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钦定热河志
钦定热河志
冈噶尔 自县治东北五十里至土黙特右翼贝子旗又东北至此四十里东接土黙特左翼旗
窰匠屯 在土黙特右翼贝子旗东二十五里古尔古台 在窰匠屯东二十五里东接县属土黙特左翼旗界
巴朗营 在土黙特右翼贝子旗南二十五里右朝阳县东北境在土黙特右翼地
窰上屯 自县治东北至土黙特左翼一百八十里又东至此四十里
台吉营 在窰上屯东六十里东接锦州府白土厰门界
丹齐喇嘛寺 在土黙特左翼贝勒旗南五十里莲花山 在丹齐喇嘛寺南四十里东接锦州府清河门界
马家屯 在莲花山西南五十里其西南十五里接土黙特右翼之古尔古台界
端济山 在土黙特左翼西南四十里
鄂郭苏台 在端济山西南五十里其西南五十里接土黙特右翼之冈噶尔界
卧佛寺 在土黙特左翼西十五里
白鹞儿 在卧佛寺西二十里
三家儿 在白鹞儿西二十里
贝勒营 在三家儿西南四十里其西南六十里接土黙特右翼之东庄头营界
敖保尔 在三家儿西六十里西接县属奈曼旗界
汤头庙 在三家儿西北七十里西接县属奈曼旗界
石灰窰 在卧佛寺西北一百十里
冈沟 在石灰窰西北一百里
马厰 在冈沟西北一百里
转经儿 在石灰窰北七十里
二道营 在土黙特左翼七十里
山根 在二道营北五十里
大吉营 在窰上屯东北八十里自土黙特左翼东北至此四十里
干河子 在大吉营东北五十里
达赖营 在干河子东北六十里东接锦州府彰武台门界
右朝阳县最东北境在土黙特左翼地
二里屯 在县治北一百四十八里奈曼王驻处南二里
纳新沟 在二里屯三十里
梅勒沟 在纳新沟东北三十里东接本属土黙特左翼界
敖保尔沟 在二里屯南三十里
哈什图 在敖保尔沟东五十里其东七十里接本属土黙特左翼旗界
四里得墩 在二里屯西南十五里
阿拉超尔沟 在四里得墩西南十五里其西七十里接敖汉旗界
硕罗甸子 在阿拉起尔沟南二十里其南九十里接本属土黙特右翼界
乌里雅苏台 在阿拉超尔沟北五十里
额黙根 在乌里雅苏台西北一百三十里昆都岭 在额黙根西北一百五十里
五十家子 在昆都岭东北八十里
髙立图 在额黙根东北七十里
纳林格尔 在髙立图东九十里
石牌儿 在纳林格尔东七十里
右朝阳县最北境在奈曼旗地
钦定热河志卷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热河志巻五十五
建置沿革一
承徳府属全境自慕容燕都龙城始有建置可言越晋以前上溯周秦虽邻界北边縂未入内地疆域为州郡所不及若太平寰宇记引开元十道略舜筑栁城既荒逺不可考辽史地理志以中京大定府为虞营州则不知舜分青州为营州所得者辽东之地不得逾辽水以西也盖今承徳府境于禹贡为冀州边外而虞及殷周幽州之边外也秦汉而还在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边外为诸部分据北魏虽设安营二州亦与奚契丹杂居辽金与元各建郡县而宅中未乆故址旋荒明弃大寜视为外域我
国家抚临函夏中外一家设防分治以来乆成都会近复改设府州县规制不殊内地珥笔扈从之臣亲承
指示得识其山川道里数千年沿革之迹厘然可考兹仿史记年表之例以地为经以时为纬为承徳府建置沿革全表而周秦以来并按代编纂各糸以图用便省览志建置沿革第七
承徳府全属州县分境建置沿革考略
热河全境设承徳府及所属一州五县其建置沿革自周秦迄元明援据史书旁采碑碣按代考证已偹见前巻兹复举府本境及州县各境析时代以従疆域分举大凡用便观览如承徳府本境则周秦为东胡地汉为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后汉初为乌桓地后属鲜卑中部魏为鲜卑轲比能地后与素利弥加厥机诸部杂居晋初为鲜卑叚氏地北境为宇文氏地后并入慕容氏为前燕地苻坚时为秦地属幽州慕容垂复国后为后燕地属幽州冯跋时为北燕地北魏为安州广阳郡燕乐县地北境厍莫奚地后并入厍莫奚北齐周隋唐因之【隋唐去厍莫字但名奚】辽为中京道泽州滦河县及北安州地金为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地大定府神山县地元为上都路兴州兴安县宜兴县地大寜路恵州地明初为兴州卫废入诺音【旧作朶顔今改正】卫
本朝初内属雍正元年设热河十一年改设承徳州乾隆七年罢州仍设热河四十三年改设今府此承徳府本境之建置沿革也滦平县境则周为东胡地秦初为东胡地后并入匈奴汉为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后汉初为乌桓地后属鲜卑中部魏为鲜卑地晋初鲜卑叚氏地后并入慕容氏为前燕地苻坚时为秦地属幽州后燕复国属幽州后为北燕地北魏为安州广阳郡广阳县地西境为御夷镇地后并入厍莫奚北齐周隋唐因之辽为中京道北安州地西境奚王府地金为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元为上都路兴州兴安县宜兴县地明初为兴州卫后废入诺音卫
本朝初内属乾隆七年设喀喇河屯四十三年改设今县此滦平县境之建置沿革也丰寜县境则周为东胡地秦初为东胡地后并入匈奴汉为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后汉初为乌桓地后属鲜卑中部魏为鲜卑地晋初为鲜卑宇文氏地后入慕容氏为前燕地苻坚时为秦地属幽州后燕复国属幽州后为北燕地北魏为安州广阳郡燕乐县方城县地西南境为御夷镇地北境为厍莫奚地后并入厍莫奚北齐周隋唐因之辽为中京道北安州利氏县西境奚王府地金为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地西北境兼得西京道桓州地元为上都路兴州兴安县宜兴县地西北境兼得开平府开平县地明初为兴州卫地西北境为开平卫地后俱废入诺音卫
本朝初内属乾隆元年设四旗四十三年改设今县此丰寜县境之建置沿革也平泉州境则周初为山戎地后并入东胡秦初为东胡地后并入匈奴汉为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后汉初为乌桓地后属鲜卑东部魏为鲜卑地晋初为鲜卑氏地后并入慕容氏为前燕地苻坚时为秦地属幽州后属平州后燕复国属平州寻改营州后为北燕地北魏为营州建徳郡阳武县冀阳郡平刚县北齐为营州建徳郡冀阳郡地周时为北齐髙保寜地隋为辽西郡地西境为奚地唐为奚地辽为中京大定府大定县长兴县劝农县富庶县文定县升平县归化县金源县恩州恩化县泽州神山县金为北京大定府大定县长兴县富庶县金源县神山县元为大寜路大定县【后改大寜县】富庶县金源县恵州明初为大寜卫新城卫富峪卫会州卫后俱废入诺音卫
本朝初内属雍正七年设八沟乾隆四十三年改设今州此平泉州境之建置沿革也赤县境则周初为山戎地后并入东胡秦初为东胡地后并入匈奴汉初为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后汉初为乌桓地后属鲜卑东部魏为鲜卑地晋初为鲜卑氏地北境为宇文氏地后并入慕容氏为前燕地苻坚时为秦地初属幽州后属平州后燕复国属平州寻改营州后为北燕地北魏为厍莫奚地北齐周时因之隋唐时为契丹地辽为中京道髙州三韩县上京道松山州松山县饶州长乐县临河县安民县上京临潢府临潢县定覇县保和县潞县宣化县金为北京路大定府三韩县松山县静封县全州安丰县临潢府临潢县卢川县元为大寕路高州上都路松州全寜路全寜县兼得鲁王分地明初为大寜卫全寜卫地后废入诺音卫
本朝初内属雍正七年设八沟为北境地乾隆三十九年析置乌兰哈逹四十三年改设今县此赤县境之建置沿革也建昌县境则周初为山戎地后并入东胡秦初为东胡地后并入匈奴汉初为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后汉初为乌桓地后属鲜卑东部魏为鲜卑地晋初为鲜卑宇文氏地后并入慕容氏为前燕地苻坚时为秦地初属幽州后属平州后燕复国属平州寻改营州后为北燕地北魏为营州建徳郡石城县广都县冀阳郡栁城县北境为契丹地北齐为营州建徳郡地北境为契丹地周时为北齐髙保寜地北境为契丹地隋为辽西郡地北境为契丹地唐为营州栁城郡栁城县地后与契丹杂居北境契丹地西境奚地辽为中京道利州阜俗县泽州龙山县榆州和众县永和县东南境兼得隰州海濵县地北境恵州恵和县兼得髙州三韩县地金为北京路利州阜俗县龙山县大定府和众县东南境兼得瑞州海濵县北境大定府恵和县兼得三韩县地元为大寜路和众县龙山县利州东南境兼得瑞州地南境恵州地北境恵和县明初为营州卫地后入泰寜卫
本朝初内属乾隆三年设塔子沟四十三年改设今县此建昌县境之建置沿革也朝阳县境则周初为山戎山地后并入东胡战国时东南境属燕秦初为东胡地后并入匈奴汉初为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后汉初为乌桓地后属鲜卑东部魏为鲜卑地晋初为鲜卑宇文氏地后并入慕容氏为前燕地苻坚时为秦地初属幽州后属平州后燕复国属平州寻改营州后为北燕地北魏为营州昌黎郡龙城县广兴县定荒县地北境为契丹地北齐为营州龙城县广兴县北境为契丹地周时为北齐髙保寜地北境为契丹地隋初为营州建徳郡后废州置縂管府改置辽西郡龙山县后改栁城县北境为契丹地唐为营州栁城郡后与契丹杂居北境为契丹辽为中京道兴中府兴中县营邱县象雷县闾山县建州永覇县永康县安徳州安徳县川州咸康县宏理县宜民县武安州武安县成州同昌县东境兼得宜州宏政县西境兼得大定府神水县东南境兼得来州地金为北京路兴中府兴中县建州永覇县永徳县宜民县大定府武平县东境兼得义州宏政县同昌县元为大寜路兴中州建州川州武平县东境兼得义州懿州地西北境兼得鲁王分地明初为营州卫地后废入防寜卫
本朝初内属乾隆三年设塔子沟为东境地三十九年析置三座塔四十三年改设今县此朝阳县境之建置沿革也前卷分撰各表皆以时为经以地为纬兹复以地为经以时为纬彚撰列表一篇着于左方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热河志,卷五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热河志,卷五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热河志,卷五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热河志,卷五十五>
钦定热河志卷五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热河志卷五十六
建置沿革二
周 秦
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热河志,卷五十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热河志,卷五十六>
周 秦
汉
承徳府属全境周属山戎东胡后为燕渔阳右北平辽西郡边外接东胡地
史记齐世家【互见匃奴传】山戎伐燕【服防曰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何休曰山戎者戎中之别名也】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史记匈奴传【互见汉书】燕北有东胡山戎【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索隠曰服防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郤千余里燕筑长城自造阳【韦昭曰地名在上谷正义曰按上谷郡今妫州】至襄平【索隠曰韦昭云今辽东所理】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杜佑通典营州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按后汉书郡国志令支县有孤竹城令支及孤竹令卢龙县迁安县地自此以东北皆山戎境齐师至此而山戎遁走故遂自孤竹而还今永平府北边外即承徳府属之东南境知为春秋时山戎地也东胡与匈奴接壤当在山戎西今顺天府北边外即承徳府属之西南境知为春秋时东胡地也服防以山戎为汉鲜卑以东胡为汉乌桓而于东胡又云后为鲜卑并为东胡之支山戎则战国时已无闻盖为东胡强盛所并是承徳府全境在春秋末又当全为东胡地也通典所列之营州即慕容氏之龙城在今朝阳县境其所称战国时属燕者当在燕将袭破东胡郤地千里之后盖当春秋时令支孤竹之地皆为山戎所据观国语称齐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史记匈奴传称北伐山戎离支【即令支】孤竹齐师本为救燕而出而于今支孤竹曰伐曰刜曰斩者则其地属山戎而非燕有可知自东胡既郤之后令支孤竹之地始入于燕乃得筑城界上以自守燕之长城其故趾虽无确据然史称自造阳至襄平造阳之地韦昭及师古并谓在上谷为今宣化府地襄平本汉县为今奉天府辽阳州地是今居庸以东之边墙实与燕之长城形势不逺特燕长城东迄辽水故今承徳府属之迤东南境兼为燕地耳今之顺天府永平府及锦州府为古渔阳右北平辽西郡地承徳府属一州五县当渔阳郡右北平郡之北辽西郡之西北惟诸郡皆逼近东胡故燕筑长城以距之也
秦亦为渔阳右北平辽西郡边外接东胡地秦汉之际为匈奴地
史记匈奴传【互见汉书】冒顿自立为单于【徐广曰时系秦二世元年壬辰嵗立】东袭撃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撃大破灭东胡王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按秦筑长城史记汉书称其因边山险堑谿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今甘肃岷州】至辽东万余里考长城在战国时已递兴筑秦昭王伐残义渠于是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距胡此秦之长城魏恵王筑长城塞固阳此魏之长城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隂山下至高阙为塞置云中防门代郡此赵之长城自上谷郡至辽东则为燕之长城地势本自相接始皇特因而增筑聫缀之其方位原未大改也秦长城东尽处括地志以为至大辽水大约自卢龙塞【今潘家口】以东尚迤北以迄于辽水与唐以后之长城自平州东境即迤南以至渝闗【今山海闗】者防有不同长城自秦以后一筑于后魏再筑于东魏然皆在上谷郡代郡以西惟北齐五筑长城史称自西河总秦戍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三千余里则长城之迤南迄海当改筑于是时逮隋四筑长城复城榆闗【即渝闗是为山海闗筑城之始通典谓临渝闗在卢龙县东百八十里故知即今山海闗】于是北魏以前之遗址渐废观隋书地理志渔阳郡无终县北平郡卢龙县下皆有长城太平寰宇记蓟州东北至平州石城县界废卢龙戍二百里戍踞开皇长城置所云无终县卢龙县及蓟州【唐蓟州即隋无终县】东北之长城即今潘家口迤东之边墙知即为北齐与隋之所筑也秦长城既东迄辽水故今平泉州之迤南境建昌县之迤东南境正与右北平郡辽西郡接壤而承徳府属全境形势则自在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边外当秦筑长城时东胡正彊而秦自上谷以东之郡县本因燕旧故知今承徳府及所属州县地多属东胡至二世以后冒顿始并有之史记周勃破绾【燕王卢绾】军上兰复撃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一县【汉书作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汉书脱辽西二字】渔阳二十二县可知汉之郡县又因秦旧其曰至长城而不曰出长城者知汉时诸县之并在长城以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