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记

  明曹学佺《侯官市》:“解缆已更市,榜歌犹未残。镇村垂桔庙,拍水漂麻竿。日泻帆光淡,江澄塔影寒。驿楼经再宿,亦觉别情难。”
  马渎江 在十三都。上接螺女江,汇延、建、邵、汀诸郡水。
  螺女江 在十三都石岊对面。上接囦溪,下入闽江,朝宗于海。《方舆胜览》名为“螺江”。《搜神记》云:“闽人谢端,得一大螺如斗,蓄之家。每出归,盘飱必具。端疑而密伺之,见一姝,丽甚,诘之,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卿少孤,遣妾具君膳。今当去矣,留殻与君。’端用以贮米,常满,资给数代。故江以螺女名。”旧有祠,今废。
  明高廷礼《螺江夜泊》:“寒潮欲落海天宽,极浦维舟夜色阑。月色满衣天上坐,星河卷幔镜中看。清宵大地江山静,古庙严霜柝漏寒。明发不愁归路晚,三峰只在白云端。”又《螺渚春烟》:“幽渚暖波绿,长烟迷晓春。横林引轻素,暮水卷罗裙。灵女化已久,谢生无复闻。空余抹残黛,朝暮逐行云。”陈鸣鹤《螺女江》:“螺浦孤舟宿,千山眺望遥。鸟飞沙际月,人语竹间桥。渔火摇江色,松风杂海潮。有怀长不寐,永夜欲魂销。”徐《螺浦春潮》:“螺女千年去不还,浦边何处觅红颜。寒潮远沐春山色,染出波斯黛子鬟。”
  石门峡 在十二都溪口。甚狭,仅可容舠,当大江冲流。夏秋淫潦,泛入数里,田亩皆为巨浸。迩岁,里人疏请填塞,实侯官令周兆圣之力也。
  明徐熥《石门铭》曰:“惟兹石门,卑湿之原,众流来奔。建瓴而泻,岂惟害稼,溺民庐舍。溃以江河,伤民实多,瓠子兴歌。几千百载,巨浸为害,民则何赖。惟我周侯,爰咨爰谋,障兹奔流。奔流既止,民用以喜,伊谁经始。安厥室家,以桑以麻,瓯娄满车。昔也鱼鳖,今也乐业,惟侯之烈。侯烈无疆,河水汤汤,万年俱长。”
  南禅寺 在十四都,五代梁乾化二年建。
  石泉寺 宋乾德三年建。
  白龙洲 在十五都。五代晋天福二年间建寺,今废。初,十五都有甘蔗洲,与白龙相联络,大江流于洲北,后为洪水冲啮,江徙于南。白龙、甘蔗二洲遂隔水相望。
  竹岐巡司 在十六都。国朝正统六年建,十四年火。景泰五年重建。
  批验所 在竹岐。掌盐之禁令,有使领之。
  小目溪 在十六都。源出永福溪,溪里鸿山最大。山下村落成聚,鸡犬相闻,达于闽清、永福二县界。
  唐举山 在十八都。隔江则叶洋、蒙溪。
  圆峰阁 在唐举山,又名圆通。一峰耸秀,临于江浒。建阁其上,祀马仙。
  明邓迁《眺圆通阁》:“昔年曾憩圆通阁,此日看山复过之。流水落花春去后,芳林啼鸟夏初时。岩中采药将何适,江上忘筌却是谁。夕霭婆娑双树晚,白云缥缈鹤归迟。”徐熥《游圆通阁》:“古阁枕溪滨,年代已湮没。山势何嶙峋,溪声无停歇。老树倚云根,寒泉溜山骨。我来陟孤岑,石径苍苔滑。朝飱岭上霞,暮潄波心月。处处烟景移,步步清兴发。临风开素襟,空山坐超忽。”徐《登圆峰阁》:“江干耸杰阁,绝磴回圆峰。平沙积雪霰,空翠攒芙蓉。枯厓药草长,欹石莓苔封。秋声响露叶,夕霭昏云松。仙姬出何代,禖祀香烟浓。幽僻寡尘鞅,历览稀人踪。凭栏纵远目,斜日鸣孤钟。”谢肇淛《登圆峰阁谒马仙祠》:“危峰俯控碧溪横,绀殿高标接太清。树杪云沉千嶂色,窗前风咽乱涛声。道人礼斗书丹箓,里妇祈灵乞化生。鸾鹤不归春寂寂,白沙如雪暮帆平。”
  鼋溪 在十九都。溪多产鼋,故名,俗呼源口。唐大历中,有一女子浣纱溪浒,为鼋所噬。其父号哭不已,行人悽恻,为取鼋烹之。溪之旁,有小金沙院、鼓山园,缘亘数里,界于闽清。
  明陈椿《源口夜泊》:“投宿江门日欲斜,隔村鸡犬几人家。夜来清梦随渔父,棹入桃源泝落花。”
  南山寺 在十九都。唐光启二年建,今废。
  云顶院 在二十一、二都。五代梁贞明二年建。又有福兴、雁湖诸院,今多颓废。国朝嘉靖间重修。
  下岐 在二十三都。临江,维舟处也。山居之农,聚落繁夥,由兹出入。

卷之二十二 郡西北侯官胜迹
  

  万安桥折而西,为闻政桥、通谷、灵光桥、黄洽墓、李纲墓、姚铣墓、石岊山、芋原驿、林燫墓、桃源井、郑穆墓。
  闻政桥 一名文振,在万安桥西。有亭其上,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通谷 在闻政桥南。其下嶻嵲多奇胜,若桃源。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岩亭、高洁台、越王亭、一线天、六菙岩,称十八景。宋潘牥庭坚未第时,读书于此。
  明徐熥《游通谷洞》:“小径斜通谷,跻攀及晚晴。草荒寻鸟道,磴险作蛇行。暮色千峰合,春流一镜平。石间题旧刻,半是紫苔生。”林《通谷歌》:“奇峰笏石桃源东,团团青松崎长空。越王亭榭夐灵敞,石床迢递邻崆峒。六华岩顶拥飞雪,采芝山人授真诀。紫岩千丈接青天,寻真到此称奇绝。翠涛郁葱俯危冈,宛如道流济冠裳。长天缥缈通一线,遥青历乱列千嶂。夷齐当日号清圣,万古相传一何盛。此地孤高数首阳,昔人芳迹垂佳咏。清泉百道足飞觞,屋曲潆迴绕石梁。记取谷中幽胜处,层台高洁摩穹苍。”曹学佺《游通谷洞》:“山行不觉暑,为入洞门幽。药涧微风度,松涛乱影流。嶂猿声外雨,野鹤梦中秋。况与乡园近,无劳托卧游。”徐“次”:“石马卧斜曛,松声咽水濆。危桥斜度月,邃谷暗藏云。骨自何年朽,名犹异代闻。丰碑颓折尽,留得掘余坟。”
  灵光桥 在溪口旧灵光寺旁。俗呼桐口。水急善崩,屡砌屡圮,行者苦之。国朝万历六年重建,为亭其上。
  黄洽墓 在灵光山。洽,字德润。隆兴初,进士第二,累官参知政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尝云:“吾有四不欺。”时论推重。
  李纲墓 在十九都大嘉山,由桐口入里许。纲,宋丞相,主议恢复,谪提举洞霄宫。侨寓福州,卒葬于此。(墓为唐神晏祖师塔墓。)
  姚铣墓 在桐口山。铣,字孟声,永乐进士。正统初,兵科都给事中。死“土木之难”,衣冠葬焉。同时死事有陈钝、周杰并户部主事。
  石岊山 在岊江滨。怀安县治在焉。其山秀拔,其石高广坦平。其江汇五马、三洲之胜。山有越王亭。《志》载:“岊石,岁觉增长。”亭今倾圮,石亦不知其处。
  宋朱子诗:“春日江中注,我行逆其波。扬帆指西逝,两岸青山多。青山自逶迤,飞石自嵯峨。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骋遐眺,击楫成浩歌。独语无人晤,兹怀竟如何。”“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
  明王应山诗:“石岊标奇迹,斋居离垢氛。碧流淹片月,朱吐晴云。蓬岛瞻鳌极,沙堤数雁群。虹桥垂照耀,烟市散氤氲。通谷传幽意,吟台对夕曛。渔吹江笛晚,樵唱野亭曛。扫径迟三益,开樽咏五君。所余南亩乐,为谢北山文。”
  芋原驿 在石岊江头。南行以舆,北以舟。皇华使节往来络绎。察院行署在驿之北。递运所,在驿之东。驿距水口百六十里。
  明吴国伦《发芋原驿》:“回舟芋原浦,落日大潮生。雪满窗中屿,天悬海上城。山川含杀气,风雨入秋声。独有孤云色,能悬万里情。”又《发芋原至水口》:“金锁江头春水悬,暮云遥尽海南天。孤帆背指三山发,只似浮槎过日边。”“桃花落尽海门春,烟水茫茫又问津。一夜棹歌声不断,万山愁杀未归人。”车大任《初至芋原驿》:“驿路依山畔,州城接海滨。却从三伏暑,犹见八闽春。树密临风静,花繁带雨新。颍川何事业,俯首愧前人。”
  林燫墓 在芋原驿后。旧县城隍地。燫,廷机之子。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格,有司营葬。
  桃源井 在桃源山下。其水常溢,虽亢旱不少减。《图经》云:“桃源井半,将军石畔。”
  郑穆墓 在北平里。穆,事、行具“文儒坊”。
  由芋原驿而西,为黄石溪、沙溪、林廷机墓、葛岐铺、陈塘溪、白石滩、甘蔗洲、马仙宫、灵峰寺、陈湖馆、叶洋公馆、蒙溪、白沙驿、大濑铺、大目溪、铁缆桥、五奇仙山、永隆庵、丁山、雪峰寺。
  黄石溪 即石岊江上流也。源自分水关,至白沙合流,七十里入西峡江。
  沙溪 源出分水关。经建、剑而来,下至芋原,与大江合。中有沙壅成洲,故名。
  林廷机墓 在沙溪山,有司营葬。廷机,瀚之季子。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僖。
  葛岐铺 俗呼“蟛蜞”。上通铁岭,下通桐口。
  陈塘溪 源出怀安十四都,萦纡至此入江。岁旱,则堰石为坝,溉民田三千顷余。旧有桥横其上,今废。
  白石滩 在陈塘溪西。巨石嵚岑,江流迅急,上有神祠,树木蓊郁。
  明徐《舟次白石滩》:“停桡白石下,滩响浪花中。畲舍秋烟黑,渔舟夜火红。柴门喧月犬,荻浦叫霜鸿。赛社闻挝鼓,应知岁又丰。”
  甘蔗洲 在十五都。宋时有砦,设巡检司,置戍焉。今革。环洲以居千家,种树艺圃,地产橄榄。向时,种甘蔗为糖,故名其洲,今无。
  明王恭《甘蔗洲》:“北风吹长林,林下白日晓。黄茅缭洞少人行,万碛千峰绝飞鸟。腊尽山中霜正繁,长裾短策扣君门。棕榈巷里人烟僻,蔗叶篱中鸡犬喧。君家结构连云起,楼上青山下溪水。溪水东流竟不回,野花林路长苍苔。涧中落落青石小,谷口昽昽锦树迴。知君久负青囊秘,前代杨曾共流辈。山北山南得葬多,白璧黄金买无地。巾屦长留懒出山,姓名那得满人间。滦河易水不堪听,钟阜龙盘犹可观。”
  马仙宫 在甘蔗洲,祀马仙。宫前有井,岁旱不竭。宫之北,有五显庙。
  灵峰寺 在三十五都。宋庆历间建,今废。又有归宗、万回、广福、翠峰诸院,并废。
  明马歘诗:“但闻钟磬音,宝地隐山岑。石塔生青草,经坛引绿阴。逢僧休问腊,听梵自观心。一点琉璃火,夜来风雨深。”
  陈湖馆 在陈店洋。上通叶洋,下通铁岭。先时有公馆,今废。
  叶洋公馆 在叶洋铺。国朝万历十年建。
  蒙溪 在三十四都。源出连江县界,溪口有桥,去白沙驿五里许。
  白沙驿 在三十四都。下通芋原六十里而近,上通水口百二十里而遥。
  明刘基《发白沙至水口》:“夜发白沙驿,亭午到水口。中流郁风雾,密雨蔽原阜。溟濛蛟龙过,隐隐怒雷吼。倾欹卧帆席,凭翼惑前后。畏途生顷刻,颠倒乱足手。苍皇投山馆,喜惧剧纷纠。摄身整衣带,沾湿及肩肘。平生历道路,艰危颇曾受。未能外形骸,岂敢轻衰朽。捐躯匪成人,垂堂不宜狃。总辔登前岭,烟云尚昏黝。经阻有虞防,姬文亦奔走。”
  大濑铺 在三十三都。上通松岭,下通白沙。
  大目溪 在三十一、二都。沿溪以里数十里,有路达于雪峰。
  宋李弥逊《大目溪》诗:“造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山合尘踪断,秋高爽气还。望州相见处,蓦直透三关。”
  铁缆桥 在大目溪丰济潭上。相传潭中有龙,兴则暴雨涨溪,冲梁突岸,乃以铁缆缆其桥,上铸铁佛,遂不为患。
  五奇仙山 在三十四都。山有五石,秀耸怪奇,相传有仙居之。山下有镇国寺,唐中和元年建,今废。
  永隆庵山 在三十都。上有玉几峰,秀丽可爱。宋开宝元年,吴越钱氏建寺,今废。
  丁山 在大目溪上十余里。路通雪峰山,形如“丁”字,故名。又有小坪、大坪,俗呼“太平庄”也。
  明徐《宿马氏太平山庄》:“层峦历尽忽平田,墟里鸡鸣见暮烟。远寺霜钟千嶂月,隔溪云碓百重泉。年丰愈识山居乐,秋至先输井税钱。瓦枕萝裀孤梦稳,夜深松籁又惊眠。”谢肇淛“次”:“竹篱秋露豆花残,为爱幽人问考槃。路转乱峰孤鹤径,门临野水一渔竿。平田黄犊归村晚,落日苍龙绕屋寒。半夜溪声满床月,不知身已宿云端。”
  雪峰寺 在二十八、九、三十都之中,宋嘉祥东里也。其山旧名“象骨”,峰高四十里,根蟠四邑,未冬或雪,盛夏无暑。唐乾符间,僧义存者至武陵,传法于五祖德山。还闽,居芙蓉山石室,其徒蝟集。于是,得象骨峰,里人谢倣辈,诛茅为庵于凉映台北,迎存来住。一日,登山巅,遇雪,留宿其上,因名“雪峰”。其徒益盛,至无所容。乃去庵三百步,经营建寺。里人蓝文卿,舍田七千余亩、房室五百间,诸物称是,遂为南方丛林第一,赐号“真觉”。有凤凰冈,雪峰主山也。梯雪岭,其巅险峻若登天然。
  乌石岭 在山之巅。应潮泉,水才数寸,进退深浅,与潮候无差。相传为海眼。鳌山阁,识成道之由;枯木庵,外嵌中枵,真觉宴坐其间,今犹宛然。留香堂,尝有僧败絮百结,臭裂不可近,僧众逐之,独邻榻僧相留。既去数里,谓:“荷君意勤,适留香相浣。”比还,所坐处异香袭人,经时不歇。又有乘云台、无字碑、难提塔(即义存真身塔)。存有谶云:“石卵爆尽,吾当复生。”至国初宣德间,石卵已爆,寺宇重兴云。望州亭、卧云台、鞭斗石、文殊台、白云台、月池、汤泉、虎迹石,皆奇胜。宋太平兴国中,赐号“雪峰崇圣禅寺”。义存尝驱木偶人转输粮食,自题水磨云:“庵前永日无狼子,磨下经年绝雀儿。”至今犹然。院旁旧有古杉二株,一义存植,一闽王审知植,今皆不存。祖师木球,今在寺中。无字碑,古偈云:“一片如屏紫翠间,风吹日炙藓花斑。莫言个里无文字,为待高人著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