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志存记录
- 三国遗事
三国遗事
旁通儒术也。享年八十四入寂。葬明活城西。又三国史列传云。贤士贵山者沙梁
部人也。与同里帚项为友。二人相谓曰。我等期与士君子游。而不先正心持身。
则恐不免于招辱。盍问道于贤者之侧乎。时闻圆光法师入隋回。寓止嘉瑟岬(或
作加西。又嘉栖。皆方言也。岬俗云古尸。故或云古尸寺。言岬寺也。今云门寺
东九千步许有加西岘。或云嘉瑟岘。岘之北洞有寺基是也)二人诣门进告昌。俗
士颛蒙无所知识。愿赐一言以为终身之诫。光曰。佛教有菩萨戒其别有十。若等
为人臣子。恐不能堪。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以孝。三曰。
交友有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择。若行之无忽。贵山等曰。他则既
受命矣。所谓杀生有择特未晓也。光曰。六斋曰春夏月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
畜。谓马牛鸡犬。不杀细物。谓肉不足一脔。是择物也。此亦唯其所用。不求多
杀。此是世俗之善戒也。贵山等曰。自今以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后二人从
军事。皆有奇功于国家。又建福三十年癸酉(即真平王即位三十五年也)秋。隋使
王世仪至。于皇龙寺设百座道场。请诸高德说经。光最居上首。议曰。原宗兴法
已来津梁始置。而未遑堂粤。故宜以归戒灭忏之法开晓愚迷。故光于所住嘉栖岬。
置占察宝以为恒规。时有檀越尼纳田于占察宝。今东平郡之田一百结是也。古籍
犹存。光性好虚静。言常含笑。形无愠色。年腊既迈。乘舆入内。当时群彦。德
义攸属。无敢出其右者。文藻之赡。一隅所倾。年八十余。卒于贞观间。浮图在
三岐山金谷寺(今安康之西南洞也。亦明活之西也)唐传云。告寂皇隆寺。未详其
地。疑皇龙之讹也。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据如上唐乡二传之文。但姓氏之朴
薛。出家之东西。如二人焉。不敢详定。故两存之。然彼诸传记。皆无鹊岬璃目
与云门之事。而乡人金陟明谬以街巷之说润文作光师传。滥记云门开山祖宝壤师
之事迹。合为一传。后撰海东僧传者。承误而录之。故时人多惑之。因辨于此。
不加减一字。载二传之文详矣。陈隋之世。海东人鲜有航海问道者。设有。犹未
大振。及光之后。继踵西学者憧憧焉。光乃启途矣。赞曰
航海初穿汉地云 几人来往挹清芬
昔年踪迹青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闻
宝壤梨木
释宝壤传。不载乡井氏族。谨按清道郡司籍载。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即位第二十
六年也)正月日。清道郡界里审使顺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贴公文。云门山禅院长生
南阿尼岾。东嘉西岘(云云)。同薮三刚典主人宝壤和尚。院主玄会长老。贞座玄
两上座。直岁信元禅师(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帐传准)又开运三年丙辰。云门山禅院
长生标塔公文一道。长生十一阿尼岾。嘉西岘。亩岘。西北买岘(一作面知村)。
北猪。足门等。又庚寅年。晋阳府贴五道按察使。各道禅教寺院始创年月形止。
审检成籍时。差使员东京掌书记李僐审检记载。王丰六年辛巳(大金年号。本朝
毅宗即位十六年也)九月。郡中古籍裨补记准清道郡前副户长御侮副尉李则桢户
在右人消息及谚传记载。致仕上户长金亮辛。致仕户长旻育。户长同正尹应前其
人珍奇等与时上户长用成等言语。时太守李思老户长亮辛年八十九。余辈皆七十
已上。用成年六十已上(云云次不准)罗代已来。当郡寺院。鹊岬已下中小寺院。
三韩乱亡间。大鹊岬。小鹊岬。所宝岬。天门岬。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坏。五岬柱
合在大鹊岬。祖师知识(上文云宝壤)大国传法来。还次西海中。龙邀入宫中。念
经施金罗袈裟一领。兼施一子璃目。为侍奉而追之。嘱曰于时三国扰动。未有归
依佛法之君主。若与吾子归本国鹊岬。创寺而居。可以避贼。抑亦不数年内。必
有护法贤君。出定三国矣。言讫。相别而来。还及至兹洞。忽有老僧。自称圆光。
抱吊樻而出。授之而没(按圆光以陈末入中国。开皇间东还。住嘉西岬。而没于
皇隆。计至清泰之初。无虑三百年矣。今悲叹诸岬皆癈。而喜见壤来而将兴。故
告之尔)于是壤师将兴癈寺而登北岭望之。庭有五层黄塔。下来寻之则无迹。再
陟望之。有群鹊啄地。乃思海龙鹊岬之言寻掘之。果有遗砖无数。聚而蕴崇之。
塔成而无遗砖。知是前代伽蓝墟也。毕。创寺而住焉。因名鹊岬寺。未几太祖统
一三国。闻师至此创院而居。乃合五岬田束五百结纳寺。以清泰四年丁酉。赐额
曰云门禅寺。以奉袈裟之灵荫。璃目常在寺侧小潭。阴骘法化。忽一年元旱。田
蔬焦槁。壤敕璃目行雨。一境告足。天帝将诛不识璃目告急于师。师藏于床下。
俄有天使到庭。请出璃目。师指庭前梨木。乃震之而上天。梨木萎摧。龙抚之即
苏(一云师咒之而生)其木近年倒地。有人作楗椎。安置善法堂及食堂。其椎柄有
铭。初师入唐回。先止于推火之奉圣寺。适太祖东征至清道境。山贼啸聚于犬城
(有山岑临水峭立。今俗恶其名。改云犬城)骄傲不格。太祖至于山下。问师以易
制之述。师答曰。夫犬之为物。司夜而不司昼。守前而忘其后。宜以昼击其北。
祖从之。果败降。太祖嘉乃神谋。岁给近县租五十硕。以供香火。是以寺安二圣
真容。因名奉圣寺。后迁至鹊岬。而大创终焉。师之行状古传不载。谚云。与石
崛备虚师(一作毗虚)为昆弟。奉圣石崛云门三寺。连峰栉比。交相往还。尔后人
改作新罗异传。滥记鹊塔璃目之事于圆光传中。系犬城事于毗虚传。既谬矣。又
作海东僧传者。从而润文。使宝壤无传。而疑误后人。诬妄几何
良志使锡
释良志。未详祖考乡邑。唯现迹于善德王朝。锡杖头挂一布袋。锡自飞至檀越家。
振拂而鸣户。知之纳斋费。袋满则飞还。故名其所住曰锡杖寺。其神异莫测皆类
此。旁通杂誉。神妙绝比。又善笔札。灵庙。丈六三尊。天王像。并殿塔之瓦。
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将。法林寺主佛三尊。左右金刚神等皆所塑也。书灵庙法林二
寺额。又尝雕砖造一小塔。并造三千佛。安其塔置于寺中。致敬焉。其塑灵庙之
丈六也。自入定以正受所对为揉式。故倾城士女争运泥土。风谣云
来如来如来如 来如哀反多罗 哀反多矣徒良 功德修叱如良来如
至今土人舂[柜-匚+囗]役作皆用之。盖始于此。像成之费。入谷二万三千七百硕
(或云金时祖)议曰。师可谓才全德充。而以大方隐于末技者也。赞曰
斋罢堂前锡杖闲 静装炉鸭自焚檀
残经读了无余事 聊塑圆容合掌看
归竺诸师
广函求法高僧传云。释阿离那(一作耶)跋摩(一作□)新罗人也。初希王教。早入
中华。思觐圣踪。勇锐弥增。以贞观年中离长安。到五天住那兰陀寺。多阅律论
抄写具荚痛矣归心所期不遂。忽于寺中无常。龄七十余。继此有惠业。玄泰。求
本。玄恪。惠轮。玄游。复有二亡名法师等。皆忘身顺法。观化中天。而或夭于
中途。或生存住彼寺者。竟未有能复鸡贵与唐室者。唯玄泰师克返归唐。亦莫知
所终。天竺人呼海东云矩矩吒瑿说罗。矩矩吒言鸡也。瑿说罗言贵也。彼土相传
云。其国敬鸡神而取尊。故戴翎羽而表饰也。赞曰
天竺天遥万叠山 可怜游士力登攀
几回月送孤帆去 未见云随一杖还
二惠同尘
释惠宿。沈光于好世郎徒。郎既让名黄卷。师亦隐居赤善村(今安康县有赤谷村)
二十余年。时国仙瞿旵公尝往其郊。纵猎一日。宿出于道左。揽辔而请曰。庸僧
亦愿随从可乎。公许之。于是纵横驰突。裸袒相先。公既悦。及休劳坐。数炮烹
相饷。宿亦与啖啮。略无忤色。既而进于前曰。今有美鲜于此。益荐之何。公曰
善。宿屏人割其股。置盘以荐。衣血淋漓。公愕然曰。何至此耶。宿曰。始吾谓
公仁人也。能恕己通物也。故从之尔。今察公所好。唯杀戮之耽。笃害彼自养而
已。岂仁人君子之所为。非吾徒也。遂拂衣而行。公大惭。视其所食盘中。鲜胾
不灭。公甚异之。归奏于朝。真平王闻之。遣使征迎。宿示卧妇床而寝。中使陋
焉。返行七八里。逢师于途。问其所从来。曰。城中檀越家赴七日斋。席罢而来
矣。中使以其语达于上。又遣人检檀越家。其事亦实。未几宿忽死。村人舆葬于
耳岘(一作刷岘)东。其村人有自岘西来者。逢宿于途中。问其何往。曰。久居此
地。欲游他方尔。相揖而别。行半许里。蹑云而逝。其人至岘东。见葬者未散。
具说其由。开冢视之。唯芒鞋一只而已。今安康县之北有寺名惠宿。乃其所居云。
亦有浮图焉
释惠空。天真公之家佣妪之子。小名忧助(盖方言也)公尝患疮滨于死。而候慰填
街。忧助年七岁谓其母曰。家有何事宾客之多也。母曰。家公发恶疾将死矣。尔
何不知。助曰。吾能右之。母异其言告于公。公使唤来。至坐床下。无一语须臾
疮溃。公谓偶尔。不甚异之。既壮。为公养鹰。甚惬公意。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
者。请公之选鹰归治所。一夕公忽忆其鹰。明晨拟遣助取之。助已先知之。俄顷
取鹰。昧爽献之。公大惊悟。方知昔日救疮之事皆匹测也。谓曰。仆不知至圣之
托吾家。狂言非礼污辱之。厥罪何雪。而后乃今。愿为导师导我也。遂下拜。灵
异既着。遂出家为僧。易名惠空常住一小寺。每猖狂大醉。负篑歌舞于街巷。号
负篑和尚。所居寺因名夫盖寺。乃篑之乡言也。每入寺之井中。数月不出。因以
师名名其井。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涌。故寺僧以此为候。既出。衣裳不湿。晚年移
止恒沙寺(今迎日县吾鱼寺谚云。恒沙人出世。故名恒沙洞)时元晓撰诸经疏。每
就师质疑。或相调戏。一日二公沿溪掇鱼虾而啖之。放便于石上。公指之戏曰汝
屎吾鱼。故因名吾鱼寺。或人以此为晓师之语滥也。乡俗讹呼其溪曰芼矣川。瞿
旵公尝游山。见公死僵于山路中。其尸膀胀烂生虫蛆。悲叹久之。及回辔入城。
见公大醉歌舞于市中。又一日将草索绹入灵庙寺。围结于金堂与左右经楼及南门
廊庑。告刚司。此索须三日后取之。刚司异焉而从之。果三日善德王驾幸入寺。
志鬼心火出烧其塔。唯结索处获免。又神即祖师明朗新创金刚寺。设落成会。龙
象毕集。唯师不赴。朗即焚香虔祷。小[这-言+苑]公至。时方大雨。衣袴不湿。
足不沾泥。谓明朗曰。辱召懃懃。故兹来矣。灵迹颇多。及终。浮空告寂。舍利
莫知其数。尝见肇论。曰。是吾昔所撰也。乃知僧肇之后有也。赞曰
草原纵猎床头卧 酒肆狂歌井底眠
只履浮空何处去 一双珍重火中莲
慈藏定律
大德慈藏金氏本。辰韩真骨苏判(三级爵名)茂林之子。其父历官清要。绝无后胤。
乃归心三宝。造于千部观音。希生一息。祝曰。若生男子。舍作法海津梁。母忽
梦星坠入怀。因有娠。及诞。与释尊同日。名善宗郎。神志澄叡。文思日赡。而
无染世趣。早丧二亲。转厌尘哗。捐妻息。舍田园为亢宁寺。独处幽险。不避狼
虎。修枯骨观。微或倦弊。乃作小室。周障荆棘。裸坐其中。动辄箴刺。头悬在
梁。以祛昏瞑。适台辅有阙。门阀当议。累征不赴。王乃敕曰。不就斩之。藏闻
之曰。吾宁一日持戒而死。不愿百年破戒而生。事闻。上许令出家。乃深隐岩丛。
粮粒不恤。时有异禽。含果来供。就手而喰。俄梦天人来授五戒。方始出谷。乡
邑士女。争来受戒。藏自叹边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岁(即贞观十年也)受
敕。与门人僧实等十余辈西入唐。谒清凉山。山有曼殊大圣塑相。彼国相传云。
帝释天将工来雕也。藏于像前祷祈冥感。梦像摩顶授梵偈。觉而未解。及旦有异
僧来释云(已出皇龙塔篇)又曰。虽学万教。未有过此文。以袈裟舍利等付之而灭
(藏公初匿之。故唐僧传不载)藏知已蒙圣莂。乃下北台。抵大和池入京师。太宗
敕使慰抚。安置胜光别院。宠赐频厚。藏嫌其繁。拥启表入终南云际寺之东崿。
架岩为室。居三年。人神受戒。灵应日错。辞烦不载。既而再入京。又蒙敕慰。
赐绢二百疋。用资衣费。贞观十七年癸卯。本国善德王上表乞还。诏许引入宫。
赐绢一领。杂彩五百端。东宫亦赐二百端。又多礼贶。藏以本朝经像未充。乞齎
藏经一部。洎诸幡幢花盖。堪为福利者皆载之。既至。洎举国欣迎。命住芬皇寺
(唐传作王芬)给侍稠渥一夏。请至宫中讲大乘论。又于皇龙寺演菩萨戒本七日七
夜。天降甘澍。云雾暗霭。覆所讲堂。四众咸服其异。朝廷议曰。佛教东渐。虽
百千龄。其于住持修奉。轨仪阙如也。非夫纲。理无以肃清。启敕藏为大国统。
凡僧尼一切规猷。总委僧统主之(按北齐天宝中。国置十统有司卷宜甄异之。于
是宣帝以法上法师为大统。余为通统。又梁陈之间。有国统。州统。国都。州都。
僧都。僧正。都维乃等名。揔属昭玄曹。曹即领僧尼官名。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
新罗真兴王十一年庚午。以安藏法师为大书省一人。又有小书省二人。明年辛未。
以高丽惠亮法师为国统。亦云寺主。宝良法师为大都维那一人。及州统九人。郡
统十八人等。至藏更置大国统一人。盖非常职也亦犹夫礼郎为大角干。金庾信大
大角干。后至元圣大王元年。又置僧官名授法典。以大舍一人史二人为司栋。僧
中有才行者众之。有故即替。无定年限。故今紫衣之徒。亦律寺之别也。乡传云。
藏入唐太宗。迎至式干殿请讲华严。天降甘露。开为国师云者妄矣。唐传与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