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记

  黄文会宅 在南屿岭兜。文会母得风疾,每夕祷北辰,求以身代。执亲之丧,哀毁几绝,庐墓三年。服毕,每朔望及忌日必斋戒,至墓恸哭,或留其侧,旬日不归。国朝弘治间,有司以闻,旌其门。
  林安宅墓 在三都石松寺旁。
  双峰寺 在绥平里,今四都也。唐咸通五年,僧师复自小箬双髻峰移建今所。与观察使林衮同业儒,同入关。至扬子渡口,师复有出尘之兴,赋诗曰:“君自成龙我成道。”浩然而归,卜筑于此。观察使李瓒请赐寺额。二峰峭秀,岩谷幽邃,水西胜处。后人作悦堂像瓒、师复及林衮、周朴祀之。绍兴三十年,枢密富直柔请为功德祠。
  奉先寺 在三都。梁乾化三年建,今废。
  龙安寺 在三都。唐乾宁元年建,国朝成化三年重建。有山曰历山,上有牛姆石。
  石松寺 一名石嵩,在三都。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初名灵凤,绍兴十年,僧天石于石上种松,因易今名。国朝成化九年重建,后多颓废。万历间兴复。天石种松三本,自刻石云:“一与寺门作名实,二与山林为标致,三与一切游人作阴凉。”题诗云:“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国朝成化九年重建,后多颓废。万历间兴复。
  明林春泽《游石松寺》:“翠旗峰下丛林晚,有客相携眼倍明。天逈风高双鸟逸,江空木落万山清。林光未纵烟霞老,野兴偏随杖屦轻。谁信昨非今更是,我今方得古人情。”王湛《游石松寺》:“禅扉昼不关,石涧水潺潺。客到松阴里,僧眠云气间。怪禽喧古木,残叶点寒山。向夕烟萝暝,行吟带月还。”邓原岳《石松废寺》:“古寺荒凉甚,伤心落照前。佛龛留鼠迹,僧舍断人烟。色相已成幻,桑田殊可怜。只余洗钵水,相对亦泠然。”徐熥《经石松废寺》:“寺废不闻钟,禅关掩万峰。有床惟卧虎,无钵可归龙。墙垣埋残碣,苔深翳古松。倘非樵子引,那识往来踪。”陈价夫《晚过石松寺》:“山僧乞食去,日暮不闻钟。坐设三生石,门扃一粒松。夕风翻贝叶,秋雨暗芙蓉。寂寞经壇下,空余猿鹤踪。”“看山不觉深,拄杖入双林。古意坐来淡,秋云行处阴。白莲重结社,芳草自知心。却恐归时路,明朝不可寻。”陈荐夫《游石松寺》:“重来应感旧游非,野寺无人昼掩扉。金界草生迷客路,禅床花落点僧衣。云归塔院寒猿啸,日入香台野雀飞。惆怅空门只如此,人生何处是皈依。”徐《游石松寺》:“眼见精蓝废复兴,香台新敞竹阴层。云扶插汉青峰起,雨送飞空翠瀑崩。收果谁当今善士,种松因问昔名僧。偶来随喜贪清净,结夏还期礼佛灯。”曹学佺:“石与松俱好,名之寺更幽。到门山雨下,面壁峡泉流。法磬随清虑,香台自远眸。此生无住著,才得称心游。”
  寻山庵 在七都。陈大建元年建,今废。寻山有江曰辽沙,江之滨有参政唐虞宅址。
  仙宗寺 在六都。其山多松,萦纡数十里,白鹤巢焉。涧水泠泠有声,与鹤声相应。五代唐同光二年建寺,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寺有历峰亭、白鹤岭、洗钵池、昙花磴、枢松关、金鸡岩、卓锡泉、垂萝径,号八景。
  明王湛《游仙宗寺》:“独有秋山色,能清物外心。泉临幽谷落,路入暝云深。樵客踏黄叶,岩僧住绿阴。何时与公等,蹑屐此登临。”王应钟“和”:“言访招提境,能生般若心。白云随处合,黄叶落阶深。地僻秋先到,山高景未阴。欲同王子敬,世外一登临。”陈仲溱《过仙宗寺》:“古寺沿溪转,高幡隔树飘。竹阴斜映水,松色倒侵桥。孤鸟入林没,残僧归路遥。磬声烟霭里,静听欲魂销。”徐“和”:“云际前朝寺,凄凉不可寻。僧应少来往,佛亦有销沉。大地黄金散,空廊碧草深。惟馀堂上磬,远似昔年音。”
  杨宏中墓 在四都厚山。宏中,庆元中为太学生,与同邑徐范、罗源张道固、宁德林仲麟、薛传、周端朝上疏救赵汝愚。韩侂胄大怒,编管远方,天下号“六君子”。后登开禧进士,官终知武冈军。
  岐头山 在七都大象山之东。峰峦奇秀,上有仙人石,下横长江,名浯江。山半俯瞰清流,有矶石临水,号“醉渔”。又有“悬钟”石,下悬浯江,其形如钟。
  大象山 其形蹲状如象,故名。上有观音泉。山之颠,外抱中夷。
  黄岸山 在七都。又名浯江。江滨巨石横侵,名“苏岐”。有渡,盖大江之支也。其山自翠旂来,树木森蔚。谢肇淛《浯江泛舟》:“浯水溪边钓艇闲,江云片片逐朝还。秋风秋雨无情甚,吹暗千山与万山。”
  禅林寺 在六都,五代唐天成五年建。
  屿头山 在十都后尾。又名花屿山。山周围有六桥,曰合潮、曰玉浦、曰郑屿、曰温阳、曰后山、曰王坵。
  林安宅宅 在十都屿头。环以六桥,俗呼上街。
  月屿 在七都。形如初月,故名。又,十都有董屿,环屿民居鳞次。
  黄镐墓 在六都芝田山,有司营葬。镐,官户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敏。
  精岩寺 在七都。唐长兴二年建。有妙观亭、独露庵、金界亭、盘陀石、金刚窟、清凉台、月华庵、华峰亭、绿阴亭、喜见亭,俱宋元符间葺治。寺后颓圮,国朝洪武间重建。
  明林鸿《游精岩寺》:“香刹象天界,名僧辞世氛。一峰独耸削,众壑相氤氲。作礼向金仙,仙林投鹤群。群犬衔人衣,却走避腥荤。于时春向暮,林亭蔼浮曛。苍然草木气,尽湿西江云。登阁见千里,怀沧海濆。山钟忽播荡,因此悟音闻。”
  林文秩、文秸墓 并在十都斗门山。
  赤塘山 在十都。又有凤山、龙台、华棣诸山,与赤塘并峙。
  张睦墓 在赤塘山。睦,事具东街金华境。
  林廷琛墓 在赤塘山。廷琛,宋枢密院安宅之裔。嘉靖乙未进士。历户部郎中,左迁南宁府同知,削籍。廷琛有志操,坎坷仕路,时论惜之。
  绿榕桥 在绥平里庆城庄前。
  十四门桥 在招贤里。迭石为桥,酾水凡十四道,故名。
  超山寺 在十三都。山隔大江,沿浦而入,有孤阜突起,故名。山下有四门江桥。元泰定初建寺。又石门山,二山对峙,中贯清溪,望之如门。溪浒有伍仲襄庙。
  明郑迪《宿超山兰若》:“上人住在东林久,踪迹人间往来少。碧草闲依石磴深,苍苔自染松关厚。薄暮时逢上客过,吟诗对酒复如何。山中无复可乘兴,萝月纷纷窗外多。”陈鸣鹤《重登超山》:“磴险全依竹,桥危半引藤。烟霞前日客,钟鼓隔云僧。迭嶂已千折,孤峰更一层。不愁归路晚,犹有过山灯。”王湛《宿超山寺》:“朝踏山上云,夕宿山中月。禅扉閟寂寥,尘想于焉绝。阴廊翳乱藤,石磴埋残雪。达曙淡无眠,钟声在林樾。”陈椿《重游超山寺》:“扁舟一叶泝江潮,古寺风旛影动摇。门掩白云行处近,林含青霭望中遥。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沉十四桥。因向支公重证果,便思脱屣谢尘嚣。”
  龙潭山 在十二都。山下有潭,龙居之。岁旱祷雨,以瓷瓶涂蜡,于日下测有无,得水则雨候。潭中群鱼游泳,无敢捕者。又有灵石四,若龟、蛇、剑、印然。
  溪源宫 在龙潭山左。有屋数楹,祀张真人。郡人士谒梦,往来不绝。
  明林春泽《溪源夜宿》:“溪云飞舄访真源,溪上仙风清客魂。怪石倚松临嶻嵲,哀泉度壑弄潺湲。蛟龙洞口如相见,虎豹庭前不敢喧。高阁夜深闻謦欬,青鸾随月到玄门。”王应钟《宿溪源宫》:“纡迴藏石磴,窈窕隔尘寰。谷里乾坤别,山中日月闲。万松深杳霭,一水响潺湲。即此澄真境,何须觅大还。”“境密川长聚,山迴峰共攒。昔贤非鹤驾,此地启星壇。丹灶何年闭,沧溪六月寒。黄粱炊正熟,无梦似邯郸。”林《游溪源》:“清溪荡漾泝扁舟,犹忆当年曾此游。数里桑麻临碧水,几家庐舍隐丹丘。任真只自耽泉石,混俗从人唤马牛。敢谓乞灵希福泽,暂违城市散烦忧。”林世璧《访溪源》:“溪源一派玉为流,锦似红霞烂素秋。雨岸垂萝云嶂合,数声啼鸟石林幽。”“幽源何处可栖真,流水桃花此避秦。日暮清溪看晒网,隔船时唤打鱼人。”“沙岸纡迴碧浦通,仙踪缥缈自难穷。便应一苇临沧海,直访蓬莱玉蕊宫。”“溪上桥横十四门,烟霞杳霭入深源。定知此夕游仙梦,一枕清风白鹤骞。”又《溪源宫乞灵》:“洞天何处最难名,此地仍开三水清。偶为寻真窥涧壑,却随飞梦入蓬瀛。参差锦石留丹灶,缥缈青云度玉笙。闻道仙灵还可接,愿来白鹤向瑶京。”“溪源元自类桃源,别有桃花映洞门。水竹远村人世隔,桑麻仍见古风存。潭清好趁游鱼泳,树密时闻幽鸟喧。明发又随尘迹混,不堪遐思屡飞翻。”王湛《游溪源宫》:“深山萝桂郁氤氲,古殿阴阴闭夕曛。百里清溪平涌月,千岩枯木倒巢云。参差丹灶花间见,缥缈瑶笙竹外闻。愿谢风尘来此宿,倘逢鸾鹤便为群。”又《重访溪源》:“不尽烟霞兴,仍来访赤松。江行无百里,山翠有千重。石室生云气,空壇印虎踪。寥寥尘想绝,高枕听疏钟。”陈椿《溪源即事》:“逶迤寻仙路,青溪绕洞门。桃花遥辨径,流水曲通村。绕树迷黄蝶,攀条坠白猿。人疑河上老,地是武陵源。几处闻鸡犬,多年长子孙。种麻生事熟,钻燧古风存。濡沫鱼偏乐,飞翻鸟欲言。花边觇甲子,木末候朝昏。天远鸾骖度,风高鹤吹喧。愿言投秘要,服食永无谖。”陈鸣鹤《游溪源》:“迭嶂跻攀尽,丹丘共赤霄。鸟迎前度客,沙压旧时桥。溪舫云争渡,岩扉雪半消。紫鸾何所去,空有草萧萧。”又《题溪源宫》:“不随烟火逐繁华,来访桃源道士家。日暮绕村啼杜宇,春深满地雨松花。鹤迷远屿啼残月,马度孤峰跨落霞。古灶寂寥何足讶,仙人无用化丹砂。”
  

卷之二十 湖南侯官胜迹
  

  西出迎仙桥折而南,为高峰庵、陆庄园、柳桥、康靖王墓、王公大宅、圣堂、凤山、陈纪墓、舒汀墓、西宫、西禅寺、马森墓、石湖桥、西禅浦、凤凰冈、诸贤祠、仙岐、郑公渡、瓜山、潘柄宅、郑潛宅、泽苗江、吴山、吴屿、南阳山、大帽山、古灵陈先生祠、林宪宅、古灵庙、灵隐寺、灵源院、黄岸江、芹洲、龙湖山、阳泉、安林寺、报恩院、陈墓。
  高峰庵 在西教场柴巷内。有桥跨河,桥南有庵,比丘居之。又南,为泰山行祠。
  陆庄园 在高峰桥之西。宋陆蕴与其弟藻所营别业也。园池亭馆今颓废,悉为平畴。
  明王偁《晚过西郊陆氏山池》:“淡淡牵银藻,娟娟种玉莲。谁开照胆镜,中有洗心泉。萍散山流影,云收月坠天。愿随鸥鹜侣,薄暮宿寒烟。”
  柳桥 在车市都。唐时辟南湖于此,今惟一港,以通舟航,从西水关出入。有石桥跨其上,旧名中济。有亭,今废。
  明王褒《湖南田舍》:“蔼蔼湖上山,迢迢湖上路。田家南湖滨,三五亦成聚。朝耕湖上田,暮唤湖上渡。老稚远相迎,牛背挂农具。今年喜有秋,不为租税虑。床头酿茅柴,取醉罗栗芋。相看桑麻长,焉识簪组误。县门久未入,且乐成嫁娶。”“湖山近人家,烟火隔篱落。爱此湖田肥,生产愿自托。儿孙日长成,努力趁春作。驱牛耕远坰,牵犊锄近郭。农事喜及时,秋收聊可悦。积穰登仓箱,余粒饱鸟雀。村刍有浊醪,莫负邻翁约。笑尔东西人,谁识田家乐。”
  王公大宅 在陆庄。公大,弘治乡荐,浙江运同,迁滇南守,以道远丐归终养。
  圣堂 在柳桥之西。偏跨河上,祀玄武。
  凤山 在柳桥之南。平田中突然一峰,又名黄山。
  陈纪墓 在凤山之阴。纪,成化五年进士,累官副都御史,卒赐祭葬。纪历内、外台,当官廉介,所居在下渡。
  黄山桥 在黄山前。
  康靖王墓 在草市都茶园山。国朝永乐间,古麻剌国王入贡至闽,疾卒,赐谧康靖。有司营葬,春秋祭之。其陪臣数姓俱内附,至今廪食于官。
  舒汀墓 在西禅山。汀,嘉靖乙未进士,监察御史。忤严嵩,出为云南副使,又谪州判,卒,海内称为“真御史”云。
  西宫 在西禅山之东。梁时,王霸父增自齐朝渡江入闽。善黄老术,霸幼习之。每登怡山,经宿乃返。年三十,游武夷,积十六年始还。旧居山南,凿井,有白龟吐泉。炼药既成,点瓦砾为金。是岁,闽中斗米千钱,乃鬻金运米,食贫者。后以馀药服之,旬日如醉,忽于所居皂筴树下蝉蜕而去。贞元中,观察李若初登楼西望,有五色云当其宅,遂以为冲虚宫,并祀徐登、董奉、任放为四仙祠,俗呼西宫。万历初,尚书马森卜兆其地,移建今所。
  唐神童林杰《王仙君坛口占》:“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周朴《西宫》诗:“王君上升处,信宿故居前。皂筴即须朽,白龟仍亦全。云间犹一日,尘里已千年。碧色坛茆黛,今时谁可仙。”
  宋王逵诗:“修炼曾居此,传闻实未尝。坛留皂筴树,人去白云乡。龟得胎中息,神藏肘后方。辽东鹤未返,华表夜苍苍。”
  西禅寺 在永钦里。号怡山,一名域山。寺压其上,即王霸所居也。隋末圮废,唐咸通八年,观察李景温招长沙妫山僧大安来居,更新之。后唐长兴中,王延钧更名“长庆”。淮兵毁焚,独佛殿、法堂、西僧堂仅存。宋天圣间,营葺始就。周垣九百丈,居三千人。有奎华阁、明远、紫翠二亭、放生池诸胜。僧慧稜时侍雪峰,有悟,后来住山。国朝宣德二年重建,屡修。兹寺为侯官第一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