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至顺镇江志
至顺镇江志
紫府观
在大慈乡马迹山宋永初二年建旧名福业 【唐上元令王仲康记】 宋治平元年赐今额有福地镇福石 【福地方圆丈余上有镇福石雨雪不沾】 黄龙青龙二洞 【详见洞类】 抱朴子丹井 【详见井类】 白马老君石迹 【详见山类】 玉兰花 【详见花类】 天下第四十九福地也 【天下第四十九福地乃东海道君参白马老君传授相骨经之所此所以多灵迹也见咸淳志或云在饶州未详孰是陈辅之苏养直朱彦章皆有诗见京口集】
上善观
在平昌乡梁大同中置唐长庆元年赐今额 【碑记兵火后不存独大钟所铸年号可征苏养直苏仁仲朱彦章皆有诗见京口集】
广惠仙真观
在华山
通真观
在大慈乡
仙台观
在县南二里旧谓之黄堂道院即晋许君授法谌母飞升之地 【谌母详见方外类唐桓宗师碑在观内宋邵彪有题黄堂观东轩诗见京口集】
丹阳县
凝禧观
在县东北五十四里张村梁大同中建唐名精舍 【武平一为记】 宋治平中改今额 【陈辅之有凝禧观玉兰诗见京口集玉兰见土产门】 大霄观在县东南五十里丁桥梁大同中置曰灵应宋治平中改今额嘉定中知观事薛汝显率众新之内有丁令威祠漫塘刘宰为记 【其文曰地因人着姓以人传茅山旌隐君子之居吕城着故将军之绩况姓不徒传而地里有适相符者乎丹阳县东南六十里跨小溪为桥而姓以丁莫知其所始桥东南望冢阜累累然曰千墩溪北流五里合于大溪曰大鹤问之土人曰吾里令威丁仙之故里也丁其姓白鹤某所飞冢阜累然者其所歌以警世也质之汉末辽东华表柱所题可信然令威之事于传无考又丹阳距辽东远虽神仙驭风乘云往来倏忽亦不应辽阔如许疑以传疑图志亦阙不录其地自梁大同闲名曰灵应以奉老子祠而祠令威于其侧宋治平中更曰太霄岁久殿宇倾颓嘉定中知观事薛汝显与乡之长者殷用约殷沂殷乔年薛天锡贺明贡友龙包骘段光祖茅文德始率众鼎新之欲买田以安众未能而汝显殁弟子张宗元与其徒茅宗明欲使来者毋忘其师之功介余甥蔡天成谒余为记余素不为老氏学数谢不能而二人请不已因思老氏之道虽非吾所谓道要亦有教焉今夫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巿曰巿矣则有巿道焉相时之宜以楙迁其有无揣人情之缓急而上下其物之估以规圭黍勺合之利此固世道之常丁桥虽非井邑而水可舟陆可车亦农商工贾一都会于此而作为宫室舍方外本清静教使入其门者皆厌世俗之喧卑想太霄之清丽洗涤其虑念祓除其缠染以与造物者游否亦省嗜欲薄滋味养生全真而不为巿道所溺其于世教可不谓有功乎以诏来者使毋忘其初宜也余故不复辞而为之书时端平改元岁次甲午清明日记】
清微崇寿观在永济乡吕城镇延佑四年邑人诸葛士铭建本路知事翟思忠为记 【其略曰润支邑丹阳南五十里吕城实漕挽之要津置邮之孔道土丰而木茂地胜而俗熙埭北浒望翼然而凌太虚者清微观也询之人曰诸葛士铭所建士铭年逾五十未有后乃倾帑赀以构兹宇割腴田以赡道流巍乎紫金之阙寥阳之殿恍乎无上之居元真之境甍楹庨豁窗户峥嵘琼室丹房瑶阶宝地醮有坛经有庋堂庑斋庐庖湢库庾一一丹雘(□侈)翼如也始延佑丁巳毕庚申(左上□下韭右殳)云璈声步虚昼香夕灯昭事弗怠遂得一嗣讵非阴报也龙虎山天师既为书额清微元教嗣师复加名曰崇寿盖上为圣皇祝厘下为黎元祈祉朝廷嘉之降旨护持仍授士铭法号曰清微明远凝素法师提点观事云云】
仁静观
在县东北四十里九灵山即翟忠惠公汝文之功德院
金坛县
报亲观
在登荣乡邑人赵有光建
元阳观
在茅洞之上唐置后废宋隆兴初复建初名冲虚庵庆元闲仍请今额为观 【隆兴初吴兴道人沈善智者穴居自称洞主遇韩蕲王夫人茅氏为创殿宇初名冲虚庵庆元闲请额为观 按唐顾况游元阳观诗云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诗读则知唐以来已名元阳观矣】
藏真观
在茅山迭玉峰静一刘宗师墓庐也宋大观中奉敕建
崇寿观
在县西七十里游仙乡大茅山下华阳洞南晋真人任敦成道之故宅也宋元嘉十一年路太后始建坛宇太始中孔嗣重立 【庐陵太守鲁国孔嗣重立之以供养道士曲阿华文贤】 齐建元二年敕立崇元馆 【太祖武帝临幸馆主王文清开置室宇厢廊殊为方副 茅山志定录君(口受)言大茅山下亦有泉水其下可立静舍近水口处乃住隐居云今近南大洞口有好流水而多石少出便平此世有来居者齐初乃敕句容人王文清仍此立馆号为崇元则此观是矣】 唐贞观初敕改曰崇元观天宝七年李含光奉敕重修 【元静先生李含光天宝七年奉敕重修仍取侧近百姓一百户蠲免租徭长充修护 观有太极元年左拾遗孙处元撰碑杨幽经书余字漫不可识】 宋大中祥符七年赐今名归附后至治二年主观事张嗣真增修国子司业蜀郡虞集撰碑隶刻于太极碑阴 【其略曰云云至治二年句曲外史张君嗣真始来主之顾瞻方台近对南面左峰迭玉右引大茅之支而回合焉乃叹曰山中馆宇自齐梁唐宋至于今代有增益求诸晋人之旧惟此与玉晨许长史宅耳而吾所治乃倾废隘陋特甚岂不在我耶于是度材鸠工更后堂为大元殿以复旧规象三茅君于中东为任华王李贺五君西为陶隐居祠充前基为宏道坛自制铭其上坛东为元武祠西为广惠祠后为文贤讲堂而前为都门门外浚古玉津池尽受大茅南面诸原之水循池西南得昭明太子读书台台东有井曰福乡井福乡者因昭明道馆名也出诸榛莽着文刻石覆之以亭而岩洞泉石之胜近在百步内者皆按图表之可以观览泰定元年上清四十五代宗师刘君大彬朝京师授予始末俾为之次第焉呜呼自任君始居此余数百年才五人传焉其自致于久远者果何托也岂若后世各诱门人系以私属如家人父子者哉故宁希阔而有待今张君无前代赐予之助徒草木衣食以营此而旷然思与四方之士共为千载之期岂非豁落丈夫也哉予故与君为方外友奇其能先予远举也故系之诗曰大茅南垂元气积阴关阖扉阳洞辟曲穴流泉保灵宅任君来饵黄赤石天一召锡太元册曲阿受养良有择构宫方严自王伯清跸临正灵响格虚林新爽化赫奕福响帝子发甘液不食何年丧遗甓白云应空玉清客开元全盛烦百役持节旁午致纁璧尔来萧条世代隔石镫刻文土漫画谁其启之规古昔句曲外史美冠舄研书千卷规贞白天真景随元系绎玉室金堂万无斁)观有唐石镫(其上刻曰功德主崇元观上清三洞道士贺思宝敬造长明镫台于宝殿内永充供养宝历三年岁直丁未二月十五日丁未奉记助造镫台三洞道士陈惠(槄去木改王)大匠乐安蒋浑男清嶙镌吴郡张嗣真重为刻识着铭序曰太元殿长明石镫唐宝历三年丁未岁当是文宗太和元年积四百九十八年是为今泰定甲子铭曰华阳之天流金之庭阴辉日精昼夜洞明神镫皪皪二景是法树此南便阅世小劫稽首司命照彻重元度人度仙若火之传】
道院
本府
和光道院
在大巿坊北宋淳佑六年观察使汤孝信建 【孝信于淮闲尝建通真观毁于兵火遂迎元帝来此建院焉察使祠今在院内正一道士郭可道开山住持甲乙相授】 中有拱极阁归附后大德闲为风所圯皇庆元年重建 【大德辛丑七月拱极阁为风雨震坏住持道士袁志清重建未完皇庆元年道士周若冲继成之里人孙谋书扁】
佑圣道院
在小围桥西宋咸淳九年道士苏师潜建归附后至元十五年里人娄氏舍田地二顷以供众
报亲道院
在斜桥南至元十八年罗桓敏公璧舍宅建 【三十六代天师书额三茅山崇禧观道士龚贵高开山住持甲乙流传有堂二曰会真曰竹溪小隐桓敏公号竹溪故名又有奉先祠祠名报本江浙行省丞相脱欢书额】 泰定元年增创三清殿 【住持道士陈裳吉泰定元年捐已赀增创】
大隐道院
在化隆隅卷篷桥北
真武道院
在柏家桥北巿河岸东宋末三清道人韩朴庵建 【院中有吕洞宾足迹图事详见灵异类】
安定道院
在范公桥西至元闲元妙观道士胡居仁舍宅建
庆真道院
在大围桥西宋末创立归附后大德中里人朱溍重修
崇德道院
在还京门里至元十一年里人龚熙言建
崇福道院
在鹤林坊至元三十一年商人福唐郭显祖建置田以供众 【正一道士李处厚开山住持甲乙流传】 泰定二年增创三元福庭
奉真道院
在西花园巷宋韩蕲王置院内铁香炉铭识以嘉定十二年铸归附后至元十九年全真道人赵道渊重建于道清继成之郡人俞希鲁为记 【其文曰城西南有门曰放鹤宋蕲国韩忠献王故宅在焉盖绍兴闲驻军京口时所筑也时军中多事元帝故即其宅之傍立庙以祀而庙之傍又立道院延羽流以奉香火当兵革抢攘时栋宇之制苟完无华厥后宅废而庙仅存道院久弗葺亦且倾圯皇元混一后有全真道人赵道渊者故笔生也少慕神仙学弃家簪黄冠肄业于兹慨然有缮葺之志院无恒产而云水之土往往过之渊擎瓢乞食于巿巿之民稔渊之行每晨辄储盂饭庭庑闲以俟其至至则不告主人辄持饭去以为常仰食者咸取给焉其徒于道清实左右先后之清广颡聃耳貌甚古且端悫疏达有才干童丱从渊游攻苦食淡虽居城巿而门径阒寂如深山穷谷由是信而归者众日施月予爰兴土木粗见端绪未几渊化去清愈益刻厉铢积寸累致有赢赀乃建堂宇扁曰宝珠室房庖湢以次毕备又置负郭之田百五十亩有奇会其租入沛然有余顾庙弊弗称于是创新殿以严神栖饰旧宇以崇斗布秘邃宏敞视昔不侔祝厘有所修真有舍磨笄黄鹄屹然环拱凡经营缔构者四十余年而后克成厥志乌乎亦可谓才而有为者矣夫道家者流以清静无为为宗未始事夫有为也然无为而无不为此其所以为有为者欤盖无为道之体无不为道之用有无相资体用一致措诸天下如斯而已耳一室云乎哉予观道清之燕处也抱虚守寂怡神养性漠然若无所与于世及其出而应务则俯卬酬酢无或不当故能以无为为有为而终归于无为是岂枯槁一曲之士拒人绝物区区老死岩穴闲者所可同日语乎故为之记俾夫后之弟子甲乙相继乐其成勿忘其初嗣其志益广其业则渊清之功为不朽也朝列大夫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副总管曹鉴篆额】
丹徒县
拱真道院
在还京门外义里乡
敬真道院
在高平乡
三仙道院
在仁和门外
丹阳道院
在定波门外
三茅道院
在登云门外宝盖山延佑四年女道士戴守元建
丹阳县
集真道院
在县巿谢家场邑人叶承奉之奇舍宅改创宋绍兴中建法堂 【绍兴闲知观事朱可道建法堂以接云侣经干范克信记嘉定中邑人袁思聪与其子主簿翼儒增建真武殿】 归附后殿为风雨所圯邑人王大新重建 【大德戊戌风雨毁殿而圣像岿然独存邑人王大新重建易像以木供帐服用无不毕备】
金坛县
真惠道院
在县巿
城隍三茅道院
在县巿
上元道院
在大云乡
嗣真道院
在游仙乡
崇真道院
佑圣道院并在孝德乡
庵
本府
清真庵
在顾著作巷至元闲里人张道渊舍宅为之 【孙□之书额】 有尘外轩 【海陵尧允恭有诗见葵轩集】 今为三茅元符官下院守真庵在堰军巷女道士吴氏舍宅建 【吴氏宋角妓也】
垕德庵
在顾著作巷 【女冠居之】
元通庵
在扬名巷道士袁志清建
奉思修观庵
在静宁隅房道谦创
冲和庵
在静宁隅宜道新创
明真庵
修真庵并在践教隅
通真庵
在夹道巷 【女冠处之】
全真庵
五崇德隅二化隆隅一静宁隅二
全真女冠庵
五化隆隅一还仁隅一静宁隅一临津隅二
丹徒县
高庄吴坟庵白马干通真庵
并在洞仙乡
叶坟庵土洞全真庵
并在义里乡
崔坟庵
在丹徒乡
丹阳县
崇真庵
在太平乡
倪庄庵
在石城县乡
崇德庵敬亲庵
并在桂仙乡
僾庵徐庵敬庵言坟东庵
并在永济乡
西庵
在上德乡
三山庵
在练湖北华墅
都官庵
在练塘乡 【女冠处之】
处士庵
在沈山即南唐吏部沈彬故居
金坛县
礼真庵
在唐安乡
敬庵后(田翏)潘坟庵
并在金山乡
汰塘庄坟庵
在大云乡
厚德庵永怀庵敬亲庵南王庄赵坟庵
并在登云乡之内
顾云庵
在孝德乡
青培显庵邹坟庵敬思庵明秀庵王坟庵仁寿庵
并在三洞乡
善利庵寿仙庵果庵知敬庵顺宁庵息庵全庵望云庵新庵常静庵并在上元乡
荐福庵白云庵报本庵观如庵存庵云溪庵格庵顺德庵张坟庵瞻庵寄庵善本庵报德庵志省庵碧云庵敬亲庵陟庵宁庵积善庵顾云庵藏密南山庵瞻云庵敬
庵二新庵二并在游仙乡
如皋冒景玮元美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十一
学校
诸侯頖宫之制考诸经传可见矣今之郡学犹古之頖宫也润学始自宋太平兴国中中更焚撤一二守臣又复营创皇元尊崇圣教修完庙学备形诏旨然昔之为学也一今之为学也增其三焉曰蒙古字曰医曰阴阳所肄之业虽不同其于严师弟子之道以相授受则亦未始不同也兹列其目如左书院县学因附见焉
本府
蒙古字学
在范公桥南帝师殿内旧在正赐库巷至元二十一年改宋总干厅屋为之规模狭隘不足以容弟子员至顺二年移置此 【至顺二年钦奉圣旨节文学校房舍在前尝令有司拨付如今依各处已行起盖入思麻帝师殿宇就令于内训教未经起盖殿宇去处有司依上拨付所据生员饮膳拨与系官荒闲田土】
儒学
在府治东南朱方门里经始于宋太平兴国八年 【镇江有学在州子城东南隅经始于太平兴国八年见汪藻修学记碑不存】 宝元初郡守范仲淹新而广之 【宝元初文正范公仲淹守润新学宫请赐以闲田具经史传疏诸子书聘江南处士李觏使讲说以教养其州之子弟率五日一视学躬教以文闲设饮食延劳奖进之士翕然兴于学民相劝趋于善邦之人士深德之立祠于学庄定王公有记教官袁孚为之广其祠】 宣和闲郡守毛友又一新之 【宣和闲毛友守镇江一新学宫仍旧者惟庙及二堂而已友并为之记今不存】 建炎初尽废为仓囷 【建炎初学舍尽废而为仓囷其仓官又撤其余以营廨舍】 绍兴三年郡守胡世将复之稍加补葺 【绍兴三年端明胡世将复之因陋就简稍加补葺以来学者然旧学仍为仓诸生所舍者庙廊而已】 九年厄于兵火郡守程迈实昉营治 【绍兴己未庙厄于兵火讲堂亦焚撤几半程迈守润即日先治堂舍以处诸生仓卒趣办仅庇风雨次作大成殿未及成而趋朝乃度所用而畀之学阅二政虽各以羡余助修费而财力支绌终不克集】 十一年郡守刘子羽乃大兴复归附后元贞改元教授徐硕复修仍自为记 【其略曰润学兴废始末前政昌君士气记之详矣硕不敢赘昌君之莅兹学也勤职业明本要于庙则葺大成殿于学则葺成德堂他欲悉葺而完之会去弗及竟昌去硕来硕与昌同为戊辰进士越二十有五年复以交承敦夙契则凡昌之欲为而未竟者非硕之责而谁责越二年得新涨沙田四百余亩又明年得开耕闲田二千九百余亩今天子尊崇孔道训敕攸司俾以赡学钱粮供祭祀赡诸生恤贫穷修庙宇德至渥也硕备员于兹敢不勉思厥职对扬君命乃省浮冗会奇赢佣夫匠聚材甓自庙庭而下堂皇斋序咸俾缮治宫墙而内重门复庑悉加塈雘以至仓库亭宇庖湢整饬各如法是岁夏四月经始至讫事仅五月工善吏勤不趣而办诸生请记之硕谢曰硕于兹学非能撤而新之也苟完而已矣非能廓而大之也仍旧贯而已矣非能出私财以佐用也不侵公而已矣硕何功焉诸生固以请辞逊不获进而问之曰是学也一岁不修可乎曰一岁不修则坏者什之二三岁不修可乎曰三岁不修则坏者什之五积数岁不修可乎曰积数岁不修则坏者什之九而学非其学矣士之为学亦犹是也传不云乎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二三子勉之既以语诸生且嘉其请之不已于是乎书】 至大四年教授张凤翼更葺吏部主事俞庸为记 【其略曰至大辛亥庸归自京师谒先圣庙周廊庑闲楹楯丰洁丹垩炳明邦人士曰此教授张君之为也惟润学历年滋久日就倾圯君始至心匑匑不自宁曰学所以祀圣师育人材而芜败不治繄谁之责乃征工度材坏者毕葺费伙力难爰集兹绪是宜有纪而君弗自以为功昔教授昌公养浩实营葺之子先翁尝记之今记子奚辞焉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