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记

  雁湖 有寺,在县东一都。相传越王田猎于此,又名观猎。其地与侯官龙湖山伊迩。
  元王翰《雁湖》诗:“雁去湖空野水深,秋风吹客上遥岑。丹枫尽逐孤臣泪,黄菊空怜处士心。雨后诸峰浮夕霭,霜前一叶送寒阴。停车欲问当年事,尺素何由到上林。”“江海风波浩不收,却来此地驻清游。上方楼阁通三岛,别墅烟霞卜一丘。书断雁归沙塞远,丹成龙去鼎湖秋。悠悠此意凭谁问,陈迹空余万古愁。”
  王翰宅 在观猎。翰,灵武人,为潮州总管,佐陈有定,为元驻守。有定败,隐观猎,与处士吴海友。洪武初,再奉辟书,遂自引诀。
  徐《谒王用文祠》:“孤臣誓与国存亡,犹有芳祠寄永阳。匣里芙蓉秋啸雨,树头杜宇夜啼霜。古今过客寻遗墨,伏腊云孙荐甲香。故老尚能谈往事,庭前片石独苍苍。”谢肇淛《谒王用文祠》:“回合溪山暮霭凝,孤臣遗庙肃香灯。春魂已化啼鹃血,故里犹传下马陵。万壑松楸凄雨露,四时苹藻荐云礽。乾坤有主菟裘在,泪洒西风感废兴。”又《王孟故居》:“青山十里隐孤村,百口环居尽子孙。六月霜飞冤未雪,一溪云护宅长存。堂前鸱吻经风脆,壁上虫书蚀藓昏。独有遗文未零落,韦编留得墨花痕。”
  灵惠庙 在三都大漳镇。神姓陈,唐元里第溪人,饶于赀,急人之困,没而灵显。里人祀之。
  枕峰寺 在县东八十里。又有上林寺,在一都。
  元王翰诗:“石磴招提古,松萝暝不分。排云双树转,隔水一钟闻。林影疑残雨,山光倚夕矄。醉来归路远,秋思正纷纷。”
  赵令生祠 在一都。令名博,河南人。正统间,疏蠲荒田之税,民颂其德,故立生祠。
  


卷之二十九 郡西闽清胜迹
  

  由侯官下岐舟行三十里,为闽清县。环县治,为儒学、梅溪铺、古井、台山、昭显庙、龙江书院、城隍庙、董公祠、社稷坛、山川坛、德怀庙、黄师雍宅、王溵宅、钟南山、度仙桥、芹山观、普贤寺、贤良陂、积善院、凤凰山、陈祥道宅、陈刚中宅、陈良鼎宅、石竹山、龙津桥、龙王庙、鼎峰、龙门庵、柽峰山、昙口桥、佛迹石、白云寺、陈祥道墓、演溪、仙人坐化石、玉台山、许俭宅、龙爪石、金沙堂、薛丕庙、武功庙、偃草山、钟湖山、留钱山、大帽仙峰、石屋山、龙都岩、圆通庵、朱顶山、白面山。
  闽清县 在梅溪南里许,去郡百二十里。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请析侯官十里置梅溪场,寻为县。五代闽改称闽清。宋、元、国朝因之。编户九里。其地清溪汇于大江,清浊逈别;屏山耸其前,凤凰南翔,朱顶西舞。广八十五里,袤一百二十里。东抵侯官界一十五里,西抵延平尤溪界七十里,南抵永福界九十五里,北抵古田界七十里。宋设二乡,领十里;元改二厢、八里,领二十二都。国初九里,今改二坊、五都,统图七。县名梅溪。旧无城,惟东、西、北创三敌楼。置栅为门,曰迎恩,在县南;曰大西门,在县西北;敌楼在县北。县治创于五季。宋熙宁间,洪水为灾,令徐绛新之。洪武九年,主簿郑琯重构谯楼。厅事堂之北有观风楼,正统间毁于火,知县左辅新之。嘉靖间,知县彭珥又为增拓。际留仓在中门内之西,阴阳学在县治西,医学在县治东,僧会司在普贤寺,府馆在县治南。
  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景德四年,令史温即废廪地创之。洪武初,知县赵起居、沈源葺治之。永乐间,知县朱毅移明伦堂于圣殿之北。学之东有射圃。名宦祠在启圣祠之左,祀宋令史温、王亚夫,元董祯、蔡嗣宗,明沈源、朱毅、余珍、左辅、黄镗、杨珣、刘为,凡十一人。乡贤祠在明伦堂之右,祀宋陈祥道、陈晹、黄师雍、许将、郑自诚、陈阐、萧磐、许份,明许瑢、谢瑀,凡十人。
  梅溪铺 在县治南。东达眠石,北通甕口。梅溪在北和丰坊,源出永福,由县西五里入江。
  古井 在县治南升平坊。宋祥符间,凿泉脉自台山,清洌而甘。
  台山 在县西南。山势平衍,县主山也。
  昭显庙 在县西梅川。相传,神姓陈,事王审知,有功于闽,民为立庙。宋咸平初,知县李念重建。天圣四年,淫雨为沴,高陵垫溺,庙在其下,水不为害。元符间,民益新之。绍兴元年,赐额“德威”;三十年,封“昭显侯”。国朝洪武末,知县沈源建二从神祠于庙之东、西。永乐十六年,西庙火。正统六年,知县吴清、邑人陈仲愚重建。
  龙江书院 在县东里许,傍山之麓。国朝嘉靖间建,祀陈祥道及其弟晹。山之巅有石塔。
  城隍庙 在县西。
  董公祠 在县西,祀元县尹董祯。至顺中为邑,政清而简,在官六载,民思,祀之。
  社稷坛 在城隍庙前。旧在县北,今圮。
  山川坛 在德怀庙前。
  德怀庙 在县南钟山之阳。神姓陈,宋绍兴三十年,封“威惠灵显侯”。
  黄师雍宅 师雍,从黄幹学,举进士,官监察御史,论去史嵩之。理宗欲用为侍御史,见沮丞相郑清之,迁起居舍人兼侍读。清之冀其少贬,师雍终不为屈。
  王溵宅 溵,字孔哲。景泰间,以国子生知巴县。为政慈惠、节俭,三年,卒于官。邑人归其丧,立庙祀之。
  钟南山 距县里许,上有盘谷岩。旧传,有二人裹粮入山,憩草屋下。忽一人自外至,袖中出芋数枚,拨落叶煨以相啖。迟明,遂失其处,但见木叶盈尺,题诗其上云:“偶与云水会,不与云水通。云散水流后,杳然天地空。”
  度仙桥 在钟南山下。旧传,黄天谷访徐、葛二子于此。国朝洪武二十年,知县沈源建亭其上。天顺四年,教谕马能重修。
  芹山观 在钟南山之左,称仙源道观。元末废。国朝初重建。旧传白玉蟾炼丹处。
  明徐《过芹山观》:“草树无尘月已新,烧丹会有白真人。云封古洞仙源杳,流水桃花岁岁春。”
  普贤寺 在护仁里。五代梁贞明二年建。有放生池。又,双溪堂在普贤寺前,景泰三年建。
  贤良陂 在县东升平坊。邑人陈晹拜石得泉,人获灌溉之利。晹尝应贤良科,故名。
  积善院 在县南。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右丞许将读书处。
  宋许将诗:“为爱山居乐,山居倍忆家。菊黄来日蕊,梅白旧时花。水阔离情剧,霜晴别路赊。前林回首望,空指暮天霞。”又《中秋玩月》:“爽气来天末,清光满域中。共怜今夕魄,不与昨宵同。漏永泠泠露,庭虚瑟瑟风。玉台高下影,犹在广寒宫。”
  凤凰山 在二都,山势如凤凰展翼,故名。
  陈祥道宅 在凤凰山下。祥道微时,与其弟晹卜宅于此。祥道举进士,晹应贤良科,乡人号其岩曰“起传”。祥道尝著《礼书》一百二十卷,晹著《乐书》二百卷。
  陈刚中宅 刚中,祥道从子也。建炎进士,官迪功郎。论恢复,大忤秦桧。未几,胡铨劾桧,贬昭州。刚中《启贺》有曰:“屈膝请和,知庙堂御侮之无策;张胆论事,喜枢庭经远之有人。”又曰:“知无不言,愿借上方之剑;不遇故去,聊乘下泽之车。”桧闻,益怒。遂与张九成等七人同谪,差知安远县。适有岭寇,刚中尽瘁抚定,冒瘴客死,藁葬浙江西湖风篁岭。妻削发为尼。刚中谪时,过吉州石材庙,神以梦觉隆祐太后,得免金寇者。刚中题诗云:“古庙新刚应,论功旧石材。能形文母梦,忽讶佞人来。海市为谁出,衡云亦自开。乞灵如见告,逐客几时回。”卒不如愿,悲夫!
  陈良鼎宅 在县西南六都。鼎,嘉靖间岁贡,需选铨曹。大驾南巡,良鼎伏阙下,抗疏切谏。上震怒,命廷杖谪戍,系司寇狱,后有旨释放。隆庆初,诏录言事者,良鼎已老,不复出。
  吕柟《送陈太学归闽》:“圣孝重山陵,龙兴废汉京。诸臣多国是,抗疏独诸生。慷慨忠君志,萧条去国情。不须悲放逐,韦布自垂名。”徐中行《赠陈太学》云:“千官扈从汉江行,展礼山陵自圣情。总为垂堂危万乘,却教止辇让诸生。精诚不为雷霆折,肝胆仍逢日月明。世庙谏臣徵欲尽,客星犹自卧孤城。”
  石竹山 在升平坊。山之中有灵坛。
  龙王庙 在县东龙津。宋宣和三年敕建,政和六年,赐额“显利”。元泰定初重修。
  鼎峰 在县西,梅溪环流其下。
  龙门庵 在鼎峰之阳。宋邑人林正卿诛茅构庵,为游眺之地。黄幹“记”略曰:“山折为二支,东西迎而相面,倚而相就,卒而交亘,以相入海。溪之水,沿山而流,若往而俯,若低而觞。若停而溜,莫知其所自出。如是者十余里,然后耸为双岩,泻为三滩,崖束滩驶,崒嵂澎湃,露怪呈奇,不可名状。”
  柽峰山 在鼎峰之西,北通尤溪。上有柽树,根分而枝合,大数十围,荫蔽数亩。有鹳鹤栖鸣其间。
  昙口桥 在县西宣政里瞿昙溪口。永乐九年,知县朱毅重建,构亭其上。正统间毁于寇。成化五年,知县左辅重建。
  佛迹石 在昙溪旁盘石上,有巨人迹,故名。
  龙爪石 在县西十二都。其石穹然,下为澄潭,紫云时见。相传,祷雨于此,有龙悬一足石上,大雨随至,立祠祀之,匾曰“紫云堂”。
  白云寺 在十七都贺恩里。山势高耸,林木蓊郁,白云吐吞其上,中有仙峰巨石。宋景祐三年建,今为第一丛林。
  明徐熥《过白云寺》:“寻僧到白云,便觉远尘氛。古道少人迹,流莺处处闻。泉声归涧寂,山色过桥分。尘听疏钟起,云林正夕曛。”
  陈祥道墓 在贺恩里白云山之南。
  演溪 在县西十四都,源出尤溪。
  仙人坐化石 在演溪中。宋张圣,永福人,貌绝丑,採薪山中,遇异人噉以苦桃,绝粒。素不知书,忽援笔作字,言人祸福,事后多验。尝演法水中,坐化巨石。旁有潭,极深,曰九龙潭,游鱼群聚其中,虽潦,涨溢不散,乡人以为异,多祀之。
  玉台山 在九都。唐时,有杨姓者炼真于此。乡人筑台祀之。旁有井,产蜥蜴,祷雨数应。山中石鼓,叩之则鸣。
  许俭宅 在九都。俭,游朱子之门,三世不分异,人称直儒。丞相郑性之匾其堂,曰“孝友”,林翊为“记”。
  金沙堂 在金沙里,宋绍兴二十九年建。国朝正统四年重修。
  薛丕庙 在护仁里名山之上。逸人薛丕居山中,或传其为仙。乡人即所居庙祀之。正统八年建。
  武功庙 在仁寿里龙源。宋绍圣间,朝请大夫萧磐在梧州,值风涛,遥望江浒有庙,默祷之。云中有三人出,风遂息。磐感灵贶,拜谒祠下。神果三人,曰感应,曰灵应,曰威应。皆紫袍金带,号将军,俨然如舟中所望者。遂录其封号以归,即所居主山之后祀焉。
  偃草山 在十八都。旧传,永福张圣者,宋绍兴间,为白云寺头陀。尝因饭牛,见仙人围棋山颠,跣追莫及,遂仆于地,滚而下,复滚而上,所经草尽偃,铲去复生。
  钟湖山 在十五都大江之西,与侯官梅埔联界。下有钟潭,潭蛟龙出没,人不敢近。其东有湖,泥如浦潊,环生芦荻。旧传,其水应海潮盈缩,岁旱祷雨于此。
  留钱山 在县西南十六都。唐乾符间,一夕,雨钱山上,有声铮铮然。及旦视之,以亿万计,树木皆折,故名。
  大帽仙峰 在县西十一都,接永福界。峰之巅,相传有鼓声,或月一鸣,或岁一鸣。
  石屋山 在县西十都,山颠有石屋并棋局,相传有仙居之。
  龙都岩 在县西孝顺里。高数百丈,常有云气缭绕岩上,或闻仙乐之声。
  乌石岩 在县西旧宣政里,嵚崟峻峭,邑诸山皆俯视之。唐薛秘监行祠在焉。
  圆通庵 在宣政里。又有兴福庵,宋开宝三年建;泗水庵,宋景德四年建。
  朱顶山 在十七都。唐乾符中,山有池锡者,家畜一鹤,每旦辄飞鸣,迴翔山间,至暮乃归。因号其山曰朱顶、林曰白鹤,至今子孙家焉。
  白面山 在十九都。有岩壁立,其色白,望之隐如人面。下有温泉,涓涓不绝。又县东北贺恩里,有二泉,皆温,可澡浴,为亭其上。


卷之三十 郡西北古田胜迹
  

  由水口北行八十里为古田县。环县治,为儒学、三侯堂、邵清宅、刘侯庙、林用中宅、感溪、灵应庙、翠屏山、醴泉道院、吉祥寺、社稷坛、溪山第一亭、月山、桃溪、赵汝腾宅、城隍庙、紫极宫、利氏女宅、曹山寺、山川坛、广惠行祠、林娥墓、涵碧亭、磨剑石、万安桥、焕文渠、劝农桥、唐璘宅、金仙岭、五华山、蒋国秀宅、资圣院、栖真观、极乐寺、李广文宅、浣溪书院、苏大璋宅、凤冲峰、城南书院、幽岩寺、章孝参宅、螺峰书院、顺应庙、灵渊庙、张强宅、杉阳镇、蓝田书院、西斋、西峰寺、大目寺、大夫峰、豫阳公馆、迎泗桥、竹园公馆、黄田驿、谷口铺、水口驿、永通桥、盐运分司、青山书院、射圃、玄武祠、顺懿宫、塔岭亭、牛头寺、清风岭、沧峡。
  古田县 在翠屏山南、双溪汇流之上,去郡城北三百二十里,故山峒也。唐开元二十七年置县。宋太平兴国初迁水口,端拱元年复今所,迄于元。国朝因之,编户四十八里。北峙翠屏,东挹龟山,西枕北台,南际五华,双溪映带。广八百三里,袤二百四十里。东抵罗源二百四十里,西抵南平一百五十里,北抵政和二百里,南抵闽清一百五十里。宋置四乡,领十三里。元析为都,国朝因之。元置四十八里,城内五保,外四十三都,统图五十有九。县名玉田,田中常产青玉,故名。国朝弘治十五年,邑人布政罗荣请筑城,西北跨山,东南濒溪,广袤七里,高一丈七尺,厚一丈,周回一千三百丈有奇。为门四:东曰万安,西曰永丰,南曰迎恩,北曰望阙。水关五:曰威武,曰金井,曰朝阳,曰玉滩,曰观澜。国朝洪武三年,知县韩秉嘉建县署,因元之旧,改幕厅于堂之东。堂之南为谯楼,楼之北为中门。正德间,知县刘伦重修。布政分司在县北,按察分司在县西,府馆在紫极宫之东,际留仓在县北兼善坊。僧会司、吉祥寺、道会司在祐圣宫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