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台湾府志-清-范咸


  三十七年:黄元倬(府学。尤溪训导,升尤溪教谕)。

  三十八年:张铨(府学。归化训导。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辜南金(台湾)、张祚(凤山。南平训导)、薛维英(诸罗)。

  三十九年:蔡恺兰(府学)。

  四十年:许士骐(府学)、林虞良(台湾)、王蕙冈(凤山)、林中騋(诸罗)。

  四十一年:陈道南(府学。长泰训导)。

  四十二年:陈腾祥(府学)、陈尚最(台湾。宁洋训导)、叶朝弘(凤山)、方宗伟(诸罗)。

  四十三年:江琳(府学。莆田训导)。

  四十四年:叶昕(府学。武平训导)、施玮(台湾。侯官训导)、李为泽(凤山)、陈志(诸罗。福清训导)。

  四十五年:林彦瑛(府学。大田训导)。

  四十六年:陈文达(府学。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五十八年分修台、凤二邑志)、颜我扬(台湾。归化训导)、郑其炳(凤山)、吴一鸣(诸罗)。

  四十七年:胡琛(府学。恩)、林萃冈(府学。兴化训导)、陈圣彪(戊子副榜)。

  四十八年;叶道坦(府学。训导)、郭必捷(台湾。宁洋训导)、陈宗达(凤山)、林缵(诸罗)。

  四十九年:蔡光座(府学。长汀训导)。

  五十年:张应时(府学。沙县训导)、张缵绪(台湾。同安教谕)、吕世昂(凤山)、苏克缵(诸罗。崇安训导)、许宗岱(辛卯副榜。代州判)。

  五十一年:许冈(府学。泰宁训导)。

  五十二年:洪登瀛(府学。恩。罗源教谕)、林璲(台湾。恩。永福教谕)、郑应球(凤山。恩)、林中梅(诸罗。恩)、蔡振声(府学。长乐训导)、蔡梦弼(台湾)、吴台成(凤山)、洪成度(诸罗)。

  五十三年:蔡应新(府学)。

  五十四年:蔡邦俊(府学。长汀训导)、金继美(台湾。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郑其灼(凤山。长泰训导)、郑隆彤(诸罗。南平训导)。

  五十五年:董大章(府学)。

  五十六年:杨文定(府学)、张天佐(台湾)、蔡骏声(凤山)、许琇(诸罗。闽清训导)、王元辉(丁酉副榜)。

  五十七年:粘敏求(府学)。

  五十八年:刘荣衮(府学)、陈鹏南(台湾。连江训导)、蔡缵烈(诸罗。光泽训导)。

  五十九年:郑基岳(府学)。

  六十年;黄必第(府学)、石锺英(台湾)、李钦文(凤山。南靖训导。康熙五十八年分修台、凤、诸三邑志)、庄特远(诸罗)。

  六十一年:辜经(府学。恩)孙文振(府学)。

  雍正元年(是年恩、拔、岁并举行):张从政(台湾。恩。拣选州判)、詹捷(凤山。恩)、陈浚发(诸罗。恩)、李清时(府学)、谢飞鹏(府学附。拔。本姓陈)、陈洪言(府学附,拔)、洪大初(台湾)、石云路(台湾附,拔)、张开铣(凤山)、陈文苑(凤山附,拔。己酉中式)、陈桧堂(诸罗)、林中莱(诸罗附,拔。拣选州判。本姓马)。

  二年:薛烈(府学。本姓王)。

  三年:陈鹏飞(府学)、颜宗文(台湾)、许士丽(凤山)、欧阳达(诸罗)。

  四年:郑国庆(府学)。

  五年:叶其苍(府学)、洪亦缨(台湾。本姓李)、林起鹏(凤山)、洪绩(诸罗。本姓陈)。

  六年:陈云从(府学)。

  七年:吴滋灿(府学。本姓陈)、陈邦杰(府学廪,拔。乙卯中式)、张方升(府学廪,拔)、李栖凤(台湾)、洪际春(凤山)、廖殿魁(凤山廪,拔。壬子中式。是年拔三人)、陈慧(诸罗。分修「诸罗县志」)。

  八年:陈杏元(府学)。

  九年:黄名臣(府学)、林长春(台湾)、王凤池(凤山)、陈必第(诸罗)。

  十年:张士箱(府学。漳州训导。康熙五十九年分修「台湾县志」)。

  十一年:柯德玉(府学)、余修(台湾)、施士燝(凤山。兴化训导)、许明健(诸罗)。

  十二年:王思兴(府学)、林邦彩(府学廪,拔)。黄佺(台湾廪,拔。乾隆元年拣选,以州判用)、陈王选(凤山附,拔)、蔡开春(诸罗廪,拔。是年拔四年)。

  十三年:刘元相(府学。恩)、余奋乡(台湾。恩)、张好瑛(凤山。恩)、陈任文(诸罗。恩)、谢国球(府学)、王邦俊(台湾)、陈璇(凤山)、林诸冠(诸罗)。

  乾隆元年:陈奎(府学)。

  二年:黄之猷(府学。本姓袁)、郭朝宗(台湾)、李树乔(凤山)、陈衷和(诸罗)。

  三年:许元珪(府学)。

  四年:陈云龙(府学)、杨廷栋(台湾)、杨清时(凤山)、周日灿(诸罗)。

  五年:王大猷(府学)、黄继业(府学廪,拔)、蔡培(府学增,拔)、施士膺(台湾廪,拔)、卓肇昌(凤山廪,拔)、林玉书(诸罗廪,拔)、丁鸣蜚(彰化廪,拔)。

  六年:范学洙(府学)、杨邦望(台湾)、林皋(凤山)、颜仲凤(诸罗)、郑联芳(辛酉副榜)。

  七年:林名世(府学)。

  八年:蔡锺岳(府学)、林日高(台湾)、吴际元(凤山)、金鸣凤(诸罗)。

  九年:王立新(府学)。

  例贡

  雍正二年以后,例贡非由廪生者,不得以教职用;现任教职,俱罢去。

  吴元之(归化训导,呈请终养)、林廷芳(沙县训导)、李士敏(延平训导)、陈君锡、张方高(建宁县训导)、张导升(俱廪)、王凤来(漳平训导,升开州府同知;刑部员外郎,升怀庆知府)、王纯(上杭训导,升庐州同知、刑部员外)、吴振经(训导,升开封府同知、署开封府知府)、林长盛、卢芳型、黄师韩、施士安、李国祯、郭邦英、陈国栋、郑勋业、陈应魁、刘荣遴、傅汝梅、李雰、李桃、林怀西、王麟、林其蕡(泰宁训导)、饶嗣珍(大田训导)、廖中起、李廷撰、陈焜、陈汝楫、王应选、蔡文达、林怀瑾、李明廷、陈附柏(本姓林)、郑应捷、王朝鉁、王良佐、黄振昌、陈奇典、陈应光、丁宸、郑大枢、陈方升、江日照、石国珠、黄国英(即用州同)、黄长青董廷英、施士成、吴振统、吴振纶、李朝玺、蔡必昭、蔡壮器、陈天明、陈鸣鸾(俱由附生)、蔡维新(由增生)、李明选(由监生)。

  武进士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阮洪义(联捷)。

  四十五年丙戌:叶弘桢(联捷)。

  四十八年己丑:柯参天。

  五十一年壬辰:林大瑜(联捷)。

  五十二年癸巳:许■〈犭俞〉(侍卫。授镇标中营游击,转延平府游击)。

  五十七年戊戌:范学海(甲辰殿试,授山东衮州寿张营中军守备,署本营游击。雍正十一年,以母老病,请假终养)。

  乾隆四年己未:蔡庄鹰(侍卫。五年,请假省亲,卒于姑苏旅次)。

  武举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林逢秋(凤山)。

  三十二年癸酉:阮洪义(台湾)。

  三十五年丙子:许仪凤。

  三十八年己卯:王之彪(台湾)。

  四十一年壬午:陈进元(府学)、王臣、洪国珠(俱台湾)、吴有声、曾国翰(俱凤山)。

  四十四年乙酉:叶弘桢、洪奇英、黄继捷、黄应魁、施世黻(俱府学)、李清运、蔡志雅、萧凤来、黄彩(俱台湾)、柯参天、张化龙(俱凤山)、许■〈犭俞〉(诸罗)。

  四十七年戊子:吴朝佐(府学)、薛宝珠、周良佐、许兆昌(俱台湾)、蔡一聪、蔡朝凤、翁士俊、谢希元(俱凤山)、许兴(诸罗)。

  五十年辛卯;林大瑜(府学)、林培(府学)、陈士成(台湾)、颜士骏(凤山)、余立赞(诸罗。本姓蔡)。

  五十二年癸巳:黄廷魁(台湾)、林中顈(诸罗)。

  五十三年甲子:王元功(府学)、洪壮猷(诸罗)、苏学海(诸罗)、曾天玺(府学文生)、许庄威、苏时亨(俱台湾)。

  五十六年丁酉:王桢镐(解元。本姓李)、范学海(亚魁)、李明德、黄彦彰(俱台湾)、赵奇遇、李行可(俱凤山)、洪奇猷(诸罗)。

  五十九年庚子:汪玉润(府学)、曾英杰、萧凤求(俱台湾)。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蔡联芳、洪秉彝(俱府学)、李朝龙(凤山文生)。

  二年甲辰:刘大璸(府学)、施世爵(台湾)。

  四年丙午:杨逢春(台湾)。

  十年壬子:郑和泰(凤山)、张光国(诸罗)、刘长青(彰化)。

  十三年乙卯:许志刚(台湾)、苏惟豫(凤山文生)、黄绍辉(诸罗)、颜振云(彰化)。

  乾隆元年丙辰:吴志超(府学)、蔡庄鹰(府学)、韩克昌(文生)、邱世质(诸罗)。

  三年戊午:范学山(府学)、林日茂(府学)、王振业(台湾)、许日文(凤山)、欧阳谷(诸罗)、林长春(彰化)。

  六年辛酉:许大勋(府学)、吴景福(彰化)。

  列传

  萧明灿,隶籍台湾,本泉之安海人。生踰岁而孤。顺治十一年,伪郑掠泉州,明灿甫五岁,与母林氏相失,号泣道左。其叔祖某携之至台,以为己子。迨明灿稍长,始稔遭寇失母之故;行求内地不获,积有年所。最后,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生还。继遇延平族人,知其母依倚以居;欢迎以归,备极孝养,人比之朱寿昌云。明灿子凤来、凤求,并举武乡试。

  王璋,字昂伯;台湾人。康熙癸酉举人。三十四年,分修「台湾郡志」。初为云南宜良令,洁己爱民。丁母艰,百姓数千吁留于云抚。璋素服,从间道旋家。服阕,起知湖广房县。寻升主事,迁监察御史。卒于官。

  陈远致,字子静;台湾人。康熙二十二年,以军功署参将,协赞水师提督施琅平台。冲锋陷阵,攻克澎湖;前后赏银一千三百。平台后,留远致安插居民;将所给银两,募佃开垦田园二万余亩。升左都督,管台湾镇标左营游击事;给拖沙喇哈番,纪余功二次。寻升瑞安副将陛见,以年老准原品休致。子应橙、天杓,六十年随征平朱一贵功,加署都司;由把总,累升守备。

  吴振生,台湾人;勇于为善。郡治有十二街为通衢,振生出己赀,悉砌以石;至今行人便之。其子有声,康熙壬午举武乡试。

  林黄彩,字符质,台湾人;有智力。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作乱,制府满保移驻厦门;彩走兴化,具陈平台策,制府令随大军征讨。事平,以把总升守备,累升厦门游击。十一年,随征大甲西,以功擢参将。寻迁澄海副将,署碣石总兵。卒于官。父宸昌,年八十余受封。本为良医,雅好施药,不受谢,能力行善云。

  黄曾荣,字焕文;台湾人。初为诸生,弃而从戎;补把总,升千总。台厦道陈璸尝命往上淡水捕郑尽心;荣至,则相山川形势,绘图以进,请于其地设一营。后璸升偏沅巡抚,特疏荐荣,奉旨记名。既而调抚福建,遂与总督满保合疏,请添设淡水营;以荣为本营都司。相度营地,创盖兵房,经理三月而竣。以积劳,卒于官。

  陈友,台湾人。生长海滨,熟悉水务。六十年,水师提督施世骠统舟师五百余艘征台,令先驾小舟鹿耳门插标,为向导。台平后,上其功;授把总,累升至金门镇标游击。

  王作兴,安平人;谙熟水务。六十年,提督施世骠征台,作兴泅水至鹿耳门插标,引大师进港。以功加署都司佥书,授把总,累升南澳游击。乾隆四年,调安平中营。卒于官。

  郭张文,台湾人。素娴弓马,由把总升陆路提标千总。六十年朱一贵窃发,总督满保拨随参将林政征台。数进剿贼,卒于军。

  黄广,诸罗人;事母孝。雍正八年居屋遭回禄,广与母妻俱出走,惟少妹在内。母怜女复反,广惧,急随入救母。妻虑夫同焚,力挽止广;广辄推妻于港,遂与母同死火中。妻为舟人急拯得不死,痛姑与夫俱丧,仍投港;复为乡人救苏,有司给银优恤之。

  陈仕俊,字子庆;台湾监生。诚心好善。康熙五十七年,旱,米价腾涌;仕俊出粟二千五百石,分四坊以赈,存活甚多。又尝建桥梁、施棺木,置园地为义冢。其子贡生应魁,复出镪四百,请修台湾县学文庙;亦能继行善事云。

  施世榜,字文标;凤山拔贡生。乐善好施,闾党姻族贫者多所周恤。尝建敬圣楼于南门外,以拾字纸。由寿宁教谕,授兵马司副指挥。令长子贡生士安捐资二百两,修葺凤邑文庙;又置田千亩,充海东书院膏火。令五子拔贡生士膺捐社仓谷一千石,皆其义行也。

  陈鹏南,字云垂;台湾人。笃志力行,与兄定国、安国、柱国四世同居,家百余口无间言。雍正十年,以岁贡司训连江;除陋规、勤考课,与诸生论文,尤以实践为谆谆。乾隆二年,连邑风灾,文庙倒塌殆尽;南自倾橐竭力修建,费白镪二千四百余。又采买谷石平粜贫士及开河,输银六百两。制抚上其事,奉旨加一级。

  黄孟深,其先龙溪人,幼随父瑞章至台诸罗。伯兄与季弟早卒,深抚侄如己子。男女四十人,同居合爨;以耕读为业,人无间言。又有王求、李次者,亦诸罗人;四世同居,先后有司皆旌其行。

  黄国英,字逊卿;凤山贡生。淡水都司曾荣子也;世居台邑。小顈异。好施予,有求辄应;戚属贫乏者,月给银米以赡之。雍正七年,佐郡守倪象恺建郡署,咄嗟立办;三月而落成,人皆善之。盐水港淤塞,英有龙沟潭庄西槺榔塭截其半,更捐千金,别浚一港以济舟楫。仍增置营房,请于总镇王郡拨兵防守,至今便之。以州同即用。卒于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