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书院学规
书院学规
——恒
天恒覆则恒清,地恒载则恒宁,日月恒照则恒明,圣人纯亦不已,故贞。夫一常人,心有断续,讵便妄几乎是,然不可不勉强秉持,以注于是也。无恒不可作巫医,南人之言,大圣取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左右前后纷纷藉藉齐以羞进,《易》以谓“其来不可御”也。其集莫之穷也,故或之。或之者,非疑之也,有先招之者矣,而奚为不急用?吾占考之俗谚,则如彼;征之经言,则如此。无恒固无一而可,而人顾以或作或辍之功,挂名从事于学,文与行亦安能有获?凡人苟有所为,精神常聚则光华自生,吾尝试之矣。书之难句读者,日日往复之,而疑意忽开朗,即得其理;解事为之难合者,日日经营之,而机缘忽凑讫有所成就,故其方莫善于恒。有恒者之不二其心,其于可否无所择,圣人犹与其质地之坚确,况衷于道,而俛焉日有孳孳不已也。吾愿与诸生绵密以之。
——整
凡人心志整则无非僻,举止整则无倾邪,事务整则无纷庞,文思整则无杂乱。竟日课程,限定作何诵习,整饬不紊,则日起有功。当读书时思讲求作字,即谓之务外,当读此书时忽欲研究彼书,亦谓之放心不收。若义理触发、旁推交通者不以此绳,否则皆执持不定。所致读一书,自序文以至终篇,首尾勘究,不令一字放过。案头惟专对展读之书,余列他几,不更纷陈,若时当次及,则掩此卷而更易之。程子言:“敬以主一,无适为训。”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主一,此直致功于内,而复恐心之出入无时而难为操也。更以整齐严肃为言,而吃紧处首在于整,整则无适矣,无适则主一矣。杜绝诸妄,端在一整,此吾有见于整之一法,为亲切而有味也。课文之日,尤贵乎整。浮游耳目,浊乱心神,较为交接语言,此不整之尤者也。释回增美,愿诸生深得力于整,弗以吾言为河汉。
——勿聚谈
废学百宝之滋,总由于聚谈。昔夫子所叹为难者有二:一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此不过颓惰之流自弃而已;一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之人,其滋害为特甚。夫丽泽之益,朋友讲习,专在于赏奇析疑,则道日益明,文日益进,此不在聚谈之列。若聚谈则多说一句无益之话,少读一句有益之书,既已双失之。且“不及义”、“行小慧”,势所必至人品沦败,将不可穷究。学者惟日孳孳犹恐不及,安得有余闲聚谈。即稍有余力,亦须静坐凝神以涵养德性。平生所痛惩者,在聚谈一节,是用动色相戒。在诸生肄业于斯,自必厉志精进,决不蹈此,而特揭明戒者,防微杜渐,区区过虑之苦心也。
已上诸条,为法者八,戒者一。能尽事此法,则无所庸戒。一或稍不戒,即足以败法有余。循法为之,有无穷之益,吾翘首拭目相待,深为诸生愿望之也。所戒或忘,便有无穷之损,我心恻,我颜抚,不愿诸生之出此也。仆来自浙江,诸生居中州,不远数千里相聚,所事何事,此中固有至情关切,教之所以为教,学之所以为学,讵等泛泛悠悠,期诸生争自濯磨,相与有成。处则为经明行修、束修圭璧之身,出则建致泽徽猷、彰黼黻鸿业,用以副圣天子振宣文教之隆,贤执事乐育群材之盛,并峥嵘自立,郁为时栋,吾亦与有荣施焉。尚其勉旃谨旃。
湖北省
●问津书院
在黄冈。相传孔子自陈蔡去楚过此,后当地人掘地曾获石刻,有“子路问津处”字,故名。元初,龙仁夫寓此讲学,立有先师庙,元末毁。明正德间,知县胡浩曾建亭立石。隆庆初,知府孙光祖重建,县儒士郭庆、吴良吉与黄安、耿定向、定九兄弟复于此讲学,至万历间萧继忠、王陞重建,题额“问津书院”,并在河南商城建有分院,一时称盛。明末毁于兵。清康熙六年,县人士邹互初、操之盛先后修建祠垣讲堂,规制宏敞。中奉至圣先师像,西为仲子祠、东为先儒祠,祭品祭田毕备,士子肄业其中者,每春秋二季之末月十五致祭。乾隆八年,改东西祠为两庑,东祀仲子及沮溺,西祀朱子及先儒,建学舍、藏书馆,馆侧有从先堂,殿西有文昌阁,前有魁星楼。十九年重修圣殿,二十三年修讲堂。道光七年,举人胡玉森等捐建理事斋一所间。光绪七年,监生熊明春等募资重修大成殿。院内学田近亩,自明至清由官宦、士绅捐赠。
萧继忠:问津书院学规
明万历年间
问津书院自龙麟洲先生创兴讲席,距今三百余年,流风余韵,瞻溯无从。继忠昔侍吉水、三原、天台诸先生,谆谆以此事相属。自维谫劣,蚁负何堪(蚁负何堪:自比马蚁,不堪重负。)?然伏念吾辈稍知向学,适生先圣过化存神之地,而觍颜食息,坐销日时,岂得复比人数?今与诸同志辟草构椽,略有端绪,因念古人于学问先后须有次第,胡安定湖学四科,朱子白鹿洞六条,是其大较也。今酌定每月十六日俱会于斯,上奉先师之灵,下资朋友之益,共出一月所学,互相咨证。盖会不欲数,数则徒资口耳;会不欲疏,疏则或至遗忘。会所供具,唯以四味八殽为率,道腴是甘,谅有同心也。谨列规条于左:
——德行
吾辈即望圣学修身为第一吃紧,凡一月行止,虽能自信,未必尽能共信,每会必将隐显巨细一一商较,庶不差脚。
——宗旨
凡学人各承师说,具有源流,其于身心意知平日所窥路径,每会首先讲究,令毫无疑义,庶渐见底里,可向上去。否则本原一差,身坠落坑堑,可不慎哉。
——经济
凡学问,心性其体也,经济其用也。古之圣人惟有钦明文思之心,斯有于变时雍平地成天之经济,讲心性而不讲经济,则心性可知。每会必将平日所斟酌兵农礼乐诸大制度一一互订,庶见明体达用之学。
——制举
制举业为先资之言,正所以发择圣贤道理,每会必出所肄业,共为衡量,匪独以中主司程度,亦以觇同学邃养。
——识议
传曰前事者后事之师,又曰诵诗读书不知其人可乎?每会正讲毕,必将前代人物得失,独出手眼,共相衡论一番,庶闻其议论,观其识见,可以决所从违矣。此皆学问中修齐治平大准也。
——规劝
圣人无过,君子改过,小人文过。吾辈不能为圣人,容甘为小人乎?倘有得失,每会必藉师友规劝,毋面谀而心非,毋意拂而耳受,务共勉旃。以上各条,惟我同盟务各遵守,倘当会不至与至不遵规者,俱各有罚。
邹江遐:问津书院会约
清康熙四十六年
——文以会友,行实先文,敦伦其大者也。身列士林,为四民(四民:古称士、农、工、商为四民。)瞻仰,试午夜自问,其事父母也,养志口体果居一于此否?丧果尽其礼,祭果尽其诚否?兄弟友于和乐且耽,其财产果不争竞,妻言果不听否?果不藏怒宿怨怡怡如否?朋友势交利交不足论,即讲文章意气,要一段真情至性流通贯彻其间,果言而有信,肝胆与共,生死不易否?夫妇尤关一家福祥,果不狎不渎,不嘻嘻失节,不牝鸡司晨否?传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君臣数者,如不可问,其于君臣概可知也。五伦乃天地之大经,人生之大节,有一不尽正,所谓马牛襟裾者。先儒谓诚意为人鬼关,则伦之尽否,争人兽关头,可畏也。凡我同人,著力猛省,务期文行兼优,以无负先王询事考言之意。
——帖括取士不下四百余年矣,一题之文载在房墨者盈千累百,每科必有一二人另番花样,愈出愈奇,无他,惟其新也。盖人心之灵,百变不可方物,平奇浓淡,总以新颖为上乘。韩子曰戛戛乎陈言之务去,诚秘钥也。在先辈,则研习经史,穷极《性理》、《语类》、《或问》、诸子百家等书,乃能信今传后,久而益新,近乡、会试添设五经中额,论题出《性理》,正欲学者留心古学以作根柢,则文章不求新而自新,切勿徒事剽窃,徼幸万一。
——人之好尚不齐,见解自别,而理脉则一也。会文公请前辈到院,键门批阅,凭其去取,必有一种识见出人头地,倘自是不服,妄肆讥谈,貌受心非,势难取益,况怒于言怒于色乎?虚受者当不其然。
——诗、字两学虽曰末业,然近日应制以诗命题,有关黜陟。字尤举业家所谓出马枪者,笔笔正锋,字字法帖,小试最易制胜见长,标榜尽能出色成名。江浙八股外以诗字结社,讲究宗派,所以登高遣兴,随地挥翰,人物骚雅,才品洒落,晋接闲绝,不露缚手缚脚、遮头盖面之态。同会人请以暇豫稍留心焉,亦雅人深致也。
——会中优取前列之文,不遍传共阅,彼此无益,阅卷发案毕,其优等应誊者领卷归,各目缮写四本,照原批点装订,送至书院汇齐,分上下东西四路,酌期递传,以示欣赏。明先达创四季大会,末路、兵燹接踵,朝不及夕,厥典遂废。先大人与奚王诸先生复结问津堂会业,丁酉、己亥间,诸先生连镳并辔,其余教授生徒,而问津之课亦寝,吾郡人文蔚起,英才辈出,不愧先型。但人自为家,闭户造车,出门合轨者固多,而南辕北辙亦复不少,此道日新月异,倘不及时切劘,匪进则退矣。学问退则品望必差,一失足终身陷井,今与诸同志公订酌夺,题以学之内外,分拈期定,季之仲望,编号弥封,毫不假借,而其合力交口劝勉者,只以“人品学问”四字为归宿,仅列会款于右。岁丁亥春仲望日,邹江遐谨识。
湖南省
●岳麓书院
在长沙岳麓山下。其前身为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智璿为儒生所建读书之所。宋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因袭拓建智璿之屋,正式创建岳麓书院,有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咸平二年,知州李允则扩建,增书楼,祀孔子,置田产,招六十余人肄业其中。四年又得国子监经史书籍。至此,挟儒佛文化交融之优势,岳麓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的基本规制,显现大家风范。大中祥符八年,山长周式以“学行兼善”,教授生徒数百人,而得真宗皇帝召见,拜国子主簿,使归教授,并赐对衣鞍马、“岳麓书院”匾额及内府藏书。最高统治者的褒扬,使其称闻天下,名冠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北宋中期,在大兴官学运动时,它又与潭州州学、湘西书院连为一体,形成“潭州三学”体制,正式确立起地方高等学府的地位。
南宋乾道年间,张栻居院讲学,弟子甚众,岳麓成为影响甚大的湖湘学派的基地。三年,朱熹不远千里,自闽率弟子到院访学三月。朱张会讲,吸引学者千人,诚为书院盛事,既标志着中国学术史上不同学派会讲先河的开启,又表明它在全国学术界的领导地位已然确立,朱张之学由此也成为岳麓数百年不变的学统。再加淳熙十五年、绍熙五年、嘉定十五年陈傅良、朱熹、真德秀等大师分别讲学于此,遂养成吴猪、赵方、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陈琦、钟震、钟如愚等为代表的岳麓诸儒,他们构成湖湘学派的中坚,更以其经世致用,坚持抗金而彪炳史册。淳祐六年,宋理宗皇帝再赐院额,岳麓遂与白鹿洞、丽泽、象山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德祐元年,元兵攻潭州,岳麓诸生据城共守,死者十之八九,院舍亦毁于战火之中。
元至元二十三年,学政刘必大重建。延祐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修。其时的岳麓作为理学的大本营,倡导朱张之学,和白鹿洞一起,成为政府向北方一体推行理学和书院的榜样。明初,书院废弃六十余年,至宣德年间始得渐次恢复。弘治十年,院舍全面重建。正德年间,王守仁访院讲学,山长陈论创射圃,首修院志,守道吴世忠增设文庙,岳麓始得恢复元气。嘉靖六年,再度扩建,计有四斋、六舍、东西两讲堂、成德堂、延宾、集贤二馆等建筑,置学田余亩,规模空前,书院之盛,振美一时。由此而历隆庆、万历、天启年间,王门弟子王乔龄、季本、张元忭、邹元标等先后讲学,岳麓演成传播阳明心学的讲坛。至崇祯年间,山长吴道行“以朱张为宗”,得与东林书院相呼应,复倡理学,培养了王夫之这样的学生。清顺治九年,书院重建招生。此后二百余年弦歌相续,办学不断。康熙二十六年、乾隆九年,皇帝分赐“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匾额及图书,弘扬其倡导理学之功;雍正十一年得帑金一千两,建为省城书院,在全省范围招生;嘉庆七年,招生名额扩至名;道光十三年增设湘水校经堂,专课经史,以经义、治事、辞章分科试士;咸同之际,院藏图书达到卷。凡此种种,皆表明岳麓作为高等教育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的地位长期保存不变。其时的名山长李文炤、王文清、旷敏本、袁名耀、罗典、欧阳厚均、丁善庆等,皆湖南名宿。著名生徒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刘长佑等,多是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的人物。
光绪年间,岳麓适应时世而求变通。王先谦主院期间(—),注意时务,倡导新学,设算学、译学,开始近代化变革历程。二十九年,终于改为湖南高等大学堂。辛亥革命后,凡经演变,成为今日湖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的岳麓书院地位独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全天候向游人开放;作为高等学府,它要向国内外招收研究生,开展书院文化和思想史为主的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学活动,成为全国罕有的能够贯通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教育血脉的活化石;在世界大学之林中,它历史悠久,超乎巴黎、牛津、剑桥、耶鲁等名校,并且能和它们一样阅古常新,成为全人类文明中令人景仰的璀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