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长安志
长安志
段留渭水渡在县东北二十六里
北沣店沣水渡在县西四十里
南沣店沣水渡在县西四十五里
南山一名终南山在县南七十里连干佑县界
龙首山在县北十里三秦记曰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可六七丈土赤不毛秦时 【沅案初学记引此作云昔时】 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 【括地志曰今案山首在长安故城中自汉筑长安城及营宫殿咸以湮平其余即今宫城之太仓以东是也】
武将山长安记曰长安城西北有武将山即前汉末辛孟所隐之处 【沅案今县无武将山而太平寰宇记及此记武将山皆无去县道里是误会长安记长安城西北之言而附此也三秦记亦云长安城西有九嵕山葢后汉省咸阳入长安其所云在西去县甚远即今醴泉县境然则武将山亦当以在醴泉为是矣醴泉在后汉长安西北也】
少陵原在县南四十里东接万年县界西入县界五里
高阳原在县西南二十里
细柳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
尖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今谓之尖邱社】
渭水西在鄠县界流入水经注曰渭又东过长安县北丰水从南来注之 【沅案此当云水经不当有注字今本但云渭水过槐里县南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又东过长安县北在后】
丰水 【一作酆又作沣】 出县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丰谷其原阔一十五步其下阔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县界来经县界繇马坊邨入咸阳合渭水诗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笺云昔尧时洪水而丰水亦汜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文王武王今得作邑于其旁地为天下所同心而归太王为之君乃由禹之功故引美之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诗又曰丰水有巳武王岂不仕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夏书曰漆沮既从丰水攸同颜师古曰丰水出鄠之南山言沮水既从入渭丰水亦同来也又张揖曰丰水出鄠南山丰谷北入渭文子曰老子云丰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决录注曰镐在丰水东丰在镐水西相去二十五里水经注曰丰水出丰溪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支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经灵台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又曰渭水东与丰水会短阴山无他高山异峦唯原阜石墩而已 【沅案水经注作石激又水注文多数字】 水上旧有便门桥括地志曰丰水渠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
镐水 【或作滈】 出县西北十八里镐池水经注曰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正之武王成之镐水又北流 【沅案水经注有西北注三字】 与滮池水合又北经清泠台西 【沅案太平寰宇记作清灵】 经慈石门注于渭帝王世纪曰今镐池即周之故都也庙记曰长安城西有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一里葢地二十三顷史记曰始皇帝三十六年使者从关东来夜过华阴 【沅案史记关东下无来字云过华阴平舒道】 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 【沅案此十一字史记所无】 持璧与客曰 【沅案史记云百人持璧遮使者曰】 为我 【沅案史记我作吾】 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过知一岁事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张晏曰武王居镐镐池君则武王也师古曰镐池在昆明池北后汉志曰 【沅案即郡国志】 镐在上林苑中孟康曰长安西南有镐池古史考曰武王迁镐长安丰亭镐池也皇览曰文王周公家皆在镐聚东杜中 【括地志曰今案镐池水又北流入永通渠不至慈石门亦不复渭矣今图经滈水在县西四十里其水自鄠县界入本县界十里入清渠沅案史记索隐引括地志云今案滈水流入来通渠来永字之误又案皇览知文武周公葬今杜曲无复邱陇也】
滮池水出县西北二十里滮池诗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毛苌注曰滮流浪也郑元云丰镐之闲水北流也 【括地志曰今案其池周十五步沅案太平寰宇记云滮水亦谓圣女泉又曰高都水葢以其与沈水通也】
涝水来自鄠县界北流入渭
潏水在县南一十里东自万年县界流入 【师古曰潏音决】
交水 【一作郊】 东自万年县界流入水经注曰交水又西南流与丰水支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堨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一水自堨石北经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 【图经曰郊河水在县南三十二里自万年县界经本县三十里合丰水沅案水经注文与此皆不同】 虚戈水水经注曰源出骊山 【沅案水经注曰虚戈水出骊山冯公谷此水在临潼不知敏求何由误入此县乐史亦然】
土穴谷 【沅案沈即泬字之俗亦潏水也下皆放此】 水在县南二十七里自万年县界流经本县五里合交水
楩梓谷水出南山北流合成国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流至县东南三十里入交水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来会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东来会自北以下亦谓之子午谷水 【图经豹林谷水子午谷水并合入郊河】
龙骡谷水合郊河
太河谷水合郊河
沣谷水合丰水西北入城经西巿而入苑沈水自南入焉有福堰下分为二水流一里一水合郊水一水西北流又东流为渎越沈水上过名永安渎
清明渠东南自万年县流入西北流又屈而东北流入京城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清明渠亦在太安坊开皇初引沈水西北流入城经太社尚食局将作监内侍省而入宫城即此】
永通渠隋开皇四年开起县西北渭水兴城堰初名富民渠仁寿四年改
野韭泽即汉牛首池也在县西北三十八里
漕河在县南一十五里自万年县界来经县界五里入于渭汉书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沅案此即潏水水经注云沈水亦曰漕渠是】
龙首渠在县东北五里自万年县界流入而注于渭
明渠汉时渠也水经注曰在长乐宫桂宫之闲 【沅案此节水经注文】 清渠在县西五十里自鄠县界来经县界十八里入于渭漆渠在县西二十里旧自县之土穴河分水经县界二十里入漕河汉书曰汉穿渠通漆水故曰漆渠 【括地志曰胡亥将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沅案汉书无此文葢敏求误引耳又案水经注云开山图曰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山在杜陵埤有渠谓之漆渠即此而胡亥事则不知所本】
永安渠隋文帝开皇三年开在县南 【沅案沣谷水一名永安渎此名永安渠名本同也二条宜在一处析之者非】 引交水西北入城经西巿而入苑沈水自南入焉有福堰下分为二水流一里一水合交水一水西流又东流为渎越沈水上过流名永安渎 【沅案此即沣谷水以是水利故复载于后漕河同】
漕渠唐天宝二年京兆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巿以贮林木大历元年尹黎干自南山谷口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薪炭
石闼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水经注曰交水西至石堨汉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
昆明池在县西二十里今为民田 【沅案汉书注臣瓒曰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定昆池在县西南十五里景龙文馆记曰安乐公主西庄在京城西延平门外二十里司农乡赵履温种殖将作大匠杨务濂引流凿沼延袤十数里时号定昆池通典曰神龙中安乐公主恃宠请昆明池中宗不与主发怒自以家
财别穿池号曰定昆池
鹤池在县西十里
盘池在县西北二十里
雁鹜陂庙记曰在镐池北地方六顷承昆明池下流
河池陂水经注曰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而 【沅案而字当为东口二字】 东经河池陂而北亦曰女观陂
雍门颜师古曰在长安西北孝里西南去长安三十里广记曰赵父家在门西即钩弋赵后父也
长安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周回六十五里汉长乐宫在县西北十四里汉未央宫在县西北十五里并在长安故城中】
下杜城在县南一十五里其城周三里一百七十三步春秋左氏传晋范宣子曰昔匈之祖在周为唐杜氏杜预注曰周成王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国记曰周宣王四十三年杜伯入为王卿士无罪而王杀之史记曰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即此地也括地志曰葢宣王杀杜伯以后子孙微弱附于秦及春秋后武公灭之为县汉宣帝时修杜之东原为陵曰杜陵县更名此为下杜城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陵在安仙门南七里】 庙记曰下杜城杜伯所筑东有杜原城在底下故曰下杜 【杜伯冢在城之东南】
秦阿房宫一名阿城在县西二十里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云在县西北十四里】 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十六国春秋曰苻坚建元二十年慕容冲据阿房城初民谣曰凤皇凤皇上阿房坚以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数千万株于阿城以待凤皇之至冲小字凤皇终为坚贼
汉未央宫在县西北一十四里 【沅案史记正义同此元和郡县志云十五里误】 石虎建武十一年发雍州梁州十六万人城长安未央宫余见唐禁苑中
建章宫在县西北二十里
长乐宫在县西北十五里 【沅案史记正义同此元和郡县志云十四里误】
桂宫在县西北十三里
柏梁台在未央宫北 【沅案玉海引此有云庙记曰在北阙内道西又有注云三秦记曰上有铜凤名凤阙疑此脱文】
渐台在未央宫西
神明台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
苻坚姚苌宫在长安故城内
后周宫室在长安故城中隋文帝开皇三年迁都以后并灌为陂即涨陂是
汉博望苑在县北五里
上林苑在县西南一十四里周二百四十里 【沅案旧本作二十四里今据元和郡县志改正】
玉真观在县西北四里
金仙观在县西北三里
开元观在府城西北街
永庆寺在县南六十里太和谷口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太和宫在县南五十五里终南山太和谷】 初唐武德八年造太和宫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太宗厌禁内烦热公卿重请修筑命将作大匠阎立德再葺焉号翠微宫笼山为苑宫北开曰云霞门有翠微殿含风殿太子宫西开曰金华门有安善殿元和中改为翠微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
开利寺在县南三十里皇甫邨唐香积寺也永隆二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
三会寺在县西南二十里宫张邨唐景龙中中宗幸寺其地本仓颉造书堂
大宁寺在县西南五十里江留邨唐灵感寺也景龙二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
兴教院在县南六十里楩梓谷口本百塔信行禅师塔院唐大历六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
严福寺在县南五十里董邨唐咸通七年置本翠微下院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
妙果尼寺在府西南旧为西台寺唐御史台也有崔湜所撰御史台精舍碑皇朝开宝中改
石门山神庙在县西一十三里刘弼桥西
石炭堰神庙在县西南四十里荆任邨唐贞元十四年置石父庙
石婆神庙并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池黑水元沚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注云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今石人宛在后人名石父石婆云
河伯庙在县北二十六里中桥邨
汉高祖庙在县西四里班政坊皇朝门宝三年敕修
雍侯庙在府城北街汉元年立秦王将分关中以章邯为雍王都废邱自汉迁都长安而雍地无复侯王之名章邯死废邱而庙食长安亦雍之旧地又雍齿亦侯未知孰是安平公庙在府西街隋宇文恺封安平公文帝开皇中迁都城实恺之功故庙食存焉
周穆王陵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张恭邨 【沅案元和郡县志无太平寰宇记有】 樗里子墓在县东北长安故城中史记樗里子秦惠王之弟昭王七年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谓人曰 【沅案史记无谓人二字】 后百岁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也 【沅案史记无也字】 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樗里侯室在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谷谓之樗里子】
唐息隐太子陵在县境
恭懿太子陵在高阳原 【沅案已上二陵太平寰宇记无而有李靖墓在县西南大李邨二十五里贾耽墓在县南二十里居安坊此不载考李靖陪葬昭陵当在醴泉乐史云在此误也】
长安志卷苐十三
县三
咸阳
咸阳县 【周畿今次畿正东微南至本府四十里】 本周王季所都秦旧县也孝公十二年于渭北城咸阳 【沅案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始皇本纪云十三年始都咸阳】 自汧陇徙都焉三秦记曰咸阳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山南曰阳水北亦谓之阳县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曰咸阳】 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王始皇二世胡亥并都之始皇二十六年一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徙天下豪富二十万户于咸阳 【胡亥时阎乐为咸阳令】 沛公元年秦二世子婴降汉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汉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入长安元鼎三年更曰渭城县属右扶风王莽改曰京城后汉省入长安按秦咸阳在今县东二十里故城是也 【沅按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北五里今咸阳县东十五里元和郡县志云今县东二十二里太平寰宇记云十五里又各不同】 汉渭城县亦治于此 【沅按汉长陵安陵阳陵平陵故治皆在此县而敏求俱缺载平陵与兴平为界则见兴平】 前赵石勒于渭城置石安县秦苻坚于今县东北长陵置咸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徙咸阳郡于泾水北今泾阳县是也隋开皇初郡废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十一年徙故咸阳城西三里属雍州即秦之杜邮也大业二年省入泾阳唐武德元年复析泾阳始平置咸阳县属京兆郡寄治鲍桥 【沅按旧唐书地理志云初治鲍桥其年移与此不同】 二年徙白起堡六年又徙便桥西北即今县也天授二年武后以其母顺陵在县界升为赤县神龙元年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元年十月】 复为畿今为次畿
县境 【东西七十五里南北四十八里】
五乡管五里 【唐二十乡有五云乡长陵乡余皆不传沅案庾信撰大将军尔绵永神道碑云葬于京城南高阳原高司里亦古里名高阳原今在县东三十里】
河南乡在县南管资川里
平原乡在县北管平城里
安业乡在县北管介公里
龙首乡在县北管庆云里
奉贤乡在县东管奉城里
县城崇一丈五尺壕深九尺阔一丈二尺周四里
中桥镇在县东二十五里
陶化驿在县郭下东去府四十里西去兴平县四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