年正月二十日奉旨:「依议。钦此」:钦遵在案。今据台湾巡抚唐景崧给咨到部。查管元善由台东直隶州知州升用台北府知府,系例应引见补授回任之员;前经奉旨内渡,现在无任可回,应即奏明办理。查实任官员如遇缺已裁撤,向系归入裁缺即用班内补用。台湾本属福建分省,向归福建统辖;所有台北府知府一员,可否比照裁缺即用之例改发福建补用?相应奏明请旨。俟命下之日,再行带领引见。至台湾现任候补各官,事同一律,未便致令向隅;自应概行撤回福建补用。拟请饬下闽浙总督将内渡到省各项及禀报到省日期,查明咨部注册。俟咨报到省后,实缺者归入裁缺即用班内补用;候补者仍接算前资,与福建人员合为一班,各归原班序补。其教职各官,俟咨报到籍,再行归入即用班内铨选。查台湾所属道,府以至未入流,共计六十四缺;其从前补缺章程本系变通办理,情形与内地不同,得缺较内地实易。其中因地取材,不能毫无迁就。若因系曾任实缺准其尽数请补,不惟占缺过多,福建候补人员益形壅滞;恐亦转多窒碍。臣等悉心商酌,拟请将此次撤回实任人员,与福建候补人员两缺相间轮用;遇有缺出,酌量补用撤回即用人员一人,再补用福建候补人员一人。仍由该省总督随时察看有无才具平庸、不胜内地之任,不得以曾任实缺循例请补。应俟奉旨后,即行知闽浙总督遵照办理;并请自接到此次部文之日起,统限半年内将实缺候补各员到省日期咨部注册,以凭核办』。得旨:『如所议行』。
——见光绪朝「东华续录」卷一百二十九(光绪一百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