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书院学规
书院学规
大中丞觉罗满公保学约
书院之设,始于宋时。所以招徕有志之士,使之群萃于其中,相与讲明义理,以为身心性命之助。顾性命精微之理,即寄于圣贤经传中,必先析疑,辨难,而后至当不易者始出,于是取而淑其身心,以求无戾于古昔圣贤之所授受,甚盛举也。至文艺之事,虽所不废,而其所归重卒不在乎此。学者苟外乎身心性命之切务,而徒为他日博取富贵利达之具,则其所趋向固已苟贱而不足道矣。昔象山陆先生至白鹿洞书院,学徒起请升堂说书,遂为之讲君子喻义一章,其言至深切明痛,有闻之而泣下者,岂非切中学者隐病,而人心固有之良不可泯灭乎?夫义利之辨,古今学者之所以为己而为人,君子小人之所以上达,而下达与一切心术、人品、事功,若阴阳水火之不可复合,而其初只争此二字耳。嗟夫,义利之说,今与古一也,巨与细同也。应举之学原不悖于义,但其一念营营,希图功效,以至捷径窘步,是则喻利之心,不可为也。故义利二字,于学者身心最为关切,今特拈出,用当晨钟。其余规则数条,尚祈学者共守之。
一曰立志
入学之初,即当立定志向,以远大为必可致,以圣贤为必可法,不将第一等人第一等事让他人做,而甘居其次。夫升堂入室,其道虽遐,深造不已,无不至者,志定故也。若初终易辙,可以为他说转移摇惑者,岂得云立。一曰立品人品不同,其正大光明操履纯洁者,君子也;阴邪曲媚举止诡僻者,小人也。为君子为小人,只在立脚根时辨取。知之苟明,守之又固,自然处则为纯儒,出则为名臣,乡党韪之,闾里荣之。若就今日论,必先以断绝苞苴竿牍为急,此武城宰所以甚重乎,非公不至之贤也。
一曰尊经
四子六经,伊古圣贤之微言奥义皆在焉。虽畅其支流者,诸子也,而踳驳(踳驳:杂乱之意。)居多,纪其事迹者,史册也,而臧否各半,岂若四子六经精微易简,囊括无穷乎?即儒先传注,洵足羽翼圣经,但立乎后世,以追溯千圣心传,岂能尽相符合?故学者只宜尊经以考传,不可信传而疑经也。至六经皆吾注脚,此则贤者过高之语,弗愿以此藉口也。
一曰守约
朱子云:圣贤千言万语,无非要人将已放之,心约之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斯言也,千古之学脉,为己之要道也。学者诵习之书虽多,其切于己之身心,对症己之受病者,守一二语,即可终身体之不穷。《尚书》云: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此即守约之意。
一曰虚心
《易·咸象》云:君子以虚受人。虚心则善言易入,实则便无所容,若自满,更末如之何矣。今院中所聚诸友,其学问高出流辈者,固当谘商请益,即在比肩者,人各有所长,何妨彼此相济,以开集思广益之路。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斯言不诚然哉。
一曰乐群
标榜之习最不可为,始则以誉望相高,继则以声名相轧,势必隙末绝交,贻羞大雅。今院中同学,皆嘤鸣之侣也,必期善相赏,过相规,雌黄不作,毁誉尽忘,长者无失其为长也,幼者毋失其为幼也。平日讲论经义之外,优游步履尽可怡情,切勿戏谑及虐,使讲学之所为聚讼之堂,是所深戒也。
一曰敬业
昔人分年读书之法最善,自四书五经以至《朱子纲目》、《资治通鉴》、《性理大全》而外,即不滥及,一年而遍积,数年而成熟,以之绍千圣之薪传,印古人之成矩,一生多少得力,悉基于此。故学者自辨色而兴,至人定钟而止,须孳孳矻矻,循次用工,至冬之夜,则以膏火继之,一日中又必得静坐一两时,使义理之味浸灌融洽于胸,则会悟自殊,并驰鹜庸俗之念不攻而自远矣。所谓掩书余味在胸中,好是时习而悦境界,学者当心领之。
一曰课文
制举文字,非徒猎取功名而已,晓畅经义,发明心得,胥于是见之。试观先正名文,至今不朽者,惟其理明而辞确也,故行文切忌雷同剿袭,其或舍正大之途,而钻穴幽险小巧以求工者,亦所不取。一月中,三、八日各携笔砚至中堂拈题会课,至日昃必完两艺,序年次,秉笔第其甲乙,列堂壁。其尚与童子试者,当随先生后,有受教而无秉笔,例也。或以听政余间,亲临书院,相与讲义课文,且以稽其勤惰。其延访入院者,宁严毋滥,薙萧稂正以卫嘉谷,想共喻此意尔。以上八条,虽是老生常谈,然立身为学之大要略具,区区之志愿,学者勉而行之。至于学徒之出入,书籍之收发,日用之度支供给,另有条约责成,不赘及焉。
台湾省
●海东书院
在台南。清康熙五十九年,台厦道梁文煊创建,为当时台湾规模最大的书院。不久改为考棚。乾隆四年,学政单德谟奏请别建考院。五年巡道刘良璧捐俸倡修,贡生施士安慨捐学田近亩,充膏火之资,学政杨二酋奏准,照福建省直辖之例,以府学教授为师,取诸生肄业其中。六年,刘定学规六则。十五年,台湾县知县鲁鼎梅迁建于旧县署,原院改为崇文书院。二十七年,台湾道兼学政觉罗四明以书舍狭小,改建于东安坊校士院,并定学规八则:端士习、重师友、立课程、敦实行、看书理、正文体、崇诗学、习举业。三十年,知府蒋允焄捐俸迁建于宁南坊府学西。山长著名者有薛士中、俞荔、董文驹、施士洁、施琼芳、杨希闵、吴文溥、谢颖苏等。魏宏、丘逢甲、汪春源、许南英、郑鹏云等均肄业其中。其经费除公银拨支外,尚有田租、园租、利息等项,以田租与公银为多。日本占据台湾时期改为武德殿。今为忠义国小。
刘良璧:海东书院学规
清乾隆五年
书院之设,原以兴贤育才。台地僻处海表,数十年来,沐我圣天子涵濡教养之恩,人文蔚起,不殊内地。今提学杨公奏请特立书院,延请师儒,专为生童肄业,俾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所有规矩如左,愿诸生遵守勿违。
——明大义
圣贤立教,不外纲常;而君臣之义为达道之首,所以扶持宇宙为尤重。台地僻处海表,自收入版图以来,秀者习诗书,朴者勤稼穑。而读书之士,知尊君亲上,则能谨守法度,体国奉公;醇儒名臣,由此以出。虽田夫野老有所观感而兴起,海外顽梗之风,何至复萌。
——端学则
程、董二先生云:“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此《白鹿书院教条》与《鳌峰书院学规》并列工夫,最为切近。
——务实学
古之大儒,明礼达用,成己成物,皆由为诸生时明于内重、外轻,养成深重凝重气质,故出可以为国家效力宣猷,入亦不失为端方正直之士。家塾、党庠、术序,胥由此道也。诸生取法乎上,毋徒以帖括为工。
——崇经史
“六经”为学问根源。士不通经,则不明理。而史以记事,历代兴衰治乱之迹柢,亦胥在焉。舍经史而不务,虽诵时文千百篇,不足济事。
——正文体
自明以帖括取士,成、弘为上,隆、万次之,启、祯又次之。我朝文运昌明,名分巨篇,汗牛充栋,或兼收博采,或独宗一家。虽各随风气为转移,而理必程、朱,法则先正,不能易也。夫不仰泰山,误止狙猊之高;不穷典谟,妄夸诸子之陋。诸生取法宜正,立言无陂。
——慎交友
读书之士敬业乐群,原以讲究诗书、切磋有益。故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若少年聚会,不以道义相规,而以媒亵相从,德何以进,业何以修?稂莠害嘉禾,不可不察。诸生洗心涤虑,毋蹈前习。
●文石书院
在澎湖。清乾隆三十一年,澎湖通判胡建伟应贡生许应元等人之请,捐款创建。有头门间,中架为楼,上祀魁星;中为讲堂,祀宋代周、二程、朱、张五子;后堂中祀文昌帝君,左右两间为山长住处,两翼有精舍各间。因澎湖乡产文石,故名。胡亲任山长,订学规条。后金门举人林豪主讲时,又续拟学约条。五十五年,复毁于风灾,知府杨廷理谕通判王庆奎修葺。嘉庆四年,通判韩蜚声捐款重修,并改建魁星楼,以后堂作讲堂。二十年,通判彭谦就后院再建间,以祀文昌。道光七年,通判蒋镛与协镇孙得发、游击江鹤等捐俸倡修。光绪元年,董事生员蔡玉成邀请绅士重议修建。翌年后殿添两旁精舍,左边配胡、韩二公,并前通判蒋镛、王廷干禄位。其讲堂中厅祀制字仓圣,外庭建惜字亭。日本占据时期,地方人士为保扩民族文化,将其改为孔子庙。年拆除,仅留魁星楼及碑匾。
胡建伟:文石书院学约
清乾隆三十一年
一曰重人伦
古者庠序学校之教,皆所以明人伦也。是人伦者,非教者之所最重,而为学者之所必先也哉!试思人生那有一日不与五伦之人相周旋?圣贤那有一言不与五伦之理相发明?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贤,人伦之至也。”又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朱子鹿洞条规,首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以为学者学此而已;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则所以学之也。若夫修身、处世、接物之条,皆在所后焉。盖人伦之至理,命于天则谓性,率于性则谓道。性与天道,乃学问之大原,而其实不过于人伦日用之间,各尽其当然之实,自可以为天下后世法。如《中庸》一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于无声无臭至矣,无以复加矣。而其中之得力,则实在三达德(三达德:三种常行的美德。《中庸》:“智、仁、通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以行五达道(达道:人所共知之道。《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以驯至乎其极而已,岂有他哉?然人伦固在所重,而孝为百行之原,则又五伦之本也。人能善事父母,必笃于兄弟,和于妻子。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至性厚者,朋友亦不薄,以至明察天地,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何一而非孝之所推暨乎?倘身列喜墙,而门内多惭,至性菲薄,以视反哺之鸟、跪乳之羊,物且不如矣,安望其忠君、信友、亲亲、长长也哉!清夜自思,何以为人,何以为子,更何以谓之学者,可不惕然而知所重耶?
二曰端志向
志者,心之所至也。凡人心之此之彼,志必先为之向道,而后心乃从之而往也。如行路者,欲往东,志必先向东而志;欲往西,志必先往西而行。是志之有向,正如射者之有鹄也。故学者之志,未有所向不端而可以有为也。《礼》曰“一年离经辨志。”盖言童稚就傅之年,必先使之志向先端,而后可以渐进,以至于智虑通达,而为大成之候也。即如孔子,至圣也,亦必自十五志学,而后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子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之不立,直是无着处。”世人读书,不志道德而志功名,所向已差了。况所称功名,亦只是科第耳,官爵耳,非真欲建功立名以垂不朽也。以富贵为功名,富贵之外,复有何求?趋向不端,宜所学者皆非也。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正在于此。今生童中尽有颖异之资,止是志向不专,为习俗所染,未能捭脱。即勉强从学,或作或辍,口身之功且难,更何有于心性之学?光阴坐废,卒无成就,殊可惜也!试观汉儒董仲舒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三载不一窥家园;宋范文正公断齑划粥,勤学励学,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此何等志向也,尔诸生可不勉哉?
三曰辨理欲
凡人莫不有性,性即理也。性发而为情,情动而欲生焉。此危微之介,圣狂之分也,而可不辨乎哉?刘子云:“烟生于火而烟□火,冰生于水而冰遏水。故烟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是以珠明而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又曰:“将收情欲,先敛五关(五关:耳、目、口、鼻、身,谓之五关。)。”盖言五关不破,五德(五德:指人的五种品质,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士人修身五德。)不得而入也。即如孔子论人,必先从富贵贫贱说起者。夫人必能富贵不处,贫贱不去,则取舍之分明;取舍之分明,斯存养之功密,庶可渐至终食不遗仁,而造次颠沛必于是也。学者果能于此间辨得明,守得定,壁立千仞之上,何难与圣人同归也哉!《东庄学约》有云:“米盐妻子,庶事应酬,以道心处之,无非道者。苟使萦怀豪杰,志气不难因以捐尽。彼如应举一事,在明理者入场赴考,认题作文,不过将平日之学养,发圣贤之道理,至于取中与否,则听其在天,毫无侥幸之想。”今人则一团欲心,入场必思诡遇;拟题滥本,无所不至。朱子曰:“非科举之累人,人自累科举耳。”又云:“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亦必应举,岂能累孔子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有如此者,可不辨乎?
四曰励躬行
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得一字。”伊川程子亦尝曰:“读书一尺,不知行得一寸。”盖读书不力行,只是说话也。今人生圣贤之后,凡我身之所未行者,皆古人之所已行,而笔之于书者也。故诵读时,不可看作书是书,我是我,书与我两不相干。必如朱子所云,“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察,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为有益。又如颜子所云:“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受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为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重义轻财,少思寡欲,忌盈恶满,周贫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引而申之,推而广之,事事皆本古人之成法做去。即读得一句、行得一句矣,不亦躬行实践之君子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