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云麓漫钞
云麓漫钞
林高,闽人,擢第,终屯田郎中。子概,亦擢第,为集贤校理,入儒学传,终于京师。妻黄氏,携其孤扶护将归葬闽,道出姑苏,时蒋公侍郎堂知姑苏。二子,长子希,次子旦,方年十二三,贽文上谒,蒋大奇之,留姑苏,给以戴城桥官屋,后号孺学坊;为葬二榇于宝华山。蒋公遣其子与二林读,希字子言,后为枢密;旦亦为从官。蒋之子,即之奇,字颖叔,亦为枢密。子言昆弟六人,希、旦、绍、颜并登科,遂为姑苏人。
本朝自收诸镇之权,今朝臣知其州事,提刑转运以纠察之,而兵实无总之者。绍圣二年,置帅府兼兵马钤辖。大观二年,又带马步军都总管。宣和元年,改钤辖为安抚使,虽带此职,而沿袭实不复可否事。靖康召兵,卒无应者,绍兴以后其权始重,四川尚带钤辖。乾道间,尝差总管,至与帅臣争坐位,盖法制不一也。又如都督府,太宗朝降制罢之,今又不晓,见唐时有此号,妄写某州大都督府,尤见不知故事。
本朝有粮料院,《韵略》:“料字平声,解云量也。”按乃是量度每月合支粮食之处,作侧声呼非是。盖俚俗以马食为马料,误矣。
名年,始于汉武,往往皆寓美意,或记一时盛事。唐德宗时,思继先烈曰贞元,盖欲法贞观、开元也。若本朝改隆兴,取建隆、绍兴之义。或云,赵稔曾用之,改乾道,又改纯熙。《诗》曰:“时纯熙矣。”有言纯旁作屯,不可用,复改淳熙,取淳化、雍熙。绍熙则法绍兴、淳熙,庆元法庆历、元祐,开禧则取开宝、天禧矣。
溧阳县有东汉《潘长史校官碑》,或疑其为校宫字。按范晔《汉书》:“永平十年闰月甲午,南巡狩,幸南阳祠章陵,日北至,又祠旧宅,礼毕,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乐嘉宾。”则东汉乡县有校官矣。
国朝进士累举不第者,限年许赴特奏,名号为恩科。在汉初子三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即今之恩科也。详此,又知唐制,大凡补官为大理评事、著作佐郎、郎中之类,当时以为官称不理事,别有兼守判知之官,则知汉补郎中太子舍人,亦不领事,以此为官名耳;不然,郎中舍人何其冗也!
《晋书》有载记,其名盖始于班孟坚《东汉史》。显宗时,有人上书告固私作国史,召诣秘书郎,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白云一也,而有数义。郯子以秋官为白云。《类要》云:“白云司职,人命是悬,”皆言官名也。陶洪景诗:“山中何所有?陇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状景也。狄仁杰见白云孤飞,曰:“吾亲舍其下。”人以为思亲事。梁瑄不归,璟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复以为思兄事。白乐天诗:“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盖指秋云言也。
赵充国屯田事,乃兵家计策,不惟宣帝与汉庭诸公先零罕幵为之惑,班固亦不识其几。汉用兵皆调发于郡国,千里行师,遇虏辄北。今罕幵等羌亦乌合,充国知其不能久,故欲以计挫之,但云:“兵难隃度,愿至金城,图上方略。”又曰:“明主可为忠言,兵当以全取胜。”及到彼,但欲为留屯计,凡与汉庭往复论难者,不过粮草多寡耳,几初不露也。羌人见其设施,出于所料之外,实不可久留,故输款而退,赵亦奏凯而还。在边不过自冬徂夏,元不曾收得一粒谷,想亦不曾下种;不然,五月谷将穗,那肯留以遗羌邪?学者不以时月考之,每语屯田必为称首,可笑。
东晋时,有检校御史专掌行马外事,以吴混为之。沿袭至唐,有检校官,自三公三师,左右仆射,至水部郎十三阶,国朝因之,官制行并省。中兴用武,节度一转即入开府仪同三司,再转为少保,以太速,故又取未改官制检校官,置三公三少检校官,即检点之义,未与正官,且令检点其事,故子美有“园官检校”之语。唐以前常言耳,自为官称,人不复云。
问人之年,若二十则曰弱冠,盖不习句读,将两句作一句读了。《礼》曰,人生十年曰幼学,亦两句读,论年则幼,在《礼》则当学矣。二十曰弱冠,年虽弱,在《礼》当冠矣。三十始壮,在《礼》当有室矣。四十曰强,而仕矣。五十曰艾,在《礼》则服官政矣。六十曰耆,在《礼》可以指使人矣。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在《礼》不加刑矣。皆当作两句点,今人并作一句点,误矣。律文言“黄幼丁”,实取此。
见孙仲益《尚书说》东都秘阁《建隆遗事》,载艺祖嘱赵韩王事,在前三二年,寝疾时,明日着灸乃省,因赐器币,非是临上仙时。或移向后,非元本。又说,《实录》后来重修窜改,失本意者多,祥符间,禁沈义伦本,自后沈本难得,今亦时见之,可以参照。
周人得夏后氏之鼎,藏之太庙,八百有余岁矣。周衰,宋之社亡,鼎沦入于泗水。秦始皇灭周,斋七日,使万人没水求之不获。宋,今南京;洙泗,今兖州,远矣。盖周人设词以拒人之说,正如楚子问鼎,而答以九九八十一万人可挽,何涂而至之?斋之事同,秦不悟而力欲得之。妄矣。
唐八司马皆天下奇才,岂皆见识卑下而附于叔文?盖叔文虽小人,欲诛宦官,强王室,特计出下下,反为所胜被祸耳。善良皆不免,当时有所拘忌,不得不深诛而力诋之。后人修书,尚循其说,似终不与为善者,非《春秋》之意也。惟范文正公尝略及之,八司马庶乎气稍伸矣。
唐制,县令阙,佐官摄令曰“知县事”,李翱《任工部志文》云“摄富平尉知县事”是也。今差京官曰知县,差选人曰令,与唐异矣。又诸道判官资历未至,第曰签书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今亦反之。
绍兴初,陕西五路,惟熙河曲端将兵二十万,时鄜延路安抚使王公庶,忽承曲命来议事,王委政路分兵官卜热,自将数十人到鄜延,留月余不得见。某将官谭(即谭元猷尊人)年少气锐,与众言曰:“安抚过熙河不还,我将迎之。”卜执不可,谭自以二千骑行,密得王帅所寓之地,径至其前。王甚惊,谭语其故,且恐有它意。王悟,遂上马径回。曲闻之亦不迫,王公归而憾之,未几召为枢密,遂治曲反状,下狱,以火逼杀之。(元猷弟说)
绍兴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侵晨,日出如在水面,色淡而白,中有二人,一南一北,南者色白,北者色黑,相与上下,甚速。至日中,光彩射人,以水照之,只见南白一人,余不见。是年十二月逆亮送死于淮南,方悟黑人为亮云。
《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
尝编周孔训子事为图,目曰《周孔家训》。周公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受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子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今人多言故实,《史记?鲁世家》作“固家”,徐广注:“一作故。”
艺祖御笔:“用南人为相,杀谏官,非吾子孙。”石刻在东京内中,虽人才之出无定处,然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古亦有此语。其后王荆公首变法,吕惠卿实为谋主,章子厚、蔡京、蔡卞继之,卒致大乱,圣言可谓如日矣。渡江后,士大夫不复言,仅见于《邵氏闻见录》及《长编》。汉高祖谓王濞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耶?”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
●卷十一
○辩《易》九六论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何也?世之儒曰:“吾闻诸颖达曰:‘阳尊得兼乎阴,阴不得兼乎阳也。”他日,予与董生言及《易》,生曰:“吾闻诸毕中和云:举老而称也。请征诸揲蓍,夫端策者一变而逢少,与归奇而为五;再变而逢少,与归奇而为四,三变如之,是老阳之数分措乎指间者十有三策焉。其余三十有六,四四而运之得九是已,故《易?系注》云:‘《乾》一爻三十六策也。’一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九,再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八,三变如之,是老阴之数分措乎指间者二十有五策焉。其余二十有四,四四而运得六是已,故《易?系注》云:‘坤一爻二十四策也。’借如一变而遇少,再变三变而遇多,是少阳之数分措乎指间者二十有一策。其余二十有八,四四而运得七,一变而遇多,再变三变而遇少,是少阴之数分措乎指间者十有七策。其余三十有二,四四运得八,故九与六为老,老为变爻,七与八为少,少为定位,故曰举老而称,亦曰尚变而称。且夫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坤矣;常遇六,斯乾矣。在《左氏》《国语》有之。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八,非变爻,故不曰有所之。按坎二世而为屯,屯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而为豫,豫之初六为世爻,盖屯六二在坎则为阳爻,自震变豫则初六亦阳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阴不变,斯非八乎?卦由老数而举曰六,筮由蓍数,故斥曰八。在《左氏春秋传》有之,曰:‘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夫艮■■(艮下艮上)之随,(震下兑上)唯二不动,斯遇八也。余五位皆九六,故反焉。筮法以少为卦主,变者五而定者一,故以八为占。艮之六二,曰‘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史以为东宫实幽也,遇此为不利,故从变爻而占,苟以说于姜也。何则?卦以少为主,若定者五而变者一,即宜曰之某卦,观之否,师之临类是也。变与定均即决以内外,今变者五,定者一,宜从少占,惧不吉而更之,故曰是谓艮之随。是谓之云者,苟以说,故穆姜终死于东宫,与艮会耳。而杜元凯于此注,以为杂用三《易》,故有遇八之云,非臻极之理也。”《刘子》曰:“余与董生言六九之义,信与理会,为不诬矣。”余又于左氏二书参焉,若形影然,而世人往往攘臂于其间,曰:“生之名孰与颖达著邪?而材孰与元凯贤邪?历载旷日,未尝有闻人明是说者。”虽余愤然用口舌争,特貌从者什一二焉。嗟乎!由数立文,所如皆合,昭昭乎若观三辰,其不晦也如此。然犹贵听而贱视,龂龂然莫可更也,矧无形之理,不可见之道邪?余独悲而志之,以俟夫后觉。初董生言本毕中和,中和本其师,师之学本一行云。
第一指(余一益二,余二益二,余三益一,余四益四。)
第二指(余一益二,余二益一,余三益四,余四益三。)
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揲蓍数(挂从下起指,亦自下始。第一指法地,故益成偶,第二法天,故益成奇;第三人极法天,故同。)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遇三遇二并同,谓之少与一同。)
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右三指,俱遇少通,计十三策,其余三十六策,四四运之得九为老阳,故《易?系》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注云:“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第一指(遇四益四,与挂一为九。)
第二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一同。)
第三指(遇第二指同。)
右三指,俱遇多通,计二十五策,其余二十四策,四四运之得六为老阴,故《易?系》云:“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
第二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
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初指少,第二第三指多,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其余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四益四,并挂一为九。)
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初指多,第二第三指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余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五。)
第二指(遇多谓三四也,并止于八。)
第三指(又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四。)
右初指少,第二指多,第三指又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余三十二策,四四而运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多谓四也,止于九。)
第二指(又遇多谓三四也,止于八。)
第三指(遇少谓一也,止于四。)
右初指第二指并多,第三指独少,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其余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少止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