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闽都记
闽都记
何大奎墓 在藤山之东。大奎,宋龙图阁学士。子曰万、曰士显,并科第,官侍从。其后式微,郡志失修,家藏告身俱在也。
石室山 俗名北园,在高盖山麓。唐观察使王逢子孙世居此。
高盖山 在仁丰里。有三峰、九岛,藩司第三案也。汉徐登修炼于此,后入永福高盖上升,乡人于此望祀之,遂缘其名。唐、宋以来,山属官,任民樵采。万历中,豪家侵为己业,诡受粮于县,日鬻人造坟,累若丛塚。形家谓为不利藩司、两台云。上有仙坛,坛左有仙井。相传,尝有牛坠井中,牧童走告父母,比至,则牛已出井上矣。山绝顶有青龙池,一名天池。上有北山王氏墓,又有芦湾洞,洞口有棋盘石。
明郑善夫诗:“此日经过高盖下,忽忆去年高盖峰。只见黄花似往日,那堪衰鬓向秋风。烟霞不断重阳路,勋业犹疑三径松。旧国萧条岁复晏,布袍草屦意何穷。”陈学麟《登徐仙第一峰》:“徐仙峰入白云间,俯视尘寰秀郁盘。瀑水花飞晴亦雨,松涛声撼夏偏寒。逍遥霄汉轻凫舄,指顾乾坤亦鹖冠。心赏超然人世外,羽人何事更骖鸾。”徐《登高盖徐仙峰》:“此地仙坛古,寻梅到几峰。药炉犹汉制,松岛似秦封。石径歇归牧,山田耕老农。白云迷下界,不辨往来踪。”
高观堂 在仁丰里高盖山下。又,妙峰寺在山之巅,宋建隆元年建,后废。万历丙午,都给谏林材募缘重建。
王应时墓 在高盖山麓。应时,官云南按察使。
王应山《谒观察兄墓》:“执绋若为情,冲寒出粤城。山川如哽咽,风雨益淒清。永别人间世,犹存身后名。所嗟姜被冷,池草梦难成。”“忆昔营窀穸,栖神已十年。卜龙迟胜日,委蜕閟重泉。扬彩凭威凤,含愁托杜鹃。谁言非羽化,高盖自升仙。”
义屿 一名盐屿,在高盖山之南。有赤垅、盖竹二洋。
黄寯宅 在义屿。寯,官户部主事,历官清白,时有“空空归故乡”之谣。
福和洲 在义屿东。
螺洲 在方山北。周迴一江,环洲以居者数千家,司空吴复其著也。
显应庙 在螺洲之浒。神刘姓,兄弟三人,伯行全、仲德全、季侍全。其先淮甸人,唐刘德威之后也。乾符间,黄巢宼闽,行全兄弟御宼有功,未获封赏而卒,闽人立庙祀之。宋淳祐十一年旱,乡人祷雨立应。乡进士陈应角以闻,赐额“灵显”。螺洲又有螺女庙,缘谢端事傅会之。螺女江在石岊西,与螺洲相去数十里。
吴复祠堂 在螺洲。复,永乐间以知印积官工部侍郎。
木屿 在永庆里。连塔峰,周遭有江。
塔林 又名塔峰,方山别支也。宋林津龙官尚书干(办),俗呼尚干,林氏族姓甚蕃。
林禹臣宅 禹臣,理宗朝应神童科,黄朴榜进士。
淘江 在永庆里,临以塔峰、长林之胜。江边有亭,俗呼淘边。
明周玄《淘江》诗:“千章乔木珍螺渚,百顷澄光带越城。到邑潮通沧海色,环洲山峙此江清。鉴湖自是同流赏,文彩那应独擅名。渔浪细吹银绮合,鸥波才动翠绡横。盈盈杨柳牵丝断,泛泛芙蓉夹镜生。解道玄晖遗雅韵,却令太白擅佳声。孤云淡影秋逾静,碎月摇光夕向明。销尽客愁何处望,逋翁楼上有余情。”
梁山寺 在还珠里。宋建,今废。
扈屿 在还珠里。其东南为濑江,一名“瓠屿”。
濑江 在清廉里,与西峡江合流。微风激之,声如溪濑,故名。
明郑善夫《从扈屿沿溪陆行访陈职方》:“扈屿逶迤连紫台,濑江曲曲罢喧豗。渔人钓艇沿溪泊,野老柴门傍水开。树底巧通仲尉宅,糸中似愧子云才。南游兼得酬佳节,黄菊青山共举杯。”
方山 在清廉里。一名五虎,闽藩第四案,远望端方如几,故名。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曰“黄岩”。岁大旱,乡人祷雨于此。上有阿育王塔,又有岩曰“灵源”。鲤鱼石在溪中,又石坛、石床、石棋局、石床;左右有柑桔树千章,味甚甘。唐天宝中,赐号为甘果山。
宋王逵诗:“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擅方。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上帝为棋局,炎君避暑床。回看太行路,更近利名场。”
明黄济《过方山旧居》:“曾逐孤舟背远村,清溪一去不知源。于今莫避秦人处,野鸟潭花即故园。”郑善夫《九日方山登高》:“方山五片石,嶻七千寻。气象衡嵩敌,风云岁月深。百年大梦寐,九日此登临。愿谢红尘累,岩栖长道心。”
叶光宅 在瓠屿。光,永乐间,以荐为南海簿,民歌之:“南海簿,性不贪。百鸟凤,人中难。”
紫薇岩 在横屿东峰。有紫薇公隐此,故名。又有岩曰“五仙”,并方山之东。
宋民先诗:“碧落已骖丹凤去,红尘空望紫薇岩。”
三琅峰 在西集里,色如青琅玕,故名。三峰尖秀,形如笔架,又名文笔。其傍诸山,有石鼓、石壁、岱顶,皆奇胜。
大义公馆 在义溪之滨。嘉靖间建。
王应山《义溪八咏》:“三峰齐太华,去天不盈尺。碧色拟琅玕,立地如卓笔。”(三琅峰)“溪流有深浅,竹色无古今。金风敲万玉,潭底作龙吟。”(万玉潭)“遥空浄微云,前溪印明月。疑有钓月人,溪风动林树。”(钓月矶)“巨石如建鼓,半空时有声。岱顶飞金鸡,西冈迭和鸣。”(石鼓山)“探禅入丛林,溪沙如布金。经声发烟磬,共接海潮音。”(潮音阁)“问津知几许,曲曲三十六。扬帆任好风,棹歌山水绿。”(大义渡)“当年典郡人,过家乐佩紫。奕叶际明时,冠盖仍新里。”(荣绣里)“古榕夹官路,树影入波心。行者喜从桥,赤日生绿阴。”(绿云桥)徐熥《义溪夜泛》:“暮潮初涨月痕低,一叶扁舟过六溪。唱罢沧浪天渐晓,青山无数鹧鸪啼。”陈荐夫《溪上泛舟》:“迴溪三十六,一一抱青山。片月空濛外,孤舟云水间。听猿声欵乃,得句应潺湲。不见澄江上,何因白练寒。”
观音桥 在义溪之东。宋时建,后圮于水。国朝天顺中,里人陈叔茂捐百金重建。
陈叔刚、叔绍墓 在蔡庄山。叔刚官侍读,叔绍官副使;刚有文名,绍有孝行。
陈达墓 在蔡庄祖茔北,号万松庄。达,字德英,积官都御史,巡抚山西,以廉能著,详郡志。
盐仓迤西折而南,为望北台、上渡、陈守约墓、洪顺墓、齐坑山、张浚墓、林文秩宅、台屿、高士岩、阳岐江、金锁江、严烜墓、税课司、高文达墓、陈嘉言墓。
望北台 在龙江之南。有岭嶻然,有亭其上。
明陈文广《过望北台》:“山形如相抱,巨石更崔嵬。地与江声近,天随树影开。兴中皆落叶,吟处是寒梅。为语登临伴,何由共一杯。”
王克复墓 在北台山阴,有司营葬。
上渡 在时升里,龙江之南。未造桥时,上、下有二渡,今仍其名。闽陈守约所居上渡。守约之先,固始人也。五代晋天福间来闽,仕南唐,左司郎中。其后,宋时有陈者,性乐施,子七人,孙二十八人,曾孙六十五人,玄孙一百三十人,而多膴仕。里中童谣:“萤尾星,江南陈。”谓入城夜归,灯炬如萤星也。
陈守约墓 在白泉院前山。
洪顺墓 在时升里上渡山。顺,官山东按察使。
齐坑山 高盖之支也,与北园、王湾、新安、蟠屿诸山相联络。地多梅花,齐姓居之,故名其山云。
张浚墓 浚,字文哲,官饶平知县。
林文秩宅 在长池。文秩与弟文秸同举进士,改翰林庶吉士,俱葬侯官斗门山。
台屿 四面皆平田,中建三阜如三台,故名。或曰柯屿、曰瓜屿。左高盖、右凤湾,金鸡嶂其后,阳岐峙其前。阳岐之水别为小浦,逶迤环抱于三阜者凡三十六曲。宋孝宗时,高士陈允元筑室读书中阜之下,子姓甚蕃。
阳岐江 有山临江浒。宋释褐状元林坰居之。江汇上郡及怀、侯、永福诸山溪水,经西峡与马江合,入于海。
明黄玄诗:“暝色入长江,江帆疾如鸟。空山白云外,一望更何有。飒沓风雨来,萧条夕阳后。孤灯照寒舻,且复醉杯酒。长江沧浪曲,远应沧浪叟。崖阴古木深,沙明暮潮吼。扣舷江水清,去路离情厚。何处有僧庐,残钟到溪口。”
金锁江 一名金岐。晋康帝时,有渔者垂钓得金锁,引锁尽,见金牛,急挽至岸。俄而锁绝,犹得数尺许。有司以闻,诏立庙祀之。
严烜墓 在阳岐白角山。烜,官监察御史,浙江佥宪。
税课局 在九都阳岐江。国朝洪武初设,以没官卓子康宅为之,今废。
高文达墓 在九都王埔山,事具城南崇报祠。
陈嘉言墓 在九都阳岐山。嘉言,咸淳中建州司户,值元革命,遂不仕,隐居台屿,积书至数万卷,人称“书隐先生”。
卷之十五 西湖沿革
晋安有东、西二湖,在冶城西北。晋太康三年置郡,诏治闽粤故城。太守严高病冶城狭隘,以图咨郭璞,徙今子城。坊城外凿东、西二湖,周迴各二十里,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于东湖。(旧怀安县地,今侯官。)属引西北诸山溪水注于西湖(侯官县地)。二湖与闽海潮汐通,所溉田不可胜计。又有南湖(亦侯官地)。唐贞元十一年,观察刺史王翃辟城西南五里为湖二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今柳桥是也。东湖隔龙腰诸山,在西湖东北,故名。(或言,郡城东属闽县,非是。)宋庆历中,东湖渐淤,至淳熙间,尽为民田。浮仓山,昔在水中央,今周遭皆田。东北诸乡俱名湖堘。浮仓之西有亭,尚呼湖前亭云。《三山志》云:“嘉祐二年,郡守蔡襄从乐游桥开沿城外河,抵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去思桥,北至河尾船场,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国以北。怀安知县樊纪复作桥十二,曰“湿堹”、曰“堘北”、曰“小浦”、曰“湖心”、曰“琴亭”、曰“越塘”、曰“龙腰”、曰“后溪”、曰“桑畲”、曰“岭下”、曰“范溪”、曰“濑溪”。东湖既湮,赖此港浦、桥梁导东北诸水,以达于东门也。南湖之塞不知何代。其始辟,迤北有港,与西湖通,渐为民庐舍、园池。今唐公祠前有石桥,西外石街有熊兵、泥门二桥犹巍然。平地中,皆湖渠遗迹。西湖始凿,沿子城外,(今定远桥为旧城濠。)浩无际涯。唐天复元年,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梁开平元年,审知又筑南、北夹城,湖渐堙塞。宋皇祐四年,复诏郡守曹颖叔渐次修筑,自迎仙门至遗爱门,所存仅什之三。嘉祐二年,蔡襄复古五塘,以溉民田,有意浚治西湖,未果。乃命疏导渠沟六十有九,以兴水利。按《三山志》云:“城外西湖溉三邑民田,至一万五千余亩。”淳熙九年,赵汝愚以集英殿修撰知州事,疏于朝,开浚两湖,民至今赖之。时有澄澜阁,乃汝愚沿威武堂址改西湖楼为之。荐经兵燹,阁毁址失。明万历初,按察使徐中行命卫卒湖堤植木为荫,市易湖滨民园池,建阁跨湖上,由皇华亭后架二木梁以登,仍名“澄澜”。户部尚书马森撰“记”。十四年丙戌,郡守江铎以会城西、北、水部、汤门四关引江潮、湖水,众流吐纳绕旋。迩来淤塞北关,湖水不得入。河西、汤门、水部三关虽通河而浅涸,潮汐无几,舟楫阻滞。西河迎仙桥下有港接西水关及江河在西南者。当春夏月,建闸蓄水,秋冬决放。湖高河低,洪流入江,不可复返。滨湖数十里,莫资灌溉。乃开北关,修建西汤、水部各闸,引诸水入河。又改西门迎仙桥旧闸为坝,以蓄湖水,毋令决放。自兹旧制,兴复水利无壅。迩年复议塞,殊为民患,司地方者,愿如江公可也。
【注释】
.观察刺使:谓观察使兼知府。
卷之十六 西湖延袤
晋守严高始辟西湖,时巨浸淼茫。洊更拓城,复为平陆。太康延袤,漫无所考。今迹其附城西、北者尽之。湖东自西城大楼至北水关凡十二楼;自北水关至北城楼凡十四楼。每楼并垛铺一十五间,相距二十四丈。自南而北以丈计,凡五千八百有奇。湖西自迎仙桥折而北,为迎恩福地,至玄武行宫,又折而西为皇华亭。亭历道士洋、贵安山折而南为北城遗爱桥,以寻、丈计,不可指数。大都自南而北七里而遥,自西徂东二里而近。古今纪、咏,具列左方。
宋蔡襄《寒食西湖观竞渡》:“山前雨气晓才收,水际风光翠欲流。尽日旌旗停曲岸,满潭钲鼓竞飞舟。浮来烟岛纷相就,引出沙禽好自游。归骑不愁山月暝,万枝灯烛度花楼。”李纲《会宴湖亭》:“画栋翚飞瞰曲塘,主人情重启华觞。月摇花影鳞鳞碧,风入荷花苒苒香。散策幸陪终日适,开襟还喜十分凉。天涯随分同清赏,何必南园作醉乡。”陈俊卿《西湖纪游》:“凿开千顷碧溶溶,颍上钱塘仿佛同。梅柳两堤连绿荫,芰荷十里散香风。波涵翠层层出,潮接新河处处通。舆颂载途农事起,从今岁岁作年丰。”罗愿《和赵汝愚开西湖诗》:“湖边飞盖欲谁同,治行人思旧弱翁。行乐未饶溱水女,咏归应有舞雩童。闽山影浸烟云动,沧海潮连浦溆空。欲识元侯疏凿意,君王勤俭正卑宫。”“南方春早冻先融,荷锸移时小异同。要使齐民知水利,亦如前哲变文风。四时镜净登临美,万顷云垂灌溉通。嗟我一麾江汉上,慨然歆叹似南丰。”朱熹“次韵”:“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鹤发翁。共喜安车迎国老,更传佳句走邮童。闲来且看潮头人,乐事宁忧酒盏空。曾见台星与卿月,交光齐照广寒宫。”“越王城下水溶溶,此乐从今与众同。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辛弃疾《贺新凉·游西湖》词:“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尽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荫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觅句如东野。想钱塘,风流处士,水仙祠下。更忆小孤烟浪里,望断彭郎欲嫁。是一色、空濛难画。谁解胸中吞云梦,试呼来、草赋看司马。须臾把,上林写。 鸡豚旧日渔樵社。问先生、带湖春涨,几时归也?为爱琉璃三万顷,正卧水亭烟榭。对玉塔、澄澜深夜。雁鹜如云休报事,彼时逢敌手皆劲者。春草梦,也宜夏。”“碧海桑成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烟嫁。料未必、龙眠能画。拟向诗人求幼妇,倩诸君、妙手皆谈马。须进酒,为陶写。 回头鸥鹜瓢泉社,莫吟诗、莫抛酒樽,是吾盟也。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但记得、灞陵呵夜。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蝉噪也,绿阴夏。”又《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簑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