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忠义孝悌祠:在学宫左。雍正元年,奉旨建。祀守备马定国、千总陈元、把总林富、领旗王奇生。以上康熙六十年殉难。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节妇祠:在郡治北门。祀阮氏荫娘、郑氏月娘、黄氏弃娘。康熙四十八年,知县宋永清建坊。雍正元年,奉旨建祠,春、秋致祭。

  诸罗县

  社稷坛:在县治东南隅。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东南隅。

  先农坛:在县治东南隅。

  邑厉坛:在县治北隅。

  文庙:在县治西隅(有碑记载「艺文志」)。今以其地卑窄迫城,议易未定。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

  名宦祠、乡贤祠(俱未建)。

  城隍庙:在县署左。

  关帝庙:在县署东北隅。康熙五十二年,参将翁国祯建;五十四年,参将阮蔡文、守备游崇功成之。一在善化里目加溜湾。

  天后庙:在县署左。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周锺瑄募众建。一在外九庄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同建。一在咸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同建。

  上帝庙:在大奎璧庄。康熙二十二年,居民同建。四十九年重建。

  保生大帝庙:即吴真人;在县治西门外。康熙四十年,鸠众建。

  元帅庙:在县署左。祀唐张睢阳。康熙二十八年,居民建。四十八年,参将张国、守备董元骧同建。

  观音宫:在开化里赤山仔;即龙湖岩也(详见「古迹」)。一在咸水港。一在开化里。

  福德祠:衙署俱有。

  忠义孝悌祠:在学宫内。雍正元年,奉旨建。祀参将罗万仓、革职把总江先达;俱康熙六十年台变殉难。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节妇祠:在学舍傍。祀罗万仓妾蒋氏,系台变殉难,奉旨建,有司致祭。

  彰化县

  社稷坛:在县治东郊。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东郊。

  先农坛:在县治东郊。

  邑厉坛:在县治北门外。

  文庙:在县治东北隅。

  崇圣祠:在大成殿后。

  名宦祠、乡贤祠(并未建)。

  城隍庙:在县治东门内。

  关帝庙:在县治南门内。后殿为三代祠。

  天后庙:在北门内。

  忠义孝悌祠、烈女节孝祠(彰化新邑,祠尚未建)。

  淡水海防厅

  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并在竹堑城。

  先农坛:在东郊外。

  关帝庙:在竹堑东门内。

  天后庙:在竹堑城北门外。
 
卷十

  兵制

  「易」着师贞,「书」称克诘;武备之道,当与文治并崇。国家偃武修文,德威遐播:墩台壁垒,巩盘石于千年;貔虎熊罴,靖风烟于万里。凡以固疆圉、辑民人,薄海内外有备无患矣。而以台湾为东南数省藩篱,规制尤宜严密:更班拨戍,赏赉频加;水陆戎军,屯云集鹢。其所以讲习于无事之时、防范于太平之日者,制称盛焉。岂曰山海敉宁,遽谓兵不必备哉!志兵制。

  康熙六十年,兵部奏准:『澎湖系台湾咽喉紧要适中之地,移台湾总兵驻澎湖,陆路改设副将』。金门总兵黄英奏言:『澎湖为台湾之门户,今将台湾总兵移改澎湖,台湾设立副将,与水师彼此接应;遥度形势尽善之谋,无大于此』。巡台御史黄叔璥折奏略云:『臣阅地势轻重,澎湖虽称三十六岛居于台、厦之中,究皆一坏之土,错落弹丸。除妈宫、八罩略有人烟,余悉冷落荒屿。原设副将,尽堪防守。兹台湾南北延袤二千余里,村庄、番社、闾井,户口不下百余万。丛山深林,最易藏奸,非总兵不足以资弹压。况安平水师及南、北路副、参各员,与台湾副将职位不相上下,有事势必各怀己见,非如总兵可行调度。今若将总兵设在澎湖与台湾悬隔,往来船只俱候风时;台湾水、陆各营倘有紧急事机,不能朝发夕至。是澎湖固台湾之门户,而台湾实澎湖之腹心,形势重于澎湖,关系沿海各省要害。请将总兵仍设台湾,庶得居重驭轻之道,以造海宇无疆之福』。时水师提督姚堂亦疏陈请,得奉俞允,仍照旧制驻札。

  雍正十一年,福建总督郝玉麟等会奏,为敬陈台湾善后事宜等事;经部议覆,奉旨『依议。钦此』钦遵。『查府治为全台心腹,原设兵丁,实在不敷。府治准添设城守一营,参将一员、守备二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一千名。内将六百七十名分防镇标南、北两路之旧社各汛,更三百三十名留防府库、仓狱等项。其镇标原拨南、北路之大湾等塘兵五十八名,亦改归各路派拨;而镇标三营之兵全数撤回府治,以资弹压。至南路地方广阔、民居稠密,原设各汛不足以资防范,将驻札山猪毛口之守备改为下淡水都司佥书,再添设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兵五百名,合原额设兵共一千五百名。内都司一员、把总一员、兵三百名驻札山猪毛口,堵截生番兼防阿里港等汛;千总一员带兵一百五十名防守万丹。划定淡水溪为界,溪西属千、把汛地,溪东归都司管辖;而都司仍听南路营参将管辖。以参将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配兵五百名仍驻凤山县治,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配兵二百五十名仍驻凤弹,分防下埤头等处。其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兵二百五十名分汛防守游巡,南路地方得以声援联络。又北路地方番社众多,稽察宜严,官兵分防不足以资防范,参将准其改为副将。再添设都司一员、守备一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兵一千二百八十名,合原额设共二千四百名,分为中、左、右三营。以都司为中军,原设守备与添设守备分左、右二营。以左营守备一员、把总二员、兵四百五十名驻札诸罗县治,千总一员带兵一百名分防斗六门等汛,把总一员带兵五十名分防竹脚寮及南北投等处。其笨港、盐水港二汛改归陆路,以千总一员带兵一百五十名分防笨港,把总一员带兵六十名分防盐水港。将原防台协水师兵丁撤回,其海口炮台水汛仍归台协管辖。副将带领千总一员、把总三员、兵五百四十名驻剳彰化县治,以中营都司一员、把总一员带兵二百五十名驻札猫雾捒,千总一员带兵一百名分防蓬山等汛,仍不时在各汛游巡。右营守备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兵五百名与同知同驻竹堑,弹压中港、后垄等处,令各千、把总带兵分防其淡水营。以上俱归上淡水营管辖,照旧拨兵防守。再,安平地方,潮水易长,土松难筑炮台;仿照鹿耳门之式,设立炮架七座,以资捍卫。城内酌量起盖仓廒,贮粟三万石,交与该营收管;每年砻米给兵,以免赴府支领之劳。拨给护卫道员兵二十四名,知府拨兵二十名,台同知拨兵十五名,淡同知拨兵二十四名,台、凤、诸、彰四县各拨兵二十名,并令查缉匪盗、赌博。其拨给兵丁,各拨管队一名管领,听候操演差遣,三月一换。如各兵技勇精熟,该管武员一体拔用;倘有生事不法,即听文员究处。至移驻罗汉门、笨港县丞二员,各给民壮八名;巡检四员,各给民壮四名;县丞移驻万丹,一体拨给。计留民壮四十名,其余裁革。合计道、府、同知、知县、县丞、巡检共革退民壮五百三十六名;除猫雾捒、竹堑两处巡检民壮共一百二十名拨给草地不计外,共节省工食银二千九百二十七两、共米二百一十六石。又,台湾一陆共兵一万二千六百余名,较之内地总兵所辖,官兵既多;而台地幅镇统计水■〈巾肙〉辽阔,澎湖又隔大洋,其总兵若非稍异内地,未足扬威海外。除一切营寨仍照旧例外,应将该总兵照山西、陕西沿边之例,改为挂印总兵,将关防给用方印,以重声威。此台湾营制更定之由也』。

  台湾镇标中、左、右三营:挂印总兵官一员,驻札台湾府城内。

  中营:中军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步战守兵九百一十名(内地按班拨戍,饷有定额),驻防台湾府中路口。

  左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内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把总四员(内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步战守兵九百三十名,驻防台湾府北路口。

  右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步战守兵九百三十名,驻防台湾府南路口。

  台湾城守营左、右二军(雍正十一年添设):参将一员,驻防台湾府城。

  左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步战守兵五百名(内地按班拨戍,饷有定额)。

  一、驻防台湾府治把总一员、兵一百四十名。

  一、驻防岗山汛兼辖山头、山腰、山尾、狗■〈勹外云内〉昆、南安店等塘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兵一百八十名。

  一、分防罗汉门汛兼辖猴洞口汛千总一员、兵八十名。

  一、拨防康蓬林汛、大湖、半路竹等塘兵五十名。

  一、拨防盐水埔汛、港岗、角带围、濑口、涂墼埕等塘兵五十名。

  右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步战守兵五百名(内地按班拨戍,饷有定额)。

  一、驻防台湾府治千总一员、兵一百九十名。

  一、驻防下加冬汛兼辖哆啰嘓汛、乌山头、八桨溪、急水溪、铁线桥等塘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兵一百三十三名。

  一、拨防佳里兴汛、茅港尾、水堀头、茇仔林等塘兵二十七名。

  一、分防加溜湾汛兼辖溪边、木栅、柴头港、水仔尾等塘把总一员、兵五十名。

  一、拨防大穆降汛茑松、小桥等塘兵五十名。

  一、拨防旧社汛大湾、嵌下等塘兵五十名。

  南路营:参将一员、都司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守备一员、千总三员(内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把总六员(内二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步战守兵原额、新添共一千五百名(内地按班拨戍,饷有定额。原一千名,雍正十一年添五百名)。

  一、驻防凤山县汛参将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兵五百名。

  一、驻札凤弹分防下埤头等汛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兵二百五十名。

  一、分防下淡水驻札山猪毛口堵截生番兼防阿里港等汛都司一员、把总一员、兵三百名。

  一、分防新园等汛千总一员、兵一百五十名。

  一、防守万丹等汛把总一员、兵五十名。

  一、分汛防守游巡南路地方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兵二百五十名。

  北路营(原一营,雍正十一年分中、左、右三营):副将一员(雍正十一年改设)。中军:都司一员、守备二员、千总六员(内四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把总十二员(内八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步战守兵原额、新添共二千四百名(内地按班拨戍,饷有定额。原一千一百二十名,雍正十一年添一千二百八十名)。

  一、驻札彰化县治副将一员、都司一员、把总三员、兵五百四十名。

  一、驻札猫雾捒汛千总一员、兵一百六十五名。

  一、分防南、北投汛千总一员、兵八十五名。

  一、分防蓬山等汛兼游巡牛骂、沙辘、大肚等处把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驻札诸罗县治左营守备一员、把总二员、兵四百七十名。

  一、分防斗六门等汛千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分防石榴班汛把总一员、兵三十名。

  一、分防笨港汛千总一员、兵一百五十名。

  一、分防盐水港把总一员、兵六十名。

  一、驻札竹堑右营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兵五百名。

  一、分防中港把总一员、兵五十名。

  一、分防后垄千总一员、兵一百名。

  一、分防南崁、淡水等汛把总一员、兵五十名。

  淡水营: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内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步战守兵共五百名(内地按班拨戍,饷有定额)、战船六只(波一、波二、波三、波四、定七、定八)。

  一、驻防淡水港都司一员、千总一员、兵二百九十名、战船四只。

  一、分防炮台汛兼辖港北、小鸡笼等塘把总一员、兵五十名。

  一、分防大鸡笼城兼辖大鸡笼港、金包里塘把总一员、兵一百六十名、战船二只。

  台湾水师协镇标中、左、右三营:副将一员,驻札安平镇汛。

  中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步战守兵八百五十名(内地按班拨戍,饷有定额)、战船一十九只(平一、平二、平三、平四、平五、平六、平七、平八、平九、平十、平十一、平十二、平十三、平十四、平十五、平十六、平十七、平十八、波七)、炮架八座、烟墩七座。

  一、随防安平镇兵四十名。

  一、分防内海安平镇汛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兵八十五名、战船七只。

  一、轮防内海鹿耳门汛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兵一百五十名、战船三只、炮架八座。

  一、分防内海盐水港汛把总一员、兵一百二十名。

  一、分防外海蚊港汛兼辖外海北门屿、马沙沟、青鲲身等汛千总一员、兵九十五名、战船二只、炮台四座、烟炖六座。

  一、分防外海大港汛兼辖外海鲲身头、蛲港等汛把总一员、兵六十名、战船一只、炮台三座、烟墩五座。

  一、拨随副将出洋总巡兵九十名、战船二只。

  一、分巡鹿耳门外中路洋面游击一员、兵一百六十名、战船四只。

  一、贴防北路营半线汛兵五十名。

  左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内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把总三员(内一员,十一年添设)、步战守兵八百名(内地按班拨戍,饷有定额)、战船一十八只(定一、定二、定三、定四、定五、定六、定九、定十、定十一、定十二、定十三、定十四、定十五、定十六、定十七、定十八、波五、波六)、炮架八座、炮台七座、烟墩十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