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黄檗山寺志
黄檗山寺志
其五
芳叶含凝秋色,野猿啼笑相忘。众香来吞空谷,懒僧莫探麻桑
其六
淡淡秋光未半,悠悠诗思还长。屐前野香谩吐,竹外溪影微洋。
其七
笔蹇何尝有韵?砚老不醉无荒。天将催人放晚,客归得意还狂。
其八
不种人间喜色,偏寻鹤迹闲云。水声无腔自调,月痕有意来分。
其九
无碍峰头自足,不忘林外相存。花枝移来座上,石榻虚设无跟。
其十
钟声偏来催我,游怀遥适无痕。鸟啼山童不管,乾坤何处黄昏。
别句
茗罢诗成暂别师,杖头月影上迟迟。空山无迹吾来往,日异相逢在水湄。
紫云洞寄隐和尚 何九真
也曾觌面法王前,岩畔飞花二月天。一吼可聋三日耳,乱山何处石能眠?
○附逸事
附逸事者,志奇也,备考也。因其备而考之,焉乎奇?即有奇而志之,亦正无容奇也。凡物之可久者,灵则后应;事之可大者,机必先兆,千秋不易之理也,而人多以为奇者,闻见寡耳。然则风雷震撼,草木芽荣,独非闻见之常乎?倘从来无有是事,一旦突起于寰间,宁不骇然共讶之以为奇哉?阅兹编者,当作如是观。
古佛示瑞
共三尊,铜身铁座,高有四尺,铸造不知何年月,系镇东卫庄真南所施。后因诏各处郡邑搜铜铸钱,时里耆报之,柳邑令遂舁进藏于库中,以候解送。未及一年,库中每放光,众惊疑以为火发,近视之则无有焉。邑令愕然曰:“此必古佛示瑞也。”乃启库发出,舁还本寺,今崇于藏经阁之下。
灵湫显异
黄檗在清远里,去县治西南三十五里,石壁峭立,飞泉如瀑布循崖悬空而下,潴为两潭,遇早祷雨辄应。宋元符二年,安抚程遇祷而应,为立龙堂。宣和二年,摄邑陈麟再立祠。淳熙元年,安抚史浩复增饰之,朝奉郎徐师仁为之记奖之,刻诗于石,上有汋亭。咸淳丙寅、仓使刘震孙改名“九渊第一”。《夷坚志》云;“黄檗在福清南三十八里,山顶有龙潭,从石穴间成一穴,直下无底,潭口洞可五丈。寺僧曰:‘此福德龙也,常行雨,归多闻天乐,或于云雾中隐隐见盘花对舞。’泉州僧庆元闻而悦之,与徒数十人至潭,焚香默祷,且诵白伞真言,愿睹其状。先取楮镪投水中,即有自下引之者,倏然而没,固已骇之矣。时方白昼,有黑云如扇起,顷之蔽空,对面不相识。徐徐睹一物起潭中,类莲花,茎柄皆赤色。继而双眼如日,耀采射人,突起其上。诸僧惊怪,急奔下山,雷雨已随其后,移时乃止。其龙汋亭及诗记,今不复见。” (上载在县志)
巨蟒神踪
《晋安逸志》云:“唐僖宗时,山有巨蟒为祟。邑人刘孙礼妹三娘,姿色妖艳,蟒摄入洞中为妻。孙礼不胜忿恚,誓必死之。遂弃家远游,得遇异人,授以驱雷秘法,归与蟒斗。是时其妹已生十一子,孙礼杀其八。妹奔出再拜,为蟒请命,孙礼乃止。后三子为神,曰九使,十使,十一使。闽中往往立庙祀之。”今吉祥峰下亦有九使神宫。
五音鳄石
状似鳄鱼,叩有五音。后值倭变,物不复存焉。
九龙古树
距寺数百武,植于甬道之右,即木桥下溪边也。唐广明间,巢寇入山,鸿休师遇害于此。事著前篇。其树约高八九丈,婉蜒屈曲,执若虬龙。下垂九根于地,突兀苍古,因号为九龙树。今废。
郑渚金声
黄檗郑渚田详前。嘉靖末,其田后陷为咸卤,尽落民间。后乡民辄修辄坏。夜间坏处往往有金鼓震击之声,疑是本山伽蓝所司。
嵩岩香乳
沸座有嵩头陀岩,出乳香于石罅闾,以手指捏之,香经日不散。
祥云现瑞
万历戊申岁九日,庆云现于黄檗佛座峰。林大启诗有“疑成五彩诸天丽”之句。甲寅秋夜,复现于山之西,烂熳如锦,观者不知何祥。数日后,闻请藏经命下矣。林伯春作《祥云歌》志喜。歌日:“云何祥兮,缦西方兮。瑞征龙藏,宠锡将兮。山寺荒凉,喜生光兮。佛日辉煌,永劫长兮。”又曰:“彩云烂兮横檗山,绚日光兮影尘寰。明君贤相之所关,太史瞻之动圣颜,魏公勋业满人间。”
戊子季夏望日,师与客会拱桥,忽然天际流辉,仰而观之,五彩文明。谓客曰:“此卿云也。斯日嘉会,天有瑞气之兆,异时必有祯祥之应。”因作歌志之曰:“阴阳调和兮瑞物生,师资契会兮学业成。中外一如兮禅林振,主宾唱和兮大道行。庆云烂熳兮瑞气之所钟,佛日长悬兮吾皇之德明。”
春畦法雨
崇祯庚午季春廿七日,农民方以旱魃为虐,田龟水涸,焦逼无奈。适密云和尚飞锡南来,到黎湾,黑云忽起,大雨随至,田得耕抻,远近共庆,咸传为法雨云。卓冠诗有“妙云欲覆涅槃海,法雨先滋热恼田”之句。
彩泥示现
壬午仲夏,塑大佛将毕,欲上细泥,遍寻鸟有。一日,骤雨狂发,奔流异常。午后雨止,师溯流览胜,至藏角小涧处,祥光映日。细观五彩之泥,莹润可爱,碾如粉末,令佛师取之,上三尊讫,其泥隐矣。大众汉奇。师曰:“佛之福缘,不可思议,何奇之有?”嘱侍者记之,以晓将来。
白光贯顶
壬午腊旦,大佛功成。佛师万象先自入闽中,以此功德大获如意,遂受菩萨圆满大戒。朝昏竭诚,如法修忏。至第八早,入眦卢阁中,忽见大殿顶上白毫光圆如盖,逾时乃散。自庆弗胜,入室白师。师曰:“此是诚心所致,感应道交,白业已成,戒法圆满,吾为汝喜,益见佛不汝欺也。”
隐祖灵迹
隐元祖师,顺治甲午十一年,日本国主请行化彼处。番舶启行,风浪大作,祖书“免参”二字贴船首,此浪遂平。时有巨鳞数万,护舟出洋而散。舟夜抵其国,海外渔人,咸见岸上红光亘天,以为失火,各操船来援,及将近,光隐矣,始知祖之瑞光发现也。远州信官尝奉祖手书观音佛号,偶遇回禄,舍宅俱尽,独祖笔迹如故,特来礼觐。祖示以偈,有“真名火不烧”之句。雍正初年,日本大疫流行,获祖真迹悬于中堂则无恙。国主绘像于宫中供祀。
黄檗山寺志
●目录
续修黄檗山志序
黄檗重修寺志序
黄檗山续志序
黄檗山寺志序
黄檗寺志序
黄檗山寺志序
黄檗山志凡例八则
卷一
山十二则
峰十十五
石
岭
垅
池
溪三
井三
泉三
卷二
寺
殿
堂
阁楼
廊
寮
房
三门
亭
桥
坝
碾
碓
磨
台
庵
院
塘
庄
坞
田
园
卷三
僧
唐
后唐
明
卷四
法
卷五
塔三十七座
卷六
外护序启
序十九则
启九则
卷七
记一则
赋二则
赞十六则
居士诗梁、唐、宋、明、清
卷八
释诗偈
附逸事
●续修黄檗山志序
黄檗之名赫于震旦,几与鹿苑、鹫蜂争胜,盖其山水实佳,蜂峦连沓;一溪横焉,循簏穷溪,峙然殿阁,旷如奥如二者殆兼,地灵人杰,语不诬矣。旧尝有记数卷,略记山川林麓之胜,与夫寺之废兴,而偈语游篇亦载焉。岁久不修,板字漫漶,数十年棒喝之遗,兴咏所及,又与落叶飘风逝焉俱泯。和尚一庵三住是山,甲申岁寺久颓废,余既为新之,一庵亦遂裒集散佚,授之梓人,缀于旧志之后。美哉一庵,盖不能忘情者矣。
余闻佛法不立语言文字,其视天下废兴成败之迹,泪然无动于中。今一庵拳拳若此,是有意后世之名,于其宗法不免多事焉。虽然,日日运行,寒暑代嬗,饮食男女,负贩种艺,人生旦昼间,一日不死,不能一日无事。其废兴成败之数,虽宣圣挺生,不能不听之于天。而其有生而必有事,有事而必待为之之人,即佛之乞食说法,接引众生,亦所谓不能无事也。然则一庵之续为记,而并以乞序于余余,佞佛辟佛之说,悉可拈花一笑也。
乙酉岁正月,以公事便道又至黄檗,值一庵在会城未来。余见寺之田亩悉归,寮舍廊庑悉整,朝夕梵咒之音,师徒威仪之节,亦悉如曩时之盛,而山木宿经斩伐者多劂焉未补,乃市松秧三十束种于寺山前后,计十年之后崭然可观,又更数十百年其蔚然苍然又不知若何为兹山增胜。是役也,一庵闻之,又必谓余亦未免多事,而其不能忘情则一也。
赐进士出身、福清县知县保定张缙云题。
●黄檗重修寺志序
夫赤县神州精蓝棋布,屡废屡兴,在处有之。玉融黄檗者,唐宣宗观瀑联吟之地,梁江淹至闽游咏之区,裴丞相皈依于远祖断际,朱夫子供养其故人悟公,高僧正咏来自曹溪,法祖希运嫡传临济懒庵老禅,创建大沩,阐化于省垣长庆;月轮尊宿受记善会,唱道于豫章抚州,斯皆名噪霄壤,特书国乘者矣。
迨乎前明,神皇锡藏,贤相布金。吴尚书忠烈,诗记流芳;钱相国希声,忠贞痤玉。赐紫镜源大士,御座试经;敕封隐元国师,扶桑宏法。象崖古德,创黄檗于蚕丛;南庵阇黎,开白社于建业是亦西来川岳,咸钟奈苑之奇;外护王臣,不忘灵山之嘱。俾著绩千秋,垂声万福者也。嗟乎!萧梁迄今几二千载,寺志隐老人修后百七十余年,未有嗣续。暹三主本山,重辑《五灯全书》,黄檗宗谱寺志虽经纂修,退院抱疴,未能授梓。迩奈禅宗丛脞,知识凋零,保社倾颓清规废弛。净土草深一丈,缁流星散十方。幸承玉波张老明府大护法,乘菩萨愿,现宰官身,棨戟遥临,祖庭复振。悯香灯之阒寂,叹钟鼓之沉埋,遂即清逋厘产,捐俸募缘,百废俱兴,群生有赖。峰峦十二,俄顷改观;沙界三千,崭新绚彩。琳宫绀殿,金碧重辉;宝藏琅函,玉毫再现。乃延兰翁大和尚主持启戒,剞劂志书,布之寰宇,冀亦少垂不朽云尔。
道光甲申秋仲,临济正传三十八世一庵达光道暹盥题。
●黄檗山续志序
檗山者,玉融之胜概,万福者,临济之禅宗,前有唐宣宗观瀑作之于先,继有叶相国护藏续之于后,其间兴废创因,不可胜数,且旧志已详言之矣,馥亦毋庸再赘。越至乾隆年间,栋梁渐被鼪鼯剥落,殿宇旋惊风雨飘摇,幸有檀越叶相国之后旭溟老先生同迳江林镇先生,暨莆阳心鉴周公后裔诸檀那等,承先人志,发老婆心,作为倡首,今馥同僚执事界阳、心存、继宗、继芳等遍处劝捐,而寺宇焕然一新矣。
时欲延馥主席本山,奈才学褊浅,未敢擅专,就于寺中主持。数载后,旭以公车北上,馥以耄耋南旋。不料沧桑易变,阅数十年而寺宇渐复倾颓,缁流尽皆散处矣。适逢玉波张明府大护法福曜垂临,睹常往之凋零,作中兴之首倡,命衙权丁官砾、徐士魁、李廷芳、郑士忠等培松植柏,序志归田,香霭重其氤氲,瑞照增其朗耀。故事必有倡之者其成速,有续之者其成尤速,因与在寺住持、监、副、执事及侄宏心等殚心竭力,董造募金,而寺宇于焉复整,缁流由是悉归。此张明府之功居多,而诸住持之力不少也。
癸未岁,复蒙张公延为主席,馥以老辞,而合邑诸绅衿及本山诸禅师荐牍叠临,惟有点头而已。启戒后,与合山法眷议及所以续修黄檗志者,而法眷亦有是意,于是共襄其事,重辑纂修,不数日而成功矣。
嗟乎!寺志自隐元国师修后,迄今百七十余年,版图残缺,简牍消亡,倘不从而重订之,将何以继往而开来乎?写林泉之幽胜;集群彦之诗词,作为冠篇,鼎峙兰若,俾万古以长存,历千秋而不朽矣。是为序。
道光岁在甲申季冬上澣,主席檗山第四十四世兰圃清馥题。
●黄檗山寺志序
宋人诗云:“天下两黄檗”。今天下山名黄檗者不止两处,皆以断际师得名。吾乡黄檗则师家出初山世处,后履历诸方,不忘其初,盖诸方以人名山,斯乃山名人者也。自师门下出一临济,宗风大振,推其所自,故江表、岭南所在有黄黄檗场矣,则谓山以人名亦可。自五花开后,迦文面目,全在震旦,皆由《景德》、《传灯》诸录大行于世。夫能不立文字者,乃能不假文字以传乎?近世《传灯》不修,五家遂隐,临济一宗独不废也。顷密云悟师南来,断际师真堂堂皇皇再见于此,亡何复还吴越,将犹当年带黄檗名遍名诸方者欤?传师灯者费隐大师,推师而上以及临济,宗门所自起,列而为图,其以文字显著,自景德而上,起金峰铜石之句,寺额起自贞元,塔院起自太平兴国,古物起自唐九松重阁,大藏永镇山门,起自神庙四十二年相国叶文忠公请于朝也,今并搜而志之,以为兹山不朽。
夫网罗旧闻,关情山水,非宗门下事也,傥亦有《景德续灯》之思乎?法宝将兴,必有轮王。自大藏入山以后,龙宫渐出。以至大师南来,断际之灯再传矣。余于黄檗山水旧闻,固不能忘情者,悟师到寺之岁,仅书邮往来,不能亲到九龙潭,其明年乃相见于吴门。是后师在天童,废放之余,不获三上九到。兹山近在吾乡余同年林侍御之里,御藏檀越相国者,吾师也,侍御又为予千里命驾之友,他日携文通佳句往坐塔松下,固予屐齿间物耳。因山重人,初心不忘,岂独先志有之哉!于是黄檗僧来请,遂叙之。后代儿孙当如悟师无忘家山,邈得断际、师真,举扬临济宗风于此,则山重而志亦重矣。
崇祯戊寅岁下元日,岸先居士王志道书。
●黄檗寺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