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热河志

  突门岭 魏书太宗纪魏主东巡至于濡源及甘松遣精骑袭冯防于和龙魏主屯突门岭待之按方舆纪要谓突门岭在大寜西南当在今平泉州南境
  鸡鸣山 魏书地形志昌黎郡广兴县有鸡鸣山按魏昌黎郡广兴县地属今朝阳县山当在朝阳县东南境
  鹿头山 魏书地形志昌黎郡定荒县有鹿头山按水经注谓白鹿山即白狼山元和郡县志又谓白狼山一名鹿首山是鹿首山白鹿山皆即白狼山之互相称此鹿头山与鹿首同义或疑即古白狼山但魏书别载白鹿山祠于石城县而鹿头山在定荒县当非一山以定荒县方位求之当在今朝阳县西境
  善玉山 魏书勿吉自和龙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
  按和龙即今朝阳县治其北二百余里当在今奈曼旗境
  九庄山 水经注鲍邱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
  孟广 水经注孟广水出下甚嶒峻峩峩冠众山之表
  孔山 水经注道人谿水南流迳孔山西又孟广水西迳孔山南上有洞穴开明
  按水经注称九庄岭孟广及孔山皆与鲍邱水【即今潮河】相近方舆纪要谓九庄岭在宻云县北三十里又以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古北口外之雾灵山为古孟广然水经注之九庄岭在鲍邱水初发源之时尚不在邉内至于雾灵山本即水经注之伏凌山以音近而讹水经注于鲍邱水所合之三城水下已详列之亦不应又指为孟广是方舆纪要之説未可为防今以水经注所列形势审之鲍邱水发源塞上即迳九庄岭东似即指今丰寜县属上黄旗泛西南诸山而言其所谓孟广者疑即今大阁儿东南之龙泉山所谓孔山者疑即今大阁儿东南之白云洞葢潮河本流经龙泉山及白云洞之东境而龙沟水亦由此防入潮河即以之当左入鲍邱之道人谿水其方位亦相似特古今异名故附识于此
  丁原山 水经注五渡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按北魏安州无安乐县疑即永乐县之讹【详见建置沿革门】山当在今承徳府南境滦平县东南境
  石城山 水经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按北魏石城县属今建昌县山当在今建昌县南境
  黄麞谷 唐书武后纪登封元年张元遇曹仁师麻仁节等及契丹战于黄麞谷
  按此山契丹亦载之于今方位无攷
  都山 唐书元宗纪开元二十一年幽州副总管郭英杰及契丹战于都山元一统志都山在恵州东南二百里其上林木畅茂
  按元恵州地属今平泉州山当在平泉州东南境方舆纪要又谓都山在临潢南境则当在今赤峰县北境存以备考
  捺禄山 唐书元宗纪开元二十五年张守珪及契丹战于捺禄山败之
  按方舆纪要谓捺禄山在朶顔卫境今方位无考
  天门岭 唐书安禄山讨契丹至吐防真河昼夜行三百里次天门岭
  按唐书契丹载此事曰大战潢水南古吐防真河即今老河是天门岭当在老河之北潢河之南赤峰县境内
  松陉岭 唐书地理志营州西北百里松陉岭其西奚东契丹曽公亮武经总要兴中府西北至松陉岭百里
  按唐营州在建昌朝阳二县境内其奚与契丹分界当在建昌县兴中府为今朝阳县岭当在今建昌朝阳二县间也
  冷陉山 唐书奚传盛夏必徙保冷陉山契丹传阻冷陉以自固
  按唐时冷陉为奚契丹两部接壌处后燕慕容熙袭契丹至陉北即冷陉之北唐显庆中以阿史徳枢賔为冷陉道行军总管讨叛奚又延和初幽州都督孙佺等及奚战于冷陉山皆指此当在今平泉州建昌县之北境方舆纪要谓在潢水之南黄龙之北奚契丹依阻此山以自固者是也唐书又谓冷陉山直妫州西北考唐初契丹之地本在潢水左右距妫州絶逺即奚王牙帐亦附近土河与营州相接而不在妫州至辽初始以别部徙妫州为西奚唐书所称冷陉直妫州西北者葢两冷陉也
  摘星岭 唐书契丹传契丹入冦幽蓟刘仁恭穷师逾摘星岭讨之嵗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马多死五代史契丹传刘守光嵗使人逾摘星岭烧荒契丹马无所食
  按明史一统志谓摘星岭在顺天府西三百余里若在内地又隔西奚一部何由得困契丹葢未足为据方舆纪要谓在大寜南境
  双山 辽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有双山
  按辽中京在今平泉州则双山应在平泉州地
  九宫岭 辽史地理志泽州有九宫岭
  九宫岭在恵州南一百五十里
  按元之恵州即辽之泽州为今平泉州地则九宫岭当在平泉州南境唐书地理志渔阳郡下注自古卢龙北经九荆岭卢龙塞在今潘家口外九荆岭在卢龙塞北当即辽史之九宫岭也
  石子岭 辽史地理志泽州有石子岭元一统志石子岭在恵州北八十里
  按此当在今平泉州境又考王曽行程録曰过石子岭自此渐出山七十里至富谷馆八十里至通天馆二十里至中京与北方位相合又唐书地理志曰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牙帐唐之奚王牙帐即辽之中京度石岭与奚王牙帐相近当即辽史之石子岭唐书作石岭也
  平顶山 辽史地理志髙州有平顶山
  平顶山在髙州北五里
  按辽元时之髙州在今赤峰县今丰寜县属之正蓝旗镶黄旗皆有平顶山方位偏西乃辽北安州界非髙州境也
  黄栢岭 辽史地理志武安州有黄栢岭
  按辽时武安州地属今朝阳县岭当在朝阳县西境
  雕窠岭 辽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思乡岭八十里至新馆过雕窠岭偏枪岭
  按思乡岭今十八盘岭偏枪岭今偏岭皆在滦平县雕窠岭在思乡岭之北偏枪岭之南亦当属滦平县境
  芹菜岭 辽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过墨斗岭度云岭芹菜岭
  按墨斗岭为今广仁岭芹菜岭当在广仁岭北王曾行程録墨斗岭亦名度云岭应是一山故不复列
  牛山 曽公亮武经总要北安州有牛山亦作牛岭
  按今承徳府本境滦平县丰宁县皆北安州地明成宗寔録永乐元年命新昌伯唐云引军自小兴州大兴州东接牛岭防州塔山龙山诸处屯种北勿出防州西勿过千户塞则牛岭当在兴州之东防州之南为今平泉州南境
  鹿儿峡 辽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牛山馆八十里至鹿儿峡馆
  按此牛山馆当即武经总要所载北安州之牛山鹿儿峡在牛山北八十里亦当在平泉州境又考方舆纪要谓鹿儿峡在遵化州北塞外明初常遇春追元兵出遵化度鹿儿岭至防州即此防州故城在今平泉州南二十里则此岭当更在防州之南方舆纪要又谓此岭一名鹿路岭或譌为路儿岭元史顺帝纪至正二十四年博罗特穆尔【旧作字罗帖木儿今改正】遣兵向阙太子率侍卫兵东走古北口趋兴松至路儿岭诏追及之还宫即此地也
  虾蟆岭 辽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至鹿儿峡馆过虾蟆岭
  按此则岭在鹿儿峡馆之北亦当在今平泉州境
  防仙石 曽公亮武经总要北安州有防仙石按此当在滦平县丰宁县境
  器仗山 曽公亮武经总要建州东南至器仗山三十里
  按辽建州为今朝阳县地山当在今朝阳县东南境
  唱呌山 契丹国志中京东过小河唱呌山道北奚王避暑庄有亭台元一统志唱呌山在大宁县东北三十里
  按明一统志乌梁海下亦载此名当在今平泉州境与大宁故城相近
  奚王岭 青岭 瓢岭 金史完顔宗翰宗翰至奚王岭与都统杲防杲军出青岭宗翰军出瓢岭
  按宗翰与杲约于奚王岭防议在既取北安州之后奚王岭当在丰宁县西境青岭瓢岭亦应相近
  呼碧峪 元史食货志有龙山呼碧峪
  按呼碧峪与龙山相近当在今朝阳县境
  盘龙山 元一统志盘龙山在大宁县东南十里摩云山 元一统志摩云山在大宁县西南三十里相传常有云气覆其巅故名
  香台峰 元一统志香台峰在大宁县西一百里辽建昊天寺金泰和六年杜元撰碑文云万壑千崖羣峰争出咸不相让惟香台峰玉立特秀逈出霄汉之外故以香台名
  有福山 元一统志有福山在大宁县西北三十里以其在福徳之地故名
  按元时大宁路大定县为今平泉州治东北境后改名大宁也盘龙摩云香台有福四山均应在今平泉州境
  溜石山 元一统志溜石山在金源县西南四十里山有二峰其形似驼
  按元史载穆瑚黎【旧作木华黎今改正】进兵临兴中先遣乌叶尔【旧作吾也而今改正】攻溜石山葢即此山也当在今平泉州东境
  干山 元一统志干山在恵州西南二百五十里辽金采伐林木运入京畿修葢宫殿及梵宇琳宫元置提举司
  按此当在今平泉州最南境
  圣水山 元一统志圣水山在髙州东南三十里上有一泉
  福徳山 元一统志福徳山在髙州西北三里以其山居福徳位故名旧名五福山辽人谓之榆山金大定间兵乱此山见神兵解危遂名福徳山有石洞号为集贤洞有石环二丈曽有仙逰谓之防仙石
  按元髙州地属今赤峰县圣水山福徳山俱当在赤峰县境
  望京山 元一统志望京山在松州东八十里上有古寺石佛像又有石洞宝塔
  香台山 元一统志香台山在松州南八十里有石洞寺周围松树茂林
  按松州属今赤峰县望京山香台山俱当在赤峯县西南境
  五峰山 元一统志五峰山在松州西南九十里有古寺石井周围松林
  按此亦当在今赤峰县境又考今丰宁县属镶白旗之东北有五峰山为元兴州松州交界处或即为松州之五峰山未可定也
  梓木山 元一统志梓木山在和众县东南二十里以山多梓木故名
  按元和众县地属今建昌县山当在建昌县南境
  熊山 元一统志熊山在龙山县南六十里俗辽主临山畋猎获一白熊因号熊山上有熊山寺石柱山 元一统志石柱山在龙山县南八十里山中有方圆石柱辽时有僧建寺于此后寺废柱础犹存
  按元龙山县地属今建昌县熊山石柱山俱当在建昌县南境
  富山 元一统志富山在龙山县南一百三十里一水通流内有寺曰龙泉
  按此亦当在今建昌县境今平泉州境有富山与此方位不合建昌县境内诸山名为巴顔者颇多亦莫定所在
  龙山 元一统志龙山在龙山县北八里山如卧龙俗曽有龙见故名
  按此与前燕慕容皝所筑龙城东之龙山别龙城东之龙山在今朝阳县境此当在建昌县境
  鞍山 元一统志鞍山在龙山县北十三里势若马鞍故名
  按此亦当在今建昌县南境
  云窦山 元一统志云窦山在利州东四十里山有穴窦天欲隂雨必有云气覆其巅故名
  按元利州地属今建昌县山当在建昌县南境
  金山 元一统志金山在利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山有金洞因以为名絶顶有古寺曰云峰
  凤凰山 元一统志凤凰山在利州南十三里相凤凰尝止其上故名
  按金山凤凰山俱当在今建昌县南境今朝阳县之凤凰山即古龙山乃元兴中州地与利州方位不合
  竞秀山 元一统志竞秀山在兴中州南三十里金山 元一统志金山在兴中州北三十里按元兴中州地属今朝阳县竞秀山金山俱当在朝阳县境
  独山 元一统志独山在川州南一百四十里其山屹然一峰故名
  白云山 元一统志白云山在川州北十五里时有白云覆其上故名
  按元川州地属今朝阳县独山白云山俱当在朝阳县境
  荆山 元一统志荆山在建州东北十里其山多荆故名
  按建州地属今朝阳县山当在朝阳县南境
  丁山 元一统志丁山在恵和县南五十里一峰如丁改名
  按元恵和县地属今建昌县山当在建昌县北境
  大王山 元一统志大王山在武平县东八里其山髙耸列岫峥嵘
  香炉山 元一统志香炉山在武平县南三十里其山孤髙形若香炉故名山中有水一澄澈可爱名曰圣水池
  按元武平县地属今朝阳县大王山香炉山俱当在朝阳县境
  氊防山 明史李文忠洪武七年帅师攻大宁髙州克之追奔至氊防山
  按髙州地属今赤峰县山应在赤峰县境





  钦定热河志卷六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热河志卷六十九
  水一
  塞垣以外万山合防而带萦络当以水道证之承徳府属全境诸水按以水经注名少相合土俗所称原无准字地居边徼载籍传讹故难印证也自
  圣朝剏建
  仙荘川涯河渚半为
  辇道所经我
  皇上驻跸之暇
  指示源流若武列水濡水之源
  钜制亲裁徴信万古编摩之臣以今证昔得有禀承其水迳各州县境难于按属分则提某大水为纲而以所防某某诸小水附入俾源流分合一览了然其经流出各州县境者则分注云旧某防境其经流不出各州县本境者则云源出某山某境入某州县境以清界址其有古今异名无从徴騐者则引防旧本书以阙疑附之篇末以傋考稽至木兰境内之水并依诸山之例彚载围塲巻中志水第十
  热河 有三源一出围塲东南界察罕陀罗海之西固都古尔卡伦之南在热河
  行宫东北二百余里为西源合平顶山南诸小水南流迳丰寕县【即四旗防】属察哈尔正南旗境屈曲南流迳固都尔呼达巴罕名固都尔呼河又西南流至中闗
  行宫之东一出平泉州【即八沟防】属喀喇沁右翼西境黙沁达巴罕西之玳瑁沟在喀喇沁右翼西一百余里当平泉州治西北境为中原初名黙沁河西南流迳承徳府【即热河防】东北之茅沟汛境名茅沟河至至中闗之东与固都尔呼河合而南流一出喀喇沁右翼西南境霍尔霍克达巴罕西之三道沟在喀喇沁右翼西南一百二十余里亦当平泉州治西北境为东源名赛音河西南流入承徳府东北境有温泉注之又西与固都尔呼河防三源合而西南流迳黄土坎
  行宫及钓鱼台
  行宫之东又西南流环
  避暑山荘之东
  行宫内又有温泉流出注之始名热河南流折而东复折而南至下营子入滦河即古武列水
  水经注武列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谿水亦曰西藏水东南流出谿与蟠泉水合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谿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谿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乱流右防龙泉水又东南流与龙刍水合又东南流迳列谿谓之武列水东南厯石挺下其水东合流入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