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顺镇江志

儒学二十六石八斗六升三合 【有司 丹徒县二十一石一斗八升八合 金坛县五石六斗七升五合】
僧寺二千四百二十五石七斗七升四合 【有司录事司九斗七升六合 丹徒县一千四百五十一石一斗七升五合 丹阳县六百一十五石二斗六升四合 金坛县三百五十八石三斗七升九合】
道观五百四十一石九斗五升六合 【有司 丹徒县一百四石八斗六升八合 丹阳县二百三十九石六斗七升一合 金坛县一百九十七石四斗一升七合】
站户一万六千八百六十六石五斗三升三合 【有司 丹徒县五千五百一十八石一斗八升五合 丹阳县七千六百六十石九斗六升一合 金坛县三千六百八十七石三斗八升七合】
递铺二百一十五石七斗八升二合 【有司 丹徒县一百二十四石八斗四合 丹阳县九十一石六斗九升八合】
普庆寺三百九十九石七斗七合 【有司 丹徒县八十八石一斗一升 丹阳县三百一十一石五斗九升七合 同前】
职田二十五石八斗 【江淮财赋府 丹徒县】
    穤米
一千四百六十二石七斗二升八合 【并有司 丹徒县一百三石五斗八升 丹阳县六百七十八石八斗五升六合 金坛县六百八十石二斗九升二合】
镇南王位下九石六斗五升四合 【丹阳县八石四斗七合 金坛县一石六斗七合】
僧寺一百三石四斗七升六合 【丹徒县二石二斗九升二合 丹阳县三十六石九斗七合 金坛县六十五石八升三合】
道观三十八石二斗三升五合 【丹徒县二斗三升七合 丹阳县一十六石九斗三升 金坛县二十一石六升八合】
站户一千二百八十二石八斗三升七合 【丹徒县一百一石五升一合 丹阳县五百八十九石二斗五升六合 金坛县五百九十二石五斗三升】
递铺四石一斗六升四合 【丹阳县】
普庆寺二十四石三斗六升二合 【丹阳县 同前】
    籼米
三百一十四石六斗二升六合 【并江淮财赋府 丹徒县二百六十四石九斗九升 丹阳县四十九石六斗三升六合】
职田二十一石三斗 【丹徒县】
大司徒阿你哥二百九十三石三斗二升六合 【丹徒县二百四十三石一斗九升 丹阳县四十九石六斗三升六合】
    钞 【中统】
大司徒阿你哥芦课四十三贯八钱五分 【并江淮财赋府 丹阳县】
丹徒陈砀杰子英校字

至顺镇江志卷七
山水 【山水○(钞本水作川) 案张氏鉴云据卷十古迹门庆封宅注宋武帝旧宅注并称山水门(宋武帝宅嘉定志卷六山川门寿邱山条下载之而此志无寿邱山庆封宅井互见卷二十一考古类而此卷亦不载盖佚去也)今考卷八神庙门嘉贤庙注云详见山水门(今在延陵沸井条下)卷九僧寺门崇教寺注亦云详见山水门(今在金牛洞注)则此卷之总目本作山水非作山川明矣今改正又此卷钞本但有总目而无子目今考卷九永安寺注云详见山水门井类(今在圣井条下)卷十道观门紫府观注云详见洞类(今在青龙洞黄龙洞条下)又云详见井类(张氏云抱朴子丹井今井类不载)又云详见山类(嘉定志马迹山条下载青童君马迹事而此志无马迹山盖亦佚去)卷十九隐逸类陈亢注云详见渎类(钞本渎作水今检此事在古速渎条下故改水为渎)是山洞渎井乃山水之子目也此四项既是子目则沙水河湖港浦等项亦系子目明矣今皆一一补入以清界限】
叙(缺)
  山
   丹徒县
    蒜山
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 【按晋隆安中孙恩浮海掩至丹徒率众鼓噪登蒜山刘裕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众唐刘展叛上元二年正月田神功将三千军于瓜洲将济江展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南唐徐知谔(南唐徐知谔○钞本谔作诰 案下文云尝游蒜山除地为广场编虎皮为大幄率寮属会于下今考南唐书乃知谔之事非知诰之事嘉定志卷十四知谔传亦载此事此志卷二十天文类暴风裂帐条注亦属此事于知谔则诰为误字审矣)尝游蒜山除地为广场编虎皮为大幄率寮属会于下旧志又谓蒜山松林中可卜居苏子瞻诗蒜山幸有闲田地着此无家一房客观此则此山宽广可容万人宋时犹可居止不知何年沦入于江也】
    土山
在县西江口俗呼竖土山 【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旧志谓以其壁立数丈故俗呼为植土山续志作竖土山按前志虽以竖音犯宋英宗嫌讳故改为植然以竖作树字耳】 旧与蒜山相属 【蒜山今虽在江水中然山脚脉犹相连属也】 今改名银山 【混一后建佛寺于山顶以其与金山对峙故易名银山今属金山寺】
    石排山
在金山西水中 【石排山在金山西水中○(钞本无石排二字) 案张氏鉴云山在金山西水中当是石排山见嘉定志严氏元照亦谓山字上当补石排二字今考下文云排一作牌注中石牌落潮等语又皆言石排之事则此二字当补无疑(此条后云焦山或亦谓之浮玉山钞本无焦山二字案下文云上有罗汉岩注云宋理宗尝书罗汉岩三字揭之于岩上考乾隆镇江府志及嘉庆丹徒县志焦山条下皆有罗汉岩注亦与此略同则为焦山可知今从张氏说补入)】 排一作牌 【宋米芾临金山赋浮玉掩雾石牌落潮今按韵书排与篺通大桴曰篺此山皆巉石隐出水面状若木篺故名石篺耳俗以郭璞墓在此山互见陵墓类】 焦山或亦谓之浮玉山 【见金山注】 上有罗汉岩 【宋理宗尝书罗汉岩三字揭之于岩上】 旁有海门二山金焦相距十五里
    高骊山
在本县西南七十里 【高骊山在本县西南七十里○(钞本无高骊山在四字) 案严氏元照谓本县上有脱文今考下文云亦号句骊山注云按高骊亦名句骊则此山本名高骊可知乾隆镇江志嘉庆丹徒志本县上皆有高骊山在四字今据以补入(此条后云覆船山在本县西南五十里一名酒罂山钞本无覆船以下十三字今考下文有拨船覆酒之语上文高骊山注云事见覆船山注则此山本名覆船可知今据乾隆府志补入)】 【事见覆船山注】 亦号句骊山 【宋蔡肇诗城中十月雨蒙蒙遥见句骊半山雪按高骊亦名句丽故云尔】
    覆船山
在本县西南五十里一名酒罂山寰宇记云昔高骊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娉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酒美因名辞涉乎怪事 【又见两浙名山记及梁武帝东行记互见土产门】
    华山
在县东六十三里或以为花山非 【润州类集补遗载华山畿曲云华山即今花山观古今乐录所载华山畿事谓南徐士子自华山畿往云阳以地里考之花山在州东北云阳在州西南华山神庙在两者之闲去云阳为近则知华山畿即今神庙之华山非花山明矣此地草葱郁而秀故曰华山取其光华也今城东有花山寺可证】
    凤凰山
在仁和门外三里
    莫山
与仑山相近
    岘山
在县西南五里
    磨笄山
在黄鹤山之东南
    圌山 【圌山○钞本此条在丹阳黄连山条后 案圌山之地自来皆属于丹徒未尝属于丹阳此必传写之错简也今移至丹徒县磨笄山之后】
在县东北六十里 【山出火石见土产类圌音垂】
   丹阳县
    凤山
在县东五十里嘉山西
    水渐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
    绣球山
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随驾山
在县北五十里经山西
    李家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论山
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也在□□乡 【神仙所都亚于十州】
    倪山
在县东五里
    九灵山
在县东五十里
    黄连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
    观音山
在县东三里漕渠东岸
    甘草山
在观音山北 【莫知所以得名】
    北山
在县北七里湾
   金坛县
    句曲山
在县西六十五里又名良常山 【句曲山在县西六十五里又名良常山○(钞本无句曲以下十字) 案严氏元照云又名上有缺文当是句曲山今考注中引太元真人内传云遂登句曲北垂山又云乃改句曲北垂为良常之山良常句曲都一名耳则此为句曲山无疑今据乾隆镇江志补入】 【太元真人内传曰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祠虞舜于九疑浮江下观籍柯度梅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至西百二十里从狭中度上会稽祭夏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于会稽山李斯请书乃还诸山川遂登句曲北垂山埋白璧一双于是会群臣飨从官始皇叹曰巡狩之乐莫过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也尔乃群臣并称寿唤曰良为常矣又鸣大鼓击大钟万声齐唱洞骇山泽赞乐告兆大小咸善乃改句曲北垂为良常之山良常句曲都一名耳】 亦谓之地肺 【太元真人内传曰句曲山其闲有金陵之地地方三十七八顷是金陵之地肺也土良而井水甘美河图要元篇曰乃有地肺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坛之陵可以度世上升】
    方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本名四平山 【真诰大茅山之西南有四平山俗中所谓方山者也舆地纪胜类要云在延陵西五十里】
  沙
   丹徒县
    小沙
去城二十五里
    吴家沙
去城六十里
    当江沙
去城七十里
    高沙
去城二十五里
    藤料沙
去城六十里
    开沙
去城四十里
   丹阳县
    张沙
    仁济沙
并丹阳县东北三十里
   金坛县(缺)
  洞
   丹徒县
    招隐洞
在招隐山上
    观音洞
在北固山之北麓 【山足临江有石室可深丈余近有僧结庐其前奉观音像榜曰小普陀云】
    黄龙青龙二洞
在马迹山 【嘉定志马迹山有灵洞潜通华阳咸淳志山后有黄龙洞左有青龙洞即旧志所谓灵洞者也其黄龙洞中旧有石泉一掬四时不竭近颇止涩青龙洞巉岩嵚山欹纔入其中泠然风生洞有大小石龙数条挂石罅中时出青雾雾出即雨】
   丹阳县
    金牛洞
在经山 【其洞皆石壁在崇教院后山顶岩险奇怪洞口纔可容身入则甚大中分三路渐入渐深一路直入东南一路斜穿东向一路倒上山顶中有石座莹洁可爱宛若碁局京口集有朱彦章诗】
   金坛县
   华阳洞
在茅山是为第八洞天 【真诰茅山有灵府洞庭四开穴岫长连七涂九源四方交达真洞仙馆也秦时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天洞宫凡五便门】
    良常洞
在茅山 【梁郗尊师养道成功从以二虎归茅山良常洞】
    燕洞
在茅山 【古今诗话女贞钱氏二姊妹依止陶隐居诵黄庭经即茅山燕洞也至今有紫菖蒲碧桃焉其姊披日练衣得道入洞及女弟至则洞已扃矣宋淳化五年夏侯嘉正与道士五人往彼投简是夜雷震其洞复开】
    方台洞
在方山下 【真诰方山下有洞室名曰方台洞有两口见于山外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得道者处焉其中先止者有张祖常刘平阿吕子华蔡先生龙伯高并处于方台矣】 又呼为青
    龙洞
【真诰注近时有人入洞中见大青蛇在洞中因与呼为青龙洞中山近上及北面西面亦并有洞穴不知何者是此两口耳 按真诰之语方山四平山青龙山止是一山耳旧志既书方山又出青龙山相去地里虽不同而所引事实则无异恐有所据不欲辄改岂青龙乃方山之一支与】
  水
   丹徒县
    京口水 【见祥符图经】 又谓之杨子江 【张又新水记杨子江南零第一】 至金山分为三(汀去丁改灵) 【润州类集江水至金山分为三(汀去丁改灵)旧志不载三(汀去丁改灵)之详 按水记杨子江南零水第一太平广记李德裕使取金山中泠水蔡佑竹窗杂记石排山北谓之北(汀去丁改霝)江最深处问之钓者云深三十余丈按此则三(汀去丁改霝)谓南零中泠北(汀去丁改霝)字虽不同为义则一详见中泠泉注】
    神溪水(缺)
【神溪水(缺)○(钞本无此四字) 案戴氏守梧云嘉定志山川门丹徒县有神溪水此志不应独无今从其说补列四字于此以备参考(下文归水澳缺积水涣缺八字钞本亦无戴氏云乾隆镇江志嘉庆丹徒志皆有归水澳积水澳此志卷二甘露港注云事见归水澳注则本有归水澳可知既有归水澳则亦当有积水澳矣今亦从其说补八字于此条之后)】
    归水澳(缺)
    积水澳(缺)
漕渠水自江口至南水门九里又南至吕城堰百二十四里秦凿丹徒曲阿 【类集秦始皇三十七年使赭衣徒三千凿京岘东南垄舆地志秦凿云阳北冈吴录截直道使曲故名曲阿旧志不载渠之所始今水道所经大小夹冈一在京岘之南一在云阳之北其势委曲周折皆凿山为之正与诸说相合】 齐通吴会 【齐志丹徒水道入通吴会】 隋穿使广 【隋大业六年敕穿江南河自江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 按旧志引唐孙处元所撰图经云云阳西城有水道至东城而止建康实录吴大帝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上下一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七埭入江宁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江矣晋宋齐因之梁以太子名纲乃废破冈渎而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流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六里五埭注句容界西流入秦淮至陈霸先又湮上容渎而更修破冈渎隋既平陈诏并废之则知六朝都建康吴会漕输自云阳西城水道径至都下故梁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至云阳盖隋大业中炀帝幸江都欲遂东游会稽始自京口开河至余杭此说不然京口有渠肇自始皇非始于隋也盖六朝漕输由京口泛江到达金陵则有风涛之险故开云阳之渎以达句容而京口固未尝无漕渠也详味实录所谓东郡船艋不复行京江之语可见舆地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于丁卯港立埭又齐志丹徒水道入通吴会皆六朝时事尤为明验是则炀帝初非创置不过开使宽广耳及观京口诗集宋干道庚寅郡守蔡洸浚漕渠成郡人顾致尧作诗记之有曰两冈相望山壁立地形脊高势叵潴练湖寸板虽得尺庱亭泄去如尾闾自从秦凿兴赭徒大业广此事遨娱岁久不治成廞瘀下视一线皆泥涂观此则渠始于秦明矣】 唐引练湖灌注 【唐转运使刘晏状练湖周回四十里官河干浅得湖水灌注】 淳佑中修湖复闸辟淤而深 【淳佑二年十二月郡守何元寿自记曰京口古会府襟淮带江凿渠以通之便漕运也地势鳌伏渠流瓴建南倾北泻昔人隐忧乃即练湖以开其源江闸以节其流湖距城二舍而近汇八十四流注渠百二十里唐刘晏漕东南粟首浚是湖开其源也后湮于南唐吕延贞复之国朝淳熙闲又湮钱良臣复之惟闸之因革靡常唐易闱而坝淳化诏复其旧熙宁元佑或废或置逮绍圣而闸之议始定以二月而启八月而闭节其流也六飞驻杭上供转输率藉以济月淹岁圯渠始告病嘉定甲戊守臣史弥坚被命修浚又出新意凿沟引江已而潮沙淤淀闸甫就辄坏后人弗修湖亦置不复问环湖有函贯湖有埂埂有(石达)豪强乘闲抉而庳之昼夜走泄竭泽为田渠失其源转漕良窘乃筑江口吕城二坝障横潦以济之策斯下矣饟东淮者一再转运始达于江西饟则涉浅青阳候潮下港连樯涛惴惴覆溺幸而汔济费又甚焉废湖闸而不治徒为是胶胶扰扰何古智而今愚耶先是元寿护西淮饟事念此至熟尝白督府请先复练湖盖将自其源而导之督札下郡闼诸司力以相斯役一时经画尤有遗虑田不去而湖不潴也越二年元寿来守是邦志与机偶始至道殣相藉一意摩抚他所未遑比及秋成志可行矣抗疏以闻有旨报可或曰兹重役也岁数不登费将安仰且大家根连必掣吾肘余应之曰役虽重节浮费以给奚乏之忧公以灭私奚强之畏爰简厥僚图画指授增函之庳数尺(石达)亦称是断者续罅者窒堙者辟呀然而渊沛然而川向所侵田宛在水底引而注之水落纔寸渠流盈尺大泽既陂单车临视一望四迷人为余喜然治源而不及流大惧无以满余志仍相故渠役以次举即诸军之在营者画疆课成用民之力人不过十日日有给旬有犒欢呼勤动万锸竞奋辟浅而深亡虑寻丈于是差良择坚起闸之废在京口者四吕城者三鉴旧图新曲防事制一罅必谨惧贻后羞自源徂流既还旧观江潮登应吐吞浮舟岁漕百万计无涉险之虞无转运之费庸非国之利乎岂惟国利民实并受昔湖未浚积潦湍决三邑良田多荡为壑闸未复甚雨集盈并渠廛民悉垫厥居今而后一免于戾矣鸠工于孟冬之甲申讫明年之季冬之乙亥巿材籴粟募工犒士费踰九十余万缗悉出于郡乃告成于朝请隶军岁一淘浅俾勿坏嗟夫天下事曰利曰害如斯湖斯闸者非一废而可复者亦非一顾所志何如耳他日岸耶谷耶岂无同余志者敢识石以告 碑存府治】 皇朝至元大德闲屡募民淘浅泰定初复加浚治 【至治三年十月镇江路言本路漕渠全藉练湖之水以资灌溉一切递运官物商旅船舫悉由于此旧宋设官专一掌管修浚停蓄湖水如遇河水浅涩随宜通放湖水放一寸河水增一尺近年以来练湖漕河俱成淤塞每有转输必劳民力相视漕渠自江口至吕城一百三十一里合用人夫一万五百一十二名六十日可以修浚练湖淤塞之处合用人夫三千名九十日可以开挑庶几湖水不致干浅运河得以接济十二月六日中书省以闻制可行省行台分官临视本路常州平江建康江阴五郡差倩人夫泰定元年正月十七日庀役三月四日竣事每夫日给官米三升中统钞一贯凡费米三千一百一十八石五斗钞一十万三千九百五十贯】