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笨港店五百九十九间,共征银二百两零五钱。

  彰化县

  雍正二年,奉文诸罗县截归本县管辖人丁三十五(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共征银一十六两六钱六分。雍正九年,奉文拨归淡防厅管辖人丁一十一(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毫),共〔减〕征银五两二钱三分六厘。实在人丁二十四(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共征银一十一两四钱二分四厘。乾隆元年,奉文以元年为始每丁征银二钱,共征银四两八钱。

  又,诸罗县截归管辖土番大社二十二社(内附小社五十一社),额征银三千六百五十两一钱七分二厘。雍正九年,奉文拨归淡防厅管辖土番大社五社(内附小社二十四社),〔减〕额征银一千二百五十八两一钱三分六厘。实额征土番大社一十七社(内附小社二十七社),额征银二千三百九十二两零三分六厘。雍正十年,奉文豁免大肚社减饷银一百六十八两,实征饷银二千二百二十四两零三分六厘。乾隆二年,奉文以二年为始,额征社饷改照民丁例每丁征银二钱,实在土番社一十七社(内附小社二十七社)共番丁二千三百一十八(每丁征银二钱),共征银四百六十三两六钱(内西螺社番丁一百零一,东螺社番丁一百零二,眉里社番丁九十七,大突社番丁九十一,马芝遴社番丁一百零四,南、北投社并附猫罗社番丁共一百七十三,二林社番丁八十四,猫儿干社番丁九十四,阿束社番丁一百零七,大武郡社番丁九十七,感恩社番丁四十六,迁善社番丁五十五,半线社并附柴坑仔社番丁共一百一十四,猫雾捒社番丁四十五,大肚社并附水里社番丁共一百一十八,南社番丁二百零二,水沙连社并附决里社、毛卒社、社仔社、大基猫丹社、木叩社、木武郡社、子黑社、佛仔希社、倒咯社、恋恋社、田仔社、猫难社、田头社、恩顺社、挽兰社、蛤里难社、外挽兰难社、外猫里眉社、内猫里眉社、平了万社、斗截社、致雾社、哆咯郎社、福骨社番丁共六百八十八)。

  又,诸罗县截归生番归化岸里等番社大小共五社,输纳鹿皮价银一十二两。雍正四年,新收生番归化巴荖远等四社输纳鹿皮价银七两二钱;雍正十二年,新收生番归化沙里兴等一社输纳鹿皮价银二两四钱。雍正九年,奉文拨归淡防厅管辖生番归化麻箸、旧社折纳鹿皮价银三两六钱八分。实征生番、归化番社大小共九社,折纳鹿皮价银一十七两九钱二分。乾隆二年,奉文减征鹿皮价银一十三两六钱。实在生番、归化大小番社共九社,定以年输鹿皮一十八张交官变价(每张价银二钱四分),共银四两三钱二分(内岸里社并附扫捒社、乌牛难社、阿里史社、朴仔篱等社共输鹿皮一十张交官变价银二两四钱,巴荖远社并附狮头社、狮仔等社共输鹿皮六张交官变价银一两四钱四分,沙里兴社输鹿皮二张交官变价银四钱八分)。

  (附)淡防厅

  雍正九年,奉文彰化县拨归管辖民丁一十一(每丁征银四钱七分六厘),共征银五两二钱三分六厘。乾隆元年,奉文以元年为始每丁征银二钱,共征银二两二钱。

  雍正九年,奉文彰化县拨归管辖土番大社八社(内附小社二十四社),额征银一千二百五十八两一钱三分六厘。乾隆二年,奉文以二年为始,豁免社饷改照民丁例(每丁征银二钱),减征社饷银九百九十三两一钱三分六厘。实征土番大社八社(内附小社二十四社)共番丁一千三百二十五(每丁征银二钱),共征银二百六十五两(内蓬山社并附大甲东、宛里、南日、猫盂、德化、房里、双寮、吞霄等社番丁共三百五十,后垄社并附新港仔、猫里、加志阁、中港等社番丁共三百七十,竹堑社番丁八十九,淡水社并附南崁、龟仑、南北投、大浪泵、摆接、霄里、坑仔、武朥湾、鸡柔山、鸡笼、金包里等社番丁共五百七十九。蛤仔烂社并附多罗满社原征饷银三十两,该社系淡水通事于四、五月间南风盛发率各社番买置货物,舟载往社内贸易,年认输饷银三十两;今奉文减免征丁)。又,雍正九年,奉文彰化县拨归管辖生番归化麻着、旧社折纳鹿皮价银三两六钱八分。乾隆二年,奉文以二年为始,减征鹿皮价银二两七钱二分。实征生番、归化番社定以年输鹿皮四张交官变价(每张价银二钱四分),共征银九钱六分(内麻着社输纳鹿皮二张变价银四钱二分,旧社输纳鹿皮二张变价银四钱二分)。新收生番、归化各番社输纳鹿、獐皮各一张变价银四钱八分。

  水饷(附)

  台湾府

  台湾县

  (附)澎湖

  凤山县

  诸罗县

  彰化县

  台湾府

  采捕并渡船共七百七十六只,计载梁头一万六千六百七十六担七十五斤(每担征银七分七厘),共征银一千二百八十四两一钱一分。又,雍正六年,查报升科梁头银一十四两五钱八分六厘。雍正七年,详报溢额梁头银五十四两五钱八分九厘一毫。共征银一千三百五十三两二钱八分五厘一毫。尖艚并杉板船共四百九十九只(内尖艚三十二只,每只征银八钱四分;杉板并尖艚四百六十七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二百二十三两零二分。

  港潭二十五所(除地荒无人承贌一所,实二十四所;每所征银不等),共征银一千二百六十四两五钱九分五厘二毫。塭六口(每口征银不等),共征银一百一十五两。

  台湾县

  采捕小船二百八十九只,计载梁头七千六百七十六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共征银五百九十一两零五分二厘。尖艚五只(每只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四两二钱(于雍正五年奉文割归澎湖通判管辖)。杉板头船九十七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四十两零七钱四分(于雍正五年奉文割归澎湖通判管辖)。

  港潭七所,共征银六百四十五两六钱二分四厘。雍正七年,详报溢额梁头饷银五十四两五钱八分八厘五毫。雍正九年,奉文割归凤山县管辖大昆身港一所,年减征银二百二十两。雍正九年,奉文凤山县割归本县管辖塭三口,共征银八两五钱五分六厘(内风柜门塭一口征银七两零五分六厘、喜树仔小塭一口征银一两、盐埕小塭一口征银五钱)。雍正十三年,报升风柜门塭饷银七两九钱四分四厘。

  (附)澎湖

  雍正五年,奉文台湾县截归通判管辖旧额尖艚五只(每只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四两二钱;杉板船九十七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四十两零七钱四分。雍正六年,溢额尖艚二十七只(每只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二十二两六钱八分。又,杉板头船二百零七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八十六两九钱四分。雍正七年,首报杉板船一百二十一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五十两八钱二分。雍正八年,报升杉板船一十五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六两三钱;尖艚四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二两六钱八分。雍正十年,报升杉板船三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一两二钱六分。雍正十三年,报升杉板船一十二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五两零四分。乾隆四年,报升杉板船八只(每只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三两三钱六分。

  凤山县

  安平镇渡船三十四只,计载梁头九百八十九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共征银七十六两一钱五分三厘。采捕小船二百五十六只,计载梁头五千零三十八担,共征银三百八十七两九钱二分六厘。又,雍正六年查报升科梁头银一十四两五钱八分六厘六毫。共征梁头银四百七十八两六钱六分五厘六毫。

  港潭六所(除抛荒无人承贌一所,实五所),共征银二百一十八两零三分零四毫。石螺潭一口,年征税银一十二两。雍正九年,奉文割归台湾县港塭一所,减征银七两零五分六厘。实存(竹沪、打狗、蛲港、万丹)四所,共征银二百一十九两九钱七分四厘四毫。又,奉文割归台湾县管辖喜树仔盐埕塭二口,减征银一两五钱;台湾县割归本县管辖昆身港一所,额征银二百二十两。

  诸罗县

  采捕大小渔船一百九十五只,共载梁头二千九百四十三担七十五斤(每担征银七分七厘),共征银二百二十六两六钱六分九厘。

  鱼塭二口,共征银一百两。新港并目加溜湾一所,征银二十七两一钱六分五厘六毫。直加弄西港仔含西港一所,征银九十七两三钱七分二厘八毫。茄藤头港一所,征银一百六十九两三钱四分四厘。南鲲身港一所,征银三十五两二钱八分。猴树并礁巴屿潭、蚝嗌港、笨港一所,征银二十二两二钱九分六厘四毫。雍正二年,奉文割归彰化县管辖海丰等四港,共减征银三十八两七钱三分八厘。

  彰化县

  雍正二年,奉文诸罗县截归管辖港四所,共征银三十八两七钱三分八厘(内海丰港一所,征银二十四两八钱四分;鹿仔港一所,征银一十二两四钱九分八厘;三林港一所,征银一两;港仔尾一所,征银四钱)。新升港三所,共征银五两八钱(内水里港一所,征银三两;番仔桥港一所,征银一两四钱;大突沟港一所,征银一两四钱)。

  新升小■〈舟古〉船二只(每只配饷一十五担,每担征银七分七厘),共征银二两三钱一分。

  杂税(附)

  台湾府

  台湾县

  (附)澎湖

  凤山县

  诸罗县

  彰化县

  (附)淡防厅

  台湾府

  罟、缯、■〈罒上令下〉、縺、蚝、■〈纟衮〉等项共一百二十一张条(每张、条征银不等),共征银六百六两四钱八分;雍正六年,续报罟、缯尾溢升科银三钱三分三厘六毫:共征银六百六两八钱一分三厘六毫。网、泊、沪等项共一百三十八张口半(每张、口征银不等),共征银一百九十两零五钱四分。采捕乌鱼给旗九十四枝(每枝征银一两零五分),共征银九十八两七钱。

  牛磨四十九首(每首征银五两六钱),共征银二百七十四两四钱;雍正八年,报升牛磨月饷五十七两二钱零四厘:共征银三百三十一两六钱零四厘。

  蔗车三百一十七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共征银一千七百七十五两二钱;乾隆二年,奉文豁免蔗车一张,减征银五两六钱:实征蔗车三百一十六张,共征银一千七百六十九两六钱。

  番檨、槟榔共四十四宅(每宅征银不等),共征银一百三十六两。

  瓦窑五座,共征银一十二两五钱。

  菜园三所,共征银三两。

  新升当税银五两。

  台湾县

  罟六张(每张征银一十一两七钱六分),共征银七十两五钱六分。缯三张(每张征银四两二钱),共征银一十二两六钱。■〈罒上令下〉三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一十七两六钱四分。縺九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五十二两九钱二分。蚝九条(每条征银五两八钱八分),共征银五十二两九钱二分。澎湖大网一十六张(每张征银三两五钱),共征银五十六两(于雍正五年奉文割归澎湖通判管辖)。泊网二张(每张征银一两二钱六分),共征银二两五钱二分(于雍正五年奉文割归澎湖通判管辖)。大沪二口(每口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一两六钱八分(于雍正五年奉文割归澎湖通判管辖)。小沪二十口(每口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八两四钱(于雍正五年奉文割归澎湖通判管辖)。

  牛磨三十首(每首征银五两六钱),共征银一百六十八两。

  蔗车四十五张(每张征银五两六钱),共征银二百五十二两。

  雍正八年,报升蔗车三张半,征银一十九两六钱;又,报升牛磨月饷五十七两二钱零四厘。

  雍正九年,奉文凤山县拨归本县小缯九张(每张征银二两二钱),共征银一十九两八钱。

  雍正九年,奉文凤山县拨归本县蔗车二张半,征银一十四两。

  雍正七年,报升番檨宅税银七十两。

  乾隆四年,新升当税银五两。

  雍正九年,奉文割归凤山县管辖蔗车一张;乾隆二年,奉文豁免蔗车一张:共减征银一十一两二钱。

  (附)澎湖

  雍正五年,奉文台湾县截归通判管辖旧额大网一十六张(每张征银三两五钱),共征银五十六两;泊网二张(每张征银一两二钱六分),共征银二两五钱二分;大沪二口(每口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一两六钱八分;小沪二十口(每口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八两四钱。

  雍正六年,溢额小沪三十四口(每口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一十四两二钱八分;小缯一十张(每张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八两四钱。

  雍正七年,首报大网四张(每张征银三两五钱),共征银一十四两;小网二十五张(每张征银一两七钱五分),共征银四十三两七钱五分;小缯六张(每张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五两零四分。

  雍正八年,报升小缯二张(每张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一两六钱八分;小沪半口,征银二钱一分。

  雍正十年,报升小缯二张(每张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一两六钱八分。

  雍正十三年,报升大网一张,征银三两五钱;小网六张(每张征银一两七钱五分),共征银一十两五钱;小泊网一张,征银六钱三分;小沪一十八口(每口征银四钱二分),共征银七两五钱六分;小缯八张(每张征银八钱四分),共征银六两七钱二分。

  乾隆四年,报升大网二张(每张征银三两五钱),共征银七两;小网五张(每张征银一两七钱五分),共征银八两七钱五分;小罾一张,征银八钱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